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二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事物。
藥草卉木。
種子萌芽。
根莖枝條。
葉華果實。
山河土石。
丘陵坑坎。
雲雨風光。
煙霞塵霧。
此等事法。
世間所有。
浮沉縱橫。
無量繁廣。
依托此事。
即體皆顯出。
無漏清淨。
有為無為。
種種法門。
此事即法。
此事即入。
舉一事物。
義通一切。
無不周盡。
此一事物。
通上教義體用師弟法智等。
皆彰其形。
俱現彼相。
非托此物表示别法。
物體即是玄法門故。
問若爾。
何故一乘教中。
舉一事物。
表一切法。
諸法随應有表示言。
答一乘教中。
雖一切物皆是法門。
而亦有言表示顯現。
此約即體。
作表示言。
并是不違托事顯法。
不同三乘教宗等中。
以别異事。
或作奇瑞。
或作嘉示。
事物非是即體法門。
寶王雲等。
種種名言。
皆是貴重自在潤益。
或是無生法忍。
或是智惠神通。
若是解脫。
若是功德。
十十無礙。
重重帝網。
皆是事物所作而已。
章此上十門等解釋及上本文十義者。
此總結顯釋成十玄緣起行相。
體義狀貌。
十門解釋。
即同時等。
十玄門是。
言本文十義者。
立義十門。
即教義等。
所依體事。
言皆悉同時者。
所依體上。
必有十玄。
十依十玄。
暫不相離。
若無十依十玄以何镕融即入。
若無十玄。
十依如何得相即入。
體事玄門。
具足相和。
顯現圓教義理行相。
十依體事各具十玄。
即成百千緣起法門。
十玄各具十依體事。
亦即成立百依體事。
百依之中一依。
亦有十玄法門。
即成千玄。
千玄一一。
亦具十依。
千依體事。
各具十玄。
如是重重具足相和。
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并是唯一緣起法門。
同時具周。
窮盡法界。
言普眼境界等者。
此中文句。
古有異解。
指事雲。
言普眼境界谛觀察餘等者。
約此普眼境界。
谛觀察彼餘三乘小乘教等義等時。
但在普賢解行見聞心中也(已上)即引終南問答為證。
又雲。
普眼境界一句。
可屬上句。
謂成一法界緣起具德門。
普賢境界。
有人雲。
皆悉會融。
成一法界緣起具德門。
是普眼境界谛觀察也。
言餘時等者。
除普眼觀察時。
自餘觀時。
但在解行見聞心中準之。
今此解不知其所以。
今問彼雲。
普眼觀餘觀時者。
若是三乘。
一乘餘故。
三乘觀時。
名為餘時。
若不爾者。
既除普眼。
亦非三乘。
何色人觀時。
名為餘時耶。
若是三乘人觀時者。
何三乘觀時。
在解行心中。
以解行位。
為普賢位故也。
如是征尋。
都無避走。
是故不知其所以耳(已上)如是古德作此異解。
二義皆有其所由藉。
且依指事解釋文相。
義苑疏雲。
言十門與本文十義。
皆悉同時者謂每一門。
既帶同時等十門。
具此十門。
皆各具教義等十義。
一門既爾。
門門皆然。
重重取之。
乃至無盡。
故成緣起普眼境界。
言谛觀察等者。
約智修入。
則無心體。
極無間常行。
一生不克。
三生必圓。
斯之謂矣(已上)此釋生起。
以谛觀等。
屬義句初。
此釋義途。
未必分明。
章然此十門随一門中即攝餘門無不皆盡者。
此十玄門。
一玄之中。
攝餘九玄。
門門皆爾。
故唯玄門。
自類各攝。
即成百玄。
然其所依體事十義。
皆各具足十種玄門。
必具此故。
章應以六相方便而會通之者。
同時是總相。
餘九是别相。
如是等也。
六相方便。
镕融無礙。
成立一宗事事無礙。
章上來所明并是略顯别教一乘緣起義耳者。
三乘始教緣起義者。
依他諸法。
随色心相。
二緣四緣。
随應生起。
雖具四緣。
唯約當分。
各具其緣。
果法成立。
非是六相法界緣起。
大乘終教。
理事無礙。
此亦依他四緣所生。
而與理法。
冥一不二。
亦非法界緣起行相。
今一乘宗。
四緣随應。
生色心法。
心法四緣。
色法二緣。
