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iddot四梵住·四無色空等。
名世間法。
以三十七菩提分法。
三解脫門。
九次第定。
陀羅尼門。
三摩地門。
十地。
五眼六通。
十力。
四無畏。
四無礙解。
大慈。
大悲。
大喜。
大舍。
十八不共。
無妄失法。
恒住舍性。
一切智。
道相智。
一切相智等。
諸無漏法。
名出世法。
如是一切有漏無漏。
世間出世。
一切諸法。
皆無所有。
無有自性。
即空無性。
而不壞有。
名之真空。
不存于空。
不住于有。
非空非有。
天空情外。
泯亡兩門。
無有分别。
是名一切皆空也。
問。
始教大乘。
空有二門。
何唯空為宗。
不約有立宗。
答。
大聖設教。
遣情顯法。
破情則遣有無之見。
彰法則示真空之理。
是故顯法。
真空為宗。
以破情見。
要顯法故。
真空之上。
必有妙相。
不礙空而有。
不礙有而空。
空有自在之無所寄。
問。
始教空有。
依何等教。
答。
教文不局。
互說空有。
若就多分。
且分空有。
空者。
章指般若。
而安等言。
一切說空。
經論宗等。
謂中·百門·智度論中。
空門義邊。
餘經空義。
此等并是始教空門。
其有門者。
深密經等所說。
菩薩事門修行。
及諸法數所攝諸法。
瑜伽唯識法相諸論。
并是大乘有門法義。
包含三乘。
無有遺餘。
其深密經。
第二時教。
即當般若。
第三時中。
三無性觀依他如幻所執空義。
此等皆是始教空門。
總而言之。
依他之内。
緣生即空。
即空緣生。
互成表裡。
相具相成。
無是自在。
即是始教空有二門。
般若三論。
多說空門。
始教之義。
深密·瑜伽·顯揚論等。
多說有門。
多分即是初教法門也。
章八真德不空下。
是第八宗。
即依終教。
立此宗也。
義苑雲。
諸經者。
謂實教了義大乘。
說一切法等者。
則一切法。
從本以來。
離言說相。
離心緣相。
故雲唯是真如。
即不變也。
如來藏者。
在纏之名。
則是随緣。
二義既彰。
性德恒沙。
本來具足。
亦一宗一教也(已上)折薪雲。
八真下。
即上深密待法輪中。
真如不空理者是。
故名真德不空宗。
言具性德者。
即不空真如。
故起信雲。
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
具足無漏性功德故。
所以上文。
以此為終教。
持法輪者是也(已上)前第七宗。
折薪記主。
配深密經第二時教。
是故對彼言持法輪。
故次上文雲。
七一切下。
此當始教之終。
如上深密照法輪者是(已上)是故今宗。
配第二時。
而前空教。
言始教終。
對前小乘第六宗。
言通初教始。
故以第七。
為初教終。
若于空門。
立初後者。
義亦可爾。
空有回直。
相對非一。
相配義門。
未必可爾。
言說一切法唯是真如者叙所立宗。
雖言諸經。
實通諸論。
舉根本故。
且言諸經。
維摩·勝鬘·如來藏·密嚴·楞伽等經。
起信·寶性·佛性等論。
并說諸法真如之義。
如來藏下。
出其所以。
此亦依上諸經論也。
章九相想俱絕下。
是第九宗。
義苑雲。
毀相泯心。
故雲相想俱絕。
理本絕言。
假一言而直示故。
雲顯如淨名者。
則杜口于毗耶。
如上釋之。
是離念之機。
所宗尚故(已上)絕言教者。
是能诠故。
絕言理者。
是所诠故。
刊定記主。
