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
關燈
小
中
大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章二約報明住但有三生下。
分二。
初标章舉數。
二一成見聞位下。
随舉列釋。
亦三。
一見聞生。
二解行生。
三證果生。
今初。
言成見聞位者。
見聞信受此大華嚴别教一乘甚深法界普賢法門。
熏成無盡無礙種子。
即作當來十身圓滿極果。
種子熏成。
必定應獲當果妙因種子。
此所熏成微妙種子。
專由見色聞聲而得。
故雲成見聞位。
見謂觀見。
觀見别教一乘。
佛法僧寶。
善友經卷境界。
聞謂聽聞。
聽聞如來所說教法。
善友僧寶所訓教門。
故雲見聞。
言見聞此無盡法門成金剛種者。
釋此成見聞位義理。
金剛即是金中之精。
堅實牢固。
火不梵燒。
水不澍蕩。
永無損壞。
都不朽爛。
強徹無窮。
故雲金剛。
以喻顯故。
問此中見聞所熏種者。
體性狀貌。
何等種子。
答衆生本自具足十身如來藏性。
因位萬行。
果地衆德。
諸法體相。
衆門業用。
皆悉滿足。
無所阙減。
是名别教一乘佛性。
即成佛本性種性。
本有性上。
随善知識。
聽聞一乘法界等流真如所起。
别教法門。
熏成種子。
為成佛因。
是習種姓。
所聞教法。
無漏所成。
體本清淨甚深妙義。
以此為緣。
菩薩意識意悉表義顯境二種名言種子。
為成佛因。
此是有漏名言熏習。
由有漏熏所成力故。
如來藏性本有習性。
勢力增盛。
功能成辨。
有漏新熏種子。
有漏本種。
和合共立。
受熏新種。
由此事故。
無漏本性。
次第漸增。
見道初念。
生無漏現。
次刹那心。
新舊合和。
熏成無漏清淨新種。
故見聞生有漏聞熏。
生有漏現。
令無漏種勢力增勝。
此依圓教行布為言。
言如性起品說者。
此出十門性起第十性起見聞之中故。
晉經三十七。
說此門相。
有法喻合。
其法說者。
文雲。
此菩薩摩诃薩。
知見于如來所。
見聞恭敬供養。
所種善根。
皆悉不虛。
功德無盡。
離一切愛。
究竟解脫果報不虛。
滿足諸願。
于一切有為法中。
不可窮盡。
而能随順無為智慧。
起諸佛智。
究竟未來際。
具足一切諸如來地(已上)述曰。
此文分二。
先總辨。
後離一切下。
别顯。
玄記十六雲。
先總辨。
所謂于佛若見佛及像。
若聞名及稱念。
若三業恭敬。
若四事供養。
于此四位。
所種善根。
廣多無限。
不可稱說故。
雲功德無盡下。
别顯。
中略舉三種果。
一斷滅惑障果。
二于一切下。
德窮來際果。
三起諸佛下。
成大菩提果。
又初唯斷果。
令得涅槃。
後唯智果。
令得菩提。
中間通二。
謂棄有為。
随順無為故也(已上)次經說喻及合。
然喻有三。
即喻上三種果。
三喻各有法喻。
且初喻合者。
經雲。
佛子。
喻如丈夫食少金剛。
終竟不消。
要從身過。
至金剛輪際。
然後乃住。
所以者何。
以彼金剛不可消故如是。
佛子。
于如來所。
少殖善根。
能壞一切有為煩惱。
乃至究竟如來涅槃智慧。
然後乃住。
所以者何。
于如來所。
殖諸善根。
不可盡故(已上)此是第一吞少金剛喻。
喻前第二窮未來際果。
合法可知。
玄記雲。
微少善根性。
不可盡(已上)次經說小火能燒喻。
喻前第一斷滅惑障果。
其合法者。
謂少善根性。
能滅惑(已上)又雲。
又釋。
前滅所知障。
後滅煩惱障(已上)此判二喻也。
次經說藥王多益喻。
喻前第三成大菩提果。
及有法合。
此後二喻。
及以合法。
經文甚廣。
恐繁不引。
問章指性起品。
此三喻中何。
答三喻取舍。
記家非一。
指事。
義苑。
折薪。
複古。
并引吞服金剛喻。
集成記中。
引三喻後見聞不信益文。
泛而言之。
性起見聞。
舉三種喻。
此三皆是見聞益故。
三通用好。
不可局一。
章二成解行位下。
即第二生。
亦二。
初都率天子。
二善财童子。
今初。
由先見聞一乘境界。
法力熏習。
下十身種。
于别教之由。
故欲受此報。
棄累縛身。
感法門身。
是名解行身。
義苑雲。
由昔因種勝故。
今生成解成行也(已上)于此位中。
獲得一乘法界勝解。
成就圓滿自行大行。
此通解解。
比證行貫賢聖。
證解悟解并具。
行希圓融頓成。
大解圓滿。
萬行備足。
此一生内。
窮多劫際。
願行等事。
亦随無盡。
而不礙一念。
況于一生乎。
解行之言。
即此相狀。
非是三賢解行位也。
