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第四分教開宗。
于此門中。
總分為二。
初标章。
二辨相。
今初。
古今諸師。
分教立義。
各契時宜。
事已前陳。
章主之意。
分教開宗。
顯揚佛法。
事須陳演。
為是随古。
亦别立耶。
古來諸德。
既随義立。
今亦随義。
得意建立。
是故此門。
次前而來。
義苑釋門題雲。
分判五教。
開顯十宗(已上)此乃舉下二段。
合為門題。
此之二段。
即是一乘之骨目。
一教之髓腦。
總判一代八萬教藏。
别美七處九會本經。
千門妙義。
以此為柱。
萬衆要旨。
以此為棟。
号五教章。
即由茲焉。
章于中有二下。
二辨相。
亦二。
初分列。
二随釋。
今初。
義苑雲。
就法者。
謂于一代教法之上。
約其大小權實。
漸頓偏圓。
流類别故。
分成其五。
若爾賢首約義開宗。
以判五教。
何得卻雲教法耶。
答。
雖義為能分。
教為所分。
此中既雲就法。
決知是其教法。
故下結指雲此約法以分教耳若就法義如下别辨。
負教之人。
善察辭義。
切忌。
無以名教濫其法義。
豈不觀此中但約教诠立其教名耶。
以理開宗者。
理謂理趣。
則趣尚曰宗。
雖趣尚多端。
以理趣相從。
但成其十耳(已上)此釋意者。
就法分教者。
能诠為法。
就能诠法。
即為五階。
名為五教。
法即教也。
俱能诠故。
折薪雲。
就法分教者。
與以義分教何别。
然有二義。
一通能所诠。
謂教理行果四。
皆名法也。
二唯所诠。
此亦二義。
若望能诠之教。
法亦是義。
若望展轉解釋之義。
總舉曰法。
别說為義。
如雲色是法。
分十一色。
為義。
故四辨中。
法義二無礙辨。
不同也。
清涼雲。
法約自體。
義約差别。
謂十一色等。
虛妄分别之相。
即是義也。
又圭山雲。
法對能诠之文。
總名為義。
對後展轉解釋之義。
即名法也。
所謂探玄大疏。
皆雲以義分教者。
此由正立教辨所诠。
一處說之故。
直雲以義分教。
皆望能诠。
為言。
若今文。
雲就法分教者。
望下亦所诠差别展轉義。
為在第九科中。
故下結雲此約法以分教爾。
若約法義。
如下别辨。
此即雲法雲義。
都是所诠。
但所對不同爾。
若使今文立教複如探玄等中便說所诠者。
亦應雲以義分教也。
祖師一宗字之妙。
今方見矣。
言以理開宗者。
理即義理。
道理之理。
非真理之理也。
餘處雲依教開宗者。
是依五教。
明十宗。
今雲以理。
是就所诠為言。
五教所诠理。
既不同。
即以此理。
開十宗也。
如前六宗所尚道理。
不同故。
開為六宗。
所诠不離八輩。
故合為一教也(已上)此記釋者。
以法為所诠。
約所诠義。
分教為五。
故複古雲。
就法分教者。
法謂能诠教法。
就此一代教法。
以類相從。
其流有五。
故次文雲。
聖教萬差。
要唯有五。
問。
今家以義判教。
其理安在。
答。
不約所诠之義。
何以知其教法有五。
蓋由吾祖以圓通之智眼。
觀彼聖教。
诠小乘行果。
則分為小教。
權實偏圓。
義有不同。
則分為彼教故。
下文雲。
此約法以分教。
若就法義。
如下别辨。
此分能诠五教不同。
下辨五類所诠差别。
于理照着。
以理開宗者。
約人所尚。
道理不同。
略有十也(已上)此意以法為能诠教。
集成雲。
就法分教教類有五者。
謂約聖言量。
判一大藏經。
總為五種教。
故義苑後義曰。
豈不觀此中但約教诠。
立其教名耶。
如以經本中。
下文内。
為善伏太子所說。
名為圓滿修多羅故。
立此名等(已上)此師義意。
亦以法為能诠教。
約聖言量者。
釋就法之言。
以理開宗。
是約所诠。
文顯決定。
不及異釋。
就法分教法。
通能所。
是故諸記異釋取舍。
問。
應有約教開宗義耶。
既有就義分教。
何無以教開宗。
答。
集成雲。
