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二十一

關燈
遍計。

    是故總以依他圓成二法。

    名為所遍計體。

    問。

    此所遍計。

    為要雙取依圓二性耶。

    頗有随一取之為體耶。

    答。

    古德判之。

    所用不同。

    有古德雲。

    唯以真如。

    為所遍計。

    根本無明。

    迷真流故。

    有古德雲。

    雙取依圓。

    為所計體。

    迷真流轉故。

    緣起謂實故。

    此兩德義。

    俱就性宗。

    若總約就二宗言之。

    或唯依他為所遍計。

    此有二師。

    一安惠等雲。

    唯自證分。

    是所遍計。

    見相所依。

    識等事實。

    從緣而生。

    此性非無。

    名依他起。

    是所遍計。

    相見二分。

    皆是所執。

    然若如來後智相分。

    無二相故。

    不名所執。

    菩薩後智。

    二乘無漏。

    以有法執。

    有二取相。

    故名所執。

    二護法等雲。

    依他四分。

    皆所遍計。

    相見二分。

    實從緣生。

    故亦依他。

    非是所執。

    此依他起。

    是所緣緣。

    必是有體。

    遍計心等。

    以此為緣。

    親相分者。

    必依他故。

    若遍計心。

    緣無體法。

    唯名所緣。

    非所緣緣。

    以無體故。

    依他不爾。

    有體法故。

    故以依他。

    為所遍計。

    故攝論第四說。

    唯依他性。

    是所遍計。

    依他即是虛妄執心所緣緣故。

    真如不爾。

    故非所計。

    若據疏緣。

    圓成實性。

    亦所遍計。

    故唯識雲。

    依展轉說。

    亦所遍計(已上)言展轉者。

    教之異名。

    從前後佛。

    展轉來故。

    從佛聞教。

    變顯像故。

    是故親言。

    以依他起。

    為所遍計。

    展轉約疏。

    亦通圓成。

    而非近緣。

    今就近計。

    故以依他。

    為所遍計。

    或唯圓成。

    為所遍計。

    或通依圓。

    為所遍計。

    此二如前。

    即終此雙取中。

    或有真如為根本所遍計。

    依他為枝末所遍計。

    正取兼取。

    如次亦爾。

    或有無有信正。

    并取為所遍計。

    并是終教已上義也。

    問。

    終教意。

    若有唯取依他耶。

    答。

    不可有之。

    終教建立無明熏真。

    動轉流變之義理故。

    問。

    頗有遍計所執及以真如不變。

    以為所遍計之義門耶。

    答。

    古德許之。

    謂染淨不二。

    名依他時所執亦成所遍計義。

    不二之中。

    有所執故。

    然分别性。

    名所執時。

    不成所計。

    若其真如舉體随緣。

    則彼不變。

    名所遍計。

    舉體不變。

    非所遍計。

    展轉言之。

    亦為所計。

    聞說真如無相絕言。

    作相分緣。

    成所遍計。

    問。

    古德一義。

    唯取真如。

    為所遍計。

    是盡理耶。

    答。

    非是盡理。

    約本實爾。

    迷真必成依他起性。

    豈得獨取所迷真乎。

    上來總明所遍計竟。

    問。

    所言遍計所執者何。

    答。

    遍計謂前能遍計心。

    言所執者。

    前所計境。

    雙舉心境。

    以為此名。

    何雙舉。

    為取能。

    故意雲。

    于所計境。

    虛妄構盡。

    種種分别。

    執我法故。

    賢首大師。

    密嚴疏二。

    立三性義。

    二門分别。

    釋名出體。

    其釋名雲。

    一分别性。

    亦名遍計所執性也。

    言分别性者。

    謂虛妄心。

    構盡計度。

    不稱境故。

    名為分别。

    就能為名。

    又此妄心。

    于所執境。

    遍計着故。

    名遍計所執性。

    非遍計心所執存境。

    名遍計性。

    此約能所合為名也。

    有人宣說所遍計境名遍計所執。

    不取能執。

    為遍計性。

    若如是者。

    即違道理。

    良以。

    三性諸聖境界。

    遍計所執。

    畢竟無法。

    聖人不見。

    既不見故。

    宣說三性道理。

    三性道理。

    諸佛境界。

    非凡愚境。

    如何說言畢竟無法。

    為聖境也。

    佛性論師。

    過在矣(已上彼文)總舉二名。

    為此性稱。

    分别即是遍計異名。

    故雲就能。

    次名即是能所合立。

    既言于所執境等。

    是故為取能執心。

    同若爾。

    此義唯以能遍計心。

    名為遍計所執。

    于所遍計。

    不可舉之。

    答。

    此義實爾。

    唯約能計。

    是故大師專破有人唯約所計。

    而舉所者為顯此能計心。

    于境計度故也。

    問。

    此中破他人之意何。

    答。

