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五

關燈
天謂。

    戒經中若滅诤者。

    當作多人語時。

    上座部。

    耆德雖多。

    人數甚少。

    大衆部。

    黨内耆德雖少。

    人數極多。

    王因以大天為是。

    所以二部抗行(已上)義苑雲。

    分部之初。

    不出四衆。

    一龍象衆。

    二邊鄙衆。

    三多聞衆。

    四大德衆。

    龍象即是大天之流。

    鬥诤之首。

    性禀兇頑。

    為惡滋甚。

    聖衆制而不止。

    故名龍象。

    悷難調也。

    邊鄙衆即大天之門徒也。

    心行理外。

    目之為邊。

    無德可稱。

    名之為鄙。

    既非淨首。

    所以列名。

    但名邊鄙。

    随順後黨大天之徒。

    大天門人也。

    多聞衆者。

    謂凡夫學者。

    随順聖人。

    妙達幽微。

    廣閑三藏。

    助善明黨。

    稱曰多聞。

    即是持戒廣學凡夫。

    黨援聖衆者也。

    大德衆者。

    契聖通神。

    戒精學博。

    道高無上。

    名為大德。

    此之四衆。

    二惡衆。

    二善衆。

    惡衆之中。

    有首有徒。

    大天等是首。

    門人等是徒。

    初二衆是也。

    善衆之内。

    亦有首有徒。

    聖者是首。

    随順凡夫是徒。

    末後二衆是也。

    雖内有大德聖者。

    為二十部分宗之列。

    故今總叙耳。

    亦可。

    前二衆不禀聖道。

    可屬人天乘也(已上)如來滅後。

    乖遣诤論。

    分成二部。

    源由四衆。

    宗論說之。

    故今叙之。

    大天即以已說五事。

    入戒本中。

    令人誦之。

    上座不用。

    是汝誰言。

    非佛說故。

    兩衆诤訟。

    不行布薩。

    阿育大王。

    聞之問衆斷诤方法。

    答以多人語。

    毗尼法行兩種籌。

    令定是非。

    上座衆徒。

    行包舍羅(此雲籌也)大天之衆。

    行被舍羅。

    大天衆多。

    成多人語一味小乘。

    遂分二部。

    問。

    滅後百餘。

    乖诤分二。

    其事實爾。

    為分部緣戒疏所舉。

    結集二部。

    非是乖诤。

    唯集法處。

    何故以此入分部事。

    答。

    後之乖诤。

    源由此故。

    何者五百羅僧。

    迦葉為首。

    于王舍城畢波羅窟。

    結集三藏。

    名之窟内上座部焉。

    所餘羅僧。

    總一萬人。

    婆師波羅僧。

    為首。

    如來所說。

    集為五藏。

    是名窟外大衆部焉。

    是迦蘭陀竹林處也。

    集五藏已。

    赍來窟内。

    令見迦葉。

    迦葉即印成。

    即與三藏。

    一合弘之。

    即為一味佛法大藏。

    如是相承。

    一百年間。

    師資弘持。

    即迦葉。

    阿難。

    末田地。

    商那和修。

    優婆鞠多。

    名豎五師。

    鞠多滅後。

    有大天事。

    舊部執論。

    正言一百十六年時。

    乖論分二。

    新譯宗輪。

    唯言百餘年。

    不言定數。

    然乖诤時。

    上座徒衆。

    本執昔日迦葉結集窟内三藏。

    大天徒侶。

    本執昔日窟外五藏。

    是故彼時遂分二部。

    二部根源。

    由結集時。

    故二部門。

    舉結集時。

    然實不诤。

    為成後事。

    是故本意正指乖诤。

    折薪陳二十部乖诤相雲。

    又宗輪論說。

    此二部。

    于大衆部中。

    流出八部。

    于上座部中。

    流出十部本末共。

    二十部也(已上) 次下具引彼論。

    明二十部诤相。

    上已略明。

    恐繁不載。

    大疏一下。

    明宗趣中。

    約就五教。

    陳其十宗小乘六宗。

    諸部黨類。

    配屬分齊。

    演義備明。

    諸記依彼細解章文。

    今亦依彼明其相狀。

    而彼疏鈔。

    備配大途。

    其名相等。

    有所簡略。

    廣引諸文。

    細陳相狀。

    章文分二。

    初标能立。

    二明所立。

    今初建立我法俱有之義。

    非唯一部所立。

    諸部俱立此義。

    有非全部所立。

