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一

關燈
解脫。

    是未至定。

    第九解脫道即入初禅根本定。

    又若向二禅觀。

    初禅粗二禅靜。

    若向三禅觀。

    二禅粗三禅靜。

    四禅。

    空處。

    識處。

    無所有處。

    非想處定。

    如是厭下欣上。

    無間解脫。

    各九品惑。

    待對修觀。

    一一皆同。

    無所有處苦。

    非想非非想靜等也。

    如是斷下八地見修諸惑。

    即得非想地根本定。

    唯非想地。

    更無上地可欣。

    故于此地。

    無有厭患。

    故有漏道。

    不能斷非想。

    或釋迦菩薩。

    随阿蘭伽藍。

    得無所有處定已。

    問勝上法。

    答曰不知。

    太子生下劣想。

    退去郁頭所。

    問答如是。

    太子斥雲。

    汝所得法。

    非所應貴。

    菩薩棄去此間。

    即經五年。

    故雲遊曆五年。

    菩薩利根。

    故雖事觀有漏智力。

    而斷迷理分别諸惑。

    不同聲聞鈍根事觀。

    不能斷滅見谛諸惑。

    悉達太子。

    學八定已。

    次更六年。

    苦行精勤。

    日食麻子。

    艱辛勇勵。

    雖經六年苦行辛艱。

    而無所獲。

    此為制伏自餓外道。

    此即先學八定。

    後六年苦行有然道基攝福章一雲。

    釋迦菩薩。

    兜率天降。

    于閻浮提。

    最後身上。

    六年苦行。

    謂自餓等。

    為禅方便。

    經于五年。

    親事郁頭藍及阿羅邏二。

    解道仙。

    受學禅法(已上)此所說意。

    先作苦行。

    後學八定。

    如是前卻。

    且以略譜為定。

    先學定後苦行。

    問今章既言出家苦行修禅定。

    應同道基。

    答大同基公。

    雖然依據法砺南山師等多分所說。

    且言先學禅定。

    後修苦行無過。

     章四菩提樹下成正覺時者。

    四成正覺時。

    菩薩先以有漏觀智。

    斷下八地見修諸惑。

    今所殘惑。

    唯非想地。

    見修諸惑。

    此唯無漏觀智所斷。

    非有漏智所能斷除。

    是故今得妙無漏智。

    斷彼見修。

    成等正覺。

    于時菩薩菩提樹下。

    結跏趺座。

    從不淨觀。

    次第相續。

    無有出觀。

    于中乃至世第一法。

    即有漏心。

    其次刹那。

    方入見道。

    三十四心斷結成佛。

    三十四心者。

    見道十五心。

    第十六心之後。

    并是修道。

    斷修惑中。

    有九無間九解脫道。

    十八心念。

    并是修道。

    最後一念是解脫道。

    即無學果。

    是第九品解脫道故。

    于見道中。

    苦法智忍。

    無有斷惑。

    前以等智。

    已斷滅故。

    苦法智位。

    亦無證滅。

    苦類智忍。

    及苦類智。

    唯有非想苦谛。

    斷惑及以證滅。

    初禅已上。

    無所有已下。

    四禅下三無色諸惑。

    先已滅故。

    亦已證滅。

    次集法智忍。

    集法智。

    及滅法智忍。

    滅法智。

    道法智忍。

    道法智。

    并是随應無有斷證。

    唯彼集類智忍。

    集類智。

    滅類智忍。

    滅類智。

    道類智忍。

    道類智。

    皆有非想集滅道下。

    斷惑證滅。

    中間七斷證無之。

    問欲界四法智忍。

    及智。

    無斷證者。

    何故起之。

    應超越起四類忍智。

     答四法忍智。

    雖無斷證。

    起心次第。

    法應爾故。

    第十六心。

    道類智心。

    即是修道所攝心也。

    次不起座。

    即起修惑斷道無漏。

    始自上上。

    至下下惑。

    起非想地斷無漏。

    下八地惑。

    先已斷故。

    唯非想地。

    九品修惑。

    有九無間。

    九解脫道。

    斷一品惑。

    必有無間解脫道故。

    斷惑證滅。

    法應爾故。

    非想第九無間道心。

    金剛喻定。

    現在前起。

    迨至此心。

    是有學位。

    次念是解脫道。

    已後皆佛果位。

    名無學果。

    無漏心中。

    三十四心。

    斷結成佛次第如是。

    問何故不起下八地中。

    修惑斷道。

    答下八地惑。

    先已斷故。

    況欲界道。

    現前界故。

    如見道中。

    起欲界道。

    彼唯二念。

    不障起故。

    此攝多心。

    故超起也。

    問如獨覺人。

    雖已斷處更起上界初禅已上。

    無所有下。

    中間七地斷惑之道。

    今此菩薩。

    何故不爾。