難賢首頓教雲。
當知此并亡诠顯理。
複何将此立為能诠。
若此是教。
更何是理。
為通此難。
清涼判雲。
頓诠(已上)故名頓教。
即鈔釋雲。
所诠是理。
今頓說理。
豈非能诠。
夫能诠教。
皆從所诠以立。
若诠三乘。
則是漸教。
若诠事事無礙。
即圓教。
豈以所诠是理。
不許能诠為教耶。
何得難言更何是教。
迷之甚矣(已上)今絕言理者。
是頓诠下之理。
絕言教者。
乃頓诠當體之教。
當知。
頓诠絕言之理。
則是相想俱絕宗也。
章十圓明俱德下。
是第十宗。
義苑雲。
法界圓彰。
實德本爾。
一多緣起。
主伴重重。
相用難思。
雲無盡自在。
此宗之與教。
體義無别。
但所尚者曰宗。
造修者曰教。
故立二名耳(已上)文言無盡自在所顯法門。
無盡是能诠教。
所顯是所诠宗。
故能诠所诠。
體義無别。
而宗尚造修。
以分能所。
此圓教宗。
唯就别教。
本意唯别教故。
若約攝方便。
即是同教宗。
同頓同終及同小始。
準思可知。
上來大小十重宗旨總括一代諸教宗義。
愚法小乘。
一教六宗。
後四各是一教一宗。
次第漸深。
乃至最極。
義苑雲。
此上十宗。
後後深于前前。
則前四唯小。
五六通大小。
立在小乘。
義通大乘。
故雲通大小。
後四唯大乘。
又五六義。
通法相宗。
七即無相宗。
後三即法性宗。
又七即始教。
八即終教。
九即頓教。
此與清涼少異。
彼雲。
七三性空有宗。
八真空絕相宗。
九空有無礙宗。
若欲會之。
但此中五六。
義通法相宗隐故。
所以彼顯立第七三性空有。
為相宗。
彼第八。
正同此中第九。
兼同此中第七。
故彼約教。
八即頓教。
約宗八即無相宗。
彼第九。
與此中第八名異義同。
如此會者。
豈是相違。
學者請詳。
然此十宗五教。
至有寬狹。
教則一經。
容有多教。
宗即一宗。
容有多經。
随何經中。
皆此宗故。
若局判一經。
以為一教。
則抑諸大乘。
又夫立教。
必須斷證階位等殊立宗。
但明所尚差别。
前之六宗。
執法有異。
故分六宗。
斷證次位。
不離八輩。
合為一教。
餘可準知(已上)折薪雲。
問。
清涼七名三性空有宗八名真空絕相宗。
九名空有無礙宗。
又會諸宗雲。
七即法相宗。
八即無相宗。
後二即法性宗。
又約教雲。
八即頓教。
九即終教等。
何以故。
七八九約宗教。
皆不同耶。
答。
清涼于立教立宗。
皆雲有不安者。
頗為改易。
于此見矣。
故演義雲。
然此十宗。
前六全同大乘法師。
大乘則為八宗。
七名勝義俱空。
八名應理圓實。
即以法相。
為應理圓實。
法性為勝義俱空。
今回七為第八。
八為第七。
如前西域二宗。
今符法性。
又加後二。
以顯甚深。
據此。
則今章正順大乘所立。
勝義俱空。
同一切法俱應理圓實。
同真德不空。
但名小異。
今亦由第三時具三性理不空理故。
所以清涼。
分今三性理為第七。
分今空理。
為第九。
一切法俱空。
卻當由無相宗。
通始頓二教故。
所以二祖。
取意不同。
又清涼意。
順智光師故也。
諸鈔會釋。
各據自己私意。
今但取二祖文意。
以會之爾(已上)複古雲。
此章同探玄。
依五依教次第。
亦順其義。
以列諸宗次第。
及釋義也。
而清涼國師。
七名三性空有宗。
八名真空絕相宗。
九名空有無礙宗。
此蓋以性揀相。
回大乘法師第七。
為第八。
以符法性。
在法相之後。
為深故也。
少與五教不次。
