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五

關燈
已上)攝能诠教。

    即異犢子。

    何必法數與彼同耶。

    答。

    經部既立有我。

    是故與犢子等。

    法數所立。

    應是一同。

    此即以義成此道理。

    但攝能诠教不同者。

    縱使能诠。

    不妨法數一同。

    如法勝雜心四聚攝法。

    成實四聚攝法。

    此亦如是。

    攝能诠法。

    二四雖異所诠法數。

    彼此是同。

    有何妨乎。

    問。

    犢子部我。

    與本經部所計之我。

    為同。

    異答。

    犢子部我。

    非即非離。

    本經我者。

    宗輪說彼部我雲。

    執有勝義補犢伽羅(已上)彼言非二。

    不言勝義。

    此言勝義。

    不言非二。

    然慈恩師。

    宗輪疏。

    判經部我雲。

    但是微細。

    難可施設。

    即實我也。

    不同正量等非即蘊離蘊蘊外調然。

    有别體故(已上)此釋本論執有勝義補特伽羅之文。

    正量等者。

    等取犢子法上賢胄密林山部。

    此五部乘。

    同一計故。

    彼諸部計非即非離。

    而是蘊外。

    有其别體。

    此經部宗。

    取極微細。

    難可施設。

    故名勝義。

    問。

    非即非離。

    何雲蘊外。

    答。

    雖非即離。

    既有别體。

    有别體故。

    強雲蘊外。

    非是離蘊。

    名言蘊外。

    唯識疏一末。

    叙犢子部我雲。

    彼宗計我。

    與所依蘊。

    不即不離。

    然則有體。

    非常無常(已上)演秘一雲。

    然則有體者。

    問。

    若爾如何不是離蘊。

    複與瑜伽第四類我。

    而有何别。

    答。

    雖别有體。

    體與其蘊。

    非即非離。

    彼第四計。

    雖言在蘊。

    蘊與其我。

    而即有異。

    故不同也(已上)故彼宗我。

    調然有體。

    本經部我。

    最極微細。

    不言别體。

    有此差别。

    問。

    本經部我。

    即蘊離蘊等。

    三纏我中何一切我相。

    三種攝故。

    答。

    述記判雲。

    經部本計我亦非離蘊(已上)此解釋意。

    是即蘊我。

    言非離蘊故。

    若爾何故唯識論中。

    破即蘊我。

    疏主不言兼破小乘。

    小乘唯第三故。

    是故是故疏意。

    經部本計。

    即是非即非離之我。

    是故疏中。

    有亦言也。

    非唯犢子。

    亦本經部。

    計有非即非離我故。

    若爾何故。

    不言非即。

    唯言非離。

    雖言非離。

    唯兼非即。

    語略故爾。

    實是二非。

    是故神泰判本經部所計我。

    言非即非離。

     問。

    若爾何故宗輪論疏陳二部别。

    言不同後。

    答。

    彼不同者。

    微細難說。

    及别有體。

    名之為異。

    不遮非二。

    彼此是同。

    非唯此二。

    是同類我。

    亦非四全所計之我。

    并是一同五全一少分。

    皆同一宗故。

    唯識論一雲。

    諸所執我。

    略有三種。

    一者執。

    我體常。

    周遍。

    量同虛空。

    随處造業。

    受苦樂故。

    二者執。

    我其體雖常。

    而量不定。

    随身大小。

    有卷舒故。

    三者執。

    我體常至網。

    如一極微。

    潛轉身中。

    作事業故(已上)彼論亦雲。

    又所執我。

    複有三種。

    一者即蘊。

    二者離蘊。

    三者與蘊非即非離(已上)彼論如是。

    舉諸我類前三類中。

    初體常等。

    是數論勝論等計。

    次不定等。

    是無漸外道等計。

    第三至網等。

    是獸至遍出等計。

    舉此三類。

    一一破也。

    又舉三類。

    故置又言。

    此後三類。

    約就與蘊即離非二。

    攝盡諸我。

    前三類我。

    唯破外道。

    此三類我。

    兼破小乘。

    破小乘者。

    非即非離。

    兼破犢子部故。

    前三類我。

    此中第二我之所攝。

    故外道中若狹此廣。

    瑜伽六十五雲。

    雲何知。

    我非實有故。

    非現有故。

    而不可得。

    亦不可見。

