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根是劣故須小劫。
緣覺利根。
必用大劫。
但轉根者。
雖四十劫。
猶是久經。
滿百劫量。
義應必然。
有何遮妨。
四生百劫。
利鈍義理。
前聲聞處。
一合明之。
章上根者謂佛下。
三明上根。
三乘相對。
菩薩最上極利根故。
亦三。
初總定劫數。
二别明劫相。
三問答釋疑。
今初。
謂菩薩乘。
發菩提心。
要期大覺無上佛果。
修習六度行。
四無量施戒定慧慈悲受行。
二利勇猛。
四修勵策。
必經三大阿僧祇劫。
次經百劫。
修相好業。
二利圓滿。
然後成佛。
佛菩薩性。
最極利根。
上智深妙。
無有鈍者。
雖最利根。
而有遲速。
如前所引光師疏中。
于百劫中。
九十一劫。
是速疾者。
滿百大劫。
是遲緩者。
如釋迦菩薩。
于弗沙佛所。
由猛盛歎佛。
即超過九劫。
與彌勒同劫而在前成佛。
此唯在釋迦。
自餘未必然。
章此中劫數取水火等一劫與一數下。
二别明劫相。
言水火等一劫者。
敗壞世界。
有三災劫。
此就壞劫。
明此三災。
名大三災。
待小三故。
泛明時節。
總有四劫。
成劫。
住劫。
壞劫。
空劫。
衆生所居器界國土。
通名三千大千世界。
各于一大千界份量。
同一成壞。
事非常恒。
成已即住。
住劫事滿。
世界皆壞。
壞已空虛如是。
成壞連續不息。
此四劫中。
至壞劫時。
依火災壞。
名火災劫。
依水災壞。
名水災劫。
依風災壞。
名風災劫。
成住壞空。
名為一回。
猶如春夏秋冬名為一年。
其中壞劫。
随應即有火水。
風災火災。
七返連續來過。
然後即有水災壞劫。
名之七火一水。
七水七水。
七遍來起。
八個七火中間七水。
總合七九六十三劫。
其後即有一度風災。
總合六十四轉劫也。
此六十四。
連環生起。
去來現在。
續起不絕。
猶如世俗甲寅乙卯等十二支。
六十一年一遍。
四轉如是輪轉連環不絕。
此六十四轉中一劫。
名一大劫。
此一大劫量中。
總有八十中劫。
一增一減。
名一中劫。
或是一增。
或是一減。
名一小劫。
一火災劫。
有八十中劫。
所謂成住壞空。
是四劫各有二十中劫。
住劫正有二十增減。
即是二十中劫。
餘之三劫。
各同住量。
是故計成八十中劫。
即以此量。
為一大劫。
單獨名一。
此一至十。
名一個十。
以十個十。
名百。
十百名千。
十千名萬。
十萬名洛沙。
新雲洛叉。
十洛沙。
名阿底洛沙。
新雲度洛叉。
小阿底洛沙。
名俱胝。
新譯雲億。
十俱胝名未特诃。
新雲未陀。
十未特诃名阿由多。
新雲阿庾多。
是漢字異。
梵音一同。
十阿由多名摩诃由陀。
新雲大阿庾多。
十摩诃由多名那由多。
十那由多名摩诃那由多。
十摩诃那由多名波由多。
十波由多名摩诃波由多。
名波由多十波由多名摩诃波由多。
十摩诃波由多名郁僧伽。
十郁僧伽名摩剡僧伽。
十摩剡僧伽。
名波诃那。
十波诃那名摩诃婆诃那。
十摩诃婆诃那名知知婆。
十知知婆名摩诃知知婆。
十摩诃知知婆名醯兜。
十醯兜名摩诃醯兜。
十摩诃醯兜名柯羅婆。
十柯羅婆名摩诃柯羅婆。
十摩诃柯羅婆名因陀。
名婆未多。
十婆未多名摩诃婆未多。