此一法起。
必與法界所有法門。
成一緣起。
一法起時。
動搖法界。
在大法界。
号大緣起。
天超三乘五乘之表。
章諸餘法相及問答除疑等者。
杜順大師五教止觀。
随一一教。
皆有問答除疑等事遮情破執等。
多同三乘。
表德顯法。
全異三乘。
經謂華嚴經等。
論謂十地論等。
疏謂至相大師所撰。
華嚴搜玄記。
鈔謂華嚴鈔。
未見其文。
至相大師。
章疏鈔等。
三十餘部。
其中定有。
日本所傳。
搜玄。
孔目。
問答。
十玄章。
金剛經疏而已。
自餘諸部。
未傳日域。
言孔目者。
即有四卷。
随七處八會諸品之處。
一一立義。
釋盡經中所說。
種種法門義理。
言問答者。
即有五十問答二卷。
一部始終。
問答決疑。
此等諸文。
至相所撰。
且舉四部章典而已。
章問此上道理與彼三乘義别不同等者。
此問答意。
三乘之外。
有一乘教所說法門。
與三乘宗。
全别不同。
此即華嚴别教一乘之法。
玄超餘宗。
高居極頂。
如來内證。
甚深之法。
圓融相即。
無盡教海。
此中具引二文為證。
陳述三外有一乘教。
窮盡别教普周妙義。
二文相貌。
如上卷記。
章又此經雲于一世界中等者。
此明本教末教分齊。
一乘為本。
餘乘為末。
從一流末。
攝末歸本。
無有一乘不流末教。
無有末教不歸一乘。
本末同時。
不礙前後。
前後羅列。
不礙同時。
此乃由三乘外。
有一乘宗故也。
既消疑情。
更誡驚怪。
上來所明十玄門法。
華嚴諸祖。
相承建立。
高祖杜順帝心尊者。
法界觀中。
周遍舍容。
立十無礙。
而未必是十玄門名。
多分亦有十玄門相。
正立十玄。
在第二祖雲華尊者。
即至相寺智俨大師是也。
今此章中。
所明十玄。
全移至相所立十玄。
賢首尊者。
探玄記等。
新立十玄。
于至相師所立十玄。
研核精詳。
陳十玄門。
至相所立。
名古十玄。
賢首精核。
名新立十玄。
問香象大師。
于古十玄。
雲何精研新立十玄。
答至相十玄。
全如今章。
賢首于中除諸藏純雜具德門。
其處加補廣狹自在無礙門。
又除古唯心回轉善成門。
加補主伴圓
藥草卉木。
種子萌芽。
根莖枝條。
葉華果實。
山河土石。
丘陵坑坎。
雲雨風光。
煙霞塵霧。
此等事法。
世間所有。
浮沉縱橫。
無量繁廣。
依托此事。
即體皆顯出。
無漏清淨。
有為無為。
種種法門。
此事即法。
此事即入。
舉一事物。
義通一切。
無不周盡。
此一事物。
通上教義體用師弟法智等。
皆彰其形。
俱現彼相。
非托此物表示别法。
物體即是玄法門故。
問若爾。
何故一乘教中。
舉一事物。
表一切法。
諸法随應有表示言。
答一乘教中。
雖一切物皆是法門。
而亦有言表示顯現。
此約即體。
作表示言。
并是不違托事顯法。
不同三乘教宗等中。
以别異事。
或作奇瑞。
或作嘉示。
事物非是即體法門。
寶王雲等。
種種名言。
皆是貴重自在潤益。
或是無生法忍。
或是智惠神通。
若是解脫。
若是功德。
十十無礙。
重重帝網。
皆是事物所作而已。
章此上十門等解釋及上本文十義者。
此總結顯釋成十玄緣起行相。
體義狀貌。
十門解釋。
即同時等。
十玄門是。
言本文十義者。
立義十門。
即教義等。
所依體事。
言皆悉同時者。
所依體上。
必有十玄。
十依十玄。
暫不相離。
若無十依十玄以何镕融即入。
若無十玄。
十依如何得相即入。
體事玄門。
具足相和。
顯現圓教義理行相。
十依體事各具十玄。
即成百千緣起法門。
十玄各具十依體事。
亦即成立百依體事。
百依之中一依。
亦有十玄法門。
即成千玄。
千玄一一。
亦具十依。
千依體事。
各具十玄。
如是重重具足相和。
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并是唯一緣起法門。
同時具周。
窮盡法界。
言普眼境界等者。
此中文句。
古有異解。
指事雲。
言普眼境界谛觀察餘等者。
約此普眼境界。
谛觀察彼餘三乘小乘教等義等時。
但在普賢解行見聞心中也(已上)即引終南問答為證。
