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真如。
成三細等。
無明即是分别性故。
真如即以無明為他。
真與妄合。
即成梨耶。
梨耶即生一切諸法。
依他諸法。
心為體者。
即此所以。
問。
依他起性。
總有幾種。
答。
此依他起。
有其二種。
一染分依他。
一切有漏色心等法。
二淨分依他。
一切無漏清淨諸法。
但是因緣和合生起。
有為遷變。
相續轉故。
今章文中。
真如随緣。
成于染淨。
明鏡随緣。
現于染淨。
探玄記等。
諸文之中。
染淨依他。
解釋散在。
問。
何故密嚴疏。
唯陳染依他。
不立淨分。
還破他人。
答。
依他自本染淨相分。
經論昌開。
祖文多載。
然密嚴疏。
不立淨分。
似違文理。
未詳何意。
古德私記雲。
問。
密嚴疏。
無淨分依他。
何立淨分依他起性。
答。
彼非香象疏。
其義有多謬故。
故不可必依。
具如下明(已上)彼下文雲。
問。
遍計所執。
體是無者。
何密嚴疏。
破無人雲。
聖人不見。
先不見故。
不可宣說三性道理。
答。
東德雲。
彼疏非香象疏。
略有三違故。
一香像一切處立五教。
而彼疏中。
立漸頓二教。
二章約所執性。
說畢竟無。
而破無者。
三處處文。
楞伽密嚴等經。
寶性起信等論。
是終教。
思益無行等經。
亦起信等論。
頓教。
而彼疏。
密嚴經是頓教。
故非彼疏。
然無差别疏。
說法身衆生無差别義。
廣釋此義。
成立多門。
如密嚴疏中具說。
智璟大德雲(五教記)香象作華嚴疏二十卷。
密嚴疏三卷。
故知彼疏未勘三違諸文。
後可勘合耳(已上)昔于密嚴疏。
有其二說。
一非香象疏。
二如智璟大德。
長載大德。
并雲香象所說。
有古德言。
非彼所制。
而亦引彼成立義理。
今詳彼疏。
四言成句。
章體規矩。
無有參差。
不教章探玄等例。
然文言精美。
祖章皆悉同。
至相大師。
所制章疏。
文詞簡約。
句逗不守宗數布置。
唯在顯旨。
香象大師。
多有同之。
如教章中十玄義等。
大途風芳。
皆仿彼躅式。
亦有其四字成句。
精妙絕。
如旨歸等。
然于宗義。
彼此一同。
是故前後不拘筆體。
至如密嚴疏者。
筆體恒定。
如淨影章。
于宗義者。
無别乖違。
時有異餘。
會同無妨。
古德全非穿鑿。
是其所出過失。
非是強難。
初難不立五教者。
香象文疏。
随所釋典。
所立有在。
如起信論。
十二門論。
無差别論。
梵網經。
般若心經等諸疏。
不立五教。
釋華嚴經。
具立五教。
廣攝諸教。
備判華嚴。
至密嚴疏。
何必立五。
次難破所執無者。
今宗所執是取有體。
而兼無體。
為所執性。
有人但就理無一邊。
取無體法。
故成非義。
後難攝于頓教者。
此判直進回心二門。
是故全非五中頓例。
此即非難。
不可依用。
大師所判。
随宗立教。
楞伽心玄。
起信門等。
諸疏之中。
建立四宗。
攝判諸教。
梵網疏中。
化制二教。
以攝諸典。
若如所難者。
應不用此等。
今密嚴疏頓漸門。
收攝諸教。
以判今經。
諸文随宗。
所判皆爾。
至密嚴疏義。
不可言不用。
故密嚴疏。
香象所制。
自古多用。
于今無改。
無差别疏既自指之。
崔緻祖傳。
舉密嚴疏。
義理無違。
文言有例。
若非此疏者。
祖釋是何乎。
問。
若爾。
何故彼疏。
不許淨分依他。
豈是非違祖文等耶。
若用此者。
請會此義。
答。
一往見之。
言無淨分。
似違餘文。
而見始終。
非是乖違。
宗旨契合。
何者。
彼難言中。
既舉正智。
對淨依他。
責同不同。
其正智者。
是本覺智。
在出纏位。
即是本智所成修智。
始覺修生如理如量。
