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言乘教開合。
章于中有三下。
二辨相。
亦二。
初總分。
二别釋。
今初。
宋本雲。
于中有三。
初約教開合。
二以教攝乘。
三諸教相收(已上)和本唯雲于中有三。
脫列章也。
準前後章列門者好。
先标列已。
後随釋故。
和本宋本。
少少文句有無廣略。
此例極多。
如十門标章。
和本雲建立乘第一。
教義攝益第二。
乃至所诠差别第十。
宋本雲第一建立一乘。
乃至第十義理分齊。
唐和一例。
舉數前卻。
此等前卻。
義理不乖。
又由文增減。
有義相違焉。
章初約教者下。
二别釋。
三段自别。
初約教開合。
亦二。
初标分。
二随釋。
今初。
言初約教者。
宋本亦同。
彼前列中。
具立号故。
言然此五教等者。
義苑雲。
示意總标也。
謂本末更收。
漸次融會。
從一至五。
亦會取諸說(已上)此五義中。
初唯一合。
第五唯開。
中通二。
義苑記主。
會取諸說者。
清涼建立總會通一門。
會取一音教等師義。
顯教開合。
不相乖違。
準彼見此五重開合。
任運會取前諸師說。
探玄直明五教開合。
全同此門。
而亦容有會取諸師所立之意折薪記主。
亦依此門。
存會取前諸說之義。
章一或總為下。
二随釋。
即有五重。
而細科繁厭。
總通釋之。
義苑雲。
或總為一等者。
謂根本枝末法輪。
唯是如來一大善巧。
攝生方便。
一音所演。
則菩提流支。
立一音教者。
不失道理。
或開為二者。
謂别教一乘。
真顯本法。
一向不共衆典之洪源故。
二末教。
謂前之四教。
小乘名。
同始教存三乘也。
終頓二教明一乘。
由是對三顯故。
同前始教亦入屈曲之數。
則前四教。
皆屈曲收。
别教一乘。
方是平道。
此同印公平道屈曲。
又名究竟者。
一乘也。
普解普行故。
乃方便者三乘也。
别解别行故。
則信行禅師。
以四乘為二教。
亦與此相順。
或開為三者。
謂一乘則是露地大白牛車。
三乘是臨門三車。
小乘是臨門所引故。
此正順四乘。
則光宅判四乘教。
亦有理在。
又梁論雲。
如來成立正法。
有三種。
一立小乘。
二立三乘。
三立一乘。
第三最勝。
亦同此說。
但彼一在後。
此一在初耳。
或分為四者。
謂小乘同愚法。
約曆位無位開漸乃頓。
故分為四。
總合二三。
以為漸教。
餘皆如名。
或散為五者。
如上約義正判。
此上會取諸師之教。
多順清涼。
有不同者。
文勢别故。
轉義而會。
方見今宗。
從微至着。
曲盡幽玄。
統收諸說也(已上)探玄四教。
具舉二義。
後義如今。
其初義者。
玄雲。
于上共教中。
約存三泯二。
開兩教。
故為四。
一别教小乘。
二同教三乘。
如深密等。
三同教一乘。
如法華等。
四别教一乘。
如華嚴等(已上)同教三乘。
即是始教。
同教一乘即是終頓。
故知同教本同于終頓。
清涼同教。
言頓同實者。
即當此門。
兩祖一同義。
義苑所釋。
會取諸師。
複古集成。
直消文相。
無會取義。
容自在之。
餘記所解。
恐繁不引。
章二以教攝乘下。
是第二門。
亦二。
初标分。
二先明一乘下。
随釋。
二科自别。
初明一乘。
亦二。
初标分。
二一别教一乘下。
随解。
教教之下。
有四雲雲。
有應陳故。
而宋本皆無。
後人除之。
而雲此約頓教此約終教。
有約字好。
可加和本。
和本無故。
義苑記主。
釋其五種一乘之義。