    答菩薩最勝。

    是故不起已斷治道。

    獨覺是劣。

    故起已斷地中治道。

    此無學位。

    五分法身。

    圓滿成辨。

    最極自在。

    問此五分法身。

    為事為理耶。

    答五分法身。

    唯是事身。

    無漏法中。

    色心二法。

    和聚成故。

    無漏五蘊。

    及作法故。

    有為無漏極清淨故。

    其無為法智之所證。

    擇滅勝法。

    生空所顯。

    為證真理。

    小乘教中。

    是名擇滅無為之法。

    薩婆多宗。

    四階成佛。

    次第。

    行相。

    要略如是。

     章生身者但百劫修相好業下。

    二修生身時。

    小乘教中。

    王宮所生。

    五蘊色身。

    和合聚集。

    是名報身。

    以此報身。

    一座成覺。

    實修實證。

    圓滿大果。

    五分所依。

    擇滅所證。

    問小教佛果。

    建立幾身。

    小教佛身。

    望大乘教所證三身。

    當是何身。

    答小教佛果。

    建立二身。

    所謂生身。

    法身是也。

    以義言之。

    建立三身。

    法砺師雲。

    随義以論。

    具有三佛。

    無漏五分法身。

    以為法佛。

    父母生身。

    及報生四陰。

    以為報佛。

    化依佛身。

    于餘方施化。

    以為應佛。

    若據大乘。

    此之三種。

    皆是化佛(已上)小乘三身。

    不别立擇滅。

    即是五分無漏智。

    所顯法故。

    智中有之。

    不别建立。

     章若依始教修行成佛下。

    文中有二。

    初總明三祇。

    後别就化身。

    初中亦三。

    初标定三祇。

    始教菩薩。

    決定必經三阿僧祇劫。

    修行成佛故。

    二但此劫數下。

    簡異小乘。

    三乘大乘。

    僧祇數量應異愚法小乘教故。

    三阿者。

    此取水火等大劫下。

    釋大乘義。

    言水火等大劫者。

    是一劫量也。

    八十中劫。

    為一大劫。

    此一劫量。

    即同小乘。

    其重數相。

    不同小乘。

    小乘唯有六十重數。

    成阿僧祇。

    此為極數。

    又彼唯累十。

    此以所數。

    等于能數。

    以為一重。

    如此而為其一僧祇。

    所言所數能數相者。

    晉譯華嚴第三十說。

    從拘梨。

    至不可說轉。

    總有一百二十一重。

    皆以所數。

    等于能數。

    問所數能數是何等相。

    答如百千百千為一拘梨。

    以百千百千。

    為能數。

    以是能積故。

    積前數量。

    成後數故。

    以一拘梨。

    名為所數。

    以是所積所成數故。

    謂百千百千。

    為一拘梨(第一重)拘梨拘梨。

    為一不變(第二重)不變不變。

    為一那由他(第三重也已下準此)鞞婆羅(四)作(五)來(六)勝(六)複次(八)阿婆邏(九)得勝(十)分界(十一)究滿(十二)量(十三)解(十四)此解(十五)離欲(十六)舍(十七)聚(十八)通(十九)頻申(二十)網(二十一)衆流(二十二)出(二十三)分(二十四)分别(二十五)稱(二十六)持(二十七)不颠倒(二十八)不番(二十九)正(三十)惠(三十一)第一(三十二)覺(三十三)毗遮姑(三十四)極高(三十五)妙(三十六)羅婆(三十七)诃梨跋(三十八)解脫(三十九)黃(四十)诃梨那(四十一)因(四十二)賢覺(四十三)明相(四十四)摩樓陀(四十五)忍(四十六)拔(四十七)樓摩(四十八)等(四十九)離疑(五十)種(五十一)不放逸(五十二)摩多羅(五十三)動(五十四)到(五十五)說(五十六)白(五十七)分别(五十八)究竟(五十九)清梁(六十)诃羅(六十一)潮(六十二)油(六十三)祇邏(六十四)[口*遠](六十五)泥邏(六十六)戲(六十七)斯羅(六十八)敢沫(六十九)彌羅(七十)堅固(七十一)風(七十二)滿(七十三)不可稱量(七十四)根(七十五)微細(七十六)蓮華(七十七)摩伽婆(七十八)不可度(七十九)醯樓(八十)悟(八十一)切(八十二)婆婆(八十三)間(八十四)無間(八十五)離垢(八十六)實勝(八十七)彌羅(八十八)遮摩羅(八十九)法(九十)婆羅摩馳(九十一)決定(九十二)流轉(九十三)廣說(九十四)無盡(九十五)等莫實(九十六)無我(九十七)阿陀(九十八)青重說(九十九)數(一百)受(百二)阿僧祇(百三)阿僧祇轉(百四)無量(百五)無量轉(百六)無分齊(百七)無分齊轉(百八)無周遍(百九)無周遍轉(百十)無數轉(百十二)不可稱(百十三)不可稱轉(百十四)不可思議(百十五)不可思議轉(百十六)不可量(百十七)不可量轉(百十八)不可說(百十九)不可說轉(百二十)不可說轉轉(百二十一)此乃一百二十一數。

    于中第一百三之數。

    名阿僧祇。

    然唐譯經。

    第四十。

    總有一百二十三重。

    青蓮華次。

    有缽頭摩。

    不可說次。

    名不可說不可說。

    此當古經不可說轉轉。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