是其體也。
本智即是圓成所攝。
圓成所攝正智之外。
不可别立淨分依他。
然有人意。
彼正智外。
别立淨分。
是故祖師征責不許。
非謂總無淨分依他。
所望義别。
不可偏局。
唯識本頌。
依他文雲。
依他起自性。
分别緣所生。
釋論料簡分别之言。
有二解釋。
一雲。
紛就染分。
言為分别。
淨分依他。
圓成攝故。
二雲。
就心心所。
名為分别。
色法依他。
心所變故。
密嚴疏中。
不許淨分。
是當初釋。
修生正智。
圓成攝故。
彼疏依他。
以心為體。
是當後釋。
色等諸法。
心所變故(因決前所引文)但成唯識當始教意。
此密嚴疏。
是終教宗。
随宗得意。
彼此無違。
如此和會。
事義契合。
不可拘滞一邊。
猥強穿鑿祖宗。
問。
如佛地論等。
依四緣之他。
何故今言分别之他。
答。
若據無明迷真。
為言。
定是分别之他。
名依他起性。
若據染污熏習因緣。
亦是四緣所生為稱。
因緣是親因。
親辨自果故。
餘三是疏緣。
疏助生果故。
色法二緣。
心法四緣。
如是和合。
生起現前。
于中二重。
若依根本。
真如為因。
真理随緣。
作諸法故。
若依枝末。
事種為因。
熏習成立。
作親因故。
增上所緣之等。
三種二門并同。
并是總通染淨依他。
是故當知。
迷真之門。
熏習之門。
分别之他。
四緣之他如應對當。
緣起現前。
密嚴疏意。
且約染分。
四緣之他。
即通染淨。
第三圓成實性者。
真如理性。
具三義故圓滿。
成就。
真實是。
真如二義。
謂不變随緣也。
不變随緣。
俱具三義。
此古德義。
不變三義。
全同始教。
如前段明。
随緣三義。
以不異常之無常故。
無常之處。
具常二義。
具此二重。
為終教義。
法性宗三性。
精要粗如是。
今章所明三性。
是法性宗義理。
當至文處。
随過随解。
密嚴疏中。
出體門雲。
分别性者。
但用分别妄心。
盡度行解為體。
又複人說。
妄心所執妄境為體者。
此言大謬。
過如前述(已上)出所執體也。
言過如前述者。
前所執性。
釋名之中。
破有人妄境之義也。
彼文亦雲。
依他起體義有兩重。
一者從本建立諸法。
謂從無明。
乃至顯識。
顯識心中。
見相二分。
一時分出。
所見相分。
依無明等遍計性故。
名依他性。
于此義中。
見相二分。
皆是依他。
二者觀行。
除障入理。
建立三性。
于此義中。
但立所取相分為體。
良以。
能取見分心者。
不知自共相分塵。
故執為心外實有情法。
然意識心所。
迷所執本質塵者。
是顯識作。
非意識作。
故觀行者。
達無實時。
似有相分猶有非無。
據此行義。
世間迷徒。
說依他起是有不無(已上)此中依性體二釋。
初以見相二分為體。
後唯相分。
以為其體。
長歲大德。
釋二義雲。
初釋意。
諸能緣心。
總為見分。
諸行緣境。
總為相分。
為二分也。
見照義等。
名為見分。
後三分。
同照境故。
不相應法。
随彼分位攝故。
從依他起本。
建立依諸法。
即無明與三細類耶。
為法起本。
意無明。
熏動心海成三細也。
依三細展轉資熏。
成彼六粗。
故為諸法生本。
故密嚴疏雲從無明乃至顯識心中見相二分。
皆是依他後義意。
觀行者前。
建立三性。
彼所知依他法。
為依他體。
能觀心。
亦成相分義。
故總相分為體。
此見相分依他。
總以心法為體。
故文雲。
良以。
大乘一切諸法。
以心所變。
所變諸法。
不離彼心。
以心為體以上歲志盡也古德引此義已雲。
今雲。
後義意。
染第六識。
緣境界時。
第八所變境為疏所緣。
本質心中現相分。
為親所緣。
彼第六識。
成觀智時。
染見相分。
皆并除滅。
唯疏所緣。
是第八顯識作。
