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

關燈
罪業障。

    皆悉除滅(乃至八萬四千煩惱)彼諸衆生。

    具足種種淨香自在光明善根。

    若有衆生。

    見此蓋雲者。

    彼諸衆生。

    種一恒沙。

    轉輪聖王。

    所殖善根。

    所謂白淨寶網轉輪王等。

    菩薩摩诃薩。

    安住如是轉輪王處。

    于百千億那由陀佛刹微塵數諸世界中。

    教化衆生(乃至)放曼陀羅自在光明。

    若有衆生。

    遇斯光者。

    皆得菩薩十地。

    當知此等衆生。

    悉是先世修善根力(乃至)如是菩薩摩诃薩。

    安住白淨寶網轉輪王處。

    放大光明。

    名周羅摩尼。

    若有衆生。

    遇斯光者。

    皆得菩薩十地。

    悉得無量智慧光明。

    得十種眼清淨行業。

    乃至十種意清淨業。

    具足成就淨力三昧。

    如是成就清淨肉眼(乃至)譬如千億佛刹微塵數世界。

    如上喻說。

    此一切刹。

    末為微塵。

    彼諸世界。

    一一微塵。

    悉與一切佛刹微塵等。

    菩薩摩诃薩。

    取此微塵。

    展轉更種。

    乃至八十。

    彼一一微塵生果。

    悉與一切世界微塵數等。

    菩薩摩诃薩。

    業報清淨肉眼悉分别見。

    亦于念念中。

    見百千萬億那由他佛刹微塵等如來。

    佛告寶手菩薩言。

    譬如錠光頗梨珠照十佛刹微塵等世界。

    此珠白淨寶網轉輪聖王善根所成(已上)玄十六雲。

    此中有三重益。

    初明佛光普照諸天子。

    令得十地。

    二此天子毛孔所出。

    香華蓋等。

    複益衆生。

    令得輪王。

    亦是十地。

    三輪王放光。

    照餘衆生。

    亦令得十地。

    此三位之益。

    皆悉齊等。

    同時頓成(已上)述曰。

    三重文者。

    自初至離垢三昧之少分也者。

    是第一重。

    次爾時諸天子于一一毛孔下。

    是第二重。

    後放曼陀羅自在光明下。

    即第三重。

    其第一重得益人者。

    兜率天子。

    頓極圓滿。

    然獲益中。

    兼舉餘類。

    即總有四。

    玄雲。

    一餘兜率天子得忍益。

    或當初地。

    或是八地。

    二六欲天子發心益。

    三天女益。

    此二地前益。

    四爾時下。

    益當機天子。

    以是普賢諸位。

    相攝大善巧法。

    是故創得出地獄已。

    聞此普法。

    即得十地。

    明與三乘漸次教不同也(已上)此四類中。

    前三餘類。

    非從地獄而生天者。

    第四即是今之當機。

    蒙光生天。

    得十地者。

    此之天子。

    生天之身。

    即解行生。

    從曾聞經。

    齊地獄身。

    皆見聞生。

    新羅見登。

    一乘成佛義雲。

    此人過去。

    由聞經故。

    堕三惡道。

    而以彼善根。

    身承小相光明。

    從地獄出。

    生兜率天。

    此天身是解行身。

    此身即成佛故。

    一生成佛(已上)問何故此人堕地獄耶。

    答經雲。

    譬如汝等。

    昔在地獄。

    不從十方來。

    但以颠倒愚癡纏故。

    得地獄身本無來處(已上)彼昔聞經。

    種成佛因。

    然于其後。

    造無間業。

    是故堕在阿鼻地獄。

    此乃由彼颠倒愚癡因緣故。

    造重惡業。

    受無間報。

    雖是堕獄。

    唯是聞經已後之事。

    是故總攝為見聞生。

    大疏八下雲。

    此中略無堕獄之因。

    謂雖修乘戒行寬故(已上)此釋上經蒙光生天之處。

    下文颠倒愚癡等。

    是天鼓之說故。

    又前略業因五逆等故。

    後說助緣。

    是煩惱故。

    問足輪放光。

    何時放照。

    答釋迦如來。

    為菩薩時。

    住兜率天。

    盡彼壽限時。

    下人間。

    此時放光照益地獄故。

    晉經雲菩薩摩诃薩。

    于兜率天。

    放大光明。

    然言仿佛。

    未顯誰人。

    唐經具雲我菩薩時。

