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
問。
護法清辨。
幾年出世。
答。
佛地論第四雲。
又聲聞藏。
雖佛去世。
百年已後。
即分多部。
而菩薩藏。
千載已前。
清淨一味。
無有乖诤。
千載已後。
乃興空有二種異論(已上)此空有者。
即是清辨護法二宗所立義也。
唯識燈一雲。
護法菩薩千一百年後。
方始出世。
造此論釋及廣百論釋。
清辨菩薩。
亦同時出。
造掌珍論。
此時大乘方诤空有(已上)護法清辨二人出世。
并雲一千一百年後。
然震旦諸師。
考挍如來入滅年代。
諸說不同。
且依法上及長房錄。
延保不同。
護法戒賢。
面受親承。
玄奘三藏。
承戒賢師。
護法出世。
如是事義。
具如章上玄奘處。
陳清辨亦爾。
是同時故。
戒賢智光。
亦是同時。
俱住中印那蘭陀寺。
分廊而居。
二宗别論。
日照三藏。
承智光師。
學窮三論。
亦随戒賢兼通法相。
賢首承三論宗旨于日照。
即制十二門論疏。
具陳三論宗旨。
二大論師。
所立教義。
具載在于探玄記。
起信疏。
十二門疏等。
今言後代。
即取千一百年之後。
兼取戒賢智光時代。
彼彼時世。
準例易知。
言各執一義者。
護法唯執有門一義。
清辨唯取空無一義。
章答此乃相成下。
二答。
亦二。
初直明無違。
二釋二師意。
今初。
二師各取有空一門。
相貌極違。
既是相違。
似是相破。
然探義意。
互相成立。
言有成空。
言空成有。
故相成。
非是相破。
章何者為末代有情下。
二釋二師意。
亦二。
初别顯二師意。
二合顯二師意。
初中亦二初顯清辨意。
二顯護法意。
初中亦二。
初出機情。
二顯宗旨。
今初。
言根機漸鈍者。
佛在世時。
領佛語者。
必定即是利根上機。
佛滅度後。
總是機鈍。
于中正法。
像法。
末法。
漸薄鈍根。
有其階降。
上言前代。
是指正法。
馬鳴龍樹。
正法中運。
提婆青目。
漸向季候。
無著世親。
正法季運。
今言後代。
即是像法。
而有初中後等不同。
護法清辨。
像法初運。
或漸經時。
依法上故。
此等論師。
四依菩薩應利鈍機。
出世弘法。
非指彼大士。
言利根鈍根。
利鈍之相。
約事不同。
且如空有。
利根領悟空有相即。
鈍根不爾。
見有則空外别存不知不異空之故。
見空則有外别立。
不達不異有之故。
今是清辨。
為成護法之有。
破衆生所應執妄有。
至窮極之處。
章是故清辨下。
二顯宗旨。
亦二。
初正顯。
二結成。
初中亦二。
初順顯。
二反顯。
今初。
言破依他有者。
此即破折末代衆生所應執着。
此末代者。
護法已後。
前言末代。
應此時故。
畢竟無者。
破無所遺。
若有所遺。
妄不盡故。
妄若不盡。
妙有不顯。
護法所立。
是極妙有。
為顯妙有。
破衆生執。
是故清辨。
成護法有。
章若不至此下。
二反顯。
言徹底性空者。
破妙有上執。
無有所遺者。
即至有之極處。
極處即是空。
妙空不異有。
故還得有。
嘉祥師雲。
一源不究。
則戲論不滅。
毫理不盡。
則至道不彰。
以無源不究。
群異乃息。
無理不盡。
玄道始通。
是以新文。
遍排衆計(已上)彼明三論遍破諸計(外道。
毗昙。
成實。
有相大乘)直顯無依無得玄道。
此明破破依他上執。
直得無礙妙有。
可以為例。
章是故成有故下。
二結成。
所成有者。
是護法妙有。
名表德有。
所破有者。
是衆生妄有。
名遮情門。
破有至空。
還得此有。
此至空者。
若望護法。
