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二十七

關燈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第四因陀羅微細境界門。

    或言因陀羅網境界門。

     章此但從喻異前者。

    忉利天王。

    帝釋宮殿。

    張網覆上。

    懸網飾殿。

    彼網皆以寶珠作之。

    每目懸珠。

    光明赫赫。

    照觸明朗。

    珠珠交懸。

    皎皎廓爾。

    珠玉無量。

    出數算表。

    網珠玲玲。

    各現珠影。

    一珠之中。

    現諸珠影。

    珠珠皆爾。

    互相影現。

    無所隐影。

    了了分明。

    相貌朗然。

    此是一重各各影現。

    珠中所現一切珠影。

    亦現諸珠影像形體。

    此是二重各各影現。

    二重所現珠影之中。

    亦現一切所懸珠影。

    如是舉喻。

    釋殿珠網。

    互相影現。

    交皎形伏。

    忉利天王。

    名釋迦因陀羅。

    即是梵語。

    此雲能天帝。

    或雲能天王。

    略言帝釋。

    梵漢雙舉。

    須彌山頂。

    名忉利天。

    有三十三。

    四方各有八天宮殿。

    四八三十二天。

    中央是帝釋所居。

    有善見宮。

    四方三十二天。

    并是大臣。

    圍繞帝釋。

    昔摩诃陀國。

    有三十三人。

    同心修善。

    由彼善因。

    生忉利天。

    天帝所感宮殿網珠。

    如是交皎。

    重重影現。

    隐映互彰。

    重重無盡。

     章此上諸義體相自在隐映互現等者。

    此是網法。

    陳彰重重影現相狀。

    諸法融攝。

    上所依體舉。

    十門諸句法。

    一門之中。

    現餘諸句。

    所影法中。

    各現諸法。

    法法皆爾。

    塵塵無盡。

     章此三偈即三世間也者。

    初偈是正覺世間。

    言諸佛故。

    次偈是國土世間。

    言須彌等故。

    後偈是衆生世間。

    言天人阿修羅等故。

     章又雲一切佛刹微塵等者。

    次簡經文。

    于微塵中。

    現三世間。

    今此經文。

    于毛孔中。

    現佛及菩薩。

    無量刹海。

    此即如次。

    示現智覺。

    衆生。

    國土三種世間。

     章此等并是實義非變化成者。

    此通妨難。

    謂有難言。

    上所引文。

    皆言示現。

    應是暫時變化所作。

    何異三乘暫變所作。

    故今釋雲。

    此等所作。

    皆是法性實義作用。

    不同三乘暫時變化。

    而示現者。

    舊來實義。

    有此德故。

    舊來示現。

    非無而忽有義。

    本自德相。

    舊成德故。

    雖有示現。

    德相之上。

    業用故爾。

    全實德法。

    示根緣故。

     章此是如理智中如量境者。

    根本無分别智。

    名如理智。

    全如理智。

    即成後得如量智用。

    二智一心。

    非别體。

    如量智之境界。

    言如量境也。

     章其餘變化等者不入此例者。

    此遮餘教暫時随機變化所作。

    如維摩經不思議解脫。

    七日攝一劫。

    芥子攝須彌。

    一十三舉。

    變化作用。

    并非法性實德業用。

    唯是為機暫時示故。

    一乘業用。

    必是實德所作業故。

    或可。

    縱圓教中業用所作。

    今所作用。

    是變化故。

    然前義好。

    德相業用。

    皆舊來故。

    是實義故。

     章非諸分别情謂境界等者。

    淺計分别。

    狹當執情。

    皆是凡夫妄情。

    識慮分别境界。

    皆不當法。

    乖違實義。

    情見若破。

    法法圓現。

    以此智業圓融心量。

    應得舊來成辨法性實德。

    故今直爾遮彼異計。

    此是釋妨。

    結成遮妄。

     章一切塵中亦如是者。

    彼微塵中。

    皆如是說。

    是故自然成重重事。

    設無此文。

    經中既說因陀羅網境界。

    重重影現之義。

    自然成立。

    今亦頻有如是經文。

    故别成立重重義理。

     章随其智所舉一為首等者。

    緣起諸法。

    圓融無盡。

    重重微細。

    不可有始終。

    不可有邊際。

    橫遍無盡豎通無盡。

    然以妙智。

    所以為量。

    随智度量。

    以智為涯。

    是故必有邊際。

    亦有分齊。

    以此即為巧妙量相。

     第五微細相容安立門。

     章此上諸義于一念中具足始終等者。

    此明微細安立行相。

    一念一毛一塵之處。

    取攝諸法。

    容納諸門。

    能攝之物。

    極是微細。

    所攝諸法。

    不改自己份量相狀。

    如一塵中攝極樂界。

    不改彼界究竟如虛空。

    廣大無邊際之量。

    而一塵中。

    炳明而現。

    如本而有。

    不動本位。

    布列建立。

    故雲安立。

    曾不相濫。

    故雲齊頭。

    所攝之桶。

    是極微細。

    而安住布列。

    此門相狀。

    形貌如此。

     章重重隐映互現因陀羅攝等者。

    因陀唯取重重示現。

    此微細門。

    唯一重現。

    所現諸法。

    不動本位。

    相容安立。

    分明顯現。

    雖微細處。

    不改本相了了布住。

    名微細門。

    故與微細。

    差别不同。

     第六秘密隐顯俱成門。

     章此上諸義隐覆顯了等者。

    此明隐顯俱成相貌。

    此法顯了現前之時。

    餘門諸法。

    隐密具足。

    相不阙。

    秘密即隐。

    成隐義故。

    隐顯義者。

    是表裡門。

    諸法于此顯了住時。

    餘法于此隐密而住。

    如直人。

    此人凡夫衆生為顯。

    而于其處。

    以隐密相。

    安住佛位。

    諸佛以覺為顯了相。

    而隐密相。

    具衆生相。

    即是生佛同時而有。

    而隐顯異。

    亦表裡别。

    無有所阙。

    如八日月。

    半月是顯。

    吐光明故。

    而其半月無有光明。

    被日光映奪故。

    月光即不顯現。

    日月顯了。

    黑日成隐。

    被日光映奪故。

    日月隐處。

    黑月有光。

    即成顯了。

    此是一重隐顯之相。

    又日月顯下。

    有黑月隐。

    日月隐下。

    有黑月顯。

    有光明故。

    此是第二重隐顯義相也。

    大疏鈔中。

    舉八日月。

    具明二重隐顯之相。

     章故此經雲于此方入正受他方三昧起者。

    賢首品中。

    廣說其相。

    如有一人。

    東方入定。

    而于西方。

    即三昧起。

    言正受者。

    即是定也。

    如觀經言。

    教我思惟。

    教我正受。

    皆是三昧定之名也。

    能觀之心。

    領所緣法。

    專注一境。

    不令***。

    昏掉并離。

    等持止觀。

    能所相應。

    定境現前。

    證見境界。

    能所不二。

    是名正受。

    入定起定。

    東方入定為顯了時。

    西方入定。

    即成秘密。

    西方起定為顯了時。

    東方起定。

    即成隐密。

    東方入定。

    有其起隐。

    西方起定。

    有其入隐。

    并是同時。

    故雲俱成。

     章眼根入正受色塵三昧起者。

    如有一人。

    緣觀眼根無性即空。

    入三昧時。

    即緣色塵似有境相。

    從三昧起。

    觀眼入定為顯了時。

    色定為隐。

    色起為顯。

    眼起為隐。

    眼入為顯。

    眼起成隐。

    色起為顯。

    色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