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二十

關燈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問。

    三無性中。

    且相無性。

    以何等法。

    為其體性。

    答。

    相無性者。

    所執為體。

    計所執者。

    體相都無。

    虛妄所計。

    實我實法。

    當情現相。

    假名安立。

    為其相狀。

    實是體無。

    無有其相。

    取執體無。

    知體無故。

    名相無性。

    本來是無。

    為相無性。

    故深密經二雲。

    雲何諸法相。

    無自性性。

    謂諸法遍計所執相。

    何以故。

    此由假名安立為相。

    非由自相安立為相。

    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已上)唯識論雲。

    雲何依此而立彼三。

    謂依此初遍計所執。

    立相無性。

    由此體相畢竟非有如空花故(已上)此則所執體無。

    為相無性。

    以遣所執。

    為此相故。

    諸文森羅。

    不能具引。

    諸說皆同。

    無有異論。

    問。

    依他起上。

    生無自性。

    圓成法上。

    勝義無性。

    此二無性。

    為依圓為體耶。

    為當所執為體耶。

    若以依圓。

    名無性者。

    依圓如次。

    即是有為無為之法。

    其體是有。

    何于此法。

    立無性名。

    是故深密瑜伽等。

    說以遮所執。

    名三無性。

    故知。

    後二無性之體。

    于依圓上所執建立。

    若以彼所執。

    名二無性者。

    立三無性。

    即依三性。

    其後二無性。

    應依圓為體。

    若唯所執為後二者。

    唯應立一相。

    無為足何用建立三無性。

    為建立一個相無自性。

    盡遮一切妄所執故。

    對法鈔中。

    三無性體。

    如三性兩邊。

    有疑。

    請為一通。

    答後二無性之體。

    古來诤論非一。

    唐朝諸德。

    圓測。

    神泰。

    憬興。

    通倫等。

    皆空所執。

    以為二無。

    後代守千亦同此義。

    日域古德。

    行賀。

    興賀。

    道诠。

    明憲等。

    亦以所執為體之義。

    為其所用。

    然日本國。

    南北兩寺。

    俱學法相。

    元興名南寺(本弘三論宗。

    後兼弘法相)興福号北寺。

    昔南寺勝虞僧都。

    北寺仁秀法師等。

    并傳執空義。

    南寺護命僧正。

    是勝虞僧都之弟子。

    而改師宗義。

    更陳體空之義。

    并北寺諸德。

    多分承用體空之義。

    昔雖如是兩義。

    各立傥論诤競。

    而自古已來。

    多分用執空之傳。

    中古至廣岡。

    昌海大德之時。

    承用如是。

    厥後諸德。

    乃至當代。

    雖二傳随意。

    而亦多分用執空義。

    所言執空義者。

    謹依先哲之鈔。

    略記塵露之分。

    所立義途。

    依文依理。

    文據有八證。

    道理存三由。

    此亦要略梗概而已。

    依此等文理。

    成立執空義。

    言八文者。

    一解深密經第二雲。

    非由有情界中。

    諸有情類。

    别觀遍計所執自性。

    為自性故。

    亦非由彼别觀依他起自性。

    及圓成實自性為自性故。

    我立三種無自性性。

    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上。

    增益遍計所執自性故。

    我立三種無自性性(已上)瑜伽七十六載。

    全文同之。

    二唯識論雲。

    謂後二性。

    雖體非無。

    而有愚夫。

    于彼增益。

    妄執實有我法自性。

    此即名為遍計所執。

    為除此執故。

    佛世尊。

    于有及無。

    總說無性(已上)三疏解此文。

    引七十六非由别觀寺文已雲。

    非無後二性。

    但無計所執(已上)四法苑總料簡章。

    引深密第二。

    及瑜伽七十六雲。

    依依他起上。

    無遍計所執自然生故。

    說生無自性性。

    乃至依圓成實上。

    無遍計所執故。

    又說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說三種無性。

    皆依遍計所執性已。

    勝義生菩薩。

    深生領解(已上)玄贊亦爾。

    五唯識章雲。

    顯三俱無遍計所執。

    亦名三無性(已上)六無垢稱疏六雲。

    護法菩薩。

    以三性為真。

    三無性為俗(已上)七攝釋二雲。

    經意不說依他圓成。

    一切諸法。

    總無其體。

    名無自體。

    但說遍計。

    所言自性。

    而體無有。

    名無自性。

    若爾但無遍計一種。

    雲何經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答能遍計心。

    執彼彼物。

    所以遍計。

    亦名一切(已上)此會一切諸法皆無自性之文。

    八入道章雲。

    成實依他。

    而體非是三無性故。

    又一切法。

    若皆是無。

    如來往昔說彼為無。

    正當其理。

    佛今何說。

    稱為密意耶(乃至)此即說彼依他等上。

    無遍計故言無。

    一切非依他等。

    實總無矣(已上)此是八文。

    并明後二無性。

    必是執空。

    而非體空。

    言三理者。

    一順三時綱故。

    三時教者。

    别總次第。

    而顯三性有無之義。

    初時說有。

    竊诠依圓有。

    第二時者。

    說空密顯所執之空。

    第三時者。

    說非空非有。

    雙顯初二時有空之義。

    三無性門。

    即會般若。

    無性之言。

    以全堕在所執之無。

    若遣依圓體。

    恐失此大綱。

    二與清辨宗異故。

    法相中宗意者。

    專遮清辨空見。

    并存依圓法體。

    若言法體上有非有義者。

    便同邊主勝空之宗。

    是故今宗。

    依圓二性。

    言有簡。

    無性言。

    無性言。

    皆屬所執。

    三性圓滿。

    成中道義。

    問縱空法體。

    非是一向。

    何同清辨。

    排撥二谛。

    護法正以非無為本。

    傍立非有。

    許法體空。

    何恐濫同邊主所立。

    答若空法體。

    終随彼宗。

    設立傍正。

    豈不混亂。

    護法清辨。

    同時出世。

    所立宗義。

    誠如水火。

    今中主宗。

    為遮空見。

    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