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是随何物。
其體是何。
既有能随。
所随應定。
答攝論唯識。
唯言随逐治際一類相續。
至究竟位。
未定其體是何等法。
是故古來花嚴先德。
宋朝日域。
異解非一。
壽靈法師。
引西明師言。
此種子随第八識。
依附安住。
念念連轉。
是名所随。
故言随他。
故指事雲。
有雲。
由随增上等他緣故。
不可無也。
即不能違彼緣故。
無力用。
此解亦不爾。
若随增上等他緣故。
名随他者。
彼緣非恒有。
如何恒随轉。
至究竟位耶。
是故成唯識雲。
或遮餘部緣恒非無。
顯所待緣非恒有性。
故種于果。
非恒頓生。
今解雲。
種子必恒随果轉故。
若不生果。
種子者。
恒随所依本識轉故。
是故攝論。
廓法師疏雲。
言刹那傳傳。
經于多時恒随轉故者。
種子必須恒随果轉方成種子。
言所以者何其根損益枝等同故者。
證恒随轉。
如青蓮花根若損益。
其枝等果。
即同損益。
故知。
因随果轉。
又測法師雲。
若不生果。
種子随所依本識轉故(已上)神廓師意。
指所生果。
為所随體。
若如此義。
果俱有果名所生果。
圓測師意。
指第八識。
為所随處。
一切種子。
依附本識自體分處。
運轉住故。
隆光律師。
及增真大德。
并雲。
後念種子。
随前念種而轉起故。
言恒随轉。
宋朝道亭義苑疏雲。
因随果轉。
不可暫停。
故雲恒随轉(已上)此意即随種子所生之果。
運轉。
故雲随轉。
指事所舉。
随增上等緣義。
隆光師等。
随前念種子義。
藥師寺長朗上綱。
并義聖律師評之。
即言違攝論測疏文也。
古德私記。
于恒随轉。
建立二種。
一果俱有恒随轉。
如蓮花根根莖同時。
此依攝論。
二自類相生恒随轉。
種子生現行。
現行熏種子。
種子自類相生。
三法展轉。
因果同時。
約此義中。
立此随轉。
依唯識論。
明此義也。
泛而言之。
轉随轉法。
雖無别依。
因緣和合。
法生言轉。
從此已後。
念念相續。
名為随轉。
而依前念開避引導。
後念法生。
後依前念。
名為随轉。
今此種子。
随逐本識。
附在流傳安住随轉。
故第八識。
要為别依。
是名随他。
依附本識自體分處。
展轉相續。
至治道際。
梁論雲。
随逐至治際者。
治謂金剛心道阿梨耶識。
于此時。
功能方盡。
故名際。
外種子。
至果熟及根壞時。
功能則盡。
是故三名随逐至治際(已上)唐論亦爾。
無性論雲。
雖複俱有。
然非一二三。
刹那住。
猶如電光。
何者應知。
此恒随轉。
刹那轉轉。
經于多時。
恒随轉故。
所以者何。
其根損益。
枝等同故(已上)唯識論雲。
三恒随轉。
謂要長時一類相續。
至究竟位。
方成種子。
此遮轉識。
轉易間斷。
與種子法。
不相應故。
此顯種子自類相生(已上)述記雲。
謂要長時。
其性一類相續無斷。
至得對治道。
名至究竟位。
各各究竟故(已上)此中意說。
所熏種子。
必生現行。
現行已盡。
種子亦謝。
初地見道。
煩惱種子。
見斷二障。
所熏種子。
無始已來。
所有之種。
皆悉滅盡。
是名治際。
十地斷障。
彼彼種子。
一一究竟。
乃至金剛無間道心。
治斷邊際。
生界功能。
極至此時。
佛果初安念。
解脫道時。
皆悉已滅。
言此遮轉識等者。
述記雲。
遮七轉識及色等法。
不得為種子。
此但言心。
實亦遮色。
經部六色等。
能持種子。
亦此中破。
以三受轉變。
緣境易脫故(已上)言此既種子自類相生者。
述記雲。
即顯前種生後之義。
此非俱有。
俱種攝故。
攝論無此(已上)廣說如彼。
恐繁不引。
唯識論說種子六義雲。
唯本識中。
功能差别。
具斯六義。
成種非餘。
外谷麥等。
識所變故。