十摩诃婆未多名伽知。
十伽知名摩诃伽知。
十摩诃伽知名維婆。
十維婆名摩诃維婆。
十摩诃維婆名物陀。
十物陀名摩诃物陀。
十摩诃物陀名婆羅。
十婆羅名摩诃婆羅。
十摩诃婆羅。
名社那。
十社那名摩诃社那。
十摩诃社那名毗休多。
十毗休多名摩诃毗休多。
十摩诃毗休多名婆洛沙。
十婆落沙名摩诃婆洛沙。
十摩诃婆洛沙名阿僧祇。
中間有八處忘失。
如此大劫。
次第數至六十處。
說名一阿僧祇。
度一更如此數。
名第二第三亦爾。
故說三阿僧祇。
非一切方便所不能數。
故名阿僧祇(已上十百名。
千已後舊俱舍第九全文)此依舊俱舍論出之。
彼論如是列舉四十四重數法。
既以阿僧祇。
為第六十重。
而其中間無十六重。
然論自言中間八數忘失。
此即第六十重已前。
八重忘失自餘八重。
略故不列。
新譯俱舍。
具列五十二重數法。
第五十二。
名阿僧祇。
後八忘失。
婆沙亦爾。
今章僧祇。
為第六十。
同舊俱舍論。
自餘八數。
略故不列。
今章必定依舊俱舍。
故今依舊出僧祇數。
新俱舍論第十二雲。
經說三劫阿僧祇耶。
精進修行。
方得成佛。
于前所說四種劫中。
積何劫成三劫無數。
既稱無數。
何後言三。
非無數言顯不可數。
解脫經說六十數中。
阿僧祇耶。
是其一數。
雲何六十。
如彼經言。
有一無餘數。
始為一。
十一為十。
十十為百。
十百為千。
十千為萬。
十萬為洛叉。
十洛叉為度洛叉。
十度洛叉為俱胝。
十俱胝為未陀。
十未陀為阿庾多。
十阿庾多為大阿庾多。
十大阿庾多為那庾多。
十那庾多為大那庾多。
十大那庾多為缽羅庾多。
十缽羅庾多。
為大缽羅庾多。
十大缽羅庾多。
為矜羯羅。
十矜羯羅為大矜羯羅。
十大矜羯羅為頻跋羅。
十頻跋羅為大頻跋羅。
十大頻跋羅為阿刍婆。
十阿刍婆為大阿刍婆。
十大阿刍婆為毗婆诃。
十毗婆诃。
為大毗婆诃。
十大毗婆诃為嗢伽。
十嗢蹭伽為大嗢蹭伽。
十大嗢蹭伽為婆喝那。
十婆喝那為大婆喝那。
十大婆喝那為地緻婆。
十地緻婆為大地緻婆。
十大地緻婆為醯都。
十醯都為大醯都。
十大醯都為羯臘婆。
十羯臘婆為大羯臘婆。
十大羯臘婆為印達羅。
十印達羅為大印達羅。
十大印達羅為三摩缽耽。
十三摩缽耽為大三摩缽耽。
十大三摩缽耽為揭底。
十揭底為大揭底。
十大揭底為枯筏羅阇。
十枯筏羅阇為大枯筏羅阇。
十大枯筏羅阇為姥達羅。
十姥達羅為大姥達羅。
十大姥達羅為跋藍。
十跋藍為大跋藍。
十大跋藍為珊若。
十珊若為大珊若。
十大珊若為毗步多。
十毗步多為大毗步多。
十大步多毗為跋羅攙。
十跋羅攙為大跋羅攙。
十大跋羅攙為阿僧祇耶。
于此數中。
忘失餘八。
若數大劫。
至此數中阿僧祇耶。
名劫無數。
此劫無數。
複積至三經中說為三劫無數。
非諸算計不能數知。
故得說為三劫無數(已上)此新俱舍具列五十二數。
第五十二名阿僧祇。
而言于此數中。
似指前所列五十二重數。
而言忘失餘八。
餘言似指後數。
若依此義。
言此數中。
總指前後所數之數上諸數言。
六十數。
而第五十二。
舉阿僧祇耶。
故知。
忘失餘八者。
決定指後八數也。
婆沙論第一百七十七雲。
問此劫阿僧祇耶量。
雲何可知。
有說。
以大劫為一。