以理開宗宗乃有十者。
清涼雲。
依教文。
必顯略(已上)即大疏雲。
立教開宗分二。
一以義分教。
二依教分宗(已上)此即二門。
能诠所诠。
能依所依。
相對而明。
折薪言餘處雲。
而會釋者。
即當此文。
問。
五教十宗。
諸祖之中。
誰人所立。
請陳其旨。
答。
東晉壽曆。
翻傳圓經。
覺賢三藏。
即其譯主。
幹時法業法師。
筆受編列。
陶冶研精。
遂有所悟。
聚衆講敷。
服膺數多。
造指歸兩卷。
大行于世。
然則講經撰章。
始于業公。
自爾已來。
梵僧漢僧。
啟八會之宗歸。
僧哲俗英。
錄七處之義旨。
賢匠間出。
弘演甚多。
然構一宗之大城。
攝八萬之莊典。
正始于終南杜法順尊者。
法順禅師。
乃文殊師利菩薩之化身。
出于清涼山。
居于終南之峰。
弘以花嚴。
訓以一乘。
遂造法界觀一卷。
五教止觀一卷。
是花嚴根本之章。
圓宗最初之觀。
末裔皆鹹服膺。
後昆并乃椟仰。
彼五教止觀者。
即約五教。
各明止觀。
故五教之名。
正始彼觀。
次至相寺智俨大師。
親承于杜順和尚。
顯揚宗旨。
弘傳一乘。
搜玄十玄。
孔目問答。
章疏非一。
約就五教。
廣立清範。
次賢首尊者。
禀承在茲。
端光照廷。
源在雲花。
師資芳芬。
因緣契合。
故賢首親承于智俨。
造此五教。
一朝歸投。
四海仰宗。
教理廣敷。
義途繁興者。
乃賢首尊者。
弘傳開演之時而已。
厥後清涼。
研核究盡。
圭峰服膺弘傳。
教理極成。
無如此宗者也。
當知五教。
草創始于杜順。
繁昌乃在雲花西寺。
就中雲花寺智俨尊者。
陶冶圓宗。
神僧緻告。
六相發悟。
然後撰疏。
通海内。
靈驗在前。
祥瑞可信。
故折薪雲。
此之宗教。
權輿于雲花。
周流諸于賢首。
故賢首述花嚴傳。
中叙至相。
其略曰。
初既遍學。
以法門繁廣。
智海沖深。
方駕司南。
不知所指。
乃至于經藏前。
而自立誓。
信手取之。
得花嚴第一。
即于當寺智正法師下。
聽受此經。
雖閱舊聞。
常懷新疑。
炎涼亟改。
未萃所疑。
遂遍覽藏經。
讨尋衆釋。
得光統律師文疏。
稱開殊轸。
謂别教一乘。
無盡緣起。
悠然賞會。
粗知毛目。
後忽遇異僧來。
謂曰。
汝欲得解一乘義者。
其十地中六相之義。
慎勿輕之。
可一兩月間。
攝靜思之。
當自知爾。
言訖忽然不現。
俨驚惕良久。
因即陶研。
不盈累朔。
于焉大啟。
遂立教分宗。
制此經疏。
時年二十七也。
據此開宗判教。
因悟六相法門。
曾不雲本于起信設。
爾龍樹亦不得為二祖。
以賢首解起信立義分。
脫體與釋。
論違解釋分中。
亦乍同乍異。
豈曰師承耶思之(已上)此釋分教開宗标章之文也。
雲花尊者。
奇瑞如是。
立教精妙。
事即可見。
然立五教。
謂始于俨。
彼杜順師。
五教止觀。
宋朝後代。
若是逸耶。
彼文傳世。
其文顯然。
日域古來。
彼文大弘。
是故知之。
然由事義。
是草創故。
讓功俨師。
言其所立。
亦無有妨。
雖是帝心(杜順尊者)初立。
雲花細研。
而賢首精究。
弘通一天。
是故讓功。
悉言賢首所立五教。
彼亦如是。
讓功雲花。
大宋諸德。
皆謂雲花謂始立五教。
乃此例也。
集成雲。
圭峰曰。
斯之五教。
映古奪今。
可為依準。
通玄曰。
然今唐朝藏法師。
承習俨法師。
為門人。
立教深有道理。
亦可叙其旨趣。
一小乘教。
二大乘始教。
三終教。
四頓教。
五圓教(已上)雖知藏師禀于俨師。
而至立五教者。
即言藏法師。
此例非一。
事義皆爾。
若覺苑大日經疏演密鈔一。
言依清涼五教。
此亦随時有此事矣。
上明五教最初所立。
其十宗者。
杜順智俨所釋文中。
未見有其如是十宗。
然得雲花尊者意緻。
賢首大師。
始立十宗。
是故應言賢首十宗。
章初門者下。
二随釋。
即二。
不科自别。
初就法分教。
于中分三。
