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一

關燈
僧祇耶數時。

    名一劫阿僧祇耶。

    第二第三劫阿僧祇耶。

    亦複如是(已上)婆沙論中。

    舉三類設。

    第一第二唯言有說。

    不标經名。

    第三有說。

    依解脫經。

    所引經文。

    與俱舍所引同。

    而時名異。

    其六十數。

    彼此是同。

    而忘失八。

    婆沙分明言此後更有八數。

    故新俱舍。

    全依婆沙阿僧祇後忘失八數。

    然舊俱舍。

    正言中間。

    今章依此作此判也。

     章問何故下根返經時少下。

    三問答釋疑。

    此問意雲。

    下根鈍故。

    應經多時。

    而還少時。

    似是利疾。

    上根利智。

    應經少時。

    而還多時。

    似是鈍根。

    答意說雲。

    此遲疾相。

    義門有由。

    利根上智。

    堪任久延練根修行。

    是故菩薩經三大劫。

    下根之人。

    不堪久修。

    故少時修。

    早升果證。

    今是菩薩故。

    久練根。

     章又依婆沙等下。

    二别明修得二身時。

    亦二。

    初标列。

    二法身者下。

    随釋。

    亦二。

    初修法身時。

    二修生身時。

    初中亦二。

    初标分。

    二随釋。

    今初。

    言法身者謂戒等五分者。

    此出所标佛體。

    次修此下。

    是正标分。

    五分謂五分法身。

    小乘佛果。

    以此為體。

    問所言五分法身者何。

    答戒。

    定。

    惠。

    解脫。

    解脫知見。

    名之五分。

    新雲無漏五蘊。

    三乘無學無漏心中。

    相應心所。

    及無漏律儀。

    道共無表色。

    想是五種法。

    名無漏五蘊身。

    諸律儀及以正命名為戒蘊。

    即八正道中。

    語業命三是也。

    無學身業名為正業。

    無學口業名為正語。

    無學乞求名為正命。

    以離四邪等故。

    此三即是道。

    與無表無漏淨惠。

    與同時思現行。

    即有防發功能。

    故名戒蘊。

    名戒法身。

    言定蘊者。

    即是三三摩地之中。

    第三無願三摩地也。

    此依八地無漏定發。

    即于定位。

    作無願行相。

    對治前境。

    體即是定。

    故名定蘊。

    為定法身。

    此亦無漏惠。

    與同時思現行。

    即有防發功能。

    此無漏惠。

    有防發能。

    似定共戒。

    亦通無漏。

    然薩婆多。

    道共無漏。

    不通有漏。

    定共有漏。

    不通無漏。

    有同時惠。

    唯屬道共。

    無漏心上。

    防發功故。

    言慧蘊者。

    觀達有無。

    名之為惠。

    正見正智。

    是其惠蘊。

    推求名見。

    決斷名智。

    見智雖異。

    是無漏惠。

    總名惠蘊。

    号惠法身。

    言解脫者。

    累盡清淨。

    不滞有無。

    名為解脫。

    盡無生智。

    相應勝解。

    名解脫蘊。

    即大地中。

    勝解心所。

    即能印持四谛境故。

    然因中境。

    強名為勝解。

    果中斷惑。

    名為解脫。

    因果少别。

    總體是也。

    号解脫法身。

    言解脫知見者。

    于自他解脫。

    并皆顯了。

    名解脫知見蘊。

    即盡無生智相應現前故。

    金剛心後。

    解脫道中惠。

    即作此解。

    我已知苦。

    不複更知。

    我已斷集。

    不經更斷。

    我已證滅。

    不複更證。

    我已修道。

    不須更修。

    此之二智。

    總名解脫知見蘊也。

    景霄律師。

    簡正記第一雲。

    問解脫與解脫知見何别答勝劣有異。

    解脫起勝解。

    緣四谛。

    解脫知見。

    緣涅槃也(已上)此即解脫知見法身。

    上簡略五分法身。

     章一三僧祇劫下。

    二随釋。

    亦四。

    一三僧祇劫。

    二百劫。

    三出家等。

    四成正覺時。

    今初。

    言三僧祇劫修有漏四波羅蜜者。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名有漏曰。

    小乘教中。

    修行菩薩。

    三祇百劫。

    最後身中。

    乃至世第一法。

    皆是有漏。

    見道已後。

    三十四心前三十三。

    是有學位。

    第三十四。

    無學初念。

    自此已後。

    并是無漏。

    三十四念。

    無有出觀。

    無有間隔。

    并無漏心。

    無學之後。

    即有出觀。

    未入見道已前諸位。

    皆是有漏。

    此間所修。

    名為有漏四波羅蜜。

    其靜慮。

    般若二波羅蜜。

    見道已後。

    同時相應。

    并是無漏。

    三祇百劫。

    亦有有漏禅定智慧。

    散心即是聞思二惠。

    定心即是四禅八定。

    修所成惠。

    又六波羅蜜。

    束為四門。

    布施精進。

    别别數之。

    戒忍定惠。

    兩兩合[*羽]。

    故成四位。

    此即六度四位圓滿。

    三祇。

    四種唯是有漏所修四度。

    非謂圓滿四位。

    有漏無漏。

    總通[*羽]故。

    與彼不同。

    飾宗一雲。

    于三無數劫。

    修行有漏四波羅蜜。

    除禅定般若。

    為種智因。

    其定惠者。

    見道已後。

    俱是無漏。

    故簡之。