又以性空通終始頓。
遂以真空絕相。
收于頓教。
又并空有無礙。
微于同教。
故雲前淺後深。
若空有雙絕。
亦收頓教又後七八九三諸師各立。
欲判淺深定其權實。
故清涼序之與今章探玄。
不同也。
彼文雲。
又上三宗。
諸師各立故。
今序之。
其第十宗。
非彼所競。
故不言耳諸記解釋。
文雖繁廣。
為知同異。
具引其文。
大同小異。
各有理在。
今私加釋。
清涼大師。
大途正依賢首大師。
是故五教次第全同。
而又别意。
列次第雲。
小始頓終圓。
十宗次第。
初七第十。
全同今章。
八九前卻此與今别。
此有何義。
順四法界。
彼次第雲。
事。
理。
事理無礙。
事事無礙。
始頓終圓。
依此次第。
十宗七八九十次第亦由此門。
賢首始終頓圓次第。
依悟淺深。
始教從事入性空理。
而非無礙。
終教正見事理無礙。
圓教深入事事無礙。
頓教之機。
待對雙絕其分齊相。
勝于終教。
劣于圓教。
故安終圓兩教之間。
十宗依教。
次第全同。
演義所舉。
大乘法師八宗者。
即慈恩大乘基法師也。
彼法花玄贊一雲。
文殊問經。
及宗輪論。
說小乘有二十部(乃至列二十名)并大乘二。
合二十二宗。
今依文判教。
教但有三。
若以類準宗。
宗乃有八。
教但三者。
一多說有宗諸阿含等小乘義。
是雖多說有宗不違空。
二多說空宗。
中百十二門般若等。
是雖多說。
空。
亦不違有。
三非空有宗。
華嚴深密法華等是。
有為無為名為有。
我所名為空。
此等三教。
如前引文。
宗有八者。
一我法俱有。
犢子部等。
二有法無我。
薩婆多等。
三法無去來。
大衆部等。
四現通假實。
說假部等。
五俗妄真實。
說出世部等。
六諸法但名。
一說部等。
七勝異皆空。
般若等經。
龍樹等說。
中百論等。
八應理圓實。
此法花等。
無著等說。
中道教也。
成實論義。
經部師宗。
即當第四現通假實。
雖差别義合二十二據理全差。
莫過三十八(已上)小乘六宗。
依宗輪論。
明淺深相。
及在餘論。
昔真谛三藏。
翻傳此論。
名部異執。
并造疏釋論。
而未分六宗陳淺深相。
玄奘三藏。
更譯宗輪。
慈恩禀之。
方開六宗。
賢首清涼。
即同彼義故。
開六宗。
具精淺深。
至于其大乘宗者。
各随自宗判。
次第所立極處。
亦各随宗。
慈恩極至八宗。
賢首極滿十宗。
賢首第七全同慈恩第七。
賢首第八真德不空。
今章所說。
深密持輪。
即是真如不空妙理。
非空有非中道實義。
全同慈恩第八宗旨。
此約大途。
不遮細别。
若将清涼。
對慈恩判。
彼此七八。
前卻而列。
慈恩如戒賢三時中列。
清涼同智光三時中列。
若以賢首。
對清涼判。
彼此八九。
前卻而列。
大疏演義。
備陳十宗。
彼四大乘異名。
義理宗教寬狹。
如是等相。
委細簡擇。
恐繁不引。
須别學彼。
義苑等中。
依彼解之。
上來解釋開宗義竟。
第五乘教開合。
于中分二。
初标章。
二辨相。
今初。
複古雲。
乘教開合者。
良以諸家判立。
各有聖教。
以為依據。
不可全辨。
又聖教開合。
本由機異。
設雲平道。
亦為化生。
合雖多過。
開亦未能全無于失。
是故今家開合全收。
無過不離。
故有此門(已上)乘者修法之人。
教者所說之法。
如來為機說法。
名之乘法。
衆生從佛聞法。
名之教法。
托人舉法。
談法當體。
然約乘教。
各有開合。
互有收攝。
教教相攝。