言兜率天子等者。
經文甚廣。
取要引之。
晉經三十四。
小相品雲。
菩薩摩诃薩。
于兜率天。
放大光明。
名曰幢王。
普照十世界微塵數刹。
遍照彼處地獄衆生。
滅除苦痛。
令彼衆生。
十種眼耳鼻舌身意。
諸根行業。
皆悉清淨。
彼諸衆生。
見光明已。
皆大歡喜。
命終皆生兜率天上。
生天上已。
聞天妙音。
名不可樂。
此音聲語諸天子言。
以不放逸故。
于諸佛所。
種善根故。
遇善知識故。
盧舍那佛。
威神力故。
于地獄命終。
生此天上(乃至廣說諸法無來無去及以報恩供養等事。
)是故諸天子。
應當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令應清淨住威儀戒。
悔過一切業障。
煩惱障。
報障。
見障(乃至)時諸天子。
聞是聲已。
皆大歡喜。
心意柔軟。
問天聲曰。
菩薩摩诃薩。
雲何悔過。
爾時天聲。
以菩薩摩诃薩三昧力故。
天善根力故。
答諸天子言。
業障等罪。
不從東方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來。
積聚于心(乃至)若如是知。
是名清淨真實悔過。
說是法時。
百千萬億即由陀佛刹。
微塵數諸世界中。
兜率天子。
皆得無生法忍。
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欲界諸天子。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六欲天中。
一切天女。
皆舍女身。
悉為男子。
得不退轉菩提之心。
爾時諸天子。
廣聞普賢回向善根。
悉得十地諸力莊嚴。
具足三昧。
皆悉成就衆生界等。
善身口意業。
滅一切障。
皆得清淨。
見百千萬億那由他佛刹。
微塵數七寶蓮華。
一一華上。
皆見菩薩結跏趺坐。
放大光明。
彼諸菩薩。
一一随形好中。
放衆生界等光明。
彼光明中。
見衆生界等諸佛。
結跏趺坐。
随所應度。
而為說法。
猶未能見離垢三昧之少分也。
爾時天子。
于一一毛孔。
化作衆生界等。
妙香華雲。
供養盧舍那佛。
散香華已。
一一華中。
見諸如來。
時彼香雲。
普熏無量佛刹微塵數世界衆生(乃至)若有衆生。
得聞此香。
諸
分二。
初标章舉數。
二一成見聞位下。
随舉列釋。
亦三。
一見聞生。
二解行生。
三證果生。
今初。
言成見聞位者。
見聞信受此大華嚴别教一乘甚深法界普賢法門。
熏成無盡無礙種子。
即作當來十身圓滿極果。
種子熏成。
必定應獲當果妙因種子。
此所熏成微妙種子。
專由見色聞聲而得。
故雲成見聞位。
見謂觀見。
觀見别教一乘。
佛法僧寶。
善友經卷境界。
聞謂聽聞。
聽聞如來所說教法。
善友僧寶所訓教門。
故雲見聞。
言見聞此無盡法門成金剛種者。
釋此成見聞位義理。
金剛即是金中之精。
堅實牢固。
火不梵燒。
水不澍蕩。
永無損壞。
都不朽爛。
強徹無窮。
故雲金剛。
以喻顯故。
問此中見聞所熏種者。
體性狀貌。
何等種子。
答衆生本自具足十身如來藏性。
因位萬行。
果地衆德。
諸法體相。
衆門業用。
皆悉滿足。
無所阙減。
是名别教一乘佛性。
即成佛本性種性。
本有性上。
随善知識。
聽聞一乘法界等流真如所起。
别教法門。
熏成種子。
為成佛因。
是習種姓。
所聞教法。
無漏所成。
體本清淨甚深妙義。
以此為緣。
菩薩意識意悉表義顯境二種名言種子。
為成佛因。
此是有漏名言熏習。
由有漏熏所成力故。
如來藏性本有習性。
勢力增盛。
功能成辨。
有漏新熏種子。
有漏本種。
和合共立。
受熏新種。
由此事故。
無漏本性。
次第漸增。
見道初念。
生無漏現。
次刹那心。
新舊合和。
熏成無漏清淨新種。
故見聞生有漏聞熏。
生有漏現。
令無漏種勢力增勝。
此依圓教行布為言。
言如性起品說者。
此出十門性起第十性起見聞之中故。
晉經三十七。
說此門相。
有法喻合。
其法說者。
文雲。
此菩薩摩诃薩。
知見于如來所。
見聞恭敬供養。
所種善根。
皆悉不虛。
功德無盡。
離一切愛。
究竟解脫果報不虛。
滿足諸願。
于一切有為法中。
不可窮盡。
而能随順無為智慧。
起諸佛智。
究竟未來際。
具足一切諸如來地(已上)述曰。
此文分二。
先總辨。
後離一切下。
别顯。
玄記十六雲。
先總辨。
所謂于佛若見佛及像。
若聞名及稱念。
若三業恭敬。