    遍計所執。

    情有理無。

    具二義故。

    成聖境界。

    有人唯約理無為言。

    不對情有。

    唯言理無。

    故成無法。

    即随所破。

    既是理無。

    何成橫無。

    然說理無。

    成撥無故。

    若不爾者。

    不可破。

    問。

    若能遍計。

    以為遍計所執性者。

    何上來建立三種。

    言能遍計。

    及所遍計。

    遍計所執。

    答。

    建立三種。

    順法相師。

    以其大途令同法相。

    法相諸師。

    分三種者。

    分本頌文顯法虛實。

    雖分三種。

    唯取所執。

    為初性體。

    能遍計心。

    所遍計境。

    并是依他起性攝故。

    其所執性。

    唯取當情所現之相。

    即是畢竟都無法也。

    所計境上當能執心。

    所現實我實法相狀。

    其體其相。

    是實無故。

    如是研核。

    定所執性。

    即當始教大乘之意。

    今終教圓教之意。

    以能執心。

    為初性體。

    所以然者。

    根本無明。

    于真如上。

    由不覺故。

    妄闇迷執。

    此本無明。

    即能遍計。

    真如與此和合成業。

    三細六粗。

    次第轉強。

    于中随應計執實我實法之心。

    以此總為遍計所執。

    故據實義。

    不立三種。

    唯以執心。

    為所執性。

    問。

    其情現相。

    是何性攝。

    答。

    當能執心。

    所現之相。

    亦是此性。

    非是别物。

    既舉能執。

    況當情相。

    總通以為遍計所執。

    問。

    能遍計。

    是有體法。

    當情現相。

    體性都無。

    事義懸隔。

    何通為二。

    答。

    為一無過。

    能執之心。

    亦都無故。

    本覺理智。

    是性實法。

    闇惑不了。

    忽然而起。

    即是橫計。

    虛妄之心。

    名之以為根本無明。

    然無明熏習。

    妄心熏習。

    境界熏習。

    雖似是有。

    其諸體相。

    若望本性本智言之。

    餘皆虛妄。

    體性都無。

    與當情現。

    其相是同。

    雖是彼此一通取之。

    若且分相。

    即成二重。

    一無體遍計所執當情現相。

    二有體遍計所執。

    能執心故。

    熏成種子。

    因緣合生。

    始教大乘。

    唯取當情。

    今終教中。

    通取二門。

    古德如是。

    分别判斷。

    問。

    能遍計心。

    既是有體。

    若爾。

    與彼依他何别。

    此為所執性。

    以何為依他。

    答。

    能遍計心。

    是染分。

    依他虛妄義邊。

    以為所執故。

    雖是虛妄。

    因緣生起義邊。

    以為依他起性。

    一體二義。

    不可遮故。

    雖是有體。

    既是虛妄。

    終歸無體。

    本覺理智。

    實相之外。

    無餘法故。

    問。

    終教實義。

    不可建立能遍計等三種門耶。

     答。

    立三無過。

    順始教故。

    是故古德準密嚴疏能所之言。

    建立三種。

    然彼疏中。

    唯言能所。

    不立第二。

    準判立三。

    亦不立之。

    俱通無過。

    上明遍計所執性竟。

     第二依他起性者。

    依托因緣。

    所生起法。

    謂諸事門。

    色心等相。

    名依他起。

    密嚴疏雲。

    依他性者。

    亦名緣起性。

    亦名依他起性。

    皆得無傷。

    依分别他。

    始得有故。

    名依他性。

    良以。

    大乘一切諸法。

    以心所作所作諸法。

    不離于心。

    以心為體。

    若無妄心。

    生死之中依他起性。

    不能自起。

    故諸經中。

    說十二緣。

    為依他性。

    十二因緣。

    無明為初。

    故知。

    依他依遍計他。

    又經說言。

    夢等八喻。

    喻依他性。

    若無夢心。

    境不現。

    依夢有境。

    明知。

    依他分别有。

    又人說。

    言清淨依他。

    此淨依他。

    與其正智。

    為同為異。

    若言同者。

    即圓成故。

    非是依他。

    若言異者。

    即從無明。

    方有餘支。

    即知不清。

    若不從無明故言淨者。

    何處經雲十二緣法。

    明為緣有。

    故知。

    清淨依他性者。

    浪言無(已上)文中分别他者。

    遍計所執。

    名為分别。

    當性指彼。

    是故名他。

    依托所執。

    生起事法。

    故今章雲。

    若離所執。

    似無起故(已上)此明依他似有。

    同所執情之所以。

    問。

    何故依分别他。

    得生。

    答。

    語其根本。

    即是無明熏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