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二十五

關燈
略有六義。

    依此文故。

    言種子六義。

    種子勝故。

    必具六義。

    對瑜伽論種子七義。

    故唯識言略有六義。

    言此約初教者。

    約教明之。

    上是始教。

    雖有現行熏種子義。

    就殊勝。

    言種子六義。

    言若約緣起秘密義等者。

    此約終教圓教陳說。

    本覺真如。

    随無明熏。

    漸粗漸強。

    三道輪轉。

    真妄和合。

    成梨耶識。

    染淨二分。

    不二而二。

    事法熏習。

    成事種子。

    此種子中。

    有所熏氣分。

    是事種子。

    其性是理。

    此真如法。

    與熏氣合。

    既流轉因。

    亦是反流歸還之因。

    染淨皆種。

    種子之性。

    是本覺理。

    此二總通。

    為親因緣。

    是終教等。

    深教所談。

    非唯第八有此六義。

    亦七轉識現行法中。

    亦皆真如淨法潛流。

    此現行識。

    其自體淨。

    本覺真理。

    總通熏成後念七轉識等種子。

    是故現行果作因時。

    必具六義。

    真理遍故。

    真有六義。

    攝事現行。

    與理非異。

    現行之法。

    具足六義。

    還成因故。

    是名緣起秘密之義。

    始教粗淺。

    不知深故。

    對彼故言秘密義。

    言以此教中六七識等亦藏是如來藏等者。

    即如次前陳述真如随緣作故。

    是故本識所具六義。

    全體乘下。

    即在現行七轉識中。

    轉識是果。

    望所熏種。

    名之為因。

    所熏種子。

    名之為果。

    上言互為因果。

    果為因時。

    具六義者。

    即此終教圓教妙義。

     章第三句數料簡等者。

    分别諸法。

    不過四句。

    兩單雙亦。

    雙非為四。

    初二影略互顯為二。

    初單顯下。

    是單影顯。

    次單影之下。

    是單互顯。

    第三兩亦之下。

    俱非。

    第四俱非之下。

    俱是。

    亦名二互俱是俱非。

    是故四句同時具足。

    無有相離。

    言有前後。

    言初約體有無而有四句等者。

    約法自體。

    有空有義。

    法有無性空。

    緣生似義故。

    空有二門。

    無暫相離。

    故随法法。

    有空有義。

    此約諸法自體性故。

    言一是有者三性因果。

    決定不定。

    是有有力不待緣故。

    于果有力。

    因種之中。

    自德滿足。

    不待緣故。

    言二是無謂刹那滅義者。

    種子有為。

    念念不住。

    生已即滅。

    無有暫留。

    是故決定成空無義。

    即是空有力不待緣義也。

    言三是亦有亦無等者。

    問何故引自果俱有。

    無二耶。

    答此二俱是有力待緣。

    故雲無二。

    問何由無二。

    成雙亦句。

    答雖是無二。

    而引自果。

    是有下句。

    故成亦有。

    俱有一門。

    空下句義。

    即是亦無。

    故由無二義。

    成亦有亦無。

    言四非有非無等者。

    謂待衆緣。

    及恒随轉。

    俱是無力待緣門故。

    故雲無二。

    所以成雙非門句者。

    待衆緣。

    是非有。

    恒随轉。

    是非無。

    空下法故。

    非有有下法故。

    非無故。

    成兩非。

    問初後二。

    互亦是無二。

    何有二句。

    成互單句。

    答俱是無力待緣句。

    雖然有二義故成單。

    一空門義。

    二刹那滅義。

    此二當體俱空成單。

    此空有力不待緣。

    成單空義。

    單有亦二。

    一有門義。

    二性決定義。

    此二當體俱有成單。

    此有有力不待緣。

    成單有義。

    此是法體空有相即四句。

     章就用四句等者。

    此因生果。

    名為功用。

    自他功用。

    有力無力。

    互相成立。

    有此句數。

    随轉待緣。

    俱是無力待緣之法。

    故雲無二。

    空有雖别。

    俱因無力故。

    雲不自生。

    刹那決定。

    俱是有力不待緣義。

    既不待緣故。

    不他生。

    俱有自果。

    俱是有力待緣。

    問有力待緣。

    應言非無因。

    何言不共生。

    答雖是應言非無因生。

    而其親因。

    及增上緣。

    無知者故。

    作時不住故。

    無作用故。

    俱是遮诠。

    非表诠故。

    其非無因生者。

    次下成立六句和合。

    因義方顯。

    此時即遮無因之義。

    是故此句約無作用。

    言非共生。

    言由其三句各合其六義者。

    各字宋本無之。

    各字無用。

    寫者合字謬作各字。

    更亦安合字。

    無各字好。

    六義具足。

    方成因義。

    即遮無因。

    言是即由斯六義等者。

    此結用門。

    因不生緣生故。

    緣不生因生故。

    非因緣合。

    非無因生。

    四句遮诠。

    故言全奪。

    言故地論雲等者。

    此引二論。

    證上用門因緣全奪。

    十地論第八。

    明十二有支次第相生因緣。

    作此四句。

    順觀逆觀。

    行相極繁。

    今約有支。

    言行相者。

    且如無明因緣生行。

    無明望行。

    是增上緣。

    行是發業。

    惑與行作緣。

    起行支故。

    而實行支從自種生。

    雖有自種。

    若無惑緣。

    行無現行。

    雖有行種。

    若無惑緣。

    行支不生。

    由此義故。

    即成四句。

    一行種不生。

    惑緣令生。

    以緣奪因故。

    二惑緣不生。

    行自種生行故。

    以因奪緣故。

    三不從共生。

    無知者故。

    初句因不生。

    次句緣不生。

    并取用故。

    四不從無因生。

    随緣有故。

    初句緣生故。

    次句自種生。

    雙取用故。

    此緣有者。

    因緣并取。

    總言因緣。

    此四句意。

    要略如此。

    重重解釋。

    具如玄記第十三卷。

    并大疏演鈔細明。

    言又集論雲自種有故不從他等者。

    此出雜集論第四卷中。

    彼即顯示緣起之法甚深微妙。

    七字四句。

    如次顯示緣起四門深奧道理。

    初句明自種子具德。

    雖有衆緣。

    若無種子。

    不能法生。

    故非他作。

    次句意說。

    雖有種子。

    若無衆緣。

    不能法起。

    故非自作。

    第三句者。

    雖有種子及增上緣。

    俱無作用。

    故非共作。

    初句非他作。

    與次句非自作。

    并取用之故。

    俱無有能生作用。

    第四句者。

    種子增上緣。

    俱有能生能起功能。

    故非無因。

    初句種子生。

    次句增上緣生。

    并取立之。

    故有功能。

    非無因生。

     章問此六義與八不分齊雲何等者。

    此明法有遮表。

    遣情顯理。

    言八不者。

    出本業璎珞經。

    亦在不增不減經。

    依此所說。

    龍樹菩薩中論初。

    舉此八不。

    直顯諸法本源旨歸。

    壽靈大德。

    引大般若經。

    第三百八十四雲。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已上)後代新譯心地觀經雲。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