積此一至百千名洛叉。
至百百千名俱胝。
百千俱胝名那庾多。
百千那庾多名頻婆為達他。
此後非算數智所及。
至此不所及位。
名一劫阿僧祇耶量。
第二第三劫阿僧祇耶量亦爾。
有說。
以大劫為一。
積此一至百千名洛叉。
至百百千名俱胝。
百千俱胝名俱胝俱胝。
百千俱胝俱胝名阿哳哳俱胝。
百千阿哳哳俱胝名阿吒吒俱胝。
百千阿吒吒俱胝名阿庾多。
百千阿庾多名阿庾多分。
百千阿庾多分名那庾多。
百千那庾多名那庾多分。
百千那庾多分名俱陀。
百千俱陀名俱陀分。
百千俱陀分名缽特摩。
百千缽特摩名缽特摩分。
百千缽特摩分名迦未羅。
百千迦未羅名迦未羅分。
百千迦未羅分名捺稚那。
百千捺稚那名捺稚那分。
百千捺稚那分名睹胝。
百千睹胝名睹胝分。
百千睹胝分名阿波波。
百千阿波波名阿波波分。
百千阿波波分名吒吒。
百千吒吒名吒吒分。
百千吒吒分名邬伽。
百千邬伽名邬伽分。
百千邬伽分名跋羅。
百千跋羅名跋羅分。
百千跋羅分名婆揭羅。
從此以後。
非算數智所及。
至此所不及位。
名一劫阿僧祇耶量。
第二第三劫阿僧祇耶量亦爾。
有說。
非算數智所不及故。
名阿僧祇耶。
然有契經說六十數。
于中有一數。
名阿僧祇耶。
積大劫數。
至此數時。
名一劫阿僧祇耶。
如彼經言。
有一無餘數。
始業一。
十一為十。
十十為百。
十百為千。
千千為缽羅薜陀。
十缽羅薜陀為洛叉。
十洛叉為頞底洛叉。
十頞底洛叉為俱胝。
十俱胝為未陀。
十未陀為阿庾多。
十阿庾多為大阿庾多。
乃至十大跋羅攙為阿僧祇耶。
此後更在八數。
及前為六十數。
積一大劫。
至此第五十二阿
緣覺利根。
必用大劫。
但轉根者。
雖四十劫。
猶是久經。
滿百劫量。
義應必然。
有何遮妨。
四生百劫。
利鈍義理。
前聲聞處。
一合明之。
章上根者謂佛下。
三明上根。
三乘相對。
菩薩最上極利根故。
亦三。
初總定劫數。
二别明劫相。
三問答釋疑。
今初。
謂菩薩乘。
發菩提心。
要期大覺無上佛果。
修習六度行。
四無量施戒定慧慈悲受行。
二利勇猛。
四修勵策。
必經三大阿僧祇劫。
次經百劫。
修相好業。
二利圓滿。
然後成佛。
佛菩薩性。
最極利根。
上智深妙。
無有鈍者。
雖最利根。
而有遲速。
如前所引光師疏中。
于百劫中。
九十一劫。
是速疾者。
滿百大劫。
是遲緩者。
如釋迦菩薩。
于弗沙佛所。
由猛盛歎佛。
即超過九劫。
與彌勒同劫而在前成佛。
此唯在釋迦。
自餘未必然。
章此中劫數取水火等一劫與一數下。
二别明劫相。
言水火等一劫者。
敗壞世界。
有三災劫。
此就壞劫。
明此三災。
名大三災。
待小三故。
泛明時節。
總有四劫。
成劫。
住劫。
壞劫。
空劫。
衆生所居器界國土。
通名三千大千世界。
各于一大千界份量。
同一成壞。
事非常恒。
成已即住。
住劫事滿。
世界皆壞。
壞已空虛如是。
成壞連續不息。
此四劫中。
至壞劫時。
依火災壞。
名火災劫。
依水災壞。
名水災劫。
依風災壞。
名風災劫。
成住壞空。
名為一回。
猶如春夏秋冬名為一年。
其中壞劫。
随應即有火水。
風災火災。
七返連續來過。
然後即有水災壞劫。
名之七火一水。
七水七水。
七遍來起。