是表德空法之正理。
不異有故。
若望衆生。
是遮情空。
破情不遺。
至極空故。
遮情所至。
表德所至。
體是一味。
約門有異。
章又彼有情下。
二顯護法意。
此段義理。
全同清辨。
反彼門故。
準例可見。
于中為二。
初出機情。
末代衆生。
容随空故。
二是故護法下。
顯宗旨亦二。
初正顯。
亦二。
初順顯。
二以若有滅非真空故者。
反顯。
二是故本故下。
結成并準上知。
翻例易故。
章以色即是空下。
二合顯二師意亦二。
初正顯。
二結顯。
初中亦二。
初順顯。
二反顯。
今初。
言色即是空者。
明有即空。
亦事即理。
般若教中。
明諸法空。
始自五蘊。
終至種智。
八十餘科。
一一曆陳。
今且五蘊。
先約色蘊。
玄奘所譯。
般若心中。
明色蘊已。
雲受想行識等亦複如是。
所空諸法。
無不包攝。
色法舉體。
全是空無。
非色滅盡方是空。
無舉體空故。
空不異有。
不異有故。
雖空非斷。
以非斷故。
即是真空。
名真谛中道。
清辨菩薩。
所立如是。
言空即是色者。
空之舉體。
全是色有。
非空是物空外有色。
舉體有故。
有不異空。
不異空故。
雖有非常。
以非常故。
即是妙有。
名俗谛中道。
護法菩薩。
所立如是。
言二義镕融舉體全攝者。
空有相即。
名為镕融。
清辨之空。
以有為空。
是故空中。
攝護法有。
以是不異有之空故。
故空舉體。
全攝有也。
護法之有。
以空為有。
是故有中。
攝清辨空。
以是不異空之有故。
故有舉體。
全攝空也。
章若無後代下。
二反顯。
言二理交徹者。
色有徹空。
空理徹有。
言全體相奪者。
以空奪有。
有即全空。
以有奪空。
空即全有。
交徹是雙照。
有即是空。
空即是有。
相奪是雙遮。
有即空故非有。
空即有故非空。
言甚深緣起者。
空有無礙。
不隔别故。
此緣起法。
總名中道。
于中無性緣起。
名俗谛中道。
緣起無性。
名真谛中道。
雙照二門。
名二谛中道。
雙遮二門。
名非真非俗中道。
雙遮雙照不二。
名遮照中道一緣起法。
具此五重。
名甚深緣起。
依他性法。
二師名立融攝和會。
成緣起法。
問。
二師各一門。
不應成法耶。
答。
和會二宗。
故立此義。
各舉一門。
镕融成故。
若互立一。
雖舉一門。
而無不融。
互相攝故。
章是故相破下。
二結顯。
門論疏中。
先舉有空各立之義。
後會二宗。
成立一味平等宗旨。
此約無著龍樹。
和通。
然後問答和會。
護法清辨二義。
今同今章。
彼疏委悉。
披對可見。
章是故如情下。
三結成。
上出斷過。
因施問答。
和會二宗。
今至此文。
還結斷過。
章又若說無法下。
二常過。
此即轉成。
非當體過。
既執無法。
即橫計有。
非緣法。
故成常過。
第三明俱是過。
亦二。
初準判。
雙執有無。
是故即具前二句中。
各斷常過。
二問若據上來所說下。
問答。
文義易見。
第四明俱非過。
亦二。
初直明。
既是戲論。
故成非理。
二何者以其執者下。
釋成可見。
第三出遍計四句過。
亦二。
初标門。
二若計所執下。
辨相。
四句自别。
第一有之過。
言聖智所照理應不空者。
聖智所見。
遍計所執。
體性都無。
猶如兔角。
然若執有。
聖智所見。
應是定有。
本自有故。
故名常過。
其斷過者。
斷情有故。
第二無之過。
常過是約無迷同聖。
斷過二重。
初是斷凡。
後即斷聖。
不異聖者。
是轉成過。
二重斷過。
是當體過。
第三雙亦過。
取上有無。
取二性故。
有無相違。
不可并故。
第四雙非過。