今具引之。
即成釋此雲雲之義。
即彼疏雲。
别教一乘者。
十十法門。
迥異諸宗故。
同教一乘者。
同頓同實。
該收諸教故。
以别該同。
皆圓教攝。
絕想一乘。
如楞伽者。
是彼明五法空寂之義。
何者謂迷如。
以成名相。
妄想是生。
悟名相之本如。
妄便稱智。
則無名相妄想。
故雲絕想。
唯如智矣。
智因如立。
智體亦空。
如假智明。
本來常寂。
故曰一乘。
約佛性平等為一乘者。
涅槃雲。
佛性者。
名第一義空。
則是佛性中道。
統收真妄。
謂之平等一乘耳。
密義意一乘如八意者。
義見上文一乘中也(已上)言密意一乘者。
宋本雲。
密義意一乘也。
始教大乘。
三乘為實。
一乘是密。
三乘道迹。
同一無性。
故雲一乘。
而實三乘。
顯了差别。
故雖言一。
名存三一。
此五種一。
皆大乘教。
小乘教中。
都無一義。
問。
上明小乘教三中雲。
聲聞法。
緣覺法。
及佛法。
即雲佛法。
豈非一乘。
一乘即名佛乘法。
故演義通外難中雲。
何以不名小乘。
強立三藏(乃至)以有大乘故。
不得名小。
彼教之中。
立有菩薩。
謂是大乘(已上)此明天台三藏教名。
既言大乘。
何不名一。
答。
小乘教中。
對二乘人。
菩薩因果名為佛法。
大乘之名。
對望亦爾。
非實大乘。
故不名一。
章二明三乘下。
二明三乘。
亦二。
初标分。
二一小乘中三下。
随解。
言小乘中三乘者。
聲聞四谛。
緣覺因緣。
菩薩六度。
此是因行三乘。
各别三乘終極。
皆斷三界見修煩惱。
果成羅漢。
是故如來。
亦名羅漢。
如四分律等說。
佛度阿若憍陳如等五人。
令得應果。
即雲通佛有六羅漢也。
此約有餘涅槃而明。
若約無餘。
即皆入滅。
玄記小三别同亦爾。
言始教中三等者。
谛緣度法。
因行是别。
菩薩成佛。
定性二乘。
灰身入寂。
故終是别。
問。
小乘終同。
言俱羅漢。
唯約有餘。
非是無餘。
何故始教終别之處。
約無餘滅。
言有入寂。
答。
始教二乘。
有餘之位。
事是不定。
定性有餘。
必可入寂。
而不定性有餘涅槃。
回心向大。
不至入寂。
若約有餘。
濫不定性。
故約無餘。
明終别相。
小乘教中二乘。
無有回心向大。
至有餘果。
必入無餘。
事是必定。
故約有餘。
明終同相。
始教中。
不同彼也。
問。
若爾。
何故玄記小乘。
約無餘滅。
彼明三乘三種中雲。
一始别終同三。
謂始約因修。
四谛緣生六度等别。
終就得果。
三乘之人。
身智同滅。
如俱舍等說。
此約初時小乘教說(已上)既言身智同滅如何。
答。
彼教有餘無餘。
皆是終同。
有餘無回。
故約有餘。
無餘滅位。
不待言論。
二位之中。
舉何無違。
玄意雙約有餘無餘。
玄記始教。
總舉二義。
故彼文雲。
二始同終别三。
謂同聞般若。
同觀無性。
三乘之人。
各得自果。
如前所引說。
若約聖谛緣生六度行。
亦亦得名為始終各别。
此是第二第三時教說也(已上)彼舉第二時教。
故明始同之義。
亦約谛等故。
舉始别。
第二時教。
不定種性。
見道已上。
不許回心。
故約有餘。
不可有違。
第三時教。
唯就定性。
約有餘位。
亦無相違。
言終教中三等者指事雲。
因時同有如來藏平等佛性故。
同修六度。
同學般若故也。
終皆俱成佛故。
雲始終同也(已上)義苑雲。
謂定性二乘。
無生闡提。
悉當成佛故(已上)言頓教中三等者。
以三乘本絕。
一性幽靈故。
言同教中三等者。
宋本雲圓教三。