若四事供養。
于此四位。
所種善根。
廣多無限。
不可稱說故。
雲功德無盡下。
别顯。
中略舉三種果。
一斷滅惑障果。
二于一切下。
德窮來際果。
三起諸佛下。
成大菩提果。
又初唯斷果。
令得涅槃。
後唯智果。
令得菩提。
中間通二。
謂棄有為。
随順無為故也(已上)次經說喻及合。
然喻有三。
即喻上三種果。
三喻各有法喻。
且初喻合者。
經雲。
佛子。
喻如丈夫食少金剛。
終竟不消。
要從身過。
至金剛輪際。
然後乃住。
所以者何。
以彼金剛不可消故如是。
佛子。
于如來所。
少殖善根。
能壞一切有為煩惱。
乃至究竟如來涅槃智慧。
然後乃住。
所以者何。
于如來所。
殖諸善根。
不可盡故(已上)此是第一吞少金剛喻。
喻前第二窮未來際果。
合法可知。
玄記雲。
微少善根性。
不可盡(已上)次經說小火能燒喻。
喻前第一斷滅惑障果。
其合法者。
謂少善根性。
能滅惑(已上)又雲。
又釋。
前滅所知障。
後滅煩惱障(已上)此判二喻也。
次經說藥王多益喻。
喻前第三成大菩提果。
及有法合。
此後二喻。
及以合法。
經文甚廣。
恐繁不引。
問章指性起品。
此三喻中何。
答三喻取舍。
記家非一。
指事。
義苑。
折薪。
複古。
并引吞服金剛喻。
集成記中。
引三喻後見聞不信益文。
泛而言之。
性起見聞。
舉三種喻。
此三皆是見聞益故。
三通用好。
不可局一。
章二成解行位下。
即第二生。
亦二。
初都率天子。
二善财童子。
今初。
由先見聞一乘境界。
法力熏習。
下十身種。
于别教之由。
故欲受此報。
棄累縛身。
感法門身。
是名解行身。
義苑雲。
由昔因種勝故。
今生成解成行也(已上)于此位中。
獲得一乘法界勝解。
成就圓滿自行大行。
此通解解。
比證行貫賢聖。
證解悟解并具。
行希圓融頓成。
大解圓滿。
萬行備足。
此一生内。
窮多劫際。
願行等事。
亦随無盡。
而不礙一念。
況于一生乎。
解行之言。
即此相狀。
非是三賢解行位也。
言兜率天子等者。
經文甚廣。
取要引之。
晉經三十四。
小相品雲。
菩薩摩诃薩。
于兜率天。
放大光明。
名曰幢王。
普照十世界微塵數刹。
遍照彼處地獄衆生。
滅除苦痛。
令彼衆生。
十種眼耳鼻舌身意。
諸根行業。
皆悉清淨。
彼諸衆生。
見光明已。
皆大歡喜。
命終皆生兜率天上。
生天上已。
聞天妙音。
名不可樂。
此音聲語諸天子言。
以不放逸故。
于諸佛所。
種善根故。
遇善知識故。
盧舍那佛。
威神力故。
于地獄命終。
生此天上(乃至廣說諸法無來無去及以報恩供養等事。
)是故諸天子。
應當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令應清淨住威儀戒。
悔過一切業障。
煩惱障。
報障。
見障(乃至)時諸天子。
聞是聲已。
皆大歡喜。
心意柔軟。
問天聲曰。
菩薩摩诃薩。
雲何悔過。
爾時天聲。
以菩薩摩诃薩三昧力故。
天善根力故。
答諸天子言。
業障等罪。
不從東方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來。
積聚于心(乃至)若如是知。
是名清淨真實悔過。
說是法時。
百千萬億即由陀佛刹。
微塵數諸世界中。
兜率天子。
皆得無生法忍。
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欲界諸天子。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六欲天中。
一切天女。
皆舍女身。
悉為男子。
得不退轉菩提之心。
爾時諸天子。
廣聞普賢回向善根。
悉得十地諸力莊嚴。
具足三昧。
皆悉成就衆生界等。
善身口意業。
滅一切障。
皆得清淨。
見百千萬億那由他佛刹。
微塵數七寶蓮華。
一一華上。
皆見菩薩結跏趺坐。
放大光明。
彼諸菩薩。
一一随形好中。
放衆生界等光明。
彼光明中。
見衆生界等諸佛。
結跏趺坐。
随所應度。
而為說法。
猶未能見離垢三昧之少分也。
爾時天子。
于一一毛孔。
化作衆生界等。
妙香華雲。
供養盧舍那佛。
散香華已。
一一華中。
見諸如來。
時彼香雲。
普熏無量佛刹微塵數世界衆生(乃至)若有衆生。
得聞此香。
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