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二十三

關燈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章第二出執過者下。

    大文第二。

    出執過失。

    于中分三。

    初标門。

    二辨相。

    三總結。

    今初。

    問。

    前防護執。

    過相已彰。

    何故立此門。

    更出執之過。

    答。

    前門唯遮于三性法。

    執四句者。

    而未顯明執四句者。

    随何等過。

    又因遮執情。

    似出過相。

    而未正指執情之過。

    故立此門。

    别出過相。

    若不爾者。

    遮情未盡。

    表德之門。

    不可開故。

     章若計真如下。

    二辨相。

    亦三。

    不科自别。

    三性異故。

    第一出真如四句過。

    有等四句。

    即為四段。

    初明有之過。

    亦二。

    初标分。

    二辨明。

    今初。

    言計真如一向有者有二過失者。

    問。

    前護執中。

    五重四句。

    今就何重。

    出其過失。

    答。

    護真如執。

    雖有五重。

    今總出過。

    即包五重。

    一切四句。

    皆有二過。

    非唯真如四句二過。

    亦依遍二。

    總通亦爾。

     章一常過下。

    二辨明。

    亦二。

    斷常别故。

    初出常過。

    中亦二。

    初标。

    二釋。

    今初。

    常謂恒爾不絕之謂。

    凝固不動。

    自守堅住。

    因明下斷。

    斷謂絕焉不續之謂。

    盡滅不住。

    自任空無問。

    何故斷常名為過失。

    答。

    情謂偏執。

    不稱道理。

    不舍斷之常。

    不舍常之斷。

    融即無塵是應道理。

    今即反此。

    是故為過。

    外道凡夫。

    多起二見。

    是故經論深破此二。

    璎珞不增減。

    心地觀等經。

    具說八不。

    遣破邪情。

    顯彰法體。

    其中非斷非常二門。

    大遣妄見。

    妙通法理。

    問。

    約斷常過。

    應有四句。

    更加俱是俱非二故。

    若具開言之。

    雖有四句。

    舉要明體。

    唯是斷常攝盡無遺。

    故諸破迷不過此二。

    問。

    常是有義。

    斷是無義。

    真如執有。

    應是有過。

    真如謂無。

    應單是斷。

    執雙亦等。

    如次亦爾。

    何故各出斷常之過。

    答。

    當體相順。

    即有此義。

    而因此緣。

    互有餘過。

    且如執有。

    即是常過。

    因此即有其斷之過。

    是故破有。

    雙出斷常。

    諸句斷常。

    例此皆爾。

    依他遍計四句二過。

    兼正亦爾。

    準例可知。

    問違反八不。

    即成八迷。

    各有二門。

    應出為過。

    答。

    生滅一異等。

    各取無違妨。

    起信論明空真如中。

    舉有無一異四句已。

    更言乃至。

    唯識論明計所執中。

    亦舉有無一異。

    俱不俱等。

    中百十二等諸論。

    及釋家諸師。

    所陳非一。

    非唯八迷亦有百非。

    約此遣破。

    事實無量。

    然遣蕩之路。

    多用有無一異等句。

    以為規矩。

     章謂不随緣下。

    二釋。

    亦三。

    初正明。

    二問答。

    三結顯。

    今初。

    言不随緣故者。

    若計有者。

    即定性有。

    不可随緣作染淨法。

    上護執中。

    真如非有。

    以随緣故。

    若執有者。

    應非随緣。

    言在染非隐故者。

    由上過故。

    即成此過。

    本覺真如。

    不守自性。

    随染淨緣。

    成染淨法。

    若在染法。

    隐藏不現。

    在纏真理。

    法應爾故。

    今不随緣。

    雖有染中。

    應非隐沒。

    守淨性故。

    言不待了因故者。

    此亦展轉。

    由前而來。

    因有二種。

    生因了因。

    六度萬行。

    名為生因。

    生得智果佛菩提故。

    無漏智種。

    本覺妙智。

    名為了因。

    所生大智。

    照了妙境。

    證真理故。

    本覺真理。

    為煩惱藏之所隐覆。

    必待始覺修生之智。

    理得顯現。

    今既對染。

    卓然獨立。

    不籍了因體會顯證。

    明常所以。

    有此三由。

    故真計有。

    堕常過失。

     章問諸聖教中下。

    二問答。

    亦二。

    初辨明依圓相通。

    二結成真俗雙融。

    初中亦二。

    初真如常無常。

    二依他常無常。

    初中亦二。

    初真如常住。

    二真如無常。

    初中亦二。

    初問。

    二答。

    今初。

    計真如有。

    既出常過。

    故說理常。

    應此過。

    諸聖教者。

    折薪釋問意雲。

    佛地等經。

    唯識等論。

    皆說真如凝然。

    如是。

    應亦有過(已上)。

    佛地經說。

    五法功德。

    攝大覺地。

    為無為法。

    清淨法界。

    大圓境等。

    四智心品。

    名為五法。

    其淨法界。

    即真如理。

    以虛空譬。

    廣顯其相。

    親光論師解釋極廣。

    本經所說。

    非是一偏。

    釋家意緻。

    不許随緣。

    以親光菩薩。

    護法弟子故。

    成唯識論。

    如謂如常。

    表無變易。

    不許随緣。

    故舉此經論。

    以為難端也。

    不簡性相二宗經論。

    但說凝然。

    總舉為問。

     章答聖說真如下。

    二答。

    亦二。

    初正明。

    二引證。

    初中亦二。

    初顯正遮過。

    二舉過顯正。

    今初。

    言聖說真如等者。

    舉上問言此是已下。

    正答上問。

    終日随緣。

    竟夜不變。

    何故爾乎。

    法爾德故。

    舉體任物。

    染淨恒成。

    舉體凝然。

    自性湛然。

    論相則随緣轉反。

    談性則随自常淨。

    言是即不異無常等者。

    明其所由。

    既不動常。

    而成無常。