義苑釋雲。
圓教中三始終俱同者。
謂會三顯一。
開方便門。
示真實相。
同教之圓若論别教。
杳絕三乘。
故非此所說(已上)和本直雲同教中三是好。
玄記雲。
近異遠同三。
謂法花等。
初以三乘。
方便誘引。
後同以大乘。
合得度等(已上)此乃同教三也。
頓教同教。
俱言雲雲。
宋和二本是同。
猶有所應陳故。
義苑雲。
然茲一乘三乘勝劣五義。
皆約教而相顯。
故上雲。
以乘附教。
優劣自殊(已上)此總結釋上二段意。
章三諸教相收下。
是第三門。
亦三。
初标分。
二随釋。
三結歎。
今初。
言諸教相收者。
欲明攬本成末。
本即收末。
本無棄末。
攝末歸本。
本末不相離。
權實相攝歸故(已上) 章初中于圓内下。
二随釋。
二門自分初以本收末中。
言或唯一圓教等者。
以别教一乘。
圓融具德。
一切别教。
無别異相故。
言或具五教等者。
以同教一乘。
該收諸教。
同居一實。
成究竟法故。
頓教唯一。
但是絕言毀相泯心。
或具四教。
依言漸次。
為離言先容。
言熟教者。
大乘之終。
調練久故。
或一或三。
同一終教。
回三入一。
言初教者。
亦名生教。
對熟教故。
調練不久。
機解淺故。
或一或二。
唯一始教。
攝愚法故。
小乘唯一。
但守本乘。
章二以末歸下。
是第二門。
言小乘内或一等者。
或一。
唯守自教。
不知餘故。
或五。
居淺教之首。
為豎涉之漸故。
後之三教。
并皆準之。
堅守自宗。
開涉方便故。
章是諸教下。
三結歎。
亦三。
初勸思惟。
二成教網。
三引誠證。
今初。
義苑雲。
所明義理交絡分齊者。
且如一緣起之法。
小乘說之萬法虛僞。
緣會而生。
始教說之生法本無。
一切唯識。
終教說之識如幻夢。
但是一心。
頓教說之而知。
圓教說之德用無邊。
上文以本收末。
以末歸本。
本末相濟。
例此而解。
故去準此思之(已上)言交絡者。
成網之巧。
以糸互結。
成網目故。
為成下教網。
先令準思也。
章是則諸教下。
二成教網。
義苑雲。
諸教本末句數者。
應成六句。
謂一小乘唯相。
二頓教唯性。
三法相宗。
相多性少。
四終教。
相少性多。
五空宗中。
非性非相。
六圓教中。
全相全性。
是以性相相參。
六句交織。
故雲結成教網。
以此攝化。
不堕含靈。
故雲無不周盡(已上)宋本雲本末句數。
結成教網。
和本唯句結成網。
織網方法。
善巧微妙。
一系徹餘絲。
每絲事皆爾。
互結成目。
一目之處。
諸絲相成。
不皆爾。
教網亦爾。
一教通餘諸教。
互結以成法網。
五教相結。
成一網目故。
成一義無不相通。
如是句結。
成别教網。
一目喻一句有無盡句逗。
教絲互結。
濟漉衆生。
章故此經雲下。
三引誠證。
義苑雲。
證上善巧法。
喻則大聖。
張大教于生死中。
化導人天。
置于涅槃。
譬彼魚翁張大網于海中。
漉取鲲魚安置岸畔。
故此經中法喻并舉耳(已上)教網之喻。
非唯圓教。
五教皆是如來教網。
然約大途。
論其綱目。
一乘别教。
圓宗大綱。
三乘小乘。
即是網目一乘大綱。
高提網目。
網目即是三乘小乘。
是故諸乘。
名為所目。
以彼網目綱所提故。
能目是大綱。
所目乃網目。
諸目即是網之當體。
諸乘即是一乘當體。
别教教網所提舉故。
處處文中。
以彼諸乘。
名為所目。
皆此意也。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六(終)