今建章細細分别。
是故總
名世間法。
以三十七菩提分法。
三解脫門。
九次第定。
陀羅尼門。
三摩地門。
十地。
五眼六通。
十力。
四無畏。
四無礙解。
大慈。
大悲。
大喜。
大舍。
十八不共。
無妄失法。
恒住舍性。
一切智。
道相智。
一切相智等。
諸無漏法。
名出世法。
如是一切有漏無漏。
世間出世。
一切諸法。
皆無所有。
無有自性。
即空無性。
而不壞有。
名之真空。
不存于空。
不住于有。
非空非有。
天空情外。
泯亡兩門。
無有分别。
是名一切皆空也。
問。
始教大乘。
空有二門。
何唯空為宗。
不約有立宗。
答。
大聖設教。
遣情顯法。
破情則遣有無之見。
彰法則示真空之理。
是故顯法。
真空為宗。
以破情見。
要顯法故。
真空之上。
必有妙相。
不礙空而有。
不礙有而空。
空有自在之無所寄。
問。
始教空有。
依何等教。
答。
教文不局。
互說空有。
若就多分。
且分空有。
空者。
章指般若。
而安等言。
一切說空。
經論宗等。
謂中·百門·智度論中。
空門義邊。
餘經空義。
此等并是始教空門。
其有門者。
深密經等所說。
菩薩事門修行。
及諸法數所攝諸法。
瑜伽唯識法相諸論。
并是大乘有門法義。
包含三乘。
無有遺餘。
其深密經。
第二時教。
即當般若。
第三時中。
三無性觀依他如幻所執空義。
此等皆是始教空門。
總而言之。
依他之内。
緣生即空。
即空緣生。
互成表裡。
相具相成。
無是自在。
即是始教空有二門。
般若三論。
多說空門。
始教之義。
深密·瑜伽·顯揚論等。
多說有門。
多分即是初教法門也。
章八真德不空下。
是第八宗。
即依終教。
立此宗也。
義苑雲。
諸經者。
謂實教了義大乘。
說一切法等者。
則一切法。
從本以來。
離言說相。
離心緣相。
故雲唯是真如。
即不變也。
如來藏者。
在纏之名。
則是随緣。
二義既彰。
性德恒沙。
本來具足。
亦一宗一教也(已上)折薪雲。
八真下。
即上深密待法輪中。
真如不空理者是。
故名真德不空宗。
言具性德者。
即不空真如。
故起信雲。
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
具足無漏性功德故。
所以上文。
以此為終教。
持法輪者是也(已上)前第七宗。
折薪記主。
配深密經第二時教。
是故對彼言持法輪。
故次上文雲。
七一切下。
此當始教之終。
如上深密照法輪者是(已上)是故今宗。
配第二時。
而前空教。
言始教終。
對前小乘第六宗。
言通初教始。
故以第七。
為初教終。
若于空門。
立初後者。
義亦可爾。
空有回直。
相對非一。
相配義門。
未必可爾。
言說一切法唯是真如者叙所立宗。
雖言諸經。
實通諸論。
舉根本故。
且言諸經。
維摩·勝鬘·如來藏·密嚴·楞伽等經。
起信·寶性·佛性等論。
并說諸法真如之義。
如來藏下。
出其所以。
此亦依上諸經論也。
章九相想俱絕下。
是第九宗。
義苑雲。
毀相泯心。
故雲相想俱絕。
理本絕言。
假一言而直示故。
雲顯如淨名者。
則杜口于毗耶。
如上釋之。
是離念之機。
所宗尚故(已上)絕言教者。
是能诠故。
絕言理者。
是所诠故。
刊定記主。
難賢首頓教雲。
當知此并亡诠顯理。
複何将此立為能诠。
若此是教。
更何是理。
為通此難。
清涼判雲。
頓诠(已上)故名頓教。