又雲。
普眼境界一句。
可屬上句。
謂成一法界緣起具德門。
普賢境界。
有人雲。
皆悉會融。
成一法界緣起具德門。
是普眼境界谛觀察也。
言餘時等者。
除普眼觀察時。
自餘觀時。
但在解行見聞心中準之。
今此解不知其所以。
今問彼雲。
普眼觀餘觀時者。
若是三乘。
一乘餘故。
三乘觀時。
名為餘時。
若不爾者。
既除普眼。
亦非三乘。
何色人觀時。
名為餘時耶。
若是三乘人觀時者。
何三乘觀時。
在解行心中。
以解行位。
為普賢位故也。
如是征尋。
都無避走。
是故不知其所以耳(已上)如是古德作此異解。
二義皆有其所由藉。
且依指事解釋文相。
義苑疏雲。
言十門與本文十義。
皆悉同時者謂每一門。
既帶同時等十門。
具此十門。
皆各具教義等十義。
一門既爾。
門門皆然。
重重取之。
乃至無盡。
故成緣起普眼境界。
言谛觀察等者。
約智修入。
則無心體。
極無間常行。
一生不克。
三生必圓。
斯之謂矣(已上)此釋生起。
以谛觀等。
屬義句初。
此釋義途。
未必分明。
章然此十門随一門中即攝餘門無不皆盡者。
此十玄門。
一玄之中。
攝餘九玄。
門門皆爾。
故唯玄門。
自類各攝。
即成百玄。
然其所依體事十義。
皆各具足十種玄門。
必具此故。
章應以六相方便而會通之者。
同時是總相。
餘九是别相。
如是等也。
六相方便。
镕融無礙。
成立一宗事事無礙。
章上來所明并是略顯别教一乘緣起義耳者。
三乘始教緣起義者。
依他諸法。
随色心相。
二緣四緣。
随應生起。
雖具四緣。
唯約當分。
各具其緣。
果法成立。
非是六相法界緣起。
大乘終教。
理事無礙。
此亦依他四緣所生。
而與理法。
冥一不二。
亦非法界緣起行相。
今一乘宗。
四緣随應。
生色心法。
心法四緣。
色法二緣。
此一法起。
必與法界所有法門。
成一緣起。
一法起時。
動搖法界。
在大法界。
号大緣起。
天超三乘五乘之表。
章諸餘法相及問答除疑等者。
杜順大師五教止觀。
随一一教。
皆有問答除疑等事遮情破執等。
多同三乘。
表德顯法。
全異三乘。
經謂華嚴經等。
論謂十地論等。
疏謂至相大師所撰。
華嚴搜玄記。
鈔謂華嚴鈔。
未見其文。
至相大師。
章疏鈔等。
三十餘部。
其中定有。
日本所傳。
搜玄。
孔目。
問答。
十玄章。
金剛經疏而已。
自餘諸部。
未傳日域。
言孔目者。
即有四卷。
随七處八會諸品之處。
一一立義。
釋盡經中所說。
種種法門義理。
言問答者。
即有五十問答二卷。
一部始終。
問答決疑。
此等諸文。
至相所撰。
且舉四部章典而已。
章問此上道理與彼三乘義别不同等者。
此問答意。
三乘之外。
有一乘教所說法門。
與三乘宗。
全别不同。
此即華嚴别教一乘之法。
玄超餘宗。
高居極頂。
如來内證。
甚深之法。
圓融相即。
無盡教海。
此中具引二文為證。
陳述三外有一乘教。
窮盡别教普周妙義。
二文相貌。
如上卷記。
章又此經雲于一世界中等者。
此明本教末教分齊。
一乘為本。
餘乘為末。
從一流末。
攝末歸本。
無有一乘不流末教。
無有末教不歸一乘。
本末同時。
不礙前後。
前後羅列。
不礙同時。
此乃由三乘外。
有一乘宗故也。
既消疑情。
更誡驚怪。
上來所明十玄門法。
華嚴諸祖。
相承建立。
高祖杜順帝心尊者。
法界觀中。
周遍舍容。
立十無礙。
而未必是十玄門名。
多分亦有十玄門相。
正立十玄。
在第二祖雲華尊者。
即至相寺智俨大師是也。
今此章中。
所明十玄。
全移至相所立十玄。
賢首尊者。
探玄記等。
新立十玄。
于至相師所立十玄。
研核精詳。
陳十玄門。
至相所立。
名古十玄。
賢首精核。
名新立十玄。
問香象大師。
于古十玄。
雲何精研新立十玄。
答至相十玄。
全如今章。
賢首于中除諸藏純雜具德門。
其處加補廣狹自在無礙門。
又除古唯心回轉善成門。
加補主伴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