假立種名。
非實種子。
此種勢力。
生近正果。
名曰生因。
引遠殘果。
令不頓絕。
即名引因。
内種必由熏習生長。
親能生果。
是因緣性。
外種熏習。
或有或無。
為增上緣。
辨所生果。
必以内種。
為彼因緣。
是共相種。
所生果故(已上)此文段中。
唯本識中下。
總結斷簡。
結上六義。
斷簡外種似實義故。
言此種勢力下。
雙辨内外生引二因。
言内種必由下。
四緣分别。
辨内外種。
因非因緣。
熏不熏别故。
唯識論中。
唯内種子。
具有六義。
世親攝論。
亦通外種。
成立六義。
故唯識論。
引來料簡。
彼谷麥等外諸種子。
唯是識心之所變法。
非實種子。
唯是現行所有法故。
而假名種。
假亦具足六義無過。
種子六義。
一一具遮不成種子之法。
或遮無為。
或遮心心所等。
而不遮色法。
述記雲。
不遮色者。
色法外種。
亦具此六義。
故假名種子。
若爾如何與果俱有。
複如何言常恒随轉。
無性攝論。
不簡差别。
唯言内種有。
世親即通。
然彼一一皆自釋言。
内法如此。
外法如此。
至果俱有。
唯言内種。
即不論外。
勘彼一一次第準之。
今釋。
外種亦有果俱。
如蓮花根生蓮花等。
非因滅位。
其果方生。
根莖同時。
世極成故。
此解稍好。
可細尋之(已上)此釋攝論六義意緻。
唯識六義。
一一遮餘無為有為。
外道小乘。
如是等也。
述記雲。
攝大乘雲。
作不作互得過。
故成相違。
外種内為緣。
由依彼熏習。
又引頌雲。
天。
地。
風。
虛空。
波。
池。
方。
大海。
真内所作分别。
不在外。
故由内種。
外谷等熟。
彼非實種。
問種亦識所變。
應非實種子。
答曰。
不然。
内種識變已。
複生麥等。
麥等後識變。
以熏變故。
故非種子。
如眼根等。
故下文雲。
外麥等。
克體非因緣因緣生果故。
因緣唯内種。
非外種故(已上)問外稻谷麥等。
亦有熏習耶。
答内之熏習。
要是因緣。
是真熏習。
生現行法。
外谷麥等。
假名種子。
雖有熏習。
而亦非實。
假名熏習。
有無不定。
述記釋論内種必由熏習生長已下文雲。
内種是因緣。
必由熏習。
方能生果。
法爾種子。
必由熏長。
方能生果。
故新熏熏生。
方能生果。
有情法故。
乃至無性攝大乘第二卷說。
如從其炭牛糞毛等。
如次生巨勝青蓮根及蒲。
非巨勝等與炭等俱生俱滅。
互相熏習。
而從彼生。
名無熏習。
如巨勝等與花等俱生滅。
由熏習故。
生香氣等。
名有熏習。
外種不定。
内則定熏。
故外種子。
既唯現行。
為增上緣。
辨新生果(已上)外種既非實。
外種等境。
唯是所生所變現行法故。
外種必由内種因緣。
述記釋論必以内種等文雲。
此顯外種非無因緣。
從内共相種子生故(已上)器界國土。
皆從内識共相種子。
所變現故。
章是故攝論為顯此六義而說偈言刹那滅俱等者。
攝論六義所列次第。
即如頌文。
與今章别。
唯識所列。
亦同攝論。
若章次第。
列六義者。
頌曰。
刹那滅。
俱有。
待緣。
性決定。
唯能引自果。
恒随轉。
應知。
問何故今章所列次第。
不同攝論。
與本别耶。
答攝大乘論。
破外道等邪執妄因。
顯示大乘真實理門親因緣義。
次第遮非。
陳演是義。
由是為次。
列示六義。
今此章主。
依地論等。
顯示種子因緣。
自體空有相由緣起實德。
是故次第列明異彼。
指事釋家。
細明此義。
上解第二釋相門竟。
延慶四年(辛亥)正月二十六日。
于東大寺戒壇院酬實圓比丘雅請述之 華嚴宗沙門凝然春秋七十二 右以嵯峨大覺寺所藏然公手筆之本校之 文化八年辛未八月望 比丘典壽春秋五十四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二十四(終)