即鈔釋雲。
所诠是理。
今頓說理。
豈非能诠。
夫能诠教。
皆從所诠以立。
若诠三乘。
則是漸教。
若诠事事無礙。
即圓教。
豈以所诠是理。
不許能诠為教耶。
何得難言更何是教。
迷之甚矣(已上)今絕言理者。
是頓诠下之理。
絕言教者。
乃頓诠當體之教。
當知。
頓诠絕言之理。
則是相想俱絕宗也。
章十圓明俱德下。
是第十宗。
義苑雲。
法界圓彰。
實德本爾。
一多緣起。
主伴重重。
相用難思。
雲無盡自在。
此宗之與教。
體義無别。
但所尚者曰宗。
造修者曰教。
故立二名耳(已上)文言無盡自在所顯法門。
無盡是能诠教。
所顯是所诠宗。
故能诠所诠。
體義無别。
而宗尚造修。
以分能所。
此圓教宗。
唯就别教。
本意唯别教故。
若約攝方便。
即是同教宗。
同頓同終及同小始。
準思可知。
上來大小十重宗旨總括一代諸教宗義。
愚法小乘。
一教六宗。
後四各是一教一宗。
次第漸深。
乃至最極。
義苑雲。
此上十宗。
後後深于前前。
則前四唯小。
五六通大小。
立在小乘。
義通大乘。
故雲通大小。
後四唯大乘。
又五六義。
通法相宗。
七即無相宗。
後三即法性宗。
又七即始教。
八即終教。
九即頓教。
此與清涼少異。
彼雲。
七三性空有宗。
八真空絕相宗。
九空有無礙宗。
若欲會之。
但此中五六。
義通法相宗隐故。
所以彼顯立第七三性空有。
為相宗。
彼第八。
正同此中第九。
兼同此中第七。
故彼約教。
八即頓教。
約宗八即無相宗。
彼第九。
與此中第八名異義同。
如此會者。
豈是相違。
學者請詳。
然此十宗五教。
至有寬狹。
教則一經。
容有多教。
宗即一宗。
容有多經。
随何經中。
皆此宗故。
若局判一經。
以為一教。
則抑諸大乘。
又夫立教。
必須斷證階位等殊立宗。
但明所尚差别。
前之六宗。
執法有異。
故分六宗。
斷證次位。
不離八輩。
合為一教。
餘可準知(已上)折薪雲。
問。
清涼七名三性空有宗八名真空絕相宗。
九名空有無礙宗。
又會諸宗雲。
七即法相宗。
八即無相宗。
後二即法性宗。
又約教雲。
八即頓教。
九即終教等。
何以故。
七八九約宗教。
皆不同耶。
答。
清涼于立教立宗。
皆雲有不安者。
頗為改易。
于此見矣。
故演義雲。
然此十宗。
前六全同大乘法師。
大乘則為八宗。
七名勝義俱空。
八名應理圓實。
即以法相。
為應理圓實。
法性為勝義俱空。
今回七為第八。
八為第七。
如前西域二宗。
今符法性。
又加後二。
以顯甚深。
據此。
則今章正順大乘所立。
勝義俱空。
同一切法俱應理圓實。
同真德不空。
但名小異。
今亦由第三時具三性理不空理故。
所以清涼。
分今三性理為第七。
分今空理。
為第九。
一切法俱空。
卻當由無相宗。
通始頓二教故。
所以二祖。
取意不同。
又清涼意。
順智光師故也。
諸鈔會釋。
各據自己私意。
今但取二祖文意。
以會之爾(已上)複古雲。
此章同探玄。
依五依教次第。
亦順其義。
以列諸宗次第。
及釋義也。
而清涼國師。
七名三性空有宗。
八名真空絕相宗。
九名空有無礙宗。
此蓋以性揀相。
回大乘法師第七。
為第八。
以符法性。
在法相之後。
為深故也。
少與五教不次。
又以性空通終始頓。
遂以真空絕相。
收于頓教。
又并空有無礙。
微于同教。
故雲前淺後深。
若空有雙絕。