有無俱非。
是戲論相排。
有無義不成故。
章第二執成過竟者。
出執過中。
大文第三。
是總結也。
第三顯三性義。
前之二門。
防護執情。
及出執過。
遮情已竟。
今明三性本來實義。
即是直顯表德法門。
于中分二。
初标章。
二真如下。
辨相。
三性不同。
不科自分。
第一顯真如義。
即有四句。
第一有義。
明有所以。
有其三種。
然後指上。
有真如故。
即成染淨迷悟所依。
真如實體。
真有不空。
有過恒沙功德法故。
究竟堅固。
不可壞故。
言餘如上說者。
指上護執四句。
護真如中。
五重四句。
護無五重。
為有實義。
一不變故。
二随緣故。
随緣即不變故。
三離所謂故。
四不空真如故。
五聖智行處故。
不變即同今不可壞。
不空真如。
即今不空。
迷悟所依。
在上出執無過之中。
是故取為有上妙德。
第二真如無義。
且出三義。
對染故者。
真如體性。
無有妄染。
而能現染。
随流變故。
言餘亦如上者。
上護有中。
總有五重。
一随緣故。
二不變故。
不變即随緣故。
三離所謂故。
四空真如故。
五離妄念故。
随緣即是與今同也。
第三真如亦有亦無義。
亦出三義。
真如即有空有德故。
若爾。
有違于空。
空違于有。
雲何是德。
答。
違順自在。
空有是德。
空即是有。
有即是空。
是故自在镕融是德。
以上防護非有非無。
為此門德。
第四真如非有非無義。
言餘翻說準上知之者。
指前防護亦有亦無。
為此門義。
兼指亦有亦無之義。
依他遍計四句表德如是。
相翻義理易知。
第二依他表德四句。
有德義中。
上防護無。
總有八重。
一無性緣起故。
二無性故。
此是轉成。
三緣起故。
四無性故。
五能現無性故。
六異遍計故。
七圓成分故。
八智境界
問。
護法清辨。
幾年出世。
答。
佛地論第四雲。
又聲聞藏。
雖佛去世。
百年已後。
即分多部。
而菩薩藏。
千載已前。
清淨一味。
無有乖诤。
千載已後。
乃興空有二種異論(已上)此空有者。
即是清辨護法二宗所立義也。
唯識燈一雲。
護法菩薩千一百年後。
方始出世。
造此論釋及廣百論釋。
清辨菩薩。
亦同時出。
造掌珍論。
此時大乘方诤空有(已上)護法清辨二人出世。
并雲一千一百年後。
然震旦諸師。
考挍如來入滅年代。
諸說不同。
且依法上及長房錄。
延保不同。
護法戒賢。
面受親承。
玄奘三藏。
承戒賢師。
護法出世。
如是事義。
具如章上玄奘處。
陳清辨亦爾。
是同時故。
戒賢智光。
亦是同時。
俱住中印那蘭陀寺。
分廊而居。
二宗别論。
日照三藏。
承智光師。
學窮三論。
亦随戒賢兼通法相。
賢首承三論宗旨于日照。
即制十二門論疏。
具陳三論宗旨。
二大論師。
所立教義。
具載在于探玄記。
起信疏。
十二門疏等。
今言後代。
即取千一百年之後。
兼取戒賢智光時代。
彼彼時世。
準例易知。
言各執一義者。
護法唯執有門一義。
清辨唯取空無一義。
章答此乃相成下。
二答。
亦二。
初直明無違。
二釋二師意。
今初。
二師各取有空一門。
相貌極違。
既是相違。
似是相破。
然探義意。
互相成立。
言有成空。
言空成有。
故相成。
非是相破。
章何者為末代有情下。
二釋二師意。
亦二。
初别顯二師意。
二合顯二師意。
初中亦二初顯清辨意。
二顯護法意。
初中亦二。
初出機情。
二顯宗旨。
今初。
言根機漸鈍者。
佛在世時。
領佛語者。
必定即是利根上機。
佛滅度後。
總是機鈍。
于中正法。
像法。
末法。
漸薄鈍根。
