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四

關燈


    憎忿乖背。

    貪瞋二惑。

    水火相違。

    論雲。

    雲何為癡。

    于諸理事。

    迷暗為性。

    能障無礙。

    一切雜染。

    所依為業。

    謂由無明。

    起疑。

    邪定。

    貪等煩惱。

    随煩惱業能招後生雜染法故(已上)無明即是癡之異名。

    闇冥之心。

    無明解故。

    無貪。

    無瞋。

    無癡。

    名三善根。

    是俱起法。

    三不善根。

    别起不俱。

    論雲。

    雲何為慢。

    恃己于他高舉為性。

    能障不慢。

    生苦為業。

    謂若有慢。

    于德有德。

    心不謙下。

    由此生死輪轉無窮。

    受諸苦故(已上)對他高自。

    獨一不起。

    此有七慢九慢差别。

    論雲。

    雲何為疑。

    于諸谛理。

    猶豫為性。

    能障不疑善品為業。

    謂猶豫者。

    善不生故(已上)六煩惱門。

    總名惡見。

    論雲。

    雲何惡見。

    于諸谛理。

    颠倒推度染慧為性。

    能障善見。

    招苦為業。

    謂惡見者。

    多受苦故(已上)此釋總名。

    論雲。

    此見行相差别有五。

    一薩迦耶見。

    謂于五取蘊。

    執我我所。

    一切見趣所依為業(已上)薩迦耶見。

    此雲有身見。

    即是我見。

    人見。

    人我見也。

    于五蘊法。

    計實有我。

    執有我故。

    亦執我所。

    故我及我所見。

    總通名身見。

    此見差别。

    有二十句。

    六十五等。

    皆是分别我見所攝。

    恐繁不明。

    論雲。

    二邊執見。

    謂即于彼随執斷常。

    障處中行出離為業(已上)或斷或常。

    起此偏執。

    此見差别。

    種類極多。

    六十二見等是也。

    論雲。

    三邪見。

    謂謗因果作用實事。

    及非四見諸餘邪執。

    如增上緣。

    名義遍故(已上)此見差别種類極多。

    或計自在等。

    是一切物因。

    或有橫計諸邪解脫。

    或計梵王帝釋常恒。

    或有妄執非道為道諸如是等。

    皆邪見攝。

    論雲。

    四見取。

    謂于諸見及所依蘊。

    執為最勝。

    能得清淨。

    一切鬥诤所依為業(已上)執所依蘊最勝。

    能得三種之事。

    總名見取。

    論雲。

    五戒禁取。

    謂于随順諸見。

    戒禁及所依蘊。

    執為最勝。

    能得清淨。

    無利勤若所依為業(已上)建立諸計。

    說不正因。

    制禁為戒。

    執為最勝。

    及以能淨。

    非因計因。

    非道計道。

    無利勤苦。

    執所依蘊。

    此上五見。

    是開第六不正見惑。

    并貪等五。

    為十煩惱。

    十惑名義。

    取要如是。

     章于中四種下。

    二見修分别。

    言于中四種唯分别起等者。

    唯識論雲。

    如是總别十煩惱中。

    六通俱生及分别起。

    任運思察。

    俱得生故。

    疑後三見唯分别起。

    要由惡友。

    或邪教思力。

    自審思察。

    方得生故(已上)言任運思察俱得生故者。

    明通分别俱生之相。

    任運通俱生故。

    思察通分别故。

    故安俱言。

    分别起門。

    十惑皆起。

    任運起門。

    唯貪等六。

    除疑後三見故。

    問邊見中。

    有斷常二見。

    邊見通于俱生起者。

    為通斷常。

    有所局耶。

    答。

    唯識論中。

    舉二師義。

    論雲。

    邊執見中。

    通俱生者。

    有義唯斷。

    常見相粗。

    惡友等力。

    方引生故。

    瑜伽等說。

    何邊執見。

    是俱生耶。

    謂斷見攝。

    學現觀人。

    起如是怖。

    今者我我何所在耶。

    故禽獸等。

    若遇違緣。

    皆恐我斷。

    而起驚怖。

    有義。

    彼論依粗細說。

    理實俱生亦通常見。

    謂禽獸等。

    執我常存。

    熾然造集長時資具。

    故顯揚等諸論皆說。

    于五取蘊。

    執斷計常。

    或是俱生。

    或分别起(已上)此中二義。

    初義俱生。

    唯起斷見。

    依瑜伽論。

    斷見攝故。

    後義斷常二見俱起。

    依顯揚論執斷計常文故。

    上見修分别竟。

     章五識得起下。

    三八識分别。

    亦四。

    一五識惑。

