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五

關燈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章二以理标宗下。

    大文第二。

    以理開宗。

    于中為二。

    初标分。

    二勝釋。

    今初。

    言宗乃有十者。

    問。

    教既有五。

    宗亦應五。

    應一教下各一宗故。

    何教有五而宗有十。

    答。

    宗教随宜。

    未必一具。

    教雖有五。

    而教宗多。

    是故言宗通成十種。

    問。

    何故小乘不立唯一。

    答。

    小乘教中。

    有二十部。

    所宗多數。

    故成多類。

    雖皆小教。

    宗即别故。

    當知約教開小合大。

    約乘通言大小俱開。

    小乘六宗。

    大有四故。

    雖同是大。

    約宗異故。

    十宗之中。

    初六是小。

    即是愚法小乘教也。

    後四是大。

    于後四教。

    各一宗故。

    如來在世。

    為小乘機。

    說小乘法。

    始自鹿苑。

    終至鶴林。

    唯是一味聲聞緣覺趣入之法。

    無有異許。

    如來滅後一百年間。

    次第傳承。

    亦無異許。

    百餘年時。

    初分二部。

    上座羅漢。

    與彼大天。

    诤論五事。

    言五事者。

    大天所立。

    上座不許。

    故成二部。

    謂上座部。

    大衆部也。

    大天之衆。

    名大衆部。

    年小等者。

    數極多故。

    餘處誘·無知·猶處·他令入·道因聲故起。

    是諸佛聖教。

    是名五事。

    大天自說。

    号為為說。

    大衆上座二部并起。

    弘其法教。

    教化世間。

    二百年中。

    大衆部中。

    諸出三部。

    一一說部。

    二說出世部。

    三雞胤部。

    又二百年時。

    大衆出二。

    名多聞部。

    次從聞部。

    分出一部。

    名說假部。

    二百年滿。

    亦出三部。

    一制多山部。

    二西山住部。

    三北山住部。

    此大衆部。

    從百餘年。

    至二百滿。

    四破。

    或五破。

    本末總合。

    即成九部。

    作頌曰。

    大衆一說說出世。

    雞胤多聞及說假。

    制多西山北山住。

    本末合數成九部。

    其上座部。

    久而不分。

    三百年初。

    分成二部。

    一雪山部。

    即本上座。

    二說一切有部。

    亦名說因部。

    梵雲薩婆多。

    三百二十年。

    從有部中。

    流出一部。

    名犢子部。

    梵雲婆粗富羅。

    三百三十年。

    從犢子部。

    複出四部。

    一法上部。

    二賢胄部。

    三正量部。

    四密林山部。

    此乃同時而分出也。

    又三百六十年。

    從一切有。

    複出一部。

    名化地部。

    梵雲彌沙塞也。

    三百八十年。

    從化地部。

    流出一部。

    名法藏部。

    梵雲昙無德也。

    三百年末。

    從薩婆多。

    複出一部。

    名飲光部。

    梵雲迦葉遺也。

    四百年滿。

    從一切有。

    複出一部。

    名經量部。

    如是上座七破八破。

    本末通許。

    成十一部。

    作頌曰。

    說一切有說山犢。

    法上賢胄正密林。

    化地法藏飲經量。

    本末合數十一部。

    于二十部。

    上座大衆二部是本。

    十八是末。

    文殊問經。

    言十八及本二。

    皆從大乘出。

    無是亦無非。

    我說本末起者。

    即此事也。

    總而言之。

    小乘部類。

    種相極多。

    謂二部。

    五部。

    十二部。

    十八部。

    二十部。

    五百部也。

    黨類雖多括其要歸。

    不過今此二十部宗。

    雖有二十。

    約所許相。

    括其種類。

    不過十一。

    第一大衆一說·說出世·雞胤四部同說。

    一切如如來皆是出世。

    無有漏法。

    佛身壽量。

    并無邊。

