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四

關燈
惑。

    各迷苦集也。

    滅道是彼怖畏處者。

    雜集第七釋雲。

    由煩惱力。

    樂着生死。

    于涅槃界。

    起懸崖想。

    生大怖畏。

    述曰。

    由十随眠在身中故。

    怖于滅道。

    迷于四谛。

    既各具十。

    故成四十。

    上之二界。

    各除四瞋。

    如是通計。

    三界合有百一十二。

    其修所斷。

    多迷事起。

    欲界有六。

    謂身邊見。

    雖迷苦理。

    于中有二。

    謂分别起。

    見道中斷。

    其俱生者。

    修道方斷。

    并貪瞋慢及以無明。

    故總有六。

    上界除瞋。

    故各具五。

    三界合計總有十六。

    通前百一十二。

    合成百二十八。

    次别迷者。

    前總迷門。

    通迷一切自所起處。

    及非起處。

    故四谛境。

    各具十迷。

    今别迷門。

    唯辨十惑自所起處。

    以為所迷。

    其義則異。

    故唯識論第六雲。

    二唯迷苦。

    八迷通四。

    述曰。

    身邊二見。

    唯于苦果不達是空及非我。

    故執我我所及以斷常。

    故唯迷苦。

    餘之八惑。

    四谛境中。

    皆容得起故。

    通迷四。

    且如邪見撥無四谛。

    疑及無明。

    随應準知。

    見取貪等。

    疏迷易曉。

    而論戒取。

    不同小宗親迷苦道。

    謂此大宗。

    亦是疏迷。

    故通迷四。

    且大乘中。

    見戒二取。

    若苦谛下。

    即執身邊及以邪見。

    以為最勝及能得淨。

    餘三谛下。

    唯報邪見。

    以為最勝及能得淨。

    問若爾。

    二取有何差别。

    答見取但執最勝得淨。

    論其戒取。

    不但執勝及能得淨。

    亦欲随順此邪見等。

    受持戒禁。

    見取既随邪見等生。

    故是疏迷。

    四谛之境。

    故通迷四(小宗見取。

    唯執最勝。

    戒取唯執得淨)由斯理趣。

    苦下具十。

    餘三各八。

    欲界合計有三十四。

    上界除瞋。

    是故三界别迷谛境。

    合九十四。

    修所斷十。

    同薩婆多。

    以身邊見。

    決定不緣修所斷中所緣事起故。

    次除之也。

    事理體同。

    而由解異故也。

    如是總計見修所斷。

    三界合成一百四惑。

    此别迷門。

    具如瑜伽第五十八。

    西明法師。

    唯識疏第六中。

    不曉差别。

    而合别迷。

    亦有一有二十八者。

    深為課謬矣。

    次辨迷谛親疏者。

    有粗細門。

    且粗門者。

    戒取回入疏迷之中。

    瞋通親迷。

    滅道二谛。

    憎此二故。

    餘義并同薩婆多說。

    細相門者。

    貪瞋慢三。

    通親迷四。

    不能繁叙(已上)此大乘宗。

    迷谛相狀。

    大乘義中。

    數有指同。

    小宗之者。

    事須引之。

    應知其相。

    飾宗記中。

    于小乘中。

    明有宗義。

    故彼文雲。

    且依薩婆多約十随眠。

    迷四谛異。

    及三界别。

    成八十八。

    先辨欲界迷四谛異。

    成三十二。

    謂迷苦谛。

    具十随眠。

    一有身見。

    二邊執見。

    三邪見。

    四見取。

    五戒禁取。

    六疑。

    七貪。

    八瞋。

    九慢。

    十無明。

    次辨迷集及滅谛。

    各唯七種。

    謂于十中。

    除身邊見。

    及除戒取。

    次辨迷道。

    唯除身邊。

    具餘八種。

    如是通計。

    總三十二。

    上二界中。

    無可憎境。

    故迷四谛。

    各除一瞋。

    通計但有二十八惑。

    色界既然。

    無色亦爾。

    如是總計。

    成八十八。

    于中若辨親疏。

    迷谛十随眠中。

    二種一向親迷四谛。

    一邪見。

    二疑。

    四種一向疏迷四谛。

    一見取。

    二貪。

    三瞋。

    四慢。

    一通親疏。

    迷于四谛。

    謂是無明。

    二種唯局親迷苦谛。

    謂身邊見。

    一通親迷苦道兩谛。

    謂戒禁取。

    于中且辨二親迷四者。

    謂由邪見。

    發無四谛。

    複由疑故。

    疑于苦等。

    為是苦等。

    為非苦等。

    次辨四種疏迷四者。

    謂由見取。

    執前邪見。