非
成三細等。
無明即是分别性故。
真如即以無明為他。
真與妄合。
即成梨耶。
梨耶即生一切諸法。
依他諸法。
心為體者。
即此所以。
問。
依他起性。
總有幾種。
答。
此依他起。
有其二種。
一染分依他。
一切有漏色心等法。
二淨分依他。
一切無漏清淨諸法。
但是因緣和合生起。
有為遷變。
相續轉故。
今章文中。
真如随緣。
成于染淨。
明鏡随緣。
現于染淨。
探玄記等。
諸文之中。
染淨依他。
解釋散在。
問。
何故密嚴疏。
唯陳染依他。
不立淨分。
還破他人。
答。
依他自本染淨相分。
經論昌開。
祖文多載。
然密嚴疏。
不立淨分。
似違文理。
未詳何意。
古德私記雲。
問。
密嚴疏。
無淨分依他。
何立淨分依他起性。
答。
彼非香象疏。
其義有多謬故。
故不可必依。
具如下明(已上)彼下文雲。
問。
遍計所執。
體是無者。
何密嚴疏。
破無人雲。
聖人不見。
先不見故。
不可宣說三性道理。
答。
東德雲。
彼疏非香象疏。
略有三違故。
一香像一切處立五教。
而彼疏中。
立漸頓二教。
二章約所執性。
說畢竟無。
而破無者。
三處處文。
楞伽密嚴等經。
寶性起信等論。
是終教。
思益無行等經。
亦起信等論。
頓教。
而彼疏。
密嚴經是頓教。
故非彼疏。
然無差别疏。
說法身衆生無差别義。
廣釋此義。
成立多門。
如密嚴疏中具說。
智璟大德雲(五教記)香象作華嚴疏二十卷。
密嚴疏三卷。
故知彼疏未勘三違諸文。
後可勘合耳(已上)昔于密嚴疏。
有其二說。
一非香象疏。
二如智璟大德。
長載大德。
并雲香象所說。
有古德言。
非彼所制。
而亦引彼成立義理。
今詳彼疏。
四言成句。
章體規矩。
無有參差。
不教章探玄等例。
然文言精美。
祖章皆悉同。
至相大師。
所制章疏。
文詞簡約。
句逗不守宗數布置。
唯在顯旨。
香象大師。
多有同之。
如教章中十玄義等。
大途風芳。
皆仿彼躅式。
亦有其四字成句。
精妙絕。
如旨歸等。
然于宗義。
彼此一同。
是故前後不拘筆體。
至如密嚴疏者。
筆體恒定。
如淨影章。
于宗義者。
無别乖違。
時有異餘。
會同無妨。
古德全非穿鑿。
是其所出過失。
非是強難。
初難不立五教者。
香象文疏。
随所釋典。
所立有在。
如起信論。
十二門論。
無差别論。
梵網經。
般若心經等諸疏。
不立五教。
釋華嚴經。
具立五教。
廣攝諸教。
備判華嚴。
至密嚴疏。
何必立五。
次難破所執無者。
今宗所執是取有體。
而兼無體。
為所執性。
有人但就理無一邊。
取無體法。
故成非義。
後難攝于頓教者。
此判直進回心二門。
是故全非五中頓例。
此即非難。
不可依用。
大師所判。
随宗立教。
楞伽心玄。
起信門等。
諸疏之中。
建立四宗。
攝判諸教。
梵網疏中。
化制二教。
以攝諸典。
若如所難者。
應不用此等。
今密嚴疏頓漸門。
收攝諸教。
以判今經。
諸文随宗。
所判皆爾。
至密嚴疏義。
不可言不用。
故密嚴疏。
香象所制。
自古多用。
于今無改。
無差别疏既自指之。
崔緻祖傳。
舉密嚴疏。
義理無違。
文言有例。
若非此疏者。
祖釋是何乎。
問。
若爾。
何故彼疏。
不許淨分依他。
豈是非違祖文等耶。
若用此者。
請會此義。
答。
一往見之。
言無淨分。
似違餘文。
而見始終。
非是乖違。
宗旨契合。
何者。
彼難言中。
既舉正智。
對淨依他。
責同不同。
其正智者。
是本覺智。
在出纏位。
即是本智所成修智。
始覺修生如理如量。
是其體也。
本智即是圓成所攝。
圓成所攝正智之外。
不可别立淨分依他。
然有人意。
彼正智外。