初牒标。
二聖教萬差下。
演釋。
三結指。
演釋亦二。
初以類分教。
二依教辨相。
今初。
複古雲。
聖教萬差。
即東流一代部類之多也。
就此聖教。
通為五類。
小者相從為小。
不辨部帙大小。
卷軸多寡也。
餘四皆爾。
如人持尺量絹。
就絹分成五段。
但言分絹。
不言尺等。
非不用尺。
今就教法。
類分為五。
非不以義也(已上)折薪雲。
言要唯者五有。
顯不增減也。
小對大得名。
始對終得名。
頓對漸得名。
以始終俱是漸故。
圓總對前。
以四皆偏故也(已上)言一小乘教等者。
義苑雲。
具雲愚法小乘。
謂愚于法空故。
皆是大乘貶斥為名故。
解深密經雲。
阿陀那識。
甚微細習氣種子。
成瀑流。
我于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别執為我。
謂凡則此教中人天乘。
愚則正是小乘之流。
既不開演。
則不達唯心法空。
故攝論雲。
是故不為諸聲聞等開示此識。
彼不求微細一切智智故。
見法定實。
故雲愚法。
故智論三十一雲。
小乘弟子鈍根故。
為說衆生空。
故愚法小乘之名依此經論而立。
則愚揀三乘。
小異菩薩故。
無所濫矣。
二大乘始教。
大則揀異小乘。
始者初也。
謂衍門初教。
亦名分教。
由合深密第二第三時教。
皆未盡理。
而成此教。
言未盡理者。
第二時中。
但明于空。
空是初門。
第三時中。
定有三乘。
隐于一極。
故初教名。
亦從深密二時。
以得。
雲何空門為初。
法鼓經中。
以空門為始。
若爾。
彼第三時。
既不明空。
何得名初。
以未顯一極故。
以是二時同許定性二乘俱不成佛。
時由此義。
加分教名。
三終教。
亦名實教。
定性二乘。
無性闡提。
悉當成佛。
方盡大乘至極之說。
故立為終。
以稱實理故。
名為實。
則雙對前二。
以立斯名。
非唯說空複說中道妙有。
故稱實理。
既非
于此門中。
總分為二。
初标章。
二辨相。
今初。
古今諸師。
分教立義。
各契時宜。
事已前陳。
章主之意。
分教開宗。
顯揚佛法。
事須陳演。
為是随古。
亦别立耶。
古來諸德。
既随義立。
今亦随義。
得意建立。
是故此門。
次前而來。
義苑釋門題雲。
分判五教。
開顯十宗(已上)此乃舉下二段。
合為門題。
此之二段。
即是一乘之骨目。
一教之髓腦。
總判一代八萬教藏。
别美七處九會本經。
千門妙義。
以此為柱。
萬衆要旨。
以此為棟。
号五教章。
即由茲焉。
章于中有二下。
二辨相。
亦二。
初分列。
二随釋。
今初。
義苑雲。
就法者。
謂于一代教法之上。
約其大小權實。
漸頓偏圓。
流類别故。
分成其五。
若爾賢首約義開宗。
以判五教。
何得卻雲教法耶。
答。
雖義為能分。
教為所分。
此中既雲就法。
決知是其教法。
故下結指雲此約法以分教耳若就法義如下别辨。
負教之人。
善察辭義。
切忌。
無以名教濫其法義。
豈不觀此中但約教诠立其教名耶。
以理開宗者。
理謂理趣。
則趣尚曰宗。
雖趣尚多端。
以理趣相從。
但成其十耳(已上)此釋意者。
就法分教者。
能诠為法。
就能诠法。
即為五階。
名為五教。
法即教也。
俱能诠故。
折薪雲。
就法分教者。
與以義分教何别。
然有二義。
一通能所诠。
謂教理行果四。
皆名法也。
二唯所诠。
此亦二義。
若望能诠之教。
法亦是義。
若望展轉解釋之義。
總舉曰法。
别說為義。
如雲色是法。
分十一色。
為義。
故四辨中。
法義二無礙辨。
不同也。
清涼雲。
法約自體。
義約差别。
謂十一色等。
虛妄分别之相。
即是義也。
又圭山雲。
法對能诠之文。
總名為義。
對後展轉解釋之義。
即名法也。
所謂探玄大疏。
皆雲以義分教者。
此由正立教辨所诠。
一處說之故。
直雲以義分教。
皆望能诠。