    于兜率天宮放大光明(已上)地獄天子。

    于兜率天。

    依鼓勸化。

    作一萬香華等雲。

    往詣盧舍那菩薩所。

    報恩供養。

    而不見菩薩。

    餘天子告雲。

    此菩薩者。

    今已命終。

    生淨飯王家。

    乘旃檀樓閣。

    處摩耶夫人胎(已上此菩薩下經文)是故得知。

    菩薩放光。

    兜率天壽。

    将終時也。

    問此之天子。

    今及前生。

    總得幾益。

    答此天子益。

    總即為二。

    一地獄益。

    二天上益。

    此即前生及今生故。

    就地獄益。

    亦有二種。

    一除苦益。

    滅苦痛故。

    二根淨益。

    得于清淨十眼等故。

    問十眼耳等。

    是解行益故。

    下天子窮第十地。

    居白淨寶網轉輪王位。

    得十眼十耳等清淨。

    此地獄身。

    是見聞生。

    如何此中。

    得十眼等。

    答地獄之身。

    蒙其光照。

    除滅苦痛。

    非唯除苦。

    亦滅諸罪。

    是故随分得清淨根。

    未及十地妙淨六根。

    是故今得不違道理。

    又地獄既是彼見聞生。

    苦業至重。

    恐障後生。

    故滅苦業。

    得清淨根。

    直趣解行。

    受第二生。

    是其便易。

    故獲淨根。

    至解行生。

    猶修忏悔。

    由此修故。

    得第十地。

    不同餘人。

    非獄身故。

    不必藉悔。

    入十地位。

    天上益中。

    亦有二種。

    一聞法得位益。

    兜率天子。

    自得益故。

    二展轉傳通益。

    由自益他成無盡故。

    初自益中。

    亦有五種。

    一得位益。

    此即廣聞普賢法界。

    廣大回向周遍。

    善根。

    清淨。

    真實如空。

    三業悔過之法。

    圓滿十地。

    窮盡因位。

    證十真如。

    入即入海。

    一乘頓圓。

    直至此極。

    速疾備周。

    其事炳然。

    二行成益。

    十力嚴身。

    具諸定故。

    三勝報益。

    得出界等善三業故。

    四滅障益。

    滅一切障。

    皆清淨故。

    五見佛益。

    見光明中。

    無量佛故。

    兜率天子。

    一重自益。

    獲得如是法界功德(經文前列餘天等益。

    非今當益故不舉之)經猶未見離垢三昧之少分也。

    問離垢三昧。

    何位所得。

    何名離垢及未能耶。

    答玄十六雲。

    離垢三昧。

    有二位。

    一約因終。

    如第十法雲地菩薩所得。

    離自二障微細垢故。

    二約果初。

    如此文。

    是将現成佛。

    在此天上。

    住此三昧。

    能利衆生。

    令離垢故。

    此釋本經上文。

    舍那菩薩。

    住此三昧也。

    玄又雲。

    謂雖得十地圓滿。

    簡不同果故。

    雲猶未能等也(已上)此意佛果所得三昧。

    對因一分。

    名為少分。

    定既通因及果故。

    集成二雲。

    文超法師曰。

    由此三昧。

    有其兩重。

    一因滿所得。

    即天子獲者是也。

    二果滿所得。

    約果滿三昧邊。

    是故雲未得少分也。

     問因修得者。

    與果滿得者。

    有何差别耶。

     答因修得者。

    離微細礙微細着垢。

    故名離垢。

    得法正受故。

    名三昧也。

    果滿得者。

    離于因垢故。

    名離垢。

    所作究竟故。

    名三昧也。

    解雲。

    章含二意。

    現前在前皆通(已上)此釋章雲離垢三昧前也。

    此是一乘三重頓圓妙益之中。

    第一重益。

    二展轉傳通益。

    亦有三種。

    一是華益。

    兜率天子。

    得十地已。

    毛孔化作花香蓋雲。

    供養舍那佛。

    于中此是華中得益。

    一一華中。

    見諸佛故。

    二是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