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分成。
故亦名實。
依是義故。
法鼓經中。
以不空門為終也。
四頓教。
但一念不生。
即名為佛。
不依地位漸次。
而說故。
立為頓教。
不同前漸次位修行。
不同于後圓融具德。
故立為頓。
頓诠此理故。
名頓教。
故楞伽雲。
頓者如鏡中像頓現非漸。
寶積中。
說頓教修多羅。
如以絕言。
則淨名默住等。
五圓教。
依普賢法界。
帝網重重。
主伴具足故。
名圓教。
故此圓教。
語廣名無量乘。
語深唯顯一乘。
一乘有二。
一同教一乘。
同頓同實故。
二别教一乘。
唯圓融具德故。
以别說同皆圓教攝。
故經雲。
為善伏太子。
所說。
名圓滿修多羅。
故立此名也。
故五教之名。
皆有所憑。
不可增減。
傳法之士。
勿攻異說。
強立訛名。
展轉澆漓。
難複停止。
竊觀先祖立言。
矩規聖道。
豈容晚進複有更張者欤。
然則苑師異說。
攻擊太高清涼正辭。
排斥彌甚。
豈待于今。
卻容邪說于其間哉。
勉之同歸于道也(已上)五教名承。
委悉如是。
大疏細解。
今皆取之。
為知名義。
皆具引之。
章初一即愚法二乘下。
二依教辨相。
亦二。
初略釋初後二教。
二廣釋中間三教。
今初。
義苑雲。
先明初後者。
謂此二教。
優劣特異。
不随開合。
故。
有别教小乘居然易别故。
别教一乘回異諸宗故。
善伏太子所被之機。
經說在周難中。
圓滿修多羅能被之教。
則除難獲證等(已上)問。
愚法小乘教中。
具說三乘因果。
是故亦說菩薩修行。
如阿含經。
說授記彌勒等婆沙俱舍等。
廣說釋迦修行得果之相。
何故今教。
唯言二乘。
不言菩薩。
彼中菩薩。
何教攝屬。
答。
佛說小教。
本被二乘。
令彼出三界。
安處累外故。
是故愚法。
唯攝小乘。
菩薩彼教。
即是大乘。
故小乘中。
不攝菩薩。
是故諸德。
定所攝人。
如是配屬。
唯攝二乘。
貞元疏一雲。
第一小教者。
即聲聞緣覺。
謂佛說四谛十二因緣。
但明人空。
未辨法空。
但斷煩惱。
不斷所知。
但出三界。
成于小果。
不求菩提。
故法花雲。
為求聲聞者。
說應四谛法。
為求辟支佛者。
說應十二因緣法。
就教行異。
分成二乘理果同故。
合之為一(已上)此即愚法唯攝二乘。
不同天台三藏教義。
彼名小乘。
為三藏教。
此教具攝三乘行果。
故不名小乘。
總号三藏。
大疏一上雲。
所以不名小乘教者。
此教亦有大乘六度菩薩三十四心斷結成真佛故(已上)此陳天台所立名也。
演義鈔雲。
謂有難言。
何以不名小乘。
強立三藏。
而招多失。
故今通雲。
以有大乘故。
不得名小。
彼教之中。
立有菩薩。
謂是大乘。
大乘之中望之。
皆稱三藏小乘(已上)彼三藏故。
菩薩人者。
小中多大。
望彼三教。
還是小教。
如是相望。
然今愚法小乘教者。
所攝法門。
與彼藏教。
無有差别。
但是不攝菩薩而已。
故清涼圭山。
并陳愚法小乘教雲。
初即天台藏教。
圭山釋雲。
以見天台立名招難故。
此直名小乘。
其所攝法。
不異于彼。
故雲即也。
但不收六度菩薩故。
唯雲小。
六度權教。
入大乘始教分中故。
此意如别卷說(已上)(圓覺大鈔三上)小乘六度菩薩因果。
既超二乘。
不可與彼同類攝屬。
是故以此。
為始教分。
又小教佛果。
非是實事。
唯是大乘化身一分。
是故奪之。
屬始教中。
約其體實。
雖義是然。
既是小教多分所談。
若約相别。
兼攝言之。
菩薩因果。
所說多端。
故今章上文雲。
小乘中亦有三。
如小論中。
自有聲開法。
緣覺法。
及佛法。
此中佛法。
但慈悲愛行等。
異于二乘故也(已上)玄記一雲。
菩薩藏中。
唯諸聖教。
亦有三類。
一小乘中菩薩藏。
謂诠示菩薩依三十四心等。
