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二十五

關燈
因緣。

    非因緣者。

    煩惱種子。

    加行智所伏。

    永無生起現行。

    用力。

    雖是種子。

    不生現故。

    言非因緣。

    而此種子。

    因緣法故。

    又将心種子。

    望色現行。

    不名因緣。

    如是等也。

    是因緣者。

    将心種子。

    望心現行。

    将色種子。

    望色現行。

    此因緣法。

    能生現行。

    即是本有新熏種子。

    皆親因緣種子故也。

    問等無間緣。

    過去現在心。

    取何世。

    為當種子現行俱取。

    亦不爾耶。

    答于過現中。

    正取現在心心所法。

    為等無間緣。

    過去已滅。

    是無體故。

    于種現中。

    唯取現行八識及其一一相應心所。

    為等無間緣體性。

    以彼種子無依用故。

    現在現行八識。

    一念心心所法。

    有能引起後念功能。

    為無間緣體。

    種子雖是前後相引。

    非緣慮故。

    是故緣慮及與開導。

    具二義者。

    是無間緣。

    問此現在世。

    心心所法。

    入過去故。

    後心心所。

    來在現在。

    故無間緣。

    應在過去。

    引導開避。

    何必居現言開導耶。

    答現法入過。

    已滅無體。

    以無體故。

    無可開導。

    故在現時。

    引導後念。

    後法生時。

    前法謝滅。

    其所生法。

    替處現世。

    如是展轉。

    引導傳來。

    無有窮盡。

    故引導已。

    即入過去。

    入過去故。

    後來居現。

    非入過去。

    方開導後。

    問今開導者。

    為唯引自類。

    複有開導異類心法耶。

    答唯是自類心心所法。

    無間開導。

    不開異類。

    是護法論師正義也。

    不同難陀安惠言異類識開導相引。

    彼二師雲。

    入滅盡定雖曆多劫不起六識。

    若起定時。

    七八二識。

    引導六識。

    今現起故。

    此即異類相引上起。

    護法論師。

    雖經多劫。

    入定已前。

    欲滅心時。

    最後念識。

    遠能引導。

    出定起識。

    此即自類心識引生。

    問等無間等。

    有何等相。

    答解釋等言。

    西方三師。

    一著名沙門雲。

    等義有二。

    一者體等。

    二者數等。

    前念後念。

    皆此心王。

    前念心王。

    引後念心王故。

    名為體等。

    前後心所相引亦爾。

    言數等者。

    前後心王。

    心所。

    各引一數故爾。

    二安惠難陀并雲。

    等唯一義。

    謂類等也。

    如一眼識引得後念舌識。

    或一或多。

    随時不定。

    雖是異類。

    等是識類。

    三護法論師雲。

    等義有二。

    一者數等。

    如前著名沙門。

    二者用等。

    所謂前念。

    是一心王。

    能引後念一聚心王心所令生。

    以前念一心王力用。

    與後六法力用齊故。

    前念第八心王。

    引起後念一聚心王心所法故。

    一是心王。

    五是心所也。

    故雲六法。

    問若立用等。

    何用數等。

    其數等者。

    前後一故。

    答雖有六法。

    唯一心王。

    一作意數。

    一觸受等。

    王數雖異。

    數唯各一。

    是數等義。

    問護法論師。

    立二種等。

    有何所以。

    答二一二種等。

    有所簡故。

    建立用等。

    簡異著名沙門體等。

    若立體等。

    前念一識。

    生後一識。

    前一心所。

    引後一所。

    若爾。

    有漏之位。

    七八二識。

    不與信等心所相應。

    無漏之位。

    七八二識。

    如何得與信等相應。

    既體等故。

    信等應阙。

    故立用等。

    破彼體等。

    建立數等。

    為破難陀安惠二師。

    前念少識。

    開避引導後念多識。

    彼數不等。

    引多識故。

    又簡上座部及末經部。

    少色引多色為無間緣。

    問等無間法。

    皆其緣耶。

    答未必然也。

    或有等無間法。

    不名無間緣者。

    無學最後念蘊是也。

    唯有等無間法。

    更不引生後念心法。

    故不名等無間緣也。

    或有是等無間之法。

    亦名是等無間緣者。

    除入無餘者。

    自餘一切心心所法。

    皆無間緣。

    問所緣緣中。

    有何差别。

    答所緣緣者。

    謂若有法。

    是帶己相。

    為彼心王及心所法。

    成其所慮所托境界。

    此體差别。

    總有二種。

    一親所緣緣二疏所緣緣。

    若與能緣。

    體不相離。

    是見分等。

    内所慮托。

    此行相。

    名親所緣緣。

    若與能緣。

    體雖相離。

    為其本質。

    能起自内所慮所托。

    此行相。

    名疏所緣緣。

    言有法者。

    實有體法。

    為能緣心。

    成所緣緣。

    言帶己相者。

    相謂相分。

    己謂見分。

    此相分者。

    即是見分家之相故。

    所言帶者。

    此有二種。

    一者挾帶。

    彼根本智。

    緣真如時。

    所證之境。

    名為挾帶。

    見分之處。

    挾帶如相。

    為所證理。

    是名所緣緣義。

    二者變帶。

    彼有漏智。

    緣境相時。

    名為變帶。

    自心轉變。

    作影像相。

    以為所緣。

    是名變帶。

    彼後得智。

    及以有漏心心所法。

    皆是變帶。

    不同本智親挾帶彼真如體相。

    似立之法。

    及無體法。

    不能生識。

    有實體法。

    能生識故。

    心上現影。

    是名所緣。

    此有體境。

    能牽生心。

    是名為緣。

    是故通名所緣緣也。

    所言見分等内所慮托者。

    若細言之。

    相分是見分内所慮托。

    自證分。

    是證自證分内所慮托。

    證自證分。

    是自證分内所慮托。

    真如不離識故。

    亦名所慮托也。

    内所慮托者。

    是親所緣緣。

    所言疏所緣緣者。

    本質之上。

    必變影像。

    此影像者。

    見親所緣本質。

    望見中隔相分。

    故為見分。

    成疏所緣。

    此本質境。

    能為影像。

    作其根本。

    變影像相。

    今見分緣。

    名疏所緣緣。

    問所緣之法。

    必是所緣緣耶。

    有不爾耶。

    答未必然也。

    有是所緣法不名所緣緣。

    如空花龜毛等。

    但是所緣非所緣緣。

    無體法故。

    有是所緣法。

    亦所緣緣者。

    一切有體實之相分。

    是其體也。

    問增上緣中。

    有幾體相。

    答此增上緣。

    總有四種。

    一順增上。

    二違增上。

    三有力增上。

    亦名親增上。

    四無力增上。

    亦名疏增上。

    如水土與芽莖等。

    作順增上緣。

    九緣與眼識。

    為順增上緣。

    如是等也。

    如霜電與青黃。

    為違增上。

    眼與闇冥。

    作違增上。

    如智與惑。

    是違增上。

    五根與五識。

    是有力增上。

    此人五根。

    與彼人五識。

    為無力增上。

    問諸增上法。

    亦增上緣耶。

    答未必然也。

    或有增上法而非增上緣。

    如五位無心時之五根。

    是增上法。

    而非其緣。

    或有亦增上法。

    亦增上緣。

    五根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