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已上)此即除遣依他起上。
遍計所執之義門也。
倫記十九卷雲。
問曰。
相無自性。
無彼遍計所執相之自性。
名相無性。
依他無彼橫計自然之生。
名自然無生。
此亦遣無于遍計所執。
即此依他。
無彼勝義常住之性。
名勝義無性。
此亦無于遍計所執。
是則三無。
并無遍計。
總是一無他。
應說彼相無自性。
其義則足。
何須後辨依此他無生無勝義等耶(已上)此是問也。
答文上已引也。
即解雲。
據實理然等文是也。
此即正明執空義也。
此等并是唐朝諸師師。
皆明後二無性執空之義。
日本先德。
行賀解釋。
如前已引。
布貴道诠。
是三論宗先德。
作群家诤論。
陳述諸宗異義诤論。
其中辨明法相宗義。
即陳後二無性執空之義。
興賀昌海。
俱作三無性義私記。
明憲作總料簡私記。
文并廣博。
恐繁不引。
取其精要。
并如前引。
俱亦陳述執空之義。
上來粗述後二無性。
但遣依圓上執之義。
釋難會遣。
曆重重竟。
問其體空義。
所立相何。
答此義所成。
證文道理。
即如已前一邊難勢。
生無性者。
以依他法虛假空義。
即号無性。
勝義無性。
由所執空。
所顯之性。
以此即體。
名為無性。
由此義故。
依圓即體空無之處。
名二無性。
問說生無性。
雲此如幻事托衆緣生無如妄執自然性故(已上)上二句文。
顯生之言。
下之二句。
釋無性義。
唯是顯示緣生法上。
無自然性。
名為無性。
體虛假義。
即名無性。
此中不見如何。
答此難不爾。
上二句。
即顯生無自性。
托緣而生。
其性如幻。
名生無性。
下二句重釋。
如幻故。
名無性之義。
以虛假之法。
無自然性故。
問說勝義無性雲。
謂即勝義。
由遠離前遍計所執我法性故(已上)此無性言。
是屬我法。
說譬喻雲。
如太虛空。
雖遍衆色。
而是衆色無性所顯(已上)衆色無者。
是無性譬。
非是圓成體空之義。
答勝義之體。
自空無性。
離色之性。
名之無性。
太空無相。
譬之無性。
衆色之無。
空顯之由。
衆色無處。
太空即顯。
譬之勝義自體空無。
問若爾。
應言無生自性性。
無勝義自性性。
如何。
答此難不爾。
無自性言。
總通相生勝義三種。
即是般若。
總相宗義。
彼總相說。
托于三性。
為三無性。
故無性上。
安相等言。
問此體空傳何文為證。
答對法抄第八雲。
此三無性體。
如三自性(已上)燈第七雲。
三性俱無。
以此二文。
為至極證。
成立此義。
具如貞慶大德。
尋惠抄中。
此之後二無性。
以依圓為體義。
是菩提院贈僧正。
藏俊之所存也。
自後學者。
多以此義。
為佳為勝。
貞慶上人。
亦傳此義。
而上人及于暮年。
改前空體之義。
即存所執為體之傳即雲。
數數勘見處處解釋。
更無法體之上。
立無性稱之文仍存所執為體之傳(雲雲)良算大德。
自立義雲。
後二無性。
通于所執及法體上非有之義。
先就生無性。
依他之上。
無彼所執。
自然生故。
故名無性。
是一重。
所執無處。
所顯依他。
其性如幻。
非有非無。
猶如濁逝而流水清。
亦似影去而鏡面空。
此豈不得空之名乎。
是二重勝義無性。
亦有二重。
準生無性。
其義可知。
斯乃合前二義。
以為一義。
二義文理。
成立此解。
或又所執及二性上。
無所執義。
是為二重。
而其法體。
無空無義。
已上二義。
良算往日所案。
而貞慶上人。
不許此義。
緻寄責雲。
上古諸德。
皆為别傳。
曾不混亂。
末學雖巧。
不足依用(雲雲)算公即棄此義不存。
經數年後。
上人許雲。
汝于先年。
兼合二義。
倩案有謂可為一義。
先德二傳。
合為一義。
非無其例。
不可傷之(雲雲)已蒙許可。
記入鈔中。
其後慈蓮上人。
于野田塔下。
修唯識十講。
于時良算。
當第九卷講說之役。
試立此義。
于時無有敢緻難之者。
學藝大德。
良印大德等。
皆許可之。
良算者。
貞慶大德。
親授之弟子。
智慧深廣。
窮盡宗旨。
大作鈔記。
傳之來葉。
實等大僧都。
緣圓大法師等。
獨步義路。
皆承良算大德。
而建立此合二之義。
遂蒙上人之許可焉。
體空執空。
二義之中。
學者亦各立義非二。
随自存旨。
恐繁不錄若慈恩淄州等釋一邊。
分明者。
不可及此異義。
解釋不分明故。
緻此異解。
廣岡三無性私記雲。
今慈恩及義燈意。
以何為體耶。
答分明無文。
由此古德。
二傳诤來(雲雲)即體空執空二傳也。
自餘諸師。
解釋一邊。
義理左右。
後學易取。
然二義中。
執空之義。
經論章鈔。
文證甚多。
體空之義。
文據非多。
以義巧立。
以意斟酌務會若幹執空之文。
成不違之意巧。
勞事不易。
執空之義。
會通仿佛。
似體空之少文成。
不乖文義。
義意和順。
文理便易。
三無性義。
雖是傍來。
是觀門之幽旨。
亦義解之玄門。
不獲事已。
粗述梗概而已。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二十(終)
