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
關燈
小
中
大
益。
聞香衆生廣滅惑障。
具足種種淨香。
自在光明善故。
三是蓋益。
見此所供法界。
圓融無礙。
解蓋雲之者。
頓得二地。
滿諸功德。
其人即得一恒河沙輪王福德。
謂白淨寶網轉輪王等。
所殖善根。
此是三重頓圓之中。
第二頓圓展轉益也。
玄雲。
見此法界法門之蓋故。
得一恒沙輪王善根。
皆如白淨寶網等。
此是世界性中。
萬子已去輪王。
如愛見王等。
非是金輪千子王四州等謂一恒河沙個白淨寶網輪王善根。
暫見此蓋。
頓得成就(已上)唐經四十八雲。
若有衆生。
見其蓋者。
種清淨金網轉輪王一恒河沙善根(已上)新經所說。
一轉輪王無量善根。
舊經所說。
一恒河沙輪王善根。
如是鉾楯。
一多相違。
大疏大鈔。
會通分别。
文義極廣。
恐繁不引。
此是分别第二重。
頓圓所得。
功德份量也。
此第十地轉輪聖王。
放種種光。
或名曼陀羅自在。
遇此光者。
皆得十地。
此轉輪王。
亦放光明。
名周羅摩尼。
遇此光者。
皆得十地。
十種六根。
皆悉清淨。
清淨肉眼。
見諸世界。
所見世界。
勝前所見。
餘之九眼。
所見世界。
廣大增勝。
不可思議。
此上二光。
并三重中。
第三重頓圓妙益也。
章又善财始從十信下。
二善财童子。
此約善财。
明第二生。
善财童子。
求善知識。
此世一生。
速至極位。
此即解行之生。
界外之身。
投賢首位為初。
登普賢階為終。
諸位圓融互攝。
衆行通貫更遍。
次第五級。
随行布之施設。
漸曆百城。
順遍成之安列。
或入微塵。
窮法界。
或出毛端。
盡虛空。
妙理極旨沖源。
得體一生證入。
不可測量。
玄十八雲。
問此善财。
是何位菩薩。
答經無正斷。
位相難明。
或有判為地上菩薩。
設後發心。
即是四種發心後二位也。
又是論中三發心内。
證發心也。
或有說。
是實報凡夫。
但有信心。
能求善友。
今更準釋。
應善趣位中行人。
依圓教宗。
有其三位。
一見聞位。
即是善财。
次前生身。
見聞如此普賢法故。
成彼解脫分善根故。
如歎德中辨者是。
二是解行位。
頓修如此五位行法。
如善财此生所成至普賢位者是。
三證入位。
即因位窮終。
替同果海。
善财來生是也。
若爾。
善财定是何位。
謂是何位。
以在信是信位。
在住是住位。
一身曆五位随在。
即彼位遍一切故。
如普賢位。
餘義準宗思擇(已上)善财次前生身。
如歎德中辨者。
晉經四十六雲。
此童子者。
已曾供養過去諸佛。
深種善根。
常樂清淨近善知識。
身口意淨。
修菩薩道。
求一切智。
修諸佛法。
心淨如虛具菩薩行(已上)此是善财前生。
見聞位中行相。
深勝殊妙。
由彼宿習善根力故。
今解行生一世。
速滿因位廣行于五十五善知識所。
各得一法。
周滿五位。
是其解行成就位也。
章三證果海位下。
三證入生。
亦二。
初舉彌勒告。
二分因果相。
今初。
此第三生。
名證果海。
發心已後。
乃至因滿。
要期唯為取此大果。
信位終心。
作佛得果。
圓融相攝。
位位成滿。
所成果海。
皆此性證圓滿極果。
今總成滿法界妙果。
體窮諸法而寥廓。
相舍萬象而曆爾。
業用則即生界于佛身。
功能則融塵刹于正覺。
三大即入。
為法界之雄。
十身通攝。
為諸法之王。
體性沖邃。
天超言思。
究竟果海。
所以成滿。
相狀幽玄。
高過行階。
因門妙覺。
由此建立。
德位深妙。
絕離絕離。
此乃究竟果海。
證入窮極。
圓滿自在。
妙淨融通位也。
言如彌勒告善财言等者。
晉經六十雲。
爾時。
彌勒菩薩。
攝威神力。
即時彈指。
告善男子。
汝從定起(已上)我于彼中。
壽終下生。
成正覺時。
汝及文殊師利。
俱得見我(已上)彌勒菩薩。
是善财童子第五十三知識。
入寶樓閣。
得補處德。
彌勒菩薩。
所得法門。
皆悉證入。
善财童子。
往詣一切善知識所。
各皆獲得彼彼知識所得法門。
其事皆爾。
彌勒彼時。
告善财童子。
作此俱得見我之言。
章當知此約因果前後下。
二分因果相。
此似會通經文相違。
此中意說。
第三生者。
唯是第二解行生終。
萬行圓滿。
即入果海。
無别果報感第三生。
由此義故。
