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

關燈
身。

    因人所了。

    是故三生皆是隔生。

    二雲。

    三生之中。

    解行證入二種分位。

    要是法門分位之生。

    問何故爾耶。

    答見聞生者。

    必是業系苦縛之身。

    體是有漏。

    未出三有。

    纏在界内。

    名之實業。

    所受之報。

    解行生者。

    要是離縛界外。

    無漏堅固之身。

    已出三有。

    遠舍苦依。

    其身自在。

    其報無礙。

    以法門為體。

    以定惠為相。

    雖是分段。

    皆法門故。

    縱在惡趣。

    是留惑故。

    故解行生。

    要棄前報。

    是故初生即果報生。

    以是三界系縛生故。

    第二即是法門之生。

    對彼界内苦纏生故。

    若直約就界外。

    當體亦是果報。

    但用無礙。

    其第三生。

    即解行生滿位終心。

    即入果海究竟妙位。

    即是解行一生之内也。

    解行身上。

    無有死生。

    是解行證入二生。

    唯是一身相續上成。

    孔目四雲。

    二者依天子勝身。

    從三惡道出。

    生兜率天。

    現身成佛(已上)文超法師遺忘集雲。

    未入地獄已前。

    名見聞生。

    自獄而出。

    生直天上。

    空音屬耳。

    随悔宿愆。

    得離垢三昧。

    名解行生。

    不離天處。

    見佛法身。

    名證入生。

    何以故。

    天子不改故。

    分段身故。

    經雲少作方便疾得菩提。

    斯之謂也(已上)既雲不離天處等故。

    解行身成大覺位。

    孔目生兜率天等文。

    即就究竟果海為言。

    問答下雲。

    又孔目雲。

    華嚴經中。

    成佛有五中。

    普莊嚴童子等二人。

    現身成佛等。

    雲何知其相。

    答普莊嚴童子。

    即現身中。

    值佛聞法。

    得信解自分勝進位諸三昧門等。

    即得成信滿佛等。

    又兜率天子等。

    既是現身。

    得離垢三昧少分。

    過諸功德等。

    故知。

    現身成佛。

    善财童子。

    既現身至普賢菩薩知識。

    而彌勒知識言。

    當來我成佛時。

    汝見我。

    故知。

    後生中成佛。

    此等且約文相。

    據見聞等三位。

    為三生故。

    作如是說耳。

    約實共皆同。

    但以一身中成佛。

    言一生者。

    法性身。

    無别分段等身。

    若随緣現成佛。

    即同三乘教所說也。

    約一乘教實法。

    念念每成佛等。

    如前說也(已上)是故明知。

    以第三生為當報者。

    約就文相。

    寄分因果淺深之異。

    理實唯是解行身上。

    證果海法究竟覺位。

    問解行證入。

    既是一報。

    若爾見聞解行。

    亦可一報。

    答見聞之生。

    是煩惱身。

    要舍此報。

    受淨妙身。

    雖是分段。

    即是法門。

    非彼煩惑所感苦報。

    解行之生。

    必成此身。

    故改見聞生。

    受解行身。

    是故定是隔生之報。

    非一身中有初二生。

    問若爾何故。

    問答文雲約實共皆同。

    但以一身中成佛耶。

    答此明解行證入之上生。

    唯是一身。

    非别隔生。

    是故文相為分因果。

    據實解行一身之上。

    即證果海。

    非謂見聞亦與解行。

    唯是一生。

    不隔異熟。

    故次文雲。

    言一身者。

    法性身等。

    即是界外解行身故。

    明知。

    非彼見聞生也。

    三生成佛。

    義門廣博。

    開門盡旨。

    不可率周。

    具如愚草五教賢聖第五十七八九三卷。

    立十種門。

    狩文明義。

     章三約行明位下。

    文中為二。

    初顯示行位。

    二問答釋疑。

    初中長科為十。

    一直指體相。

    問自分勝進。