次第成佛。
亦不論于十地行位。
仍複不同聲聞等者是也。
如婆沙俱舍說(已上。
餘二非今要也)下會通中雲。
以本從末門。
如小乘說。
以同聲聞故(已上)既始教外。
别舉此類。
故愚法教。
亦有菩薩。
孔目第三。
小乘教中。
有其世義。
明成佛事。
如之餘諸文等。
多明愚法小乘教中菩薩因果。
雖知是屬始教分中。
而亦小教。
說其行相。
傍談菩薩。
是有何過。
而今就正。
唯攝二乘。
言後一即别教一乘者。
問。
何故圓教。
不言同教。
答。
圓教本意。
唯明别教。
攝其漸入一乘之者。
是故兼立同教今屬圓就正意。
唯明别教。
問。
圓教之中。
有全攝義。
約此義門。
成立圓教。
何必約就漸入之者。
答。
全攝諸宗。
亦約諸乘。
若無三乘。
無此門故。
問。
若爾。
何故大疏圓教。
雙明同别義理分齊。
就圓教故。
義苑取之。
釋圓教故。
答。
彼明圓教。
深廣說攝。
是故同别二門并陳。
若約此門。
今章之初一乘。
亦分同别二教。
所诠差别。
一一皆爾。
約此明義。
前揀全收。
甚深廣大行相如此。
今約正意。
唯明别教。
言此經下文内為善伏太子所說等者。
此出六十花嚴第五十五卷中。
即是善财童子所過。
第三十九知識。
願勇光明守護衆生夜夜天。
此是第八地善知識。
唐經名大願精進力救護一切衆生主夜神也。
善财童子。
于此夜天所。
護法門已。
即問天言。
此法門者。
名為何等。
發道心來。
經幾時耶。
久如當成無上菩提。
夜天答曰。
此法門者。
名随應化覺悟衆生長養善根。
得此法門。
為幾時者。
我承佛力。
為汝解說。
乃往古世過世界海微塵等劫。
複過是數有劫。
名曰善光。
彼有世界。
名曰寶光。
于彼劫中。
有萬如來。
出興于世。
最初如來。
号法輪音聲虛空燈。
彼閻浮提中。
有寶莊嚴王都。
彼有大林。
名善光明。
于此林中。
有一道場。
名曰善花。
彼道場上。
有寶蓮花師子之座。
時彼如來。
于此座上。
成等正覺。
爾時人民壽十千歲。
行殺生等十不善業。
時彼如來。
于百歲中。
座于道場。
為諸菩薩及諸天主并閻浮提宿殖德者。
說微妙法。
其餘衆生。
待善根熟。
爾時國王。
名曰勝光。
時彼人民。
造十惡業。
有諸衆生。
犯王法者。
囚執囹圄。
受諸楚毒。
彼王太子。
名曰善伏。
端正殊特。
具足妙相聞獄人苦。
起大悲心。
白王欲令免脫獄人。
王召群臣。
而苦。
評議。
群臣不許。
若救彼者。
罪應至死。
太子代獄。
欲自受苦。
王依臣言。
欲誅太子。
王後聞之。
乞太子壽。
王召太子。
即赦獄人。
夫人白王。
願聽太子在外半月布施修福。
然後随王如法苦治。
王即聽許。
時都城北。
有一大林。
名曰日光。
太子詣彼。
設大施會。
一切衆人。
雲集彼所。
爾時法輪音聲虛空燈如來。
與天龍等無量大衆。
來詣彼會。
為善伏太子等。
說圓滿因緣修多羅。
時彼大衆。
聞正法已。
八十那由他衆生。
皆起離垢清淨法眼。
得無學地。
一萬衆生。
滿普賢行。
廣說(雲雲)爾時太子。
豈異人乎。
我身是也。
我于爾時。
得此法門。
經文甚廣。
取要引之。
下重頌雲。
顯現自在力。
演說圓滿經。
無量諸衆生。
悉受菩提記(已上)依此文故。
立圓教名。
天台圓教。
即依此文。
問。
彼是過去如來所說。
何故今教。
取立此名。
答。
彼此俱是一乘圓教。
無有别味。
即是一體。
何況守護夜天。
于昔佛所。
獲此長養善根法門。
今遮那會。
以此法門。
授于善财。
彼即圓經。
此亦圓教。
此彼一體。
故得引用。
如法花中日月燈明威音王等。
此是過去。
與今一同。
引彼顯此。
問。
此經中。
既言圓滿修多羅。
而今于此經。
誰初立此名。
答。
花嚴傳二雲。
釋惠光。
姓揚氏。
定州盧人也(乃至)有疏四卷。