其體是何。
既有能随。
所随應定。
答攝論唯識。
唯言随逐治際一類相續。
至究竟位。
未定其體是何等法。
是故古來花嚴先德。
宋朝日域。
異解非一。
壽靈法師。
引西明師言。
此種子随第八識。
依附安住。
念念連轉。
是名所随。
故言随他。
故指事雲。
有雲。
由随增上等他緣故。
不可無也。
即不能違彼緣故。
無力用。
此解亦不爾。
若随增上等他緣故。
名随他者。
彼緣非恒有。
如何恒随轉。
至究竟位耶。
是故成唯識雲。
或遮餘部緣恒非無。
顯所待緣非恒有性。
故種于果。
非恒頓生。
今解雲。
種子必恒随果轉故。
若不生果。
種子者。
恒随所依本識轉故。
是故攝論。
廓法師疏雲。
言刹那傳傳。
經于多時恒随轉故者。
種子必須恒随果轉方成種子。
言所以者何其根損益枝等同故者。
證恒随轉。
如青蓮花根若損益。
其枝等果。
即同損益。
故知。
因随果轉。
又測法師雲。
若不生果。
種子随所依本識轉故(已上)神廓師意。
指所生果。
為所随體。
若如此義。
果俱有果名所生果。
圓測師意。
指第八識。
為所随處。
一切種子。
依附本識自體分處。
運轉住故。
隆光律師。
及增真大德。
并雲。
後念種子。
随前念種而轉起故。
言恒随轉。
宋朝道亭義苑疏雲。
因随果轉。
不可暫停。
故雲恒随轉(已上)此意即随種子所生之果。
運轉。
故雲随轉。
指事所舉。
随增上等緣義。
隆光師等。
随前念種子義。
藥師寺長朗上綱。
并義聖律師評之。
即言違攝論測疏文也。
古德私記。
于恒随轉。
建立二種。
一果俱有恒随轉。
如蓮花根根莖同時。
此依攝論。
二自類相生恒随轉。
種子生現行。
現行熏種子。
種子自類相生。
三法展轉。
因果同時。
約此義中。
立此随轉。
依唯識論。
明此義也。
泛而言之。
轉随轉法。
雖無别依。
因緣和合。
法生言轉。
從此已後。
念念相續。
名為随轉。
而依前念開避引導。
後念法生。
後依前念。
名為随轉。
今此種子。
随逐本識。
附在流傳安住随轉。
故第八識。
要為别依。
是名随他。
依附本識自體分處。
展轉相續。
至治道際。
梁論雲。
随逐至治際者。
治謂金剛心道阿梨耶識。
于此時。
功能方盡。
故名際。
外種子。
至果熟及根壞時。
功能則盡。
是故三名随逐至治際(已上)唐論亦爾。
無性論雲。
雖複俱有。
然非一二三。
刹那住。
猶如電光。
何者應知。
此恒随轉。
刹那轉轉。
經于多時。
恒随轉故。
所以者何。
其根損益。
枝等同故(已上)唯識論雲。
三恒随轉。
謂要長時一類相續。
至究竟位。
方成種子。
此遮轉識。
轉易間斷。
與種子法。
不相應故。
此顯種子自類相生(已上)述記雲。
謂要長時。
其性一類相續無斷。
至得對治道。
名至究竟位。
各各究竟故(已上)此中意說。
所熏種子。
必生現行。
現行已盡。
種子亦謝。
初地見道。
煩惱種子。
見斷二障。
所熏種子。
無始已來。
所有之種。
皆悉滅盡。
是名治際。
十地斷障。
彼彼種子。
一一究竟。
乃至金剛無間道心。
治斷邊際。
生界功能。
極至此時。
佛果初安念。
解脫道時。
皆悉已滅。
言此遮轉識等者。
述記雲。
遮七轉識及色等法。
不得為種子。
此但言心。
實亦遮色。
經部六色等。
能持種子。
亦此中破。
以三受轉變。
緣境易脫故(已上)言此既種子自類相生者。
述記雲。
即顯前種生後之義。
此非俱有。
俱種攝故。
攝論無此(已上)廣說如彼。
恐繁不引。
唯識論說種子六義雲。
唯本識中。
功能差别。
具斯六義。
成種非餘。
外谷麥等。
識所變故。
假立種名。
非實種子。
此種勢力。
生近正果。
名曰生因。
引遠殘果。
令不頓絕。
即名引因。