    二意識惑。

    三末那惑。

    四賴耶無惑。

    今初。

    言五識得起初三者。

    五轉識中。

    唯起貪瞋癡三惑故。

    且如眼識。

    見可愛境。

    起貪著者。

    是眼識相應貪故。

    見相違境。

    起瞋恚者。

    是眼識相應瞋故。

    見非違非順境。

    闇冥順癡。

    是眼識相應癡故。

    問。

    何故五識。

    無慢身邊。

    答。

    五識總是無分别故。

    慢是自他稱量生起。

    是有分别。

    五識無之。

    身見計我。

    雖是任運。

    由執計故。

    五識無有此執計情。

    邊見斷常。

    身見為依。

    是故五識。

    無身邊見。

    是故五識。

    無三俱生。

    其疑後三見。

    唯分别起。

    五識無之。

    無分别故。

    言亦通分别及俱生者。

    五識相應。

    貪瞋無明。

    本是俱生。

    而亦有通分别起門。

    對上見修門故。

    緻亦通言。

    五識雖是無分别法。

    而亦有起分别起惑。

    言由用意識中等者。

    此通妨難。

    謂有難言。

    五識并是無分别識。

    任運現量。

    緣境而已。

    分别起惑。

    由邪師等。

    由何五識得有見惑。

    故今會雲。

    非是五識獨起見惑。

    第六識中所起見惑。

    即邪師等三因所起。

    為此三因。

    所牽引故。

    于五識中。

    得起分别貪瞋無明。

    問意識分别起。

    引五識相何。

    答獨頭意識。

    起分别貪瞋。

    後續起五識貪瞋。

    所起貪瞋。

    必定應是分别起惑。

    如是等也。

    此就同類煩惱為言。

    或異類惑。

    引五識惑令分别起。

    應有此事。

     章意識具十種四分别六通二者。

    第六識中。

    無有不起之諸煩惱。

    一切皆起。

    無所遺故。

    言四分别者疑後三見。

    唯局分别起故。

    自餘六惑。

    俱通分别俱生二種。

     章末那唯四下。

    三末那惑。

    亦二初正明。

    二是故唯四一句。

    結成。

    初中亦二。

    初明所有。

    謂末那唯四但俱生七字是也。

    末那簡餘識。

    唯四簡餘惑。

    但俱生簡分别起。

    此第七識。

    唯俱生中。

    貪癡慢身見。

    四種相應末那行相。

    但緣第八見分謂我。

    以此為相。

    故四煩惱。

    皆帶我言。

    謂我癡。

    我見。

    我慢。

    我愛也。

    此即執我為行相。

    故入道章雲。

    第七相續。

    恒内執我。

    愛所執我故。

    得有貪。

    實非其我。

    迷無我理故。

    有無明。

    恃所執我。

    令心高舉。

    故得有慢。

    于非我法。

    妄計為我。

    故有我見(已上)此乃末那所有惑也。

     章六中除瞋下。

    二明所無。

    亦二。

    初修中明無。

    二明無見惑。

    初中亦二。

    初總标二無。

    二以瞋唯不善下。

    别釋二無。

    亦二。

    初明無瞋恚。

    二明無邊見。

    今初。

    識中煩惱相應俱起。

    必由同性。

    若是異性。

    不能俱起。

    六識通三性。

    其所相應惑。

    必是同性。

    煩惱唯是不善有覆。

    随其性識。

    煩惱相應。

    瞋唯不善。

    與意識中不善門俱。

    而意性改轉。

    口瞋無有改轉。

    今第七識。

    唯有覆性。

    瞋唯不善。

    既是異性。

    故不相應。

     章又以一類相續下。

    二明無邊見。

    此第七識。

    無始已來。

    一類展轉相續無息。

    唯緣第八。

    執為我我。

    念念如是。

    無複計餘。

    無有一念不執我時。

    是故邊見。

    無應起時。

    身邊二見。

    不并起故。

    我見人執。

    無間斷故。

    問我見既無間斷。

    何故貪等三起。

    答我見常恒。

    既無間斷。

    然我見上兼有義分。

    愛我人故。

    有高舉故。

    迷闇性故。

    若爾貪癡無有俱起。

    何故第七。

    此二相應。

    非是常途俱起門義。

    迷無我理。

    貪着我故。

    此義分故。

    得有貪愛。

    入道章雲。

    何故無餘答由愛我故。

    不得起瞋。

    我見以定。

    不得起疑。

    有我見故。

    故無餘邊見。

    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