立頓漸圓三教。
以判群典。
以花嚴為圓教。
自其始也(已上)此乃依善伏太子。
圓滿經誠據故也。
章中間三者。
二廣明中間三教。
亦二。
初标分。
二随釋。
今初。
複古雲。
中間三者。
謂始終頓也。
探玄開二。
則首開别教一乘。
前四為三乘。
三中則開小為小乘。
中間三教。
為共教三乘。
與此全同。
章初以别教。
揀三乘。
以愚法在界内。
為小乘。
中間為三乘也。
孰雲不揀終頓哉(已上)總合言之。
三乘小乘。
總言三乘。
三中别開故。
分小乘。
立一·三·小。
以名三宗。
因破異釋。
故雲孰雲。
章一或總為一下。
二随釋。
亦三。
謂一教二教三教也。
今初一教。
義苑雲。
言中間者。
謂前有小乘。
後有圓教。
則始終頓之三也。
謂一三乘教也者。
言同而義别也。
言同故。
帶三乘。
名義别故。
始教實有三乘。
方便引攝。
究竟不破故。
終教該收權小。
破會三乘。
同歸一乘實故。
頓教三乘融攝。
一性本顯。
靈明知寂故。
後之二教。
雖展轉深妙。
皆該性。
良由未免對。
故屬三教。
如上所引說者。
般若深密法花涅槃等(已上)折薪雲。
言或總為一三乘教者。
合前所列中間三乘。
總為一個三乘教也。
以此下。
出所以。
然此所得。
自有三義。
始教始終俱别。
終教始終俱同。
頓教始終俱離。
然皆三人所得故。
總名三乘教也。
言如上所引說者。
即上同教共般若中所明。
三乘共教者是。
今既指前反驗。
前明三乘。
況通三教理無疑也。
問。
初一即愚法。
後一即别教。
此中間是三乘教。
獨不指配同教何耶。
答。
此深有理。
以同教必具三一。
即合成同教。
今約三一。
分教不同。
故不配也。
若欲配者。
即将此初小中三後一。
合乃當同教。
正同前上開一乘。
下開愚法。
而名三乘。
即此三乘名為同教也(已上)此中明不舉同教之所以。
此亦可有此道理焉
故亦名實。
依是義故。
法鼓經中。
以不空門為終也。
四頓教。
但一念不生。
即名為佛。
不依地位漸次。
而說故。
立為頓教。
不同前漸次位修行。
不同于後圓融具德。
故立為頓。
頓诠此理故。
名頓教。
故楞伽雲。
頓者如鏡中像頓現非漸。
寶積中。
說頓教修多羅。
如以絕言。
則淨名默住等。
五圓教。
依普賢法界。
帝網重重。
主伴具足故。
名圓教。
故此圓教。
語廣名無量乘。
語深唯顯一乘。
一乘有二。
一同教一乘。
同頓同實故。
二别教一乘。
唯圓融具德故。
以别說同皆圓教攝。
故經雲。
為善伏太子。
所說。
名圓滿修多羅。
故立此名也。
故五教之名。
皆有所憑。
不可增減。
傳法之士。
勿攻異說。
強立訛名。
展轉澆漓。
難複停止。
竊觀先祖立言。
矩規聖道。
豈容晚進複有更張者欤。
然則苑師異說。
攻擊太高清涼正辭。
排斥彌甚。
豈待于今。
卻容邪說于其間哉。
勉之同歸于道也(已上)五教名承。
委悉如是。
大疏細解。
今皆取之。
為知名義。
皆具引之。
章初一即愚法二乘下。
二依教辨相。
亦二。
初略釋初後二教。
二廣釋中間三教。
今初。
義苑雲。
先明初後者。
謂此二教。
優劣特異。
不随開合。
故。
有别教小乘居然易别故。
别教一乘回異諸宗故。
善伏太子所被之機。
經說在周難中。
圓滿修多羅能被之教。
則除難獲證等(已上)問。
愚法小乘教中。
具說三乘因果。
是故亦說菩薩修行。
如阿含經。
說授記彌勒等婆沙俱舍等。
廣說釋迦修行得果之相。
何故今教。
唯言二乘。
不言菩薩。
彼中菩薩。
何教攝屬。
答。
佛說小教。
本被二乘。
令彼出三界。
安處累外故。
是故愚法。
唯攝小乘。
菩薩彼教。
即是大乘。
故小乘中。
不攝菩薩。
是故諸德。
定所攝人。
如是配屬。
唯攝二乘。
貞元疏一雲。
第一小教者。
即聲聞緣覺。