内種必由熏習生長。
親能生果。
是因緣性。
外種熏習。
或有或無。
為增上緣。
辨所生果。
必以内種。
為彼因緣。
是共相種。
所生果故(已上)此文段中。
唯本識中下。
總結斷簡。
結上六義。
斷簡外種似實義故。
言此種勢力下。
雙辨内外生引二因。
言内種必由下。
四緣分别。
辨内外種。
因非因緣。
熏不熏别故。
唯識論中。
唯内種子。
具有六義。
世親攝論。
亦通外種。
成立六義。
故唯識論。
引來料簡。
彼谷麥等外諸種子。
唯是識心之所變法。
非實種子。
唯是現行所有法故。
而假名種。
假亦具足六義無過。
種子六義。
一一具遮不成種子之法。
或遮無為。
或遮心心所等。
而不遮色法。
述記雲。
不遮色者。
色法外種。
亦具此六義。
故假名種子。
若爾如何與果俱有。
複如何言常恒随轉。
無性攝論。
不簡差别。
唯言内種有。
世親即通。
然彼一一皆自釋言。
内法如此。
外法如此。
至果俱有。
唯言内種。
即不論外。
勘彼一一次第準之。
今釋。
外種亦有果俱。
如蓮花根生蓮花等。
非因滅位。
其果方生。
根莖同時。
世極成故。
此解稍好。
可細尋之(已上)此釋攝論六義意緻。
唯識六義。
一一遮餘無為有為。
外道小乘。
如是等也。
述記雲。
攝大乘雲。
作不作互得過。
故成相違。
外種内為緣。
由依彼熏習。
又引頌雲。
天。
地。
風。
虛空。
波。
池。
方。
大海。
真内所作分别。
不在外。
故由内種。
外谷等熟。
彼非實種。
問種亦識所變。
應非實種子。
答曰。
不然。
内種識變已。
複生麥等。
麥等後識變。
以熏變故。
故非種子。
如眼根等。
故下文雲。
外麥等。
克體非因緣因緣生果故。
因緣唯内種。
非外種故(已上)問外稻谷麥等。
亦有熏習耶。
答内之熏習。
要是因緣。
是真熏習。
生現行法。
外谷麥等。
假名種子。
雖有熏習。
而亦非實。
假名熏習。
有無不定。
述記釋論内種必由熏習生長已下文雲。
内種是因緣。
必由熏習。
方能生果。
法爾種子。
必由熏長。
方能生果。
故新熏熏生。
方能生果。
有情法故。
乃至無性攝大乘第二卷說。
如從其炭牛糞毛等。
如次生巨勝青蓮根及蒲。
非巨勝等與炭等俱生俱滅。
互相熏習。
而從彼生。
名無熏習。
如巨勝等與花等俱生滅。
由熏習故。
生香氣等。
名有熏習。
外種不定。
内則定熏。
故外種子。
既唯現行。
為增上緣。
辨新生果(已上)外種既非實。
外種等境。
唯是所生所變現行法故。
外種必由内種因緣。
述記釋論必以内種等文雲。
此顯外種非無因緣。
從内共相種子生故(已上)器界國土。
皆從内識共相種子。
所變現故。
章是故攝論為顯此六義而說偈言刹那滅俱等者。
攝論六義所列次第。
即如頌文。
與今章别。
唯識所列。
亦同攝論。
若章次第。
列六義者。
頌曰。
刹那滅。
俱有。
待緣。
性決定。
唯能引自果。
恒随轉。
應知。
問何故今章所列次第。
不同攝論。
與本别耶。
答攝大乘論。
破外道等邪執妄因。
顯示大乘真實理門親因緣義。
次第遮非。
陳演是義。
由是為次。
列示六義。
今此章主。
依地論等。
顯示種子因緣。
自體空有相由緣起實德。
是故次第列明異彼。
指事釋家。
細明此義。
上解第二釋相門竟。
延慶四年(辛亥)正月二十六日。
于東大寺戒壇院酬實圓比丘雅請述之 華嚴宗沙門凝然春秋七十二 右以嵯峨大覺寺所藏然公手筆之本校之 文化八年辛未八月望 比丘典壽春秋五十四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二十四(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