    然三祇中。

    非不修習有漏定惠。

    今對無漏故。

    簡卻也。

     章二于百劫修相好業時者。

    二百劫。

    小教菩薩。

    三祇劫間。

    唯修種智因。

    不修相好業。

    故于百劫。

    修習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業因。

    問雲何修習相好業因。

    此妙相業。

    是幾許量。

    答且如三十二大人相者。

    随一一相。

    皆相似業。

    因與果同。

    以是同類因等疏果故。

    以飯供佛。

    得梵音聲。

    不妄語故。

    得廣長舌。

    如是等也。

    三十二相。

    無差别因。

    持戒所得。

    好果報故。

    言因量者。

    一一妙相。

    各以百福。

    莊嚴修飾。

    言百福者。

    百個善思。

    謂十善業。

    各有五思。

    且如不殺。

    五思相者。

    一不殺思。

    自行不殺。

    二勸導思。

    三随喜思。

    四贊歎思。

    五回向思。

    以前四種向菩提故。

    餘九業道。

    如此具五十善。

    總合成五十思。

    先起五十思。

    淨治身器。

    次起一思。

    引彼妙相。

    起五十思。

    即以莊嚴。

    實有百一。

    總名百福。

    一一諸相。

    福量皆爾。

    釋迦菩薩。

    九十一劫。

    如是即修相好業因。

    其間總逢六佛出世。

    毗婆屍佛。

    即第三阿僧祇劫滿。

    亦是百劫所逢。

    初佛。

    乃至迦葉。

    為第六佛。

    九十一劫。

    修相好業已。

    迦葉佛時。

    受當成記。

    為彼補處。

    其後上生兜率陀天。

    自此已後。

    乃至總有八相。

    今此段明百劫修相。

     章三。

    出家苦行修禅定時者。

    三出家等。

    菩薩修行。

    三祇百劫。

    八相化儀。

    穢土出世。

    雖通諸佛。

    攝引皆同。

    且就釋迦菩薩。

    為言。

    諸佛修行。

    皆經百劫。

    釋迦精進。

    超過九劫。

    七日精勤。

    當九劫故。

    釋迦菩薩。

    迦葉佛時。

    受補處位。

    今時名曰善惠菩薩。

    生兜率天。

    名曰聖善菩薩。

    為諸天衆。

    說補處行。

    兜率一期。

    四千歲滿。

    衆生機感。

    堪可受說。

    故舍天壽。

    降下閻浮。

    即四月八日。

    明星出時。

    乘六牙白象。

    降神母胎。

    淨飯大王為父。

    摩耶夫人為母。

    晝夜六時。

    胎内說法。

    十月已滿。

    誕神時至。

    故右脅出。

    顯現金體。

    若依法上法師所記意雲。

    釋尊當周第五主昭王瑕。

    第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誕生。

    若對大日本國者。

    地神第五代。

    草葺不合尊禦宇。

    治世八十三萬六千四百四十二年。

    從彼終年逆計。

    三百七十四年。

    即當彼年。

    如來誕生。

    若依費長房所說意者。

    當周第十七王莊王他。

    第十年甲午如來誕生。

    日本地神第五代禦宇。

    從終逆計。

    二十七年。

    當于此年。

    如來誕生。

    雖有二說。

    今用法上所說為準。

    長房所說。

    随時為準。

    菩薩誕生。

    即立嘉名。

    号薩婆悉達太子。

    此雲一切義成就。

    間太子幾年。

    逾城出家。

    答南山律師。

    作略釋迦譜。

    引因果經雲。

    我年十九。

    今二月七日。

    出家時至(已上)律師以此為大準。

    然悉達太子。

    出家年歲。

    諸教異說。

    或二十九出家。

    或十九出家等。

    今依十九。

    為始終準。

    即當周昭王四十三年壬申。

    此亦依法上師所說意。

    若依長房。

    當周第十九王惠王八年壬子。

    悉達太子。

    已出家竟。

    五年遊曆。

    其間仕二仙。

    如應修學二定。

    法砺師。

    名解同外道。

    此伏二仙邪解故爾。

    次六年苦行。

    艱辛勇勵。

    而無所獲得。

    空虛徒過。

    砺師名為行同外道。

    為伏苦行外道故爾。

    今文言出家苦行修禅定者。

    理實前修禅定。

    後六年苦行。

    言便次第。

    雲苦行修禅定。

    又言修禅定者。

    釋迦菩薩。

    至阿蘭伽蘭所。

    學四禅定乃至無所有處定。

    次至郁頭藍子所。

    習非想非非想定。

    此時總以有漏六行觀智。

    斷下八地見修諸惑。

    唯除非想。

    不能斷除。

    修有漏道。

    觀欲界粗初禅靜。

    或欲界苦初禅妙。

    或欲界障初禅離。

    厭下欣上。

    各有三行。

    皆随一修厭欣相對。

    觀欲界粗。

    名無間道。

    觀初禅靜。

    名解脫道。

    厭下欣上。

    于多時中。

    觀行純熟。

    最後□時。

    斷欲界惑。

    是無間道。

    證其惑滅。

    是解脫道。

    此就一品。

    成厭欣觀。

    上上如是。

    斷上中惑證其解脫。

    上下。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待觀皆爾皆有二道。

    斷欲界見修諸惑。

    即作九品。

    五部合斷。

    有九無間九解脫道。

    前九無間。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