章于中有三下。
二辨相。
亦二。
初總分。
二别釋。
今初。
宋本雲。
于中有三。
初約教開合。
二以教攝乘。
三諸教相收(已上)和本唯雲于中有三。
脫列章也。
準前後章列門者好。
先标列已。
後随釋故。
和本宋本。
少少文句有無廣略。
此例極多。
如十門标章。
和本雲建立乘第一。
教義攝益第二。
乃至所诠差别第十。
宋本雲第一建立一乘。
乃至第十義理分齊。
唐和一例。
舉數前卻。
此等前卻。
義理不乖。
又由文增減。
有義相違焉。
章初約教者下。
二别釋。
三段自别。
初約教開合。
亦二。
初标分。
二随釋。
今初。
言初約教者。
宋本亦同。
彼前列中。
具立号故。
言然此五教等者。
義苑雲。
示意總标也。
謂本末更收。
漸次融會。
從一至五。
亦會取諸說(已上)此五義中。
初唯一合。
第五唯開。
中通二。
義苑記主。
會取諸說者。
清涼建立總會通一門。
會取一音教等師義。
顯教開合。
不相乖違。
準彼見此五重開合。
任運會取前諸師說。
探玄直明五教開合。
全同此門。
而亦容有會取諸師所立之意折薪記主。
亦依此門。
存會取前諸說之義。
章一或總為下。
二随釋。
即有五重。
而細科繁厭。
總通釋之。
義苑雲。
或總為一等者。
謂根本枝末法輪。
唯是如來一大善巧。
攝生方便。
一音所演。
則菩提流支。
立一音教者。
不失道理。
或開為二者。
謂别教一乘。
真顯本法。
一向不共衆典之洪源故。
二末教。
謂前之四教。
小乘名。
同始教存三乘也。
終頓二教明一乘。
由是對三顯故。
同前始教亦入屈曲之數。
則前四教。
皆屈曲收。
别教一乘。
方是平道。
此同印公平道屈曲。
又名究竟者。
一乘也。
普解普行故。
乃方便者三乘也。
别解别行故。
則信行禅師。
以四乘為二教。
亦與此相順。
或開為三者。
謂一乘則是露地大白牛車。
三乘是臨門三車。
小乘是臨門所引故。
此正順四乘。
則光宅判四乘教。
亦有理在。
又梁論雲。
如來成立正法。
有三種。
一立小乘。
二立三乘。
三立一乘。
第三最勝。
亦同此說。
但彼一在後。
此一在初耳。
或分為四者。
謂小乘同愚法。
約曆位無位開漸乃頓。
故分為四。
總合二三。
以為漸教。
餘皆如名。
或散為五者。
如上約義正判。
此上會取諸師之教。
多順清涼。
有不同者。
文勢别故。
轉義而會。
方見今宗。
從微至着。
曲盡幽玄。
統收諸說也(已上)探玄四教。
具舉二義。
後義如今。
其初義者。
玄雲。
于上共教中。
約存三泯二。
開兩教。
故為四。
一别教小乘。
二同教三乘。
如深密等。
三同教一乘。
如法華等。
四别教一乘。
如華嚴等(已上)同教三乘。
即是始教。
同教一乘即是終頓。
故知同教本同于終頓。
清涼同教。
言頓同實者。
即當此門。
兩祖一同義。
義苑所釋。
會取諸師。
複古集成。
直消文相。
無會取義。
容自在之。
餘記所解。
恐繁不引。
章二以教攝乘下。
是第二門。
亦二。
初标分。
二先明一乘下。
随釋。
二科自别。
初明一乘。
亦二。
初标分。
二一别教一乘下。
随解。
教教之下。
有四雲雲。
有應陳故。
而宋本皆無。
後人除之。
而雲此約頓教此約終教。
有約字好。
可加和本。
和本無故。
義苑記主。
釋其五種一乘之義。
今具引之。
即成釋此雲雲之義。
即彼疏雲。
别教一乘者。
十十法門。
迥異諸宗故。
同教一乘者。
同頓同實。
