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二十五

關燈
識。

    是增上法。

    是增上緣。

    色界鼻舌二根。

    是增上法。

    非增上緣。

    欲界之鼻舌。

    即兼兩門。

    四緣義廣。

    略舉梗概。

    一切心法。

    四緣生起。

    一切色法。

    因緣增上二緣生起。

    四緣皆是持業釋也。

    此親因緣。

    藉諸緣者。

    即等無間等三緣是也。

    親因待緣。

    必是三緣。

    等無間緣。

    及所緣緣。

    亦是增上。

    而以别義。

    建立異名。

    增上體廣。

    故題總名。

    總即别名。

    其例是多。

    今實待因事之外增上等三緣者。

    如眼識生。

    即以眼識種子。

    為親因緣。

    以前念心。

    為等無間緣。

    以色塵境。

    為所緣緣。

    以有眼根。

    為增上緣。

    一因三緣。

    同時和合。

    眼識得生。

    一切心王心所生起。

    皆由四緣。

    阙一不生。

    色法生起。

    必由二緣。

    所謂因緣及增上緣。

    如第八識所變器界。

    共相種子。

    為親因緣。

    其變五根不共相種。

    為親因緣。

    五根器界。

    所變類時。

    與力不障。

    為增上緣。

    增上體廣。

    乃至無為。

    成增上緣。

    五識所緣五塵生時。

    影像相分種子。

    為親因緣。

    與力不障。

    親疏勢助。

    為增上緣。

    色心種子。

    在本識中。

    與此本識。

    非一非異。

    由非異故。

    以第八識。

    名種子識。

    此種子處。

    即其六義。

    名因六義。

    言不取自六義更互相待者。

    此待緣體。

    既是三緣。

    六義唯是因中所具。

    是故待緣。

    全除去之。

     章問因望緣得有六義者。

    第四緣無六義。

    此問意雲。

    以因望緣。

    因具六義。

    若緣望因。

    緣中亦應有六義耶。

    若作六義。

    一空有力不待因。

    二空有力待因。

    三空無力待因。

    四有有力不待因。

    五有有力待因。

    六有無力待因。

    緣有力不待因。

    緣有力待因。

    緣無力待因。

    此三各有二門。

    故成六義。

    不可有此義。

    故問答除之。

    言增上緣望自增上果得有六義等者。

    因緣二法。

    各有其果。

    其緣之果。

    辨自體故。

    如外谷果谷麥為種。

    即生谷麥。

    即因之果。

    親辨自果。

    同内親因所生之果。

    水土時節人功四種。

    并增上緣。

    藉此諸緣。

    谷果得之。

    以水土等。

    望谷麥稻種。

    水等并是增上疏緣。

    然此水等。

    有自辨果。

    谷果美熟。

    由地味肥。

    色相殊勝。

    由水潤養。

    谷果始終。

    成辨圓熟。

    由待時節。

    除去卑草。

    修治田畝。

    由此谷麥生長成熟。

    此即人功所緻之果。

    如此諸果。

    親是由緣。

    眼根精徹。

    所見分明。

    眼根若損。

    所見不明。

    若阙空明。

    内眼所見。

    不能明白。

    有空明故。

    眼所見色。

    明白了了如是等事。

    皆緣之果。

    并是親辨。

    故具六義。

    同因六義。

    如五果相。

    其等流果。

    即等流因。

    所辨生果。

    自餘諸果。

    皆疏緣之果。

    而一一果。

    對其因法。

    皆是親辨。

    增上果者。

    即增上緣之親生果。

    異熟果者。

    異熟因之果。

    如是等也。

    今此增上緣之果。

    正從增上緣。

    而所辨生。

    等無間緣。

    及所緣緣。

    總束言之。

    增上緣攝。

    同是待緣諸法故爾。

    既是辨生自體得之。

    是故六義自然具足。

    若立其名。

    應言有不待緣等。

    或言不待因。

    亦不可遮妨。

    言望他果成疏緣故不具六者。

    種子之果。

    名為他果。

    增上為自。

    種子為他。

    谷麥等果。

    即彼之果。

    以水土等。

    望谷麥界。

    即成疏緣。

    既是非因。

    故雲疏緣。

    以疏緣故。

    緣中無六義。

    言親因望他亦爾者。

    以親因緣。

    望增上果即成他果。

    非親因緣所生故。

    既是他果。

    故親種處。

    不具六義于此門中。

    總有四句。

    一親因生自果正具六義。

    二疏緣成自果亦具六義。

    以增上緣之自果故。

    三疏緣望因之果。

    四親因望。

    疏緣之自果。

    此二因果。

    疏遠非親。

    不具六義。

     章問果中有六義不等者。

    第五果無六義。

    亦名果唯空有。

    親因成果。

    此因望果。

    因處具六義。

    望果具有有力無力待緣等故。

    若果望因。

    果處不可有有力等。

    唯有空有二義而已。

    一切諸法。

    若因若果于一切時及一切處。

    無有不具空有義故。

    是故果中。

    有空有義。

    言謂從他生無體故是空義者。

    法本不自有。

    從他而有。

    既從他有。

    故有非有。

    即成空義。

    言從他者。

    是從因故。

    言翻因故是有義者。

    此明有義。

    翻字寫誤。

    宋本雲酬因故是有義。

    故酬字正。

    言酬因者。

    因處必有取果之用。

    與果用。

    由此二用。

    即有果故。

    既果現有。

    成有義。

    雲若約互為因果說等者。

    以此為因。

    以彼為果。

    即以此果為因。

    即以此因為果。

    同時相因。

    同時成果。

    是名互為因果之相。

    猶如來蘆互相依持。

    作建立因。

    為建立果。

    又如燈火事熱器燋炷。

    發明破暗。

    互為因果。

    成燈火事。

    如是内法十二因緣。

    互為因緣。

    互為因果。

    轉識賴耶。

    互為因緣因果等法。

    一切為因。

    多具六義。

    及具空有。

    一切為果。

    唯有空有。

    無有六義。

    雖有空有。

    而無六義。

    有六義時。

    必有空有。

    以空及有成六義故。

    言為他因時者以因所生果。

    為他因之時。

    既是因門。

    故具六義。

    言與他作果時者。

    以此親因。

    為他果時。

    雖體是果。

    以因為門故。

    此因中具足六義。

     章問若爾現行為種子因等者。

    第六種有六義。

    此問因依前答而來。

    前所立義。

    雖所生果。

    而作因時。

    必具六義。

    是故征難。

    言現行為種子因者。

    第八所持種子之中。

    必有七轉現行之因。

    是親因緣。

    此親因種。

    随應生起七轉現行。

    此是種子生現因果。

    此七轉識現行之果。

    随應熏成七轉識種。

    及相分種。

    亦熏第八種子。

    此即能熏七轉為因。

    現行作因。

    名果為因。

    所熏七轉識等種子。

    以為其果。

    種子作果。

    名因為果。

    此即現行熏種因果。

    既是現行熏種因果。

    此因門中。

    應具六義。

    言果還作其親因故。

    言随勝不具者。

    本末種者。

    雖有為果。

    體是種故。

    于果有用。

    因具六義。

    具六勝故。

    故雲随勝。

    言論說者。

    唯識二雲。

    然諸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