有其階降。
上言前代。
是指正法。
馬鳴龍樹。
正法中運。
提婆青目。
漸向季候。
無著世親。
正法季運。
今言後代。
即是像法。
而有初中後等不同。
護法清辨。
像法初運。
或漸經時。
依法上故。
此等論師。
四依菩薩應利鈍機。
出世弘法。
非指彼大士。
言利根鈍根。
利鈍之相。
約事不同。
且如空有。
利根領悟空有相即。
鈍根不爾。
見有則空外别存不知不異空之故。
見空則有外别立。
不達不異有之故。
今是清辨。
為成護法之有。
破衆生所應執妄有。
至窮極之處。
章是故清辨下。
二顯宗旨。
亦二。
初正顯。
二結成。
初中亦二。
初順顯。
二反顯。
今初。
言破依他有者。
此即破折末代衆生所應執着。
此末代者。
護法已後。
前言末代。
應此時故。
畢竟無者。
破無所遺。
若有所遺。
妄不盡故。
妄若不盡。
妙有不顯。
護法所立。
是極妙有。
為顯妙有。
破衆生執。
是故清辨。
成護法有。
章若不至此下。
二反顯。
言徹底性空者。
破妙有上執。
無有所遺者。
即至有之極處。
極處即是空。
妙空不異有。
故還得有。
嘉祥師雲。
一源不究。
則戲論不滅。
毫理不盡。
則至道不彰。
以無源不究。
群異乃息。
無理不盡。
玄道始通。
是以新文。
遍排衆計(已上)彼明三論遍破諸計(外道。
毗昙。
成實。
有相大乘)直顯無依無得玄道。
此明破破依他上執。
直得無礙妙有。
可以為例。
章是故成有故下。
二結成。
所成有者。
是護法妙有。
名表德有。
所破有者。
是衆生妄有。
名遮情門。
破有至空。
還得此有。
此至空者。
若望護法。
是表德空法之正理。
不異有故。
若望衆生。
是遮情空。
破情不遺。
至極空故。
遮情所至。
表德所至。
體是一味。
約門有異。
章又彼有情下。
二顯護法意。
此段義理。
全同清辨。
反彼門故。
準例可見。
于中為二。
初出機情。
末代衆生。
容随空故。
二是故護法下。
顯宗旨亦二。
初正顯。
亦二。
初順顯。
二以若有滅非真空故者。
反顯。
二是故本故下。
結成并準上知。
翻例易故。
章以色即是空下。
二合顯二師意亦二。
初正顯。
二結顯。
初中亦二。
初順顯。
二反顯。
今初。
言色即是空者。
明有即空。
亦事即理。
般若教中。
明諸法空。
始自五蘊。
終至種智。
八十餘科。
一一曆陳。
今且五蘊。
先約色蘊。
玄奘所譯。
般若心中。
明色蘊已。
雲受想行識等亦複如是。
所空諸法。
無不包攝。
色法舉體。
全是空無。
非色滅盡方是空。
無舉體空故。
空不異有。
不異有故。
雖空非斷。
以非斷故。
即是真空。
名真谛中道。
清辨菩薩。
所立如是。
言空即是色者。
空之舉體。
全是色有。
非空是物空外有色。
舉體有故。
有不異空。
不異空故。
雖有非常。
以非常故。
即是妙有。
名俗谛中道。
護法菩薩。
所立如是。
言二義镕融舉體全攝者。
空有相即。
名為镕融。
清辨之空。
以有為空。
是故空中。
攝護法有。
以是不異有之空故。
故空舉體。
全攝有也。
護法之有。
以空為有。
是故有中。
攝清辨空。
以是不異空之有故。
故有舉體。
全攝空也。
章若無後代下。
二反顯。
言二理交徹者。
色有徹空。
空理徹有。
言全體相奪者。
以空奪有。
有即全空。
以有奪空。
空即全有。
交徹是雙照。
有即是空。
空即是有。
相奪是雙遮。
有即空故非有。
空即有故非空。
言甚深緣起者。
空有無礙。
不隔别故。
此緣起法。
總名中道。
于中無性緣起。