    謂所計我。

    為實有者。

    建極彼岸。

    不過四種。

    一者計。

    我即是諸蘊。

    二者計。

    我異于諸蘊。

    中。

    三者計。

    我非即諸蘊。

    而異諸蘊。

    非住蘊中而住異蘊離蘊法中。

    四者計。

    我非即諸蘊而異諸蘊。

    非住蘊中。

    亦不住于異于諸蘊離蘊法中。

    而無有蘊。

    一切蘊法。

    都不相應。

    依我分别。

    計為有者。

    皆攝在此四種計中。

    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已上)問。

    此四種我。

    與唯識論後三類我。

    同異如何。

    答。

    瑜伽初我。

    即是唯識第一我體。

    是即蘊故。

    瑜伽後三。

    唯識第二離蘊我攝。

    雖住蘊中。

    或住蘊外。

    或不住蘊。

    亦非蘊外。

    并離蘊計。

    是故瑜伽四種是狹。

    不攝唯識非即離故。

    前所引演秘文。

    瑜伽第四類我者。

    即此六十五所舉我。

    問。

    此犢子我。

    諸類中何。

    答。

    瑜伽四中。

    而無此我。

    唯識前二類中亦無。

    後三類中。

    第三非即非離之我。

    是犢子部所計我也。

    問。

    是非二我為犢子羅僧始立耶為自本外道立之耶。

    答。

    非即離我。

    本是犢子外道所計。

    今佛滅後三百餘年。

    彼氏苗裔。

    出家學法。

    更起此見。

    又如來在世。

    彼者犢子外道。

    歸佛出家證果。

    是故雲是外道所計。

    述記一本雲。

    論三者與蘊不即不離。

    述曰。

    筏蹉氏外道。

    名犢子外道。

    男聲中呼。

    歸佛出家。

    名犢子部。

    皤雌子部。

    女聲中呼。

    即是一也。

    上古有仙。

    居山寂處。

    貪心不止。

    遂染母牛。

    因遂生男。

    流諸苗裔。

    此後種類。

    諸言犢子。

    即婆羅門之一姓也。

    涅槃經說犢子外道。

    歸佛出家。

    此後門從。

    相傳不絕。

    今時此部。

    是彼苗裔。

    遠襲為名名犢子部。

    正量部等。

    亦作此計(已上)大覺律師四分律鈔批第一。

    釋犢子雲。

    上古有仙。

    染犢生子。

    此之種也。

    真谛雲。

    名可住子部。

    羅怙羅是舍利子弟子。

    可住子。

    是羅怙羅弟子。

    弘舍利弗阿毗昙也(已上)舍利弗阿毗昙。

    既是犢子部本論。

    然部主雖學此論。

    而根滞塞。

    猶計實我。

    是故諸部毀責。

    令同外道宗義者。

    即由此事也。

    犢子部等。

    既立有我。

    執我之者。

    不斷煩惱。

    而彼部主及餘人中羅僧者。

    多亦有學人。

    其數是多。

    既起我見。

    如何彼部發無漏智。

    斷惑證理。

    答。

    此義古來諸師。

    各判。

    義非一準。

    理緻是多。

    然當宗諸祖。

    解釋之中。

    無别判斷。

    宋朝諸記亦無别釋。

    昔日本壽靈大德指事。

    問答釋通。

    即依慈恩宗輪論疏及西明義釋。

    成立此義。

    故指事雲。

    問。

    二乘聖者。

    既斷人執。

    證人空理。

    何更立我。

    答。

    宗輪論雲。

    其犢子部本宗同義。

    謂補特伽羅。

    非即蘊離蘊。

    依蘊處界。

    假施名。

    大乘基雲。

    其犢子部。

    謂補特伽羅。

    非即蘊離蘊。

    謂實有我。

    非有為無為。

    然與蘊不即不離。

    佛說無我。

    但無即蘊離蘊。

    如外道等所計之我。

    悉皆是無。

    非無不可說藏即蘊離蘊我。

    既不可說。

    亦不可言形量大小等。

    乃至成至成佛。

    此我常在。

    依蘊處界假施設名者。

    謂我非即蘊非離蘊。

    處界亦爾。

    然世說言。

    色是我。

    乃至法亦是我。

    但依蘊等。

    假設此我名。

    我實非蘊等。

    測法師雲。

    然彼二乘所計我者。

    如犢子部及經部等。

    如異部宗輪論說。

    問。

    如下所說犢子部計非即離我。

    二障之内。

    何障所攝。

    若言煩惱。

    如何羅僧。

    起煩惱障。