該收諸教故。
以别該同。
皆圓教攝。
絕想一乘。
如楞伽者。
是彼明五法空寂之義。
何者謂迷如。
以成名相。
妄想是生。
悟名相之本如。
妄便稱智。
則無名相妄想。
故雲絕想。
唯如智矣。
智因如立。
智體亦空。
如假智明。
本來常寂。
故曰一乘。
約佛性平等為一乘者。
涅槃雲。
佛性者。
名第一義空。
則是佛性中道。
統收真妄。
謂之平等一乘耳。
密義意一乘如八意者。
義見上文一乘中也(已上)言密意一乘者。
宋本雲。
密義意一乘也。
始教大乘。
三乘為實。
一乘是密。
三乘道迹。
同一無性。
故雲一乘。
而實三乘。
顯了差别。
故雖言一。
名存三一。
此五種一。
皆大乘教。
小乘教中。
都無一義。
問。
上明小乘教三中雲。
聲聞法。
緣覺法。
及佛法。
即雲佛法。
豈非一乘。
一乘即名佛乘法。
故演義通外難中雲。
何以不名小乘。
強立三藏(乃至)以有大乘故。
不得名小。
彼教之中。
立有菩薩。
謂是大乘(已上)此明天台三藏教名。
既言大乘。
何不名一。
答。
小乘教中。
對二乘人。
菩薩因果名為佛法。
大乘之名。
對望亦爾。
非實大乘。
故不名一。
章二明三乘下。
二明三乘。
亦二。
初标分。
二一小乘中三下。
随解。
言小乘中三乘者。
聲聞四谛。
緣覺因緣。
菩薩六度。
此是因行三乘。
各别三乘終極。
皆斷三界見修煩惱。
果成羅漢。
是故如來。
亦名羅漢。
如四分律等說。
佛度阿若憍陳如等五人。
令得應果。
即雲通佛有六羅漢也。
此約有餘涅槃而明。
若約無餘。
即皆入滅。
玄記小三别同亦爾。
言始教中三等者。
谛緣度法。
因行是别。
菩薩成佛。
定性二乘。
灰身入寂。
故終是别。
問。
小乘終同。
言俱羅漢。
唯約有餘。
非是無餘。
何故始教終别之處。
約無餘滅。
言有入寂。
答。
始教二乘。
有餘之位。
事是不定。
定性有餘。
必可入寂。
而不定性有餘涅槃。
回心向大。
不至入寂。
若約有餘。
濫不定性。
故約無餘。
明終别相。
小乘教中二乘。
無有回心向大。
至有餘果。
必入無餘。
事是必定。
故約有餘。
明終同相。
始教中。
不同彼也。
問。
若爾。
何故玄記小乘。
約無餘滅。
彼明三乘三種中雲。
一始别終同三。
謂始約因修。
四谛緣生六度等别。
終就得果。
三乘之人。
身智同滅。
如俱舍等說。
此約初時小乘教說(已上)既言身智同滅如何。
答。
彼教有餘無餘。
皆是終同。
有餘無回。
故約有餘。
無餘滅位。
不待言論。
二位之中。
舉何無違。
玄意雙約有餘無餘。
玄記始教。
總舉二義。
故彼文雲。
二始同終别三。
謂同聞般若。
同觀無性。
三乘之人。
各得自果。
如前所引說。
若約聖谛緣生六度行。
亦亦得名為始終各别。
此是第二第三時教說也(已上)彼舉第二時教。
故明始同之義。
亦約谛等故。
舉始别。
第二時教。
不定種性。
見道已上。
不許回心。
故約有餘。
不可有違。
第三時教。
唯就定性。
約有餘位。
亦無相違。
言終教中三等者指事雲。
因時同有如來藏平等佛性故。
同修六度。
同學般若故也。
終皆俱成佛故。
雲始終同也(已上)義苑雲。
謂定性二乘。
無生闡提。
悉當成佛故(已上)言頓教中三等者。
以三乘本絕。
一性幽靈故。
言同教中三等者。
宋本雲圓教三。
義苑釋雲。
圓教中三始終俱同者。
謂會三顯一。
開方便門。
示真實相。
同教之圓若論别教。
杳絕三乘。