    眼等五識。

    有染離染。

    色無色界。

    具六識身。

    五種色根。

    肉團為體。

    無為有為。

    去來世無。

    一刹那心。

    了一切法。

    如是等義。

    其相甚多。

    四部同說。

    以此為宗。

    第二多聞部宗說。

    佛五音。

    是出世教。

    餘即世間。

    言五音者。

    無常·苦·空·無我·涅槃寂靜音也。

    餘義多同薩婆多部。

    第三說假部宗說。

    共非蘊。

    十二處非真實。

    由福故得聖道。

    道不可修。

    餘多義同大衆部說。

    第四制多山部。

    西山住部。

    北山住部。

    三部同說。

    一切菩薩不脫惡趣。

    供養塔廟。

    不得大果。

    餘義多同大衆部說。

    第五說一切有宗。

    一切有者。

    總束為二。

    一是法有。

    二是時有。

    心王。

    心所色。

    不相應及三無為是法。

    一切去來今世。

    是時一切。

    三世實有。

    法體恒有。

    所謂是也。

    第六雪山部說。

    一切菩薩。

    攝是異生。

    菩薩入胎。

    不起貪愛。

    無外道得五通。

    無天中住梵行。

    第七犢子。

    法上。

    賢胄。

    正量。

    密林五部同說。

    補特加羅。

    非即蘊離蘊。

    入正性離。

    十二心頃。

    說名行向。

    第十三心。

    名為住果。

    此中十二心相狀者。

    入見道時。

    四谛之中。

    各有三心。

    且如苦谛。

    一苦法智。

    觀欲界苦二苦法忍。

    觀欲苦谛惑斷未斷。

    猶有一界惑故。

    重觀斷等。

    三苦類智。

    即合觀色無色界苦。

    以苦谛惑三界盡故。

    不後重觀。

    是故不别立苦類忍。

    集滅道谛。

    準列皆爾。

    是故總合。

    有十二心。

    第十三心。

    或說。

    即道類智第二念相續心。

    惑是總觀四部心也。

    次第超越。

    向果亦爾。

    準例可知。

    第八化地部說。

    去來世無。

    現在無為有。

    四谛一時觀。

    定無中有。

    亦有齋首補特伽羅。

    有世間正見。

    無世間信根。

    無出世靜慮。

    無無漏尋。

    善非有因。

    預流有退。

    羅漢無退。

    無為有九。

    第九法藏部說。

    佛在僧攝。

    佛與二乘。

    解脫雖一。

    而聖道異。

    無外道得五通。

    阿羅漢身。

    皆是無漏。

    餘義多同大衆部說。

    第十飲光部說。

    若法已斷已遍知即無。

    未斷未遍知即有。

    業果已熟即無。

    未熟即有。

    諸有學法。

    有異熟果。

    餘義多同法藏部說。

    第一經量部說。

    必有勝義補特伽羅。

    異生位中。

    亦有聖法。

    非離聖道有蘊永滅。

    有根邊蘊。

    有一味蘊。

    一味蘊者。

    即細意識。

    諸蘊從前轉。

    至後世。

    餘義多同說一切有。

    此十一種。

    唯約彼彼一具黨類。

    諸部共聞。

    立此宗旨。

    作其類說。

    若約淺深次第言之。

    雖有二十。

    不過六宗。

    今此所明。

    即約此義。

    折薪雲。

    十宗五教。

    互有寬狹。

    教即一經容有多教。

    宗則一宗容有多經。

    随何經中。

    皆此宗故。

    若局判一經。

    以為一教。

    則抑諸大乘。

    又夫立教。

    必須斷證階位等殊。

    立宗但明所尚差别(已上)義苑雲。

    總收一代時教。

    約法約機。

    以為十宗。

    前六小乘。

    雖二十部宗計不同。

    今據本宗末宗同義。

    以類相從。

    束成其六。

    後四屬于大乘。

    如下辨之(已上)宗輪論中。

    明二十部分出源流。

    計法同異。

    本宗同義。

    末宗異義。

    所立非一。

    同異寔多。

    正舉少分本宗同義。

     章一我法俱有宗。

    亦二。

    初标分。

    二一人天乘下。

    随解。

    即有二類。

    世間出世義門異故。

    今初。