遍計所執之義門也。
倫記十九卷雲。
問曰。
相無自性。
無彼遍計所執相之自性。
名相無性。
依他無彼橫計自然之生。
名自然無生。
此亦遣無于遍計所執。
即此依他。
無彼勝義常住之性。
名勝義無性。
此亦無于遍計所執。
是則三無。
并無遍計。
總是一無他。
應說彼相無自性。
其義則足。
何須後辨依此他無生無勝義等耶(已上)此是問也。
答文上已引也。
即解雲。
據實理然等文是也。
此即正明執空義也。
此等并是唐朝諸師師。
皆明後二無性執空之義。
日本先德。
行賀解釋。
如前已引。
布貴道诠。
是三論宗先德。
作群家诤論。
陳述諸宗異義诤論。
其中辨明法相宗義。
即陳後二無性執空之義。
興賀昌海。
俱作三無性義私記。
明憲作總料簡私記。
文并廣博。
恐繁不引。
取其精要。
并如前引。
俱亦陳述執空之義。
上來粗述後二無性。
但遣依圓上執之義。
釋難會遣。
曆重重竟。
問其體空義。
所立相何。
答此義所成。
證文道理。
即如已前一邊難勢。
生無性者。
以依他法虛假空義。
即号無性。
勝義無性。
由所執空。
所顯之性。
以此即體。
名為無性。
由此義故。
依圓即體空無之處。
名二無性。
問說生無性。
雲此如幻事托衆緣生無如妄執自然性故(已上)上二句文。
顯生之言。
下之二句。
釋無性義。
唯是顯示緣生法上。
無自然性。
名為無性。
體虛假義。
即名無性。
此中不見如何。
答此難不爾。
上二句。
即顯生無自性。
托緣而生。
其性如幻。
名生無性。
下二句重釋。
如幻故。
名無性之義。
以虛假之法。
無自然性故。
問說勝義無性雲。
謂即勝義。
由遠離前遍計所執我法性故(已上)此無性言。
是屬我法。
說譬喻雲。
如太虛空。
雖遍衆色。
而是衆色無性所顯(已上)衆色無者。
是無性譬。
非是圓成體空之義。
答勝義之體。
自空無性。
離色之性。
名之無性。
太空無相。
譬之無性。
衆色之無。
空顯之由。
衆色無處。
太空即顯。
譬之勝義自體空無。
問若爾。
應言無生自性性。
無勝義自性性。
如何。
答此難不爾。
無自性言。
總通相生勝義三種。
即是般若。
總相宗義。
彼總相說。
托于三性。
為三無性。
故無性上。
安相等言。
問此體空傳何文為證。
答對法抄第八雲。
此三無性體。
如三自性(已上)燈第七雲。
三性俱無。
以此二文。
為至極證。
成立此義。
具如貞慶大德。
尋惠抄中。
此之後二無性。
以依圓為體義。
是菩提院贈僧正。
藏俊之所存也。
自後學者。
多以此義。
為佳為勝。
貞慶上人。
亦傳此義。
而上人及于暮年。
改前空體之義。
即存所執為體之傳即雲。
數數勘見處處解釋。
更無法體之上。
立無性稱之文仍存所執為體之傳(雲雲)良算大德。
自立義雲。
後二無性。
通于所執及法體上非有之義。
先就生無性。
依他之上。
無彼所執。
自然生故。
故名無性。
是一重。
所執無處。
所顯依他。
其性如幻。
非有非無。
猶如濁逝而流水清。
亦似影去而鏡面空。
此豈不得空之名乎。
是二重勝義無性。
亦有二重。
準生無性。
其義可知。
斯乃合前二義。
以為一義。
二義文理。
成立此解。
或又所執及二性上。
無所執義。
是為二重。
而其法體。
無空無義。
已上二義。
良算往日所案。
而貞慶上人。
不許此義。
緻寄責雲。
上古諸德。
皆為别傳。
曾不混亂。
末學雖巧。
不足依用(雲雲)算公即棄此義不存。
經數年後。
上人許雲。
汝于先年。
兼合二義。
倩案有謂可為一義。
先德二傳。
合為一義。
非無其例。
不可傷之(雲雲)已蒙許可。
記入鈔中。
其後慈蓮上人。
于野田塔下。
修唯識十講。
于時良算。
當第九卷講說之役。
試立此義。
于時無有敢緻難之者。
學藝大德。
良印大德等。
皆許可之。
良算者。
貞慶大德。
親授之弟子。
智慧深廣。
窮盡宗旨。
大作鈔記。
傳之來葉。
實等大僧都。
緣圓大法師等。
獨步義路。
皆承良算大德。
而建立此合二之義。
遂蒙上人之許可焉。
體空執空。
二義之中。
學者亦各立義非二。
随自存旨。
恐繁不錄若慈恩淄州等釋一邊。
分明者。
不可及此異義。
解釋不分明故。
緻此異解。
廣岡三無性私記雲。
今慈恩及義燈意。
以何為體耶。
答分明無文。
由此古德。
二傳诤來(雲雲)即體空執空二傳也。
自餘諸師。
解釋一邊。
義理左右。
後學易取。
然二義中。
執空之義。
經論章鈔。
文證甚多。
體空之義。
文據非多。
以義巧立。
以意斟酌務會若幹執空之文。
成不違之意巧。
勞事不易。
執空之義。
會通仿佛。
似體空之少文成。
不乖文義。
義意和順。
文理便易。
三無性義。
雖是傍來。
是觀門之幽旨。
亦義解之玄門。
不獲事已。
粗述梗概而已。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二十(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