謂佛說四谛十二因緣。
但明人空。
未辨法空。
但斷煩惱。
不斷所知。
但出三界。
成于小果。
不求菩提。
故法花雲。
為求聲聞者。
說應四谛法。
為求辟支佛者。
說應十二因緣法。
就教行異。
分成二乘理果同故。
合之為一(已上)此即愚法唯攝二乘。
不同天台三藏教義。
彼名小乘。
為三藏教。
此教具攝三乘行果。
故不名小乘。
總号三藏。
大疏一上雲。
所以不名小乘教者。
此教亦有大乘六度菩薩三十四心斷結成真佛故(已上)此陳天台所立名也。
演義鈔雲。
謂有難言。
何以不名小乘。
強立三藏。
而招多失。
故今通雲。
以有大乘故。
不得名小。
彼教之中。
立有菩薩。
謂是大乘。
大乘之中望之。
皆稱三藏小乘(已上)彼三藏故。
菩薩人者。
小中多大。
望彼三教。
還是小教。
如是相望。
然今愚法小乘教者。
所攝法門。
與彼藏教。
無有差别。
但是不攝菩薩而已。
故清涼圭山。
并陳愚法小乘教雲。
初即天台藏教。
圭山釋雲。
以見天台立名招難故。
此直名小乘。
其所攝法。
不異于彼。
故雲即也。
但不收六度菩薩故。
唯雲小。
六度權教。
入大乘始教分中故。
此意如别卷說(已上)(圓覺大鈔三上)小乘六度菩薩因果。
既超二乘。
不可與彼同類攝屬。
是故以此。
為始教分。
又小教佛果。
非是實事。
唯是大乘化身一分。
是故奪之。
屬始教中。
約其體實。
雖義是然。
既是小教多分所談。
若約相别。
兼攝言之。
菩薩因果。
所說多端。
故今章上文雲。
小乘中亦有三。
如小論中。
自有聲開法。
緣覺法。
及佛法。
此中佛法。
但慈悲愛行等。
異于二乘故也(已上)玄記一雲。
菩薩藏中。
唯諸聖教。
亦有三類。
一小乘中菩薩藏。
謂诠示菩薩依三十四心等。
次第成佛。
亦不論于十地行位。
仍複不同聲聞等者是也。
如婆沙俱舍說(已上。
餘二非今要也)下會通中雲。
以本從末門。
如小乘說。
以同聲聞故(已上)既始教外。
别舉此類。
故愚法教。
亦有菩薩。
孔目第三。
小乘教中。
有其世義。
明成佛事。
如之餘諸文等。
多明愚法小乘教中菩薩因果。
雖知是屬始教分中。
而亦小教。
說其行相。
傍談菩薩。
是有何過。
而今就正。
唯攝二乘。
言後一即别教一乘者。
問。
何故圓教。
不言同教。
答。
圓教本意。
唯明别教。
攝其漸入一乘之者。
是故兼立同教今屬圓就正意。
唯明别教。
問。
圓教之中。
有全攝義。
約此義門。
成立圓教。
何必約就漸入之者。
答。
全攝諸宗。
亦約諸乘。
若無三乘。
無此門故。
問。
若爾。
何故大疏圓教。
雙明同别義理分齊。
就圓教故。
義苑取之。
釋圓教故。
答。
彼明圓教。
深廣說攝。
是故同别二門并陳。
若約此門。
今章之初一乘。
亦分同别二教。
所诠差别。
一一皆爾。
約此明義。
前揀全收。
甚深廣大行相如此。
今約正意。
唯明别教。
言此經下文内為善伏太子所說等者。
此出六十花嚴第五十五卷中。
即是善财童子所過。
第三十九知識。
願勇光明守護衆生夜夜天。
此是第八地善知識。
唐經名大願精進力救護一切衆生主夜神也。
善财童子。
于此夜天所。
護法門已。
即問天言。
此法門者。
名為何等。
發道心來。
經幾時耶。
久如當成無上菩提。
夜天答曰。
此法門者。
名随應化覺悟衆生長養善根。
得此法門。
為幾時者。
我承佛力。
為汝解說。
乃往古世過世界海微塵等劫。
複過是數有劫。
名曰善光。
彼有世界。
名曰寶光。
于彼劫中。
有萬如來。
出興于世。
最初如來。
号法輪音聲虛空燈。
彼閻浮提中。
有寶莊嚴王都。
彼有大林。
名善光明。
于此林中。
有一道場。
名曰善花。
彼道場上。
有寶蓮花師子之座。
時彼如來。
于此座上。
成等正覺。
爾時人民壽十千歲。