為言。
若今文。
雲就法分教者。
望下亦所诠差别展轉義。
為在第九科中。
故下結雲此約法以分教爾。
若約法義。
如下别辨。
此即雲法雲義。
都是所诠。
但所對不同爾。
若使今文立教複如探玄等中便說所诠者。
亦應雲以義分教也。
祖師一宗字之妙。
今方見矣。
言以理開宗者。
理即義理。
道理之理。
非真理之理也。
餘處雲依教開宗者。
是依五教。
明十宗。
今雲以理。
是就所诠為言。
五教所诠理。
既不同。
即以此理。
開十宗也。
如前六宗所尚道理。
不同故。
開為六宗。
所诠不離八輩。
故合為一教也(已上)此記釋者。
以法為所诠。
約所诠義。
分教為五。
故複古雲。
就法分教者。
法謂能诠教法。
就此一代教法。
以類相從。
其流有五。
故次文雲。
聖教萬差。
要唯有五。
問。
今家以義判教。
其理安在。
答。
不約所诠之義。
何以知其教法有五。
蓋由吾祖以圓通之智眼。
觀彼聖教。
诠小乘行果。
則分為小教。
權實偏圓。
義有不同。
則分為彼教故。
下文雲。
此約法以分教。
若就法義。
如下别辨。
此分能诠五教不同。
下辨五類所诠差别。
于理照着。
以理開宗者。
約人所尚。
道理不同。
略有十也(已上)此意以法為能诠教。
集成雲。
就法分教教類有五者。
謂約聖言量。
判一大藏經。
總為五種教。
故義苑後義曰。
豈不觀此中但約教诠。
立其教名耶。
如以經本中。
下文内。
為善伏太子所說。
名為圓滿修多羅故。
立此名等(已上)此師義意。
亦以法為能诠教。
約聖言量者。
釋就法之言。
以理開宗。
是約所诠。
文顯決定。
不及異釋。
就法分教法。
通能所。
是故諸記異釋取舍。
問。
應有約教開宗義耶。
既有就義分教。
何無以教開宗。
答。
集成雲。
以理開宗宗乃有十者。
清涼雲。
依教文。
必顯略(已上)即大疏雲。
立教開宗分二。
一以義分教。
二依教分宗(已上)此即二門。
能诠所诠。
能依所依。
相對而明。
折薪言餘處雲。
而會釋者。
即當此文。
問。
五教十宗。
諸祖之中。
誰人所立。
請陳其旨。
答。
東晉壽曆。
翻傳圓經。
覺賢三藏。
即其譯主。
幹時法業法師。
筆受編列。
陶冶研精。
遂有所悟。
聚衆講敷。
服膺數多。
造指歸兩卷。
大行于世。
然則講經撰章。
始于業公。
自爾已來。
梵僧漢僧。
啟八會之宗歸。
僧哲俗英。
錄七處之義旨。
賢匠間出。
弘演甚多。
然構一宗之大城。
攝八萬之莊典。
正始于終南杜法順尊者。
法順禅師。
乃文殊師利菩薩之化身。
出于清涼山。
居于終南之峰。
弘以花嚴。
訓以一乘。
遂造法界觀一卷。
五教止觀一卷。
是花嚴根本之章。
圓宗最初之觀。
末裔皆鹹服膺。
後昆并乃椟仰。
彼五教止觀者。
即約五教。
各明止觀。
故五教之名。
正始彼觀。
次至相寺智俨大師。
親承于杜順和尚。
顯揚宗旨。
弘傳一乘。
搜玄十玄。
孔目問答。
章疏非一。
約就五教。
廣立清範。
次賢首尊者。
禀承在茲。
端光照廷。
源在雲花。
師資芳芬。
因緣契合。
故賢首親承于智俨。
造此五教。
一朝歸投。
四海仰宗。
教理廣敷。
義途繁興者。
乃賢首尊者。
弘傳開演之時而已。
厥後清涼。
研核究盡。
圭峰服膺弘傳。
教理極成。
無如此宗者也。
當知五教。
草創始于杜順。
繁昌乃在雲花西寺。
就中雲花寺智俨尊者。
陶冶圓宗。
神僧緻告。
六相發悟。
然後撰疏。
通海内。
靈驗在前。
祥瑞可信。
故折薪雲。
此之宗教。
權輿于雲花。
周流諸于賢首。
故賢首述花嚴傳。
中叙至相。
其略曰。
初既遍學。
以法門繁廣。
智海沖深。
方駕司南。
不知所指。
乃至于經藏前。
而自立誓。
信手取之。
得花嚴第一。
即于當寺智正法師下。
聽受此經。
雖閱舊聞。
常懷新疑。
炎涼亟改。
未萃所疑。
