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

關燈


    相皆盡故。

    述曰。

    章文所明。

    正當玄記約行成佛。

    兼通約位。

    此約行者。

    指十信行。

    此信行滿。

    方有自分。

    更有勝進。

    自分門中。

    乃至十地。

    通一切位。

    皆得自分自體法門。

    勝進分中。

    乃至十地。

    亦通諸位。

    得勝進法。

    不由階位故。

    泯位名單名自分勝進分。

    若約位言。

    一一位中。

    各有自分及勝進分。

    如言初住自分勝進分者。

    即約位故。

    若單約行。

    泯位名故。

     章其身在于世界性等以上處住者。

    三明所住處。

    此自分勝進分菩薩。

    所居處者。

    非是一大三千界量分齊處住。

    天過彼界量分域故。

    非染上器故。

    是淨土機故。

    而非世界海之處住。

    未及其界能住機故。

    是故唯居世界性處。

    解行生人。

    十地離垢定前菩薩。

    根宜當所住處故。

    問世界性者。

    份量雲何。

     答世界性者。

    是舊譯言。

    新譯之經。

    言世界種。

    性即種義。

    種是因義。

    為海成因。

    積種為海。

    故成海因。

    性是積集。

    積性成海。

    積刹成性。

    望前為言。

    此世界性。

    即是淨土。

    三千大千世界外故。

    一乘教中。

    有三類界。

    其第二重。

    名十世界。

    十中第一。

    名世界性。

    萬子已上輪王境界。

    自餘九種。

    皆各萬子已上輪王所居之處。

     章當是白淨寶網轉輪王位者。

    四明其報位。

    白淨寶網者。

    其輪寶莊嚴也。

    是金輪王。

    于金體上。

    更作白淨寶等種種莊嚴。

    此指愛見善慧王。

    既有二萬五千子故。

    又居世界性。

    當是白淨寶網轉輪王位。

    是第十地菩薩華報。

    今普莊嚴。

    彼善慧王第二王子。

    其報勝妙。

    寔為道器。

    一乘因極報相如是。

     章得普見肉眼下。

    五所見分齊。

    亦二。

    初明一乘肉眼。

    雖是肉眼。

    見諸世界海。

    出過三乘教中天眼境界分齊。

    算數譬喻非所比及。

    二若三乘肉眼下。

    簡三乘肉眼。

    薪雲。

    大品經雲。

    菩薩行般若時。

    肉眼得見三千大千國土。

    智論問雲。

    大千國土百億須彌山。

    諸鐵圍等。

    事障礙。

    雲何遍見。

    若能見者。

    何用天眼。

    答不以障礙見。

    若無障礙。

    得見大千界。

    如觀掌中無異。

    複次有人言。

    菩薩天眼有二種。

    一者從禅定力得。

    二者先世行業果報得。

    天眼常在肉眼中。

    是故大千所有之物。

    不能為礙。

    因天眼開障。

    肉眼得見。

    問佛為世尊。

    力皆周遍。

    何以但見大千國土。

    答若肉眼能過。

    何用天眼。

    以肉眼不能及故。

    修學天眼。

    今但義引示。

    此明佛肉眼尚隻見大千内事。

    今輪王能見十佛刹等。

    故不同三乘也(已上)苑雲。

    三乘宗中。

    所論肉眼但見障内色故。

    故古德雲。

    肉眼礙非通(已上)彼小乘教。

    及三乘教肉眼分齊。

    皆明唯見障内色。

    不見障外色。

    唯見粗色。

    不見細色。

    唯見欲界色。

    不見色界色。

    今一乘宗。

    普見肉眼。

    不可思議。

     章又彼能于一念中下。

    六攝生分齊。

    别教一乘。

    解行位中。

    攝生相者。

    一切化用。

    皆令衆生至第十地離垢定前。

    兜率天子。

    三重頓圓。

    後二重益。

    即兜率天子。

    攝生行相。

    自餘勝進分人攝生事義皆爾。

    不可差别。

     章其福分感一錠光頗璃鏡下。

    七福分行相。

    第十地菩薩。

    華報之中。

    感頗梨鏡。

    光明朗照。

    遍虛空界。

    鏡體全虛。

    雖有而無。

    無而似有。

    無礙镕攝。

    影像遍通。

    無來無去。

     障當知此是前三生中下。

    八所得生報。

    上所陳說。

    住處。

    報位。

    所見。

    攝生。

    福分等相。

    即三生中。

    解行生事。

    非是果海。

    果海即是不可說故。

    故雲約因門示。

     章若約信滿得位已去下。

    九所得法門。

    亦二。

    初顯示分齊。

    信位滿心。

    既攝諸位。

    一時成佛。

    自證成滿。

    故化他行用。

    無方無盡。

    二如經能以一手下。

    引證。

    言能以一手等者。

    賢首品中。

    說信位德。

    先說自證圓滿。

    後說無方大用。

    業用總有十大三昧。

    今且引手出廣供三昧。

    下指餘用。

    言廣如等。

    餘所引文易見可知。

     章是故當知下。

    十簡異三乘。

    言信解阿含門者。

    是教門施設方便。

    令物生信解故也。

    上明二分所有行竟。

     章問前終教中下。

    二問答釋疑。

    亦七。

    一簡異終教。

    終圓二教。

    有十種異。

    一信滿得法故。

    二諸位皆得故。

    三常恒示現故。

    四實行成就故。

    五該攝六位故。

    六因時施用。

    七自在無礙。

    八窮源盡性。

    九事事無礙。

    十極果該因。

    終教十義。

    反此可知。

     章問義既不同下。

    二勝進起用。

    終教施設住位成佛。

    為令解了圓教信滿成佛。

    調練終教。

    圓教所說。

    易信解故。

    章問既一位中有一切位下。

    三說後諸位。

    此中意說。

    信位滿心。

    後後諸位。

    一時同得故。

    說後後諸位。

    即是初所得位。

    言如初後亦爾者。

    以初例後。

    如初位時得後諸位。

    說後諸位。

    說初中諸位。

    得後位時。

    得初諸位。

    說初諸位。

    說後中諸位。

    初後相例。

    義理不違。

     章問若初即具後下。

    四得初具後。

    圓教之宗。

    得初得後故。

    得後得初。

    若不得後。

    不可得初。

    若不得初。

    不可得後。

    緣起相由。

    一時現前。

    彼此相資。

    無單起。

    故。

    是故無有不得後位。

    亦不得初之者。

    問得後得初者。

    非是圓融德。

    得後法者。

    必具初故。

    答今此别教。

    非如所問。

    今言得後時。

    必得初位者。

    得後位時。

    初得前位。

    非用已前所得之法。

     章問若爾雲何下。

    五諸位布融。

    此問答意。

    為顯行布圓融義門。

    此二門位。

    一乘相故。

     章問若是信等初門下。

    六信滿得法。

    一法圓滿諸義成立故。

    信滿時得此圓融。

    信位初心。

    行德未立故。

    信位初不說融攝。

     章問若爾應雲住位成佛下。

    七信滿成佛。

    此問答意。

    為成今宗信滿約行自分勝進。

    約行成佛。

    為所宗故。

    上來七重問答釋疑。

    于約行成佛自分勝進門。

    成辨義理。

    顯示行佛。

    于中位佛交絡攝入。

    通融圓備。

    義門周足。

    上釋行位差别門竟。

     延慶四年(辛亥)五月二十日于東大寺戒壇院為實圓禅明房述之 華嚴宗沙門凝然春秋七十二 文化(辛未)十月二十日以嵯峨大覺寺所藏然師手筆之本校之 比丘典壽春秋五十四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