八個七火中間七水。
總合七九六十三劫。
其後即有一度風災。
總合六十四轉劫也。
此六十四。
連環生起。
去來現在。
續起不絕。
猶如世俗甲寅乙卯等十二支。
六十一年一遍。
四轉如是輪轉連環不絕。
此六十四轉中一劫。
名一大劫。
此一大劫量中。
總有八十中劫。
一增一減。
名一中劫。
或是一增。
或是一減。
名一小劫。
一火災劫。
有八十中劫。
所謂成住壞空。
是四劫各有二十中劫。
住劫正有二十增減。
即是二十中劫。
餘之三劫。
各同住量。
是故計成八十中劫。
即以此量。
為一大劫。
單獨名一。
此一至十。
名一個十。
以十個十。
名百。
十百名千。
十千名萬。
十萬名洛沙。
新雲洛叉。
十洛沙。
名阿底洛沙。
新雲度洛叉。
小阿底洛沙。
名俱胝。
新譯雲億。
十俱胝名未特诃。
新雲未陀。
十未特诃名阿由多。
新雲阿庾多。
是漢字異。
梵音一同。
十阿由多名摩诃由陀。
新雲大阿庾多。
十摩诃由多名那由多。
十那由多名摩诃那由多。
十摩诃那由多名波由多。
十波由多名摩诃波由多。
名波由多十波由多名摩诃波由多。
十摩诃波由多名郁僧伽。
十郁僧伽名摩剡僧伽。
十摩剡僧伽。
名波诃那。
十波诃那名摩诃婆诃那。
十摩诃婆诃那名知知婆。
十知知婆名摩诃知知婆。
十摩诃知知婆名醯兜。
十醯兜名摩诃醯兜。
十摩诃醯兜名柯羅婆。
十柯羅婆名摩诃柯羅婆。
十摩诃柯羅婆名因陀。
名婆未多。
十婆未多名摩诃婆未多。
十摩诃婆未多名伽知。
十伽知名摩诃伽知。
十摩诃伽知名維婆。
十維婆名摩诃維婆。
十摩诃維婆名物陀。
十物陀名摩诃物陀。
十摩诃物陀名婆羅。
十婆羅名摩诃婆羅。
十摩诃婆羅。
名社那。
十社那名摩诃社那。
十摩诃社那名毗休多。
十毗休多名摩诃毗休多。
十摩诃毗休多名婆洛沙。
十婆落沙名摩诃婆洛沙。
十摩诃婆洛沙名阿僧祇。
中間有八處忘失。
如此大劫。
次第數至六十處。
說名一阿僧祇。
度一更如此數。
名第二第三亦爾。
故說三阿僧祇。
非一切方便所不能數。
故名阿僧祇(已上十百名。
千已後舊俱舍第九全文)此依舊俱舍論出之。
彼論如是列舉四十四重數法。
既以阿僧祇。
為第六十重。
而其中間無十六重。
然論自言中間八數忘失。
此即第六十重已前。
八重忘失自餘八重。
略故不列。
新譯俱舍。
具列五十二重數法。
第五十二。
名阿僧祇。
後八忘失。
婆沙亦爾。
今章僧祇。
為第六十。
同舊俱舍論。
自餘八數。
略故不列。
今章必定依舊俱舍。
故今依舊出僧祇數。
新俱舍論第十二雲。
經說三劫阿僧祇耶。
精進修行。
方得成佛。
于前所說四種劫中。
積何劫成三劫無數。
既稱無數。
何後言三。
非無數言顯不可數。
解脫經說六十數中。
阿僧祇耶。
是其一數。
雲何六十。
如彼經言。
有一無餘數。
始為一。
十一為十。
十十為百。
十百為千。
十千為萬。
十萬為洛叉。
十洛叉為度洛叉。
十度洛叉為俱胝。
十俱胝為未陀。
十未陀為阿庾多。
十阿庾多為大阿庾多。
十大阿庾多為那庾多。
十那庾多為大那庾多。
十大那庾多為缽羅庾多。
十缽羅庾多。
為大缽羅庾多。
十大缽羅庾多。
為矜羯羅。
十矜羯羅為大矜羯羅。
十大矜羯羅為頻跋羅。
十頻跋羅為大頻跋羅。