行殺生等十不善業。
時彼如來。
于百歲中。
座于道場。
為諸菩薩及諸天主并閻浮提宿殖德者。
說微妙法。
其餘衆生。
待善根熟。
爾時國王。
名曰勝光。
時彼人民。
造十惡業。
有諸衆生。
犯王法者。
囚執囹圄。
受諸楚毒。
彼王太子。
名曰善伏。
端正殊特。
具足妙相聞獄人苦。
起大悲心。
白王欲令免脫獄人。
王召群臣。
而苦。
評議。
群臣不許。
若救彼者。
罪應至死。
太子代獄。
欲自受苦。
王依臣言。
欲誅太子。
王後聞之。
乞太子壽。
王召太子。
即赦獄人。
夫人白王。
願聽太子在外半月布施修福。
然後随王如法苦治。
王即聽許。
時都城北。
有一大林。
名曰日光。
太子詣彼。
設大施會。
一切衆人。
雲集彼所。
爾時法輪音聲虛空燈如來。
與天龍等無量大衆。
來詣彼會。
為善伏太子等。
說圓滿因緣修多羅。
時彼大衆。
聞正法已。
八十那由他衆生。
皆起離垢清淨法眼。
得無學地。
一萬衆生。
滿普賢行。
廣說(雲雲)爾時太子。
豈異人乎。
我身是也。
我于爾時。
得此法門。
經文甚廣。
取要引之。
下重頌雲。
顯現自在力。
演說圓滿經。
無量諸衆生。
悉受菩提記(已上)依此文故。
立圓教名。
天台圓教。
即依此文。
問。
彼是過去如來所說。
何故今教。
取立此名。
答。
彼此俱是一乘圓教。
無有别味。
即是一體。
何況守護夜天。
于昔佛所。
獲此長養善根法門。
今遮那會。
以此法門。
授于善财。
彼即圓經。
此亦圓教。
此彼一體。
故得引用。
如法花中日月燈明威音王等。
此是過去。
與今一同。
引彼顯此。
問。
此經中。
既言圓滿修多羅。
而今于此經。
誰初立此名。
答。
花嚴傳二雲。
釋惠光。
姓揚氏。
定州盧人也(乃至)有疏四卷。
立頓漸圓三教。
以判群典。
以花嚴為圓教。
自其始也(已上)此乃依善伏太子。
圓滿經誠據故也。
章中間三者。
二廣明中間三教。
亦二。
初标分。
二随釋。
今初。
複古雲。
中間三者。
謂始終頓也。
探玄開二。
則首開别教一乘。
前四為三乘。
三中則開小為小乘。
中間三教。
為共教三乘。
與此全同。
章初以别教。
揀三乘。
以愚法在界内。
為小乘。
中間為三乘也。
孰雲不揀終頓哉(已上)總合言之。
三乘小乘。
總言三乘。
三中别開故。
分小乘。
立一·三·小。
以名三宗。
因破異釋。
故雲孰雲。
章一或總為一下。
二随釋。
亦三。
謂一教二教三教也。
今初一教。
義苑雲。
言中間者。
謂前有小乘。
後有圓教。
則始終頓之三也。
謂一三乘教也者。
言同而義别也。
言同故。
帶三乘。
名義别故。
始教實有三乘。
方便引攝。
究竟不破故。
終教該收權小。
破會三乘。
同歸一乘實故。
頓教三乘融攝。
一性本顯。
靈明知寂故。
後之二教。
雖展轉深妙。
皆該性。
良由未免對。
故屬三教。
如上所引說者。
般若深密法花涅槃等(已上)折薪雲。
言或總為一三乘教者。
合前所列中間三乘。
總為一個三乘教也。
以此下。
出所以。
然此所得。
自有三義。
始教始終俱别。
終教始終俱同。
頓教始終俱離。
然皆三人所得故。
總名三乘教也。
言如上所引說者。
即上同教共般若中所明。
三乘共教者是。
今既指前反驗。
前明三乘。
況通三教理無疑也。
問。
初一即愚法。
後一即别教。
此中間是三乘教。
獨不指配同教何耶。
答。
此深有理。
以同教必具三一。
即合成同教。
今約三一。
分教不同。
故不配也。
若欲配者。
即将此初小中三後一。
合乃當同教。
正同前上開一乘。
下開愚法。
而名三乘。
即此三乘名為同教也(已上)此中明不舉同教之所以。
此亦可有此道理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