    其相雲何。

    答玄記二明自分勝進。

    總有七重。

    故彼文雲。

    然此二分。

    通說有七重。

    一約一行生熟分。

    二約二行。

    如施行已成。

    後修戒等。

    三約二利以分。

    四就行位。

    以得位為勝進。

    五約比證以分。

    六約二位。

    謂前位已成為自分。

    趣向後位為勝進。

    七就因果。

    因成自分。

    入果勝進。

    今此文中。

    正就末後。

    兼通可知(已上)彼歎同聞菩薩行相故。

    正約就第七重義。

    問章今二分當彼何門。

    答成佛義雲。

    今此第七當普賢圓因成趣性起妙果。

    故雲疏文言該因及果(已上)義苑五雲。

    自分則據其當位。

    勝進則趣後高深(已上)此則當彼第六重也。

    薪四雲。

    自分即約當位。

    勝進有二。

    一約趣後位。

    二約趣佛果(已上)此釋即當第六七門。

    集成三雲。

    自分初如各以功德。

    勝進如明法。

    故鎮國曰。

    前明當位所成之德。

    今解趣後勝進之行。

    又曰。

    自分已圓。

    将得趣十行。

    說于明門。

    以為勝進。

    又自分如十行。

    勝進如十藏。

    故鎮國曰。

    前明自分究竟。

    今辨勝進趣後。

    同上明法(已上)此亦當玄第六重義。

    問雲何行中。

    具此二分。

    答複古中雲。

    行行之中。

    皆有此二(已上)萬行之中。

    一一皆有此之自分勝進分也。

    言此門通前諸位等者。

    薪三雲。

    此有二義。

    初唯上因圓。

    謂每得一位自分。

    即勝進徹于解行諸位也。

    及以下。

    二徹入果海。

    以此為分齊。

    爾如上雲勝進分得一切位及佛地等(已上)言得法分齊處者。

    複古雲。

    所得三昧也。

    如善财彌勒所得解脫門名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

    未得三昧。

    是善财自分。

    得三昧已。

    則是勝進。

    二位不同(已上)此乃其具二分相也。

     章如普莊嚴童子等也者。

    二出其人體。

    言如普莊嚴童子等者。

    薪雲。

    等取兜率天子。

    善财童子(已上)普莊嚴童子者。

    即唐經。

    名大威光太子者是也。

    過去有王。

    名愛見善慧。

    此普莊嚴。

    是彼第二王子。

    是釋迦因位時名也。

    問此普莊嚴二分相何。

    答昔勝妙音世界性。

    有十須彌山塵數佛。

    次第出世。

    其初佛名本勝須彌。

    其佛壽命五十億歲。

    緣盡入滅。

    次第二佛出。

    名一切度離癡清淨眼王。

    彼普莊嚴童子。

    見此二佛。

    并聞說法。

    初佛二益。

    一見彼佛已。

    即得三昧。

    經雲。

    見佛無量自在功德善根。

    因緣故。

    即得十種三昧(雲雲)二彼佛說現三世一切諸佛集會經。

    童子聞已。

    得諸三昧。

    經雲。

    宿世功德因緣故。

    得一切法具足三昧(雲雲)次佛二益。

    一見彼佛已。

    得諸三昧。

    謂念佛三昧等。

    二聞彼佛說一切法界自性離垢莊嚴經。

    亦得諸三昧。

    玄記三雲。

    此中童子得法。

    是何位者。

    義準上下經意。

    有三種成佛。

    一約位。

    以六相方便。

    即十信終心。

    勝進分後。

    入十解初位即成佛。

    以此是三乘終教不退之位故。

    以一乘六相融攝。

    即具諸位。

    至佛果也。

    是故此中童子。

    見初佛為信位自分。

    聞初經為信位勝進。

    見後佛當解位初自分。

    聞後經為解初勝進。

    以攝諸位皆具足故。

    二約行。

    總不依位。

    但自分勝進究竟。

    即至佛果。

    三約理。

    則一切衆生。

    并已成竟。

    更不新成。

    以餘相皆盡故(已上)性德本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