十大頻跋羅為阿刍婆。
十阿刍婆為大阿刍婆。
十大阿刍婆為毗婆诃。
十毗婆诃。
為大毗婆诃。
十大毗婆诃為嗢伽。
十嗢蹭伽為大嗢蹭伽。
十大嗢蹭伽為婆喝那。
十婆喝那為大婆喝那。
十大婆喝那為地緻婆。
十地緻婆為大地緻婆。
十大地緻婆為醯都。
十醯都為大醯都。
十大醯都為羯臘婆。
十羯臘婆為大羯臘婆。
十大羯臘婆為印達羅。
十印達羅為大印達羅。
十大印達羅為三摩缽耽。
十三摩缽耽為大三摩缽耽。
十大三摩缽耽為揭底。
十揭底為大揭底。
十大揭底為枯筏羅阇。
十枯筏羅阇為大枯筏羅阇。
十大枯筏羅阇為姥達羅。
十姥達羅為大姥達羅。
十大姥達羅為跋藍。
十跋藍為大跋藍。
十大跋藍為珊若。
十珊若為大珊若。
十大珊若為毗步多。
十毗步多為大毗步多。
十大步多毗為跋羅攙。
十跋羅攙為大跋羅攙。
十大跋羅攙為阿僧祇耶。
于此數中。
忘失餘八。
若數大劫。
至此數中阿僧祇耶。
名劫無數。
此劫無數。
複積至三經中說為三劫無數。
非諸算計不能數知。
故得說為三劫無數(已上)此新俱舍具列五十二數。
第五十二名阿僧祇。
而言于此數中。
似指前所列五十二重數。
而言忘失餘八。
餘言似指後數。
若依此義。
言此數中。
總指前後所數之數上諸數言。
六十數。
而第五十二。
舉阿僧祇耶。
故知。
忘失餘八者。
決定指後八數也。
婆沙論第一百七十七雲。
問此劫阿僧祇耶量。
雲何可知。
有說。
以大劫為一。
積此一至百千名洛叉。
至百百千名俱胝。
百千俱胝名那庾多。
百千那庾多名頻婆為達他。
此後非算數智所及。
至此不所及位。
名一劫阿僧祇耶量。
第二第三劫阿僧祇耶量亦爾。
有說。
以大劫為一。
積此一至百千名洛叉。
至百百千名俱胝。
百千俱胝名俱胝俱胝。
百千俱胝俱胝名阿哳哳俱胝。
百千阿哳哳俱胝名阿吒吒俱胝。
百千阿吒吒俱胝名阿庾多。
百千阿庾多名阿庾多分。
百千阿庾多分名那庾多。
百千那庾多名那庾多分。
百千那庾多分名俱陀。
百千俱陀名俱陀分。
百千俱陀分名缽特摩。
百千缽特摩名缽特摩分。
百千缽特摩分名迦未羅。
百千迦未羅名迦未羅分。
百千迦未羅分名捺稚那。
百千捺稚那名捺稚那分。
百千捺稚那分名睹胝。
百千睹胝名睹胝分。
百千睹胝分名阿波波。
百千阿波波名阿波波分。
百千阿波波分名吒吒。
百千吒吒名吒吒分。
百千吒吒分名邬伽。
百千邬伽名邬伽分。
百千邬伽分名跋羅。
百千跋羅名跋羅分。
百千跋羅分名婆揭羅。
從此以後。
非算數智所及。
至此所不及位。
名一劫阿僧祇耶量。
第二第三劫阿僧祇耶量亦爾。
有說。
非算數智所不及故。
名阿僧祇耶。
然有契經說六十數。
于中有一數。
名阿僧祇耶。
積大劫數。
至此數時。
名一劫阿僧祇耶。
如彼經言。
有一無餘數。
始業一。
十一為十。
十十為百。
十百為千。
千千為缽羅薜陀。
十缽羅薜陀為洛叉。
十洛叉為頞底洛叉。
十頞底洛叉為俱胝。
十俱胝為未陀。
十未陀為阿庾多。
十阿庾多為大阿庾多。
乃至十大跋羅攙為阿僧祇耶。
此後更在八數。
及前為六十數。
積一大劫。
至此第五十二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