應有難言。
若解行終心。
證入果海者。
唯是二生。
不成三生。
若爾何故彌勒菩薩告善财言。
汝當見我。
此意證入應在當來。
以自當成。
告善财當成果故。
故今會雲。
為分因果二位行相。
且言當來。
而實解行終心。
即入果海。
玄二十雲。
汝及文殊。
俱見我者。
釋有三義。
一雲。
我當來成佛時。
亦說此華嚴。
彼時亦有文殊善财所說之法故雲也。
二雲。
我成佛時。
汝與文殊。
俱來助我。
宣揚法化。
三為表法。
謂善财何故。
上于佛會。
俱求諸善知識。
而不求佛者。
以善财此生。
是修因之身。
未成佛果故。
不至佛所。
非謂不求。
但成果隔因故。
說當見佛。
以是滿位故。
無仰推等也(已上)大疏十下雲。
俱見我者。
亦有三意。
一俱助化故。
二善财表行。
文殊信智。
成正覺時。
俱證此故。
三者文殊古佛。
善财當佛。
慈氏現佛。
三世圓融。
浩然平均。
故雲俱見(已上)大疏科判此段經文。
名結會三聖。
以總通會三聖。
為過現當佛故。
今章圓果。
前後解釋。
即當玄記第三表法。
據其實義。
善财童子。
今生成佛。
究竟果滿。
然寄因果。
且言當見。
清涼大師。
第二解釋。
全同今章玄第三釋。
總而言之。
三生成佛。
報法分齊。
學者專所應知之法。
義理非率爾。
不可不辨定。
此即約就彼之果報。
及與法門。
分别三生。
問此之三生。
為三皆約隔生果報。
為不爾耶。
答三生報法。
學者異解。
是故順彼舉二解釋。
一雲。
言三生者。
隔生果報。
非托法門。
初見聞生。
未聞一乘。
唯是餘業所感人身。
于此報上。
見聞一乘。
修習觀解。
成見聞種。
于第二生。
由前見聞。
感解行報。
于此身上。
修習一乘從初信位。
乃至第十地。
或是等覺。
未起佛果加行已前。
或第十地。
未至勝進分位已前。
皆名第二解行生報。
解行之終。
舍彼生報。
于第三生。
得勝果報。
是最後身。
即以此身。
入果性海。
即是第三證入生也。
證果海已。
真實妙果。
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
有餘依
聞香衆生廣滅惑障。
具足種種淨香。
自在光明善故。
三是蓋益。
見此所供法界。
圓融無礙。
解蓋雲之者。
頓得二地。
滿諸功德。
其人即得一恒河沙輪王福德。
謂白淨寶網轉輪王等。
所殖善根。
此是三重頓圓之中。
第二頓圓展轉益也。
玄雲。
見此法界法門之蓋故。
得一恒沙輪王善根。
皆如白淨寶網等。
此是世界性中。
萬子已去輪王。
如愛見王等。
非是金輪千子王四州等謂一恒河沙個白淨寶網輪王善根。
暫見此蓋。
頓得成就(已上)唐經四十八雲。
若有衆生。
見其蓋者。
種清淨金網轉輪王一恒河沙善根(已上)新經所說。
一轉輪王無量善根。
舊經所說。
一恒河沙輪王善根。
如是鉾楯。
一多相違。
大疏大鈔。
會通分别。
文義極廣。
恐繁不引。
此是分别第二重。
頓圓所得。
功德份量也。
此第十地轉輪聖王。
放種種光。
或名曼陀羅自在。
遇此光者。
皆得十地。
此轉輪王。
亦放光明。
名周羅摩尼。
遇此光者。
皆得十地。
十種六根。
皆悉清淨。
清淨肉眼。
見諸世界。
所見世界。
勝前所見。
餘之九眼。
所見世界。
廣大增勝。
不可思議。
此上二光。
并三重中。
第三重頓圓妙益也。
章又善财始從十信下。
二善财童子。
此約善财。
明第二生。
善财童子。
求善知識。
此世一生。
速至極位。
此即解行之生。
界外之身。
投賢首位為初。
登普賢階為終。
諸位圓融互攝。
衆行通貫更遍。
次第五級。
随行布之施設。
漸曆百城。
順遍成之安列。
或入微塵。
窮法界。
或出毛端。
盡虛空。
妙理極旨沖源。
得體一生證入。
不可測量。
玄十八雲。
問此善财。
是何位菩薩。
答經無正斷。
位相難明。
或有判為地上菩薩。
設後發心。
即是四種發心後二位也。
又是論中三發心内。
證發心也。
或有說。
是實報凡夫。
但有信心。
能求善友。
今更準釋。
應善趣位中行人。
依圓教宗。
有其三位。
一見聞位。
即是善财。
次前生身。
見聞如此普賢法故。
成彼解脫分善根故。
如歎德中辨者是。
二是解行位。
頓修如此五位行法。
如善财此生所成至普賢位者是。