亦收頓教又後七八九三諸師各立。
欲判淺深定其權實。
故清涼序之與今章探玄。
不同也。
彼文雲。
又上三宗。
諸師各立故。
今序之。
其第十宗。
非彼所競。
故不言耳諸記解釋。
文雖繁廣。
為知同異。
具引其文。
大同小異。
各有理在。
今私加釋。
清涼大師。
大途正依賢首大師。
是故五教次第全同。
而又别意。
列次第雲。
小始頓終圓。
十宗次第。
初七第十。
全同今章。
八九前卻此與今别。
此有何義。
順四法界。
彼次第雲。
事。
理。
事理無礙。
事事無礙。
始頓終圓。
依此次第。
十宗七八九十次第亦由此門。
賢首始終頓圓次第。
依悟淺深。
始教從事入性空理。
而非無礙。
終教正見事理無礙。
圓教深入事事無礙。
頓教之機。
待對雙絕其分齊相。
勝于終教。
劣于圓教。
故安終圓兩教之間。
十宗依教。
次第全同。
演義所舉。
大乘法師八宗者。
即慈恩大乘基法師也。
彼法花玄贊一雲。
文殊問經。
及宗輪論。
說小乘有二十部(乃至列二十名)并大乘二。
合二十二宗。
今依文判教。
教但有三。
若以類準宗。
宗乃有八。
教但三者。
一多說有宗諸阿含等小乘義。
是雖多說有宗不違空。
二多說空宗。
中百十二門般若等。
是雖多說。
空。
亦不違有。
三非空有宗。
華嚴深密法華等是。
有為無為名為有。
我所名為空。
此等三教。
如前引文。
宗有八者。
一我法俱有。
犢子部等。
二有法無我。
薩婆多等。
三法無去來。
大衆部等。
四現通假實。
說假部等。
五俗妄真實。
說出世部等。
六諸法但名。
一說部等。
七勝異皆空。
般若等經。
龍樹等說。
中百論等。
八應理圓實。
此法花等。
無著等說。
中道教也。
成實論義。
經部師宗。
即當第四現通假實。
雖差别義合二十二據理全差。
莫過三十八(已上)小乘六宗。
依宗輪論。
明淺深相。
及在餘論。
昔真谛三藏。
翻傳此論。
名部異執。
并造疏釋論。
而未分六宗陳淺深相。
玄奘三藏。
更譯宗輪。
慈恩禀之。
方開六宗。
賢首清涼。
即同彼義故。
開六宗。
具精淺深。
至于其大乘宗者。
各随自宗判。
次第所立極處。
亦各随宗。
慈恩極至八宗。
賢首極滿十宗。
賢首第七全同慈恩第七。
賢首第八真德不空。
今章所說。
深密持輪。
即是真如不空妙理。
非空有非中道實義。
全同慈恩第八宗旨。
此約大途。
不遮細别。
若将清涼。
對慈恩判。
彼此七八。
前卻而列。
慈恩如戒賢三時中列。
清涼同智光三時中列。
若以賢首。
對清涼判。
彼此八九。
前卻而列。
大疏演義。
備陳十宗。
彼四大乘異名。
義理宗教寬狹。
如是等相。
委細簡擇。
恐繁不引。
須别學彼。
義苑等中。
依彼解之。
上來解釋開宗義竟。
第五乘教開合。
于中分二。
初标章。
二辨相。
今初。
複古雲。
乘教開合者。
良以諸家判立。
各有聖教。
以為依據。
不可全辨。
又聖教開合。
本由機異。
設雲平道。
亦為化生。
合雖多過。
開亦未能全無于失。
是故今家開合全收。
無過不離。
故有此門(已上)乘者修法之人。
教者所說之法。
如來為機說法。
名之乘法。
衆生從佛聞法。
名之教法。
托人舉法。
談法當體。
然約乘教。
各有開合。
互有收攝。
教教相攝。
今建章細細分别。
是故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