    以為最勝。

    複由貪着自見。

    憎嫉他見。

    複由慢故。

    持己惡見。

    陵蔑于他。

    次辨無明通親疏者。

    不苦無明。

    親愚四谛。

    不能了知也。

    相應無明。

    若與邪見疑相應者。

    亦是親迷。

    與貪瞋慢見取相應。

    即是疏迷。

    次辨身邊唯親迷苦者。

    婆娑五十二意雲。

    且有身見。

    迷五取蘊。

    苦果處故。

    執我我所。

    複起邊見。

    執我斷常。

    理無迷餘。

    集等三谛。

    而執我等。

    故此二見。

    唯親迷苦。

    次辨戒取親迷苦道者。

    即五十二意雲。

    執能得淨。

    名為戒取。

    然諸外道。

    亦能知其惑業之集。

    招于穢果。

    故不于集。

    執能得淨。

    然此戒取。

    總有二種。

    一者非因計因。

    二者非道計道。

    且非因計因者。

    由不了知苦果是苦。

    執梵王等。

    苦體為因。

    能生有情。

    故親迷苦。

    非道計道者。

    由諸外道。

    亦能知滅是清淨處。

    為求此淨。

    發起種種無利苦行。

    謂之為道。

    此由親迷真實道故。

    故親迷道。

    非因計因。

    不名迷集。

    以識集故。

    非道計道。

    名為迷道。

    不聞道故。

    上來廣辨見所斷惑。

    因此乘明修所斷惑。

    緣事而起。

    欲界有四。

    貪瞋慢無明。

    上界除瞋。

    三界總計。

    合有十種。

    故薩婆多。

    見修所斷。

    總九十八(已上)言因此乘明修所斷惑者。

    迷谛惑者。

    要是分别起門煩惱。

    上廣明竟。

    乘便剩明任運起惑。

    非正意故。

    言因乘明。

    唯識論第六。

    随本頌文。

    列釋根本十煩惱已。

    托種種義。

    諸門分别。

    建立十二大門明之。

    一分别俱生門。

    二自類相應門。

    明十煩惱俱起不俱起故。

    三諸識相應門。

    四諸受相應門。

    五别境相應門。

    六不善有覆門。

    七三界分别門。

    八學等分别門。

    九三斷分别門。

    十緣有事無事門。

    十一有漏緣無漏緣分别門。

    十二緣自他地事境名境門。

    此是大門。

    子段三門。

    巨細總通有十五門。

    謂第一分别俱生門中。

    子段有邊見斷常異解門。

    第七三界門中。

    有上下相起門。

    第九三斷門中。

    有迷谛總别親疏門。

    故成巨細十五門也。

    今此章中。

    略有三門。

    謂第一見修分别門。

    第三諸識相應門。

    第七三界分别門。

    兼有第六不善有覆門。

    正兼通有四門分别。

    此即極略簡要陳述。

    雖因乘。

    此應明餘門。

    章主事簡。

    恐繁不陳。

    唯識陳說十五門已雲。

    餘門分别。

    如理應思(已上)此指自論不盡。

    餘門彼疏釋雲。

    謂有無異熟。

    有漏無漏。

    七随眠攝。

    八纏諸蓋攝。

    乃至九品等分别皆如理思(已上)樂廣之者乘便盡義。

    存要之者。

    删繁取簡。

    廣略豐約。

    随學士意。

    結集三藏阿羅漢等。

    安布文義。

    既有廣略。

    翻譯經論三藏師等。

    安文列句。

    繁略非一。

    佛陀耶舍譯。

    四分律。

    樂廣好豐。

    而舊譯三藏。

    多好文精要。

    大唐玄奘三藏已後。

    所傳教藏。

    皆名新譯。

    舊譯經論。

    後更重譯。

    卷軸是多。

    文句具周。

    舊譯維摩經二卷。

    或三卷。

    玄奘新譯六卷成部。

    真谛起信論。

    唯有一卷。

    喜學新譯部成二卷。

    如華嚴經入法略品。

    三代所譯。

    次第漸廣。

    又有舊譯多軸。

    新譯少卷。

    求那所譯。

    楞伽經十卷成部。

    喜學所譯。

    七卷成部。

    又于舊譯中。

    西晉正法華。

    十軸成部。

    姚秦羅什所翻七卷。

    如是廣略。

    事義不定。

    天竺諸大論師。

    解經釋論。

    文義廣略。

    事極多端。

    震旦諸師。

    制疏釋經。

    立章明義。

    廣略豐儉。

    事亦多途。

    如是等相。

    事義非一。

    問上明本惑十随眠相。

    其随煩惱行相雲何。

    答章中唯陳本惑相貌。

    至随惑者。

    略不言之。

    雖略不言。

    乘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