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二十三

關燈
如來藏。

    而成識體。

    但後釋論之人。

    唯立不反。

    故雲過歸後輩。

    況世親造佛性論。

    廣用勝鬘(上皆祖文)今章出經論意。

    即是不異無常之常也。

    非正彼說(已上)天親論。

    雲立随緣義。

    而護法論師。

    唯成不變義。

    彼餘九大論師所立之義。

    皆爾。

    親光論師。

    亦唯不變。

    此并過歸後輩例也。

    如台宗荊溪大師。

    斷法相增壽變易(已上)諸論皆雲。

    舍分段身。

    而入變易。

    天親論主意。

    未必然。

    但恐釋論義不正耳(已上)三十唯識頌雲。

    前異熟既盡。

    複生餘異熟(已上)然護法論師。

    唯立增壽義。

    不許别盡别生變易。

    彼師判言義不正耳。

    即如是宗過歸後輩。

     章問教中既下。

    二真如無常。

    亦二。

    初問。

    二答。

    今初。

    前既斷言不異無常之常故。

    必可有不異常之無常。

    然諸教顯文。

    不言如無常。

    何故諸教。

    不說此義。

    故言不就。

    不言已說。

    約顯文。

    何說凝然故。

     章答教中亦說此義下。

    二答。

    亦二。

    初辨明宗意。

    二結成教理。

    今初。

    言教中亦說此義者。

    直定所立。

    常與無常。

    即體互融。

    是故即體還常無常也。

    今既真如不異無常。

    由此義故。

    成無常義。

    言經雲者。

    是楞伽經。

    此是四卷楞伽第四文也。

    七卷楞伽第五雲。

    如來藏受苦樂。

    與因俱有生滅(已上)此中意雲。

    本覺真如。

    是如來藏。

    受無明熏。

    與彼和合。

    成有漏法。

    惡因感苦。

    善因感樂。

    是如來藏。

    流變所作。

    故如來藏。

    與煩惱随順運轉。

    其七轉識。

    是生滅法。

    如來藏性。

    即在此中。

    是故藏性。

    一切有為。

    有漏法中。

    随轉生滅。

    指事釋雲。

    是四卷楞伽第四卷文。

    經雲。

    如來藏常。

    故作依持。

    能令轉識知苦樂。

    與七識生死因俱。

    若生若滅。

    元曉雲。

    猶海水之動。

    說名為波。

    波無自體。

    故無波之動。

    水有體故。

    有水之動。

    如來藏與七轉識。

    生滅随轉。

    是故真如。

    成無常義。

    許随緣故。

    問。

    何故十卷楞伽雲。

    如來藏。

    不受苦樂。

    非生因。

    餘法者共生共滅(已上)三經同本。

    當同處文。

    與餘二本。

    相違懸隔如何。

    答。

    于此文下。

    雙有下染而染染而不染之義。

    兩本即說不染而染。

    十卷之本。

    是明染而不染之門。

    是故三本不相違也。

    言經雲自性清淨心等者。

    此是起信論文也。

    而言經者。

    古來寫謬。

    指事所牒及宋本并言論雲。

    即指事雲。

    或本作經非也。

    下卷引此二文。

    雲楞伽雲。

    又起信論雲。

    由此明知非也(已上)自性清淨是真如法。

    染心無常。

    真如本覺。

    既成染心。

    故是無常。

     章以此教理下。

    二結成教理。

    此結意雲。

    以此教理。

    真如無常。

    由無常故真如随緣。

    以随緣故。

    舉體隐覆。

    由隐沒故。

    非有無常。

    逆次結成。

    翻上可見。

     章問真如是不生滅法下。

    二依他常無常。

    亦二。

    初問。

    二答。

    今初。

    真如常住。

    依他無常。

    法相常然。

    不可問答。

    真如無常。

    依他常住。

    是異恒式。

    可施問答。

    然真如法。

    既通二門。

    依他之法。

    應亦通二。

    故因真如。

    有此問來。

     章答亦得有也下。

    二答。

    亦二。

    初直立。

    真如既通二義。

    依他必亦同然。

    二何以故下。

    細辨。

    亦二。

    初明不異常無常。

    二明不異無常常(已上)今初。

    言何以故者。

    征也。

    此是總句。

    且屬初科。

    諸緣起下。

    是釋。

    先立理。

    依他之法。

    依無性成。

    無性即常。

    故不異常。

    因緣合成。

    即是相有。

    無有自性。

    故是性無。

    具此一義。

    名依他法。

    今成無常。

    而不異常。

    雖是無常。

    而超恒式。

    言故經雲下引證。

    經者。

    維摩經。

    彼經上卷弟子品雲。

    諸法畢竟不生不滅。

    是無常義。

    指事雲。

    遠法師雲。

    離相窮極。

    名為畢竟。

    理寂無為。

    名不生滅。

    此不生滅。

    是其無常之實性。

    故名無常義。

    上宮說。

    三聚法。

    即體自空。

    無生滅。

    是無常義(已上)今章主意。

    不異常之無常。

    是故不生不滅。

    是無常義。

    常住即體。

    是無常故。

     章又以諸緣起下。

    二明不異無常常。

    言以諸緣起等者。

    先立理。

    此翻前門。

    若翻前文。

    應言無自性法。

    緣起成立。

    方無自性。

    今直成立緣即無性。

    此是表诠。

    非滅緣起等者。

    即是遮诠。

    緣滅之空。

    大乘不許。

    言故經雲下。

    後引證。

    初所引經。

    即大品經。

    即空無相般若通理。

    後所引經。

    是維摩經菩薩品文。

    法身流轉。

    名為衆生。

    以攬法身。

    為衆生故。

    是故衆生。