    若所知障。

    如何論說生空智斷。

    三藏解雲。

    是我執故。

    煩惱障攝。

    此部未得羅漢果。

    時所計我相。

    同佛在時犢子外道。

    由斯立号名犢子部。

    初談未成羅漢時計故。

    說彼部亦名計我。

    理實得果。

    已斷我執。

    經部等計。

    應準此釋。

    宗輪雲。

    其經量部。

    執有勝義補特伽羅。

    基雲。

    但是微細。

    難可施設。

    即實我也。

    不同正量等非即蘊離蘊。

    蘊外調然。

    有别體故(已上)此中總舉二家之義。

    初依慈恩宗輪疏意。

    彼釋意雲。

    犢子部宗。

    若立我者。

    何故諸經遣破人我。

    發智斷惑。

    證得聖果。

    所立之義。

    豈不違彼。

    答。

    佛諸經中。

    說無人我。

    破我證聖。

    是破即蘊離蘊之我。

    斷此我故。

    即證聖果。

    非是非即非離之我。

    此我非所破之者故。

    非是可斷之法物故。

    是故立我無違佛經。

    後違西明唯識疏意。

    彼師即引玄奘解釋。

    非是人執。

    唯談因位。

    入法修觀。

    無此計故。

    壽靈大德。

    引此二釋。

    無有偏取。

    随應依用。

    嘉祥師意。

    三論玄雲。

    于小乘内。

    自分三品。

    一者俱不得二空。

    如犢子部雲四大和合。

    有于眼法。

    五陰和合别有人法。

    此下根人也。

    (乃至薩衛诃梨中上二根非今所要)犢子入真觀故。

    則見我空。

    小于俗谛。

    别有人體(已上)入觀之時既亡人我。

    故斷煩惱。

    證小果也。

    淨名玄論一雲。

    佛滅度後。

    五百論師。

    諸部異宗。

    亦不出四句之義。

    如龍樹所引犢子計。

    有我有法。

    名為有見。

    乃至問。

    犢子計我。

    與外道。

    何異。

    答。

    犢子明計我。

    外道執實我是故為異也。

    廣如俱舍論辨。

    犢子三假之宗。

    又如釋論所引。

    雲犢子計。

    五陰和合故有人法。

    四大和合。

    故有眼法。

    既稱和合。

    即是假也。

    故知是假我問。

    既是假我。

    與诃梨所辨。

    有何異耶。

    答。

    犢子計。

    别有假人體。

    與五蘊體。

    不一不異。

    在第五不可說藏中。

    故俱舍論出彼義雲。

    如薪有火。

    别有火體。

    雖同陰有人。

    别有人體。

    同不然。

    今明有假體者。

    世谛故有。

    即真故無。

    而犢子計我。

    不可全空。

    故非類也。

    答。

    蓋是未悉犢子之宗故。

    作此說耳。

    如俱舍論雲。

    犢子未入空無我觀。

    是故有我。

    入觀之日。

    則知我空。

    是故當知。

    全同彼說(已上)問。

    若如此說。

    犢子所立。

    既是假我。

    不可依入觀不入觀之事。

    若依入觀。

    雖是實我何妨聖果。

    皆入空故。

    答。

    雖言假我。

    不同餘部無體假我。

    唯是依彼五陰和合。

    是故言假所成人我。

    實有别體。

    即如俱舍依薪有火。

    火有别體。

    此義極成。

    不同外道不假五蘊。

    别有實體。

    直起堅執。

    故托五陰。

    名為假我。

    而實有體。

    還是實我。

    有實體故。

    空由真觀。

    以假我故。

    即異外道。

    既有實體。

    是人執攝。

    故空由觀。

    南山律師所解之意。

    犢子計我。

    亦依觀空。

    故戒疏一上。

    陳述二部五部十八五百諸部乖诤已雲。

    問。

    上列四種異執不同。

    既是一化所宗。

    俱會聖道。

    何得更執。

    豈曰達人答。

    理本一也。

    悟有淺深。

    由機涉明味。

    計有利鈍。

    故入觀也。

    人法俱也。

    及其出也。

    不無緣習。

    教約相動。

    随義以張。

    道據正理。

    分通會契。

    故無量義雲。

    法水一也。

    江河井池。

    分其異耳。

    初說四谛。

    本為聲聞。

    八萬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