遂遍覽藏經。
讨尋衆釋。
得光統律師文疏。
稱開殊轸。
謂别教一乘。
無盡緣起。
悠然賞會。
粗知毛目。
後忽遇異僧來。
謂曰。
汝欲得解一乘義者。
其十地中六相之義。
慎勿輕之。
可一兩月間。
攝靜思之。
當自知爾。
言訖忽然不現。
俨驚惕良久。
因即陶研。
不盈累朔。
于焉大啟。
遂立教分宗。
制此經疏。
時年二十七也。
據此開宗判教。
因悟六相法門。
曾不雲本于起信設。
爾龍樹亦不得為二祖。
以賢首解起信立義分。
脫體與釋。
論違解釋分中。
亦乍同乍異。
豈曰師承耶思之(已上)此釋分教開宗标章之文也。
雲花尊者。
奇瑞如是。
立教精妙。
事即可見。
然立五教。
謂始于俨。
彼杜順師。
五教止觀。
宋朝後代。
若是逸耶。
彼文傳世。
其文顯然。
日域古來。
彼文大弘。
是故知之。
然由事義。
是草創故。
讓功俨師。
言其所立。
亦無有妨。
雖是帝心(杜順尊者)初立。
雲花細研。
而賢首精究。
弘通一天。
是故讓功。
悉言賢首所立五教。
彼亦如是。
讓功雲花。
大宋諸德。
皆謂雲花謂始立五教。
乃此例也。
集成雲。
圭峰曰。
斯之五教。
映古奪今。
可為依準。
通玄曰。
然今唐朝藏法師。
承習俨法師。
為門人。
立教深有道理。
亦可叙其旨趣。
一小乘教。
二大乘始教。
三終教。
四頓教。
五圓教(已上)雖知藏師禀于俨師。
而至立五教者。
即言藏法師。
此例非一。
事義皆爾。
若覺苑大日經疏演密鈔一。
言依清涼五教。
此亦随時有此事矣。
上明五教最初所立。
其十宗者。
杜順智俨所釋文中。
未見有其如是十宗。
然得雲花尊者意緻。
賢首大師。
始立十宗。
是故應言賢首十宗。
章初門者下。
二随釋。
即二。
不科自别。
初就法分教。
于中分三。
初牒标。
二聖教萬差下。
演釋。
三結指。
演釋亦二。
初以類分教。
二依教辨相。
今初。
複古雲。
聖教萬差。
即東流一代部類之多也。
就此聖教。
通為五類。
小者相從為小。
不辨部帙大小。
卷軸多寡也。
餘四皆爾。
如人持尺量絹。
就絹分成五段。
但言分絹。
不言尺等。
非不用尺。
今就教法。
類分為五。
非不以義也(已上)折薪雲。
言要唯者五有。
顯不增減也。
小對大得名。
始對終得名。
頓對漸得名。
以始終俱是漸故。
圓總對前。
以四皆偏故也(已上)言一小乘教等者。
義苑雲。
具雲愚法小乘。
謂愚于法空故。
皆是大乘貶斥為名故。
解深密經雲。
阿陀那識。
甚微細習氣種子。
成瀑流。
我于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别執為我。
謂凡則此教中人天乘。
愚則正是小乘之流。
既不開演。
則不達唯心法空。
故攝論雲。
是故不為諸聲聞等開示此識。
彼不求微細一切智智故。
見法定實。
故雲愚法。
故智論三十一雲。
小乘弟子鈍根故。
為說衆生空。
故愚法小乘之名依此經論而立。
則愚揀三乘。
小異菩薩故。
無所濫矣。
二大乘始教。
大則揀異小乘。
始者初也。
謂衍門初教。
亦名分教。
由合深密第二第三時教。
皆未盡理。
而成此教。
言未盡理者。
第二時中。
但明于空。
空是初門。
第三時中。
定有三乘。
隐于一極。
故初教名。
亦從深密二時。
以得。
雲何空門為初。
法鼓經中。
以空門為始。
若爾。
彼第三時。
既不明空。
何得名初。
以未顯一極故。
以是二時同許定性二乘俱不成佛。
時由此義。
加分教名。
三終教。
亦名實教。
定性二乘。
無性闡提。
悉當成佛。
方盡大乘至極之說。
故立為終。
以稱實理故。
名為實。
則雙對前二。
以立斯名。
非唯說空複說中道妙有。
故稱實理。
既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