    即是涅槃。

    衆生即體。

    即是法身。

    是故不用更證涅槃。

    是故二經。

    并證所立。

     章此中二義下。

    二結成真俗雙融。

    亦二。

    初真俗相配。

    二立義引證。

    今初。

    言此中二義者。

    依他二義。

    一不異常之無常。

    二不異無常之常。

    言真中二義者。

    一不異無常之常。

    二不異常之無常。

    依他中後義。

    與真中初義。

    主體一同。

    依他中初義。

    與真中後義。

    其體全同。

    故雲相配可知。

    雖是相配。

    各有所同。

    真如是常。

    而兼無常。

    依他是無常。

    而兼常義。

     章此即真俗下。

    二立義引證。

    真如常住。

    依他無常。

    即法相門。

    非是镕融。

    真如無常。

    依他常住。

    是雙融門。

    義一均故。

    言故論雲者。

    是梁論文。

    宋本章雲故智論雲。

    彼寫謬矣。

    折薪雲。

    智論下。

    攝論亦有此文。

    如前引(已上)不細檢文。

    謂在智論。

    指事雲。

    是梁論第一卷初頌文也。

    疏雲。

    初二句中。

    言智障者。

    無明住地。

    能礙真解。

    名為智障。

    言極盲闇者。

    障中窮細。

    名之為極。

    無其慧目。

    稱之為盲。

    迷覆真如。

    故名為闇。

    言真俗别執者。

    理絕情妄。

    名之為真。

    事為情知。

    目之為俗。

    真俗體同。

    事似波水。

    惑情之家。

    迷彼真如不二之理。

    計其真俗有異體。

    名為别執(已上) 此引古師梁攝論疏。

    此中智障。

    指二障中所知障故。

    疏判為無明住地。

    智障法執。

    即執真俗二谛性相一異等故。

    今者不融。

    依他圓成。

    即應堕彼執異障故。

    是故融會離别執過。

    然攝大乘。

    天親釋論。

    首舉數偈。

    歸敬三寶。

    請加述意。

    其佛寶中。

    具舉斷德。

    其所斷者。

    惑智二障。

    先舉智障。

    後舉煩惱。

    今此引其所知障也。

    論具文雲。

    智障極盲暗。

    謂真俗别執。

    由如理如量無分别智光。

    破成無等覺。

    滅心惑無餘。

    常住德。

    圓智恒随。

    行大悲等。

    彼亦舉佛智恩二德。

    所謂圓智大悲是也。

    滅心惑無餘者。

    即斷煩惱障也。

    唐世親攝論。

    歸敬偈雲。

    諸破所知障翳暗盡。

    其所有如。

    所有諸法。

    真俗理影中。

    妄執競興于異見。

    斯由永離諸分别。

    無垢清淨智光明。

    後得最勝三菩提。

    惑障并習斷常住。

    能無功用。

    于十方。

    随諸有情意所樂等。

    廣文如彼。

    與舊譯論。

    對挍可見。

    為知由來。

    引彼論也。

    此偈世親釋時結之。

    而隋譯本。

    無此偈句。

    無性攝論。

    無歸敬偈。

     章是故若執下。

    三結顯。

    亦二。

    初約真谛結。

    二約俗谛結。

    今初。

    言即不随緣等者。

    即舉已前三因。

    結成所出常過。

    既言真如若有。

    是故就真谛結。

    此之三因。

    随一即具餘之二因。

    連屬相随。

    不相離故。

     章又若不随緣下。

    二約俗谛結。

    言若不随緣等者。

    即因前因不随緣生。

    俗谛諸法。

    依真生成。

    真不随緣。

    而有俗谛。

    是無所依。

    而有諸法。

    是故俗谛。

    即成常過。

    然出常過。

    總有二門。

    初約真谛明。

    二又若不随緣下。

    約俗谛明。

    前依圓。

    常無常問答。

    前科段中。

    決擇相狀。

    然今屬結科釋後段。

    因結真谛。

    結顯俗故。

     章二斷過者下。

    二明斷之過亦二。

    初約真當體。

    二約俗無體。

    今初。

    言如情之有等者。

    妄情所謂一切義理。

    皆成斷滅實義理故。

    是故約此。

    出斷過失。

     章又若有者下。

    二約俗無體。

    有俗谛者。

    由二義故。

    一有自體故。

    得有俗法。

    二真所随故。

    得有俗谛。

    今無此二。

    故成斷過。

     第二明無之過。

    常中二義。

    初染法無依故。

    後淨法無因故。

    問。

    何故生死言依。

    無漏聖智言因。

    答。

    依如來藏。

    得有生死。

    染法乖真。

    故唯言依。

    依如來藏。

    得有涅槃。

    證真之智。

    親順真如。

    全以真理。

    成能證智。

    無有如外智能證于如故。

    是故淨法。

    持言無因。

    以本覺理成始覺故。

    言又無所依下。

    出斷過失。

    亦有二義。

    初斷俗谛故。

    後當體無故。

     第三明雙亦過。

    言亦具上諸失者。

    此過既是雙計有無。

    是故定具上有無中。

    各各斷常。

    二種過失。

    準上可知。

    理應爾故。

    言謂真如無二下。

    雖有諸失。

    且出一個。

    雖是一個。

    總含通攝。

    失正理故。

    是斷無理。

    強立是常。

    上二句諸失。

    此一個斷常。

    彼此有無。

    映帶應得。

     第四明雙非過。

    此亦失理。

    常體為斷。

    強立為常。

    轉成之過。

    上明真如四句過竟。

     第二出依他四句過。

    于中分二。

    初标門。

    二若執有者下。

    辨相。

    亦四。

    有等四句。

    不科自别。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