故非此所說(已上)和本直雲同教中三是好。
玄記雲。
近異遠同三。
謂法花等。
初以三乘。
方便誘引。
後同以大乘。
合得度等(已上)此乃同教三也。
頓教同教。
俱言雲雲。
宋和二本是同。
猶有所應陳故。
義苑雲。
然茲一乘三乘勝劣五義。
皆約教而相顯。
故上雲。
以乘附教。
優劣自殊(已上)此總結釋上二段意。
章三諸教相收下。
是第三門。
亦三。
初标分。
二随釋。
三結歎。
今初。
言諸教相收者。
欲明攬本成末。
本即收末。
本無棄末。
攝末歸本。
本末不相離。
權實相攝歸故(已上) 章初中于圓内下。
二随釋。
二門自分初以本收末中。
言或唯一圓教等者。
以别教一乘。
圓融具德。
一切别教。
無别異相故。
言或具五教等者。
以同教一乘。
該收諸教。
同居一實。
成究竟法故。
頓教唯一。
但是絕言毀相泯心。
或具四教。
依言漸次。
為離言先容。
言熟教者。
大乘之終。
調練久故。
或一或三。
同一終教。
回三入一。
言初教者。
亦名生教。
對熟教故。
調練不久。
機解淺故。
或一或二。
唯一始教。
攝愚法故。
小乘唯一。
但守本乘。
章二以末歸下。
是第二門。
言小乘内或一等者。
或一。
唯守自教。
不知餘故。
或五。
居淺教之首。
為豎涉之漸故。
後之三教。
并皆準之。
堅守自宗。
開涉方便故。
章是諸教下。
三結歎。
亦三。
初勸思惟。
二成教網。
三引誠證。
今初。
義苑雲。
所明義理交絡分齊者。
且如一緣起之法。
小乘說之萬法虛僞。
緣會而生。
始教說之生法本無。
一切唯識。
終教說之識如幻夢。
但是一心。
頓教說之而知。
圓教說之德用無邊。
上文以本收末。
以末歸本。
本末相濟。
例此而解。
故去準此思之(已上)言交絡者。
成網之巧。
以糸互結。
成網目故。
為成下教網。
先令準思也。
章是則諸教下。
二成教網。
義苑雲。
諸教本末句數者。
應成六句。
謂一小乘唯相。
二頓教唯性。
三法相宗。
相多性少。
四終教。
相少性多。
五空宗中。
非性非相。
六圓教中。
全相全性。
是以性相相參。
六句交織。
故雲結成教網。
以此攝化。
不堕含靈。
故雲無不周盡(已上)宋本雲本末句數。
結成教網。
和本唯句結成網。
織網方法。
善巧微妙。
一系徹餘絲。
每絲事皆爾。
互結成目。
一目之處。
諸絲相成。
不皆爾。
教網亦爾。
一教通餘諸教。
互結以成法網。
五教相結。
成一網目故。
成一義無不相通。
如是句結。
成别教網。
一目喻一句有無盡句逗。
教絲互結。
濟漉衆生。
章故此經雲下。
三引誠證。
義苑雲。
證上善巧法。
喻則大聖。
張大教于生死中。
化導人天。
置于涅槃。
譬彼魚翁張大網于海中。
漉取鲲魚安置岸畔。
故此經中法喻并舉耳(已上)教網之喻。
非唯圓教。
五教皆是如來教網。
然約大途。
論其綱目。
一乘别教。
圓宗大綱。
三乘小乘。
即是網目一乘大綱。
高提網目。
網目即是三乘小乘。
是故諸乘。
名為所目。
以彼網目綱所提故。
能目是大綱。
所目乃網目。
諸目即是網之當體。
諸乘即是一乘當體。
别教教網所提舉故。
處處文中。
以彼諸乘。
名為所目。
皆此意也。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六(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