别立淨分。
是故祖師征責不許。
非謂總無淨分依他。
所望義别。
不可偏局。
唯識本頌。
依他文雲。
依他起自性。
分别緣所生。
釋論料簡分别之言。
有二解釋。
一雲。
紛就染分。
言為分别。
淨分依他。
圓成攝故。
二雲。
就心心所。
名為分别。
色法依他。
心所變故。
密嚴疏中。
不許淨分。
是當初釋。
修生正智。
圓成攝故。
彼疏依他。
以心為體。
是當後釋。
色等諸法。
心所變故(因決前所引文)但成唯識當始教意。
此密嚴疏。
是終教宗。
随宗得意。
彼此無違。
如此和會。
事義契合。
不可拘滞一邊。
猥強穿鑿祖宗。
問。
如佛地論等。
依四緣之他。
何故今言分别之他。
答。
若據無明迷真。
為言。
定是分别之他。
名依他起性。
若據染污熏習因緣。
亦是四緣所生為稱。
因緣是親因。
親辨自果故。
餘三是疏緣。
疏助生果故。
色法二緣。
心法四緣。
如是和合。
生起現前。
于中二重。
若依根本。
真如為因。
真理随緣。
作諸法故。
若依枝末。
事種為因。
熏習成立。
作親因故。
增上所緣之等。
三種二門并同。
并是總通染淨依他。
是故當知。
迷真之門。
熏習之門。
分别之他。
四緣之他如應對當。
緣起現前。
密嚴疏意。
且約染分。
四緣之他。
即通染淨。
第三圓成實性者。
真如理性。
具三義故圓滿。
成就。
真實是。
真如二義。
謂不變随緣也。
不變随緣。
俱具三義。
此古德義。
不變三義。
全同始教。
如前段明。
随緣三義。
以不異常之無常故。
無常之處。
具常二義。
具此二重。
為終教義。
法性宗三性。
精要粗如是。
今章所明三性。
是法性宗義理。
當至文處。
随過随解。
密嚴疏中。
出體門雲。
分别性者。
但用分别妄心。
盡度行解為體。
又複人說。
妄心所執妄境為體者。
此言大謬。
過如前述(已上)出所執體也。
言過如前述者。
前所執性。
釋名之中。
破有人妄境之義也。
彼文亦雲。
依他起體義有兩重。
一者從本建立諸法。
謂從無明。
乃至顯識。
顯識心中。
見相二分。
一時分出。
所見相分。
依無明等遍計性故。
名依他性。
于此義中。
見相二分。
皆是依他。
二者觀行。
除障入理。
建立三性。
于此義中。
但立所取相分為體。
良以。
能取見分心者。
不知自共相分塵。
故執為心外實有情法。
然意識心所。
迷所執本質塵者。
是顯識作。
非意識作。
故觀行者。
達無實時。
似有相分猶有非無。
據此行義。
世間迷徒。
說依他起是有不無(已上)此中依性體二釋。
初以見相二分為體。
後唯相分。
以為其體。
長歲大德。
釋二義雲。
初釋意。
諸能緣心。
總為見分。
諸行緣境。
總為相分。
為二分也。
見照義等。
名為見分。
後三分。
同照境故。
不相應法。
随彼分位攝故。
從依他起本。
建立依諸法。
即無明與三細類耶。
為法起本。
意無明。
熏動心海成三細也。
依三細展轉資熏。
成彼六粗。
故為諸法生本。
故密嚴疏雲從無明乃至顯識心中見相二分。
皆是依他後義意。
觀行者前。
建立三性。
彼所知依他法。
為依他體。
能觀心。
亦成相分義。
故總相分為體。
此見相分依他。
總以心法為體。
故文雲。
良以。
大乘一切諸法。
以心所變。
所變諸法。
不離彼心。
以心為體以上歲志盡也古德引此義已雲。
今雲。
後義意。
染第六識。
緣境界時。
第八所變境為疏所緣。
本質心中現相分。
為親所緣。
彼第六識。
成觀智時。
染見相分。
皆并除滅。
唯疏所緣。
是第八顯識作。
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