    有部中一分故。

    所立随宜。

    事非一準。

    大疏雲。

    第一我法俱有宗。

    謂犢子部等(已上)演義四下雲。

    謂犢子部等者。

    等取餘四部。

    謂此計中。

    總有五全。

    或一少分。

    言五部全者。

    一犢子部。

    二法上。

    三賢胄。

    四正量。

    五密林山。

    故總為五部同計。

    言一少分者。

    泰法師雲。

    更等取經部中根本經部。

    不等末經部。

    以本經部。

    亦執有勝義我。

    非即非離。

    即計菩薩出離生死。

    故名勝義(已上) 問。

    何故名犢子等。

    答。

    義苑折薪。

    并解部名。

    加之二十部名皆爾。

    具義苑雲。

    犢子者。

    律主姓也。

    上古有仙。

    居山靜處。

    貪欲起已。

    不知所止。

    近有母牛。

    因染生子。

    自從仙種。

    皆言犢子。

    此即婆羅門姓也。

    此後門徒。

    相傳不施。

    至此分部。

    從遠襲為名。

    言犢子部。

    此部從說一切有部中流出。

    從此犢子部。

    流出四部。

    一法上部。

    二賢胄部。

    三正量部。

    四密林山部。

    并上總五部。

    謂法上者。

    律主名也。

    有法可上。

    名為法上。

    或有法。

    出世衆人之上。

    名為法上。

    賢胄部者。

    部主之名。

    胄者苗裔之義。

    是賢羅漢之苗裔。

    故言賢胄。

    從所襲部主為名也。

    正量者。

    權衡刊定。

    名之為量。

    量無邪謬。

    故言正也。

    此部所立。

    甚染法義。

    刊定無邪。

    自稱正量。

    從所立法。

    以彰部名。

    密林山者。

    近山林木蓊郁繁密。

    部主在此。

    名密林山。

    從所居為名。

    此等四部。

    釋舍利弗阿毗達磨義。

    有少者。

    以義足之。

    後名造論。

    本義既乖。

    遂即分部(已上)其經量部。

    以經為量。

    立諸法義。

    三藏之中。

    弘修多羅。

    經是本故。

    律論是末。

    然是經部。

    有本有末。

    四百年滿。

    出世立義。

    名末經部。

    爾前并是本經部也。

    一百年時。

    有譬喻師。

    是根本經部師。

    種類是多。

    二百三百年時皆有。

    義苑雲。

    此上五部半。

    共計我之與法二皆有故。

    故立宗雲我法俱有(已上)此五全一半名。

    或約人立名。

    或就法得稱。

    或就處為名。

    并對文可見。

    下諸部名。

    準例可知。

     章彼立三聚法下。

    二明所立。

    亦二。

    初三聚法。

    二五法藏。

    今初。

    言彼立三聚法等者。

    格類積集。

    故名為聚。

    法謂軌持。

    任持自性及軌則故。

    不簡有為無為法我。

    通名為法。

    非是我法對辨之法。

    言有為者。

    衆緣聚集。

    和合而生。

    有為作故。

    諸有為法。

    皆此所攝。

    言無為者。

    不由衆緣。

    性自有體。

    無為作故。

    言非二者。

    非上有為無為攝故。

    言初二是法後一是我者。

    世友菩薩。

    是薩婆多宗上首。

    婆沙會時。

    評家四人。

    法救·妙音·世友·覺天。

    諸大羅僧仰此四人。

    推為上首。

    厥中世友尊者。

    特是出萃。

    兼通諸部。

    無不窮究。

    遂作異部宗輪論。

    備陳二十部宗異義。

    乖诤因緣。

    分部源流。

    本宗同義。

    末宗異義。

    随有所立。

    一一說之。

    其犢子部。

    總舉十義。

    初一是人。

    後九并法。

    即有為法。

    即不别說無為。

    應是三無為法。

    若有異者。

    應别舉之。

    大衆·一說·化地部等。

    并異有宗。

    故則舉之。

    大衆一說化地部等。

    并異有宗。

    故别舉之。

    今此不舉應同有宗。

    是故無為。

    同彼應三。

    初一是人者。

    論雲。

    其犢子部本宗同義。

    謂補特伽羅。

    非即蘊離蘊依蘊處界。