三證入位。
即因位窮終。
替同果海。
善财來生是也。
若爾。
善财定是何位。
謂是何位。
以在信是信位。
在住是住位。
一身曆五位随在。
即彼位遍一切故。
如普賢位。
餘義準宗思擇(已上)善财次前生身。
如歎德中辨者。
晉經四十六雲。
此童子者。
已曾供養過去諸佛。
深種善根。
常樂清淨近善知識。
身口意淨。
修菩薩道。
求一切智。
修諸佛法。
心淨如虛具菩薩行(已上)此是善财前生。
見聞位中行相。
深勝殊妙。
由彼宿習善根力故。
今解行生一世。
速滿因位廣行于五十五善知識所。
各得一法。
周滿五位。
是其解行成就位也。
章三證果海位下。
三證入生。
亦二。
初舉彌勒告。
二分因果相。
今初。
此第三生。
名證果海。
發心已後。
乃至因滿。
要期唯為取此大果。
信位終心。
作佛得果。
圓融相攝。
位位成滿。
所成果海。
皆此性證圓滿極果。
今總成滿法界妙果。
體窮諸法而寥廓。
相舍萬象而曆爾。
業用則即生界于佛身。
功能則融塵刹于正覺。
三大即入。
為法界之雄。
十身通攝。
為諸法之王。
體性沖邃。
天超言思。
究竟果海。
所以成滿。
相狀幽玄。
高過行階。
因門妙覺。
由此建立。
德位深妙。
絕離絕離。
此乃究竟果海。
證入窮極。
圓滿自在。
妙淨融通位也。
言如彌勒告善财言等者。
晉經六十雲。
爾時。
彌勒菩薩。
攝威神力。
即時彈指。
告善男子。
汝從定起(已上)我于彼中。
壽終下生。
成正覺時。
汝及文殊師利。
俱得見我(已上)彌勒菩薩。
是善财童子第五十三知識。
入寶樓閣。
得補處德。
彌勒菩薩。
所得法門。
皆悉證入。
善财童子。
往詣一切善知識所。
各皆獲得彼彼知識所得法門。
其事皆爾。
彌勒彼時。
告善财童子。
作此俱得見我之言。
章當知此約因果前後下。
二分因果相。
此似會通經文相違。
此中意說。
第三生者。
唯是第二解行生終。
萬行圓滿。
即入果海。
無别果報感第三生。
由此義故。
應有難言。
若解行終心。
證入果海者。
唯是二生。
不成三生。
若爾何故彌勒菩薩告善财言。
汝當見我。
此意證入應在當來。
以自當成。
告善财當成果故。
故今會雲。
為分因果二位行相。
且言當來。
而實解行終心。
即入果海。
玄二十雲。
汝及文殊。
俱見我者。
釋有三義。
一雲。
我當來成佛時。
亦說此華嚴。
彼時亦有文殊善财所說之法故雲也。
二雲。
我成佛時。
汝與文殊。
俱來助我。
宣揚法化。
三為表法。
謂善财何故。
上于佛會。
俱求諸善知識。
而不求佛者。
以善财此生。
是修因之身。
未成佛果故。
不至佛所。
非謂不求。
但成果隔因故。
說當見佛。
以是滿位故。
無仰推等也(已上)大疏十下雲。
俱見我者。
亦有三意。
一俱助化故。
二善财表行。
文殊信智。
成正覺時。
俱證此故。
三者文殊古佛。
善财當佛。
慈氏現佛。
三世圓融。
浩然平均。
故雲俱見(已上)大疏科判此段經文。
名結會三聖。
以總通會三聖。
為過現當佛故。
今章圓果。
前後解釋。
即當玄記第三表法。
據其實義。
善财童子。
今生成佛。
究竟果滿。
然寄因果。
且言當見。
清涼大師。
第二解釋。
全同今章玄第三釋。
總而言之。
三生成佛。
報法分齊。
學者專所應知之法。
義理非率爾。
不可不辨定。
此即約就彼之果報。
及與法門。
分别三生。
問此之三生。
為三皆約隔生果報。
為不爾耶。
答三生報法。
學者異解。
是故順彼舉二解釋。
一雲。
言三生者。
隔生果報。
非托法門。
初見聞生。
未聞一乘。
唯是餘業所感人身。
于此報上。
見聞一乘。
修習觀解。
成見聞種。
于第二生。
由前見聞。
感解行報。
于此身上。
修習一乘從初信位。
乃至第十地。
或是等覺。
未起佛果加行已前。
或第十地。
未至勝進分位已前。
皆名第二解行生報。
解行之終。
舍彼生報。
于第三生。
得勝果報。
是最後身。
即以此身。
入果性海。
即是第三證入生也。
證果海已。
真實妙果。
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
有餘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