名俗谛中道。
緣起無性。
名真谛中道。
雙照二門。
名二谛中道。
雙遮二門。
名非真非俗中道。
雙遮雙照不二。
名遮照中道一緣起法。
具此五重。
名甚深緣起。
依他性法。
二師名立融攝和會。
成緣起法。
問。
二師各一門。
不應成法耶。
答。
和會二宗。
故立此義。
各舉一門。
镕融成故。
若互立一。
雖舉一門。
而無不融。
互相攝故。
章是故相破下。
二結顯。
門論疏中。
先舉有空各立之義。
後會二宗。
成立一味平等宗旨。
此約無著龍樹。
和通。
然後問答和會。
護法清辨二義。
今同今章。
彼疏委悉。
披對可見。
章是故如情下。
三結成。
上出斷過。
因施問答。
和會二宗。
今至此文。
還結斷過。
章又若說無法下。
二常過。
此即轉成。
非當體過。
既執無法。
即橫計有。
非緣法。
故成常過。
第三明俱是過。
亦二。
初準判。
雙執有無。
是故即具前二句中。
各斷常過。
二問若據上來所說下。
問答。
文義易見。
第四明俱非過。
亦二。
初直明。
既是戲論。
故成非理。
二何者以其執者下。
釋成可見。
第三出遍計四句過。
亦二。
初标門。
二若計所執下。
辨相。
四句自别。
第一有之過。
言聖智所照理應不空者。
聖智所見。
遍計所執。
體性都無。
猶如兔角。
然若執有。
聖智所見。
應是定有。
本自有故。
故名常過。
其斷過者。
斷情有故。
第二無之過。
常過是約無迷同聖。
斷過二重。
初是斷凡。
後即斷聖。
不異聖者。
是轉成過。
二重斷過。
是當體過。
第三雙亦過。
取上有無。
取二性故。
有無相違。
不可并故。
第四雙非過。
有無俱非。
是戲論相排。
有無義不成故。
章第二執成過竟者。
出執過中。
大文第三。
是總結也。
第三顯三性義。
前之二門。
防護執情。
及出執過。
遮情已竟。
今明三性本來實義。
即是直顯表德法門。
于中分二。
初标章。
二真如下。
辨相。
三性不同。
不科自分。
第一顯真如義。
即有四句。
第一有義。
明有所以。
有其三種。
然後指上。
有真如故。
即成染淨迷悟所依。
真如實體。
真有不空。
有過恒沙功德法故。
究竟堅固。
不可壞故。
言餘如上說者。
指上護執四句。
護真如中。
五重四句。
護無五重。
為有實義。
一不變故。
二随緣故。
随緣即不變故。
三離所謂故。
四不空真如故。
五聖智行處故。
不變即同今不可壞。
不空真如。
即今不空。
迷悟所依。
在上出執無過之中。
是故取為有上妙德。
第二真如無義。
且出三義。
對染故者。
真如體性。
無有妄染。
而能現染。
随流變故。
言餘亦如上者。
上護有中。
總有五重。
一随緣故。
二不變故。
不變即随緣故。
三離所謂故。
四空真如故。
五離妄念故。
随緣即是與今同也。
第三真如亦有亦無義。
亦出三義。
真如即有空有德故。
若爾。
有違于空。
空違于有。
雲何是德。
答。
違順自在。
空有是德。
空即是有。
有即是空。
是故自在镕融是德。
以上防護非有非無。
為此門德。
第四真如非有非無義。
言餘翻說準上知之者。
指前防護亦有亦無。
為此門義。
兼指亦有亦無之義。
依他遍計四句表德如是。
相翻義理易知。
第二依他表德四句。
有德義中。
上防護無。
總有八重。
一無性緣起故。
二無性故。
此是轉成。
三緣起故。
四無性故。
五能現無性故。
六異遍計故。
七圓成分故。
八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