    假施設名(已上)此是非有為。

    非無為法也。

    後九義并法者。

    諸法有暫住亦有刹那滅。

    諸法若離補特伽羅。

    無從前世博至後世。

    依補特伽羅。

    可說有移轉。

    亦有外道能得五通。

    五識無染。

    亦非離染。

    若斷欲界修道所斷結。

    不為離欲。

    非見所斷。

    即忍。

    名相世第一法。

    名能趣入正性離生。

    若已得入正性離生。

    十二心頃。

    說名行向。

    第十三心。

    說名住果。

    如是諸義。

    彼犢子部所立所成。

    本宗同義。

    其後從彼。

    分出四部。

    亦同建立此等諸義。

    是故我法俱有宗中一類。

    即有此四部等。

     章又立五法藏下。

    二五法藏。

    言一通過去二未來三現在者。

    此三世中所攝法者。

    并是有為。

    三世遷流。

    要有為故。

    就三聚中。

    有為開之。

    宗輪論雲。

    諸行有暫住。

    亦有刹那滅(已上)慈恩疏。

    釋此二句雲。

    即正量部計。

    從此流出。

    心心所法。

    焰鈴聲。

    念念滅。

    色法中。

    如大地經動。

    命根等。

    皆随一生長。

    猶有生滅等(已上)諸法生已。

    一刹那間。

    有暫住義。

    而即速滅。

    入過去中。

    念念如是。

    暫住速滅。

    從未來世。

    來現在世。

    名之為生時才住。

    是名暫住。

    問。

    諸法生滅。

    依何而成。

    又不依事物而生滅耶。

    答。

    宗輪雲。

    諸法若離補特伽羅。

    無從前世轉至後世。

    依補特伽羅。

    可說有移轉(已上)慈恩釋雲。

    諸法若離等者。

    此中意說。

    法無移轉。

    可說命根滅時。

    法亦随滅。

    然由我不滅故。

    能從前世至後世。

    法不離我。

    亦可說有移轉(已上)是故随我。

    法有生滅。

    此我非是非即離我。

    應是即蘊所立假我。

    如是立三世藏。

    明法生滅相。

    言四無為者。

    無為不堕三世。

    故三世外立之。

    言五不可說等者。

    宗輪論文。

    并慈恩釋。

    指事具引。

    如下引之。

    此所立我。

    名非即非離我。

    亦名非有為非無為我。

    不可說名。

    即此義也。

    問。

    犢子部宗。

    有為無為及我。

    三種何勝何劣。

    答。

    有為生滅。

    定是劣法。

    無為及我。

    即是勝法。

    非即非離即非前二。

    亦是勝法。

    非可斷法。

    與無為法。

    應是等同。

    問。

    犢子立五藏者。

    何故刊定一雲犢子部師。

    亦立四藏。

    于三藏外。

    立咒藏故(已上)今言五藏。

    是雲何通。

     答。

    四藏五藏。

    所立門别。

    五藏攝法數。

    此中攝盡有為無為非二法故。

    其四藏門。

    攝能诠教。

    故三藏外。

    别立咒藏。

    咒藏即是陀羅尼藏。

    小乘亦有陀羅尼故。

    如薩婆多。

    立五聚法。

    攝七十五法。

    攝能诠教。

    即立三。

    是薩婆多。

    如來滅後。

    四百年時。

    五百羅漢。

    于迦濕彌羅國。

    集會一處。

    一味共同。

    釋三藏法。

    經律論藏釋。

    此各有十萬偈文。

    總合三十萬偈論文。

    玄奘三藏。

    皆赍歸唐。

    今所翻譯毗婆沙論二百此者。

    釋論藏之毗婆沙。

    言解論者。

    釋發知論。

    自餘二藏。

    未翻譯焉。

    建立三藏。

    攝能诠教。

    是故彼此不相違也。

    問。

    此三聚五藏法。

    此宗所攝諸部。

    皆立之耶。

    亦不爾耶。

    答。

    折薪雲。

    此上五全一少分。

    同立三聚五法藏。

    我法俱有也(已上)法上等四。

    從犢子出。

    本來同義故。

    所立同此意。

    本經亦同立也。

    問。

    何以得知本經部宗。

    亦立三聚五藏之法。

    如攝能诠教。

    刊定記雲。

    又經量部。

    唯立經律二藏。

    經诠惠處。

    是對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