    言人天乘者。

    是佛法中人天乘也。

    非謂未入佛法之者。

    雖是已入。

    佛為說故。

    如來說法。

    必随機宜。

    為引攝彼極鈍之者。

    且說人天。

    示其因果。

    由此即離四惡趣也。

    是為二乘之方便法。

    從此漸漸出三界故。

    上同教門四乘三中。

    二謂一乘·三乘·小乘·人天為四者。

    其中一也。

    此是次第漸次開出。

    從一開三。

    從三開小。

    從小開人天。

    故折薪雲。

    驗上四乘中人天乘。

    即小乘中開出也(已上)上章亦雲。

    三謂三乘·人天為四(已上)五乘中雲。

    二謂三乘·人·天為五。

    三謂佛與二乘·天及梵亦為五(已上)此等人天。

    皆此所攝。

    無量乘中。

    必有人天。

    問。

    刊定記主。

    建立四教。

    初名迷真異執教。

    清涼破之。

    為非判佛教。

    今愚法教中。

    既攝人天。

    并是世間。

    非出世法。

    豈非是同彼所立耶。

    答。

    彼迷真教。

    天竺六師。

    九十五等。

    震旦三玄等。

    此等為體。

    令乖佛法。

    異執堅強。

    是故清涼破雲。

    參以邪宗。

    義實爾故。

    今此人天。

    全非彼侶。

    如來勸之。

    為小方便。

    天超異見。

    為其所攝如提謂經等。

    即是其例也。

    諸律藏中。

    佛為初入佛法之者。

    必贊施戒生天之事。

    又增一阿含。

    明人天因果等。

    并此事也。

     章二小乘中下。

    二小乘。

    見義苑所牒。

    雲一人天。

    二小乘。

    中犢子部等。

    和本直雲二小乘中犢子部等。

    折薪記主。

    于此宗初。

    具明小乘二十部宗分出源流。

    義苑疏主。

    亦于此處。

    略明根緣。

    今于已前總分之處。

    要略已明分部源流。

    今亦因順彼二記例。

    粗明前處未陳述之者。

    折薪雲。

    南山戒疏雲。

    根本二部。

    如四分中。

    初結集時。

    選五百人。

    即是窟内上座部也。

    餘不在數。

    名為大衆。

    即窟外部也。

    所謂上座·大衆創分結集之場。

    故文殊問經雲根本二部。

    此即是也(已上)此非全文。

    時加解釋。

    終南山道宣律師戒疏一上。

    具陳四類分部。

    謂二部·五部·十八·五百也。

    其明二部文雲。

    一者二部。

    如四分中。

    初結集時。

    選五百人。

    餘不在數。

    名為大衆。

    如文殊問經。

    根本二部。

    謂上座部及大衆部。

    如西域傳。

    二部所集。

    各有石窟。

    其處仍存。

    現今中梵二部俱盛(已上)折薪所引。

    主客可見。

    上座大衆創分結集之場者。

    此南山續高僧傳明律篇論曰文也。

    出彼第二十二卷中。

    然二部有二。

    一結場二部。

    唯結集法之處。

    非是乖诤之事。

    二乖诤二部。

    上座大衆。

    诤法而分。

    結場二部。

    佛滅之年。

    乖诤二部。

    佛滅百餘。

    彼戒疏中。

    且舉結場意。

    兼舉乖诤。

    引文殊問故。

    乖诤二部。

    亦有二種。

    一懸記乖靜。

    以文殊問經玄記未來故。

    二已起乖诤。

    宗輪論中。

    應佛懸記。

    乖違诤論。

    起二部故。

    此二部者。

    事體是一。

    但事異耳。

    折薪記。

    叙已起乖诤。

    是依宗輪論說。

    彼論即玄奘所譯。

    有一卷也。

    真譯所譯。

    名部異執論。

    亦有一卷。

    折薪雲。

    後百有餘年。

    摩竭提國。

    王号無憂。

    統攝贍部。

    即化洽人神。

    時有大天者。

    其未出家時。

    犯三逆罪。

    謂殺父。

    殺母。

    殺阿羅漢。

    造已深生憂悔。

    欲求滅罪。

    遂逢窟外大衆部僧。

    既不知其犯逆。

    便與出家受具。

    以聰明故。

    為無憂王之所宗敬複與上座部乖诤時。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