    是故常者。

    全指無常。

    問。

    常與無常。

    體相既異何故此常。

    不異無常。

    是故。

    答。

    言不思議故。

    欲言之無常。

    自性是常。

    不可以無常。

    而思議。

    是故言常是不思議常。

    上是顯正。

    非謂已下。

    簡去過非。

    既作諸法。

    而凝然常。

    故不可言不作諸法。

    唯凝然常。

    言如情所謂者。

    随其妄情。

    計度思構。

    非唯情謂而已。

    然後彰之名言。

     章若謂不作諸法下。

    二舉過顯正。

    于中。

    初牒前所簡法。

    是情已下。

    正顯過失。

    執不随緣。

    是妄情故。

    情中存物。

    言情所得。

    既是情謂。

    不得真常。

    故情所得。

    言失真常。

    言以彼真常下。

    顯其正理。

    問。

    何故情謂。

    失于真常。

    答。

    以彼真常異所謂故。

    成無常之常。

    名之真常。

    如是真常。

    非情所得。

    非情得故。

    名之真常。

     章是故經中下。

    二引證。

    言經中者。

    是勝鬘經。

    言不染而染等者。

    彼經此文。

    諸祖章疏。

    處處多引。

    不可不詳。

    彼經具雲。

    世尊。

    如來藏者是法界藏。

    法身藏。

    出世間上上藏。

    自性清淨藏。

    此自性清淨如來藏。

    而客塵煩惱。

    上煩惱所染。

    不思議如來境界。

    何以故。

    刹那善心。

    非煩惱所染。

    刹那不善心。

    亦非煩惱所染。

    煩惱不觸心。

    心不觸煩惱。

    雲何不觸。

    法而能得染心。

    世尊。

    然有煩惱。

    有煩惱染心。

    自性清淨心。

    而有染者。

    難可了知。

    唯佛世尊。

    實眼實智。

    為法根本。

    為通達法。

    為正法依。

    如實知見。

    勝鬘夫人。

    說是難解之法。

    問于佛時。

    佛即随喜。

    如是如是。

    自性清淨心。

    而有染污。

    難可了知。

    有二法。

    難可了知。

    謂自性清淨心。

    難可了知。

    彼心為煩惱所染。

    亦難可了知。

    如此二法。

    汝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诃薩。

    乃能聽受。

    諸餘聲聞。

    唯信佛語(已上)此一段文。

    總分為二。

    初勝鬘自說。

    二勝鬘夫人下。

    如來述成。

    自說亦二。

    初直明染淨。

    二何以故下。

    征釋顯相。

    初直明中。

    先舉五藏。

    是染而不染。

    後此自性下。

    是不染而染。

    不思議者。

    難可了知。

    征釋中。

    初釋染而不染。

    世尊然有煩惱下。

    釋不染而染。

    兼明難可了知之義。

    唯佛所知。

    餘不能故。

    佛述成中。

    亦二。

    初說主問佛。

    後時佛下。

    如來正述。

    亦二。

    初述歎印成。

    後如此二法下。

    定信解者。

    初中先标述。

    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污難可了知者。

    标不染而染。

    有二法難可了知者。

    雙标染而不染。

    不染而染二門。

    後謂自性下。

    釋成。

    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者。

    釋染而不染。

    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可了知者。

    釋不染而染。

    問。

    經顯文中。

    唯明不染而染難知。

    何言染而不染難知。

    答。

    雖俱難了。

    不染猶易。

    煩惱雖覆。

    自性淨故。

    然自體淨。

    而被覆染。

    此義極難。

    是故數處。

    重明此義。

    然此二門。

    難了無異。

    是故述中。

    雙明難知。

    言有二法難可了知。

    是其文也。

    由此意故。

    勝鬘自說。

    并通二門難可了知。

    以義取文。

    但是顯了。

    言有二門者。

    謂性淨染污。

    淨影疏雲。

    如此二法。

    牒前性淨有染二法(已上)性淨即是染而不染。

    染污即是不染而染。

    賢首大師。

    深得經旨。

    雙舉染而不染。

    不染而染二門。

    諸處引之。

    準例應知。

    今章唯引染及不染。

    不引難可了知之言。

    然上文。

    言不思議常。

    即是難可了知之義。

    若真随緣。

    作諸法者。

    即應無常。

    何故性淨。

    是義難了。

    唯佛境界。

    若緣性淨。

    應是常住。

    何故無常。

    此義難知。

    佛境界故。

    不染而染。

    是不思議無常。

    染而不染。

    是不思議常也。

    問。

    如此所立。

    諸教真如随緣性淨。

    無不通暢。

    若爾。

    法相宗意。

    不許真如受熏。

    固守自性。

    此義如何。

    答。

    所依經論。

    何必守凝寂。

    宗祖人師。

    成有固執。

    義苑雲。

    問。

    若雲凝然常是情計者。

    且法相宗中。

    廣談真如凝然。

    堅如玉石。

    不受熏變。

    豈皆情計耶。

    答。

    若與之者。

    對小施權。

    得真如一分亦是常也。

    若奪言之者。

    執權為了。

    二谛不融。

    豈非情計欤。

    故智論雲。

    智障極盲闇。

    謂真俗别執(已上)言智論者。

    可言梁攝論也。

    折薪雲。

    清涼雲。

    唯識等亦說真如是識實性。

    但後釋者。

    定言不反。

    失于随緣。

    過歸後輩耳。

    演義釋雲。

    引唯識文。

    結同法性。

    故論雲。

    此諸法勝義。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識實性。

    釋曰。

    既用真如。

    為識實性。

    明知。

    天親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