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四

關燈


    複古雲。

    何以三教總為三乘。

    以此三教皆為三人所得故。

    所得者。

    修因獲得之果也。

    良由此等大乘經典。

    雖有權實。

    皆是通說三法。

    通益三機也。

    如上所引者。

    即三乘中大品等經。

    共集三乘衆。

    通說三乘法。

    具獲三乘益。

    獲益即所得也。

    若雲終頓三人。

    共得一果。

    皆得成佛。

    或引近異遠同者。

    皆是憶說。

    且始教得三果。

    終頓得一果。

    此可釋存三泯二不同。

    分之為二也。

    今合為一耳(已上)總為一三乘教之釋。

    諸記大同。

    對校可見。

    集成雲。

    或總為一謂一三乘教等者。

    指上顯法本末門中。

    普超三昧等。

    然其泯二之教。

    亦此中菩薩藏攝。

    于中即有普超。

    大品。

    法華。

    涅槃。

    維摩。

    思益。

    大般若等。

    義方圓足。

    無爽通理(已上)此意終頓是泯二教。

    而三乘中菩薩藏攝。

    是故總通言三所得 章二或分為二下。

    二二教。

    亦二。

    初标列。

    二釋成。

    今初。

    折薪雲。

    二或下。

    然頓漸總有二義。

    若直就諸經所诠。

    行位差别等相為漸。

    就諸經不立地位。

    一向辨真性處為頓。

    此約義克體。

    以明漸頓也。

    此如今文并探玄大疏等正三教中說。

    二若以三時五時。

    始自阿含。

    終乎法花涅槃。

    通名為漸以圓覺等二十餘部不落三時說者為頓。

    此約大分。

    總以一代教。

    分為頓漸也。

    此于圓覺疏鈔中。

    多明此義。

    雖有二義。

    皆是合始終二教為漸。

    對第四頓教為頓。

    但克體約位無位即局。

    大分約時非時即寬。

    随于諸祖所用。

    何義但以此二義會之。

    則無不通也。

    今是克體。

    約位無位。

    以明漸頓也(已上)複古雲。

    于上三乘。

    開出漸頓。

    謂孔目問答。

    與餘教章分判諸教。

    所依之經。

    皆就法花之前。

    以皆是憶說。

    且始教得三果。

    終頓得一果。

    此可釋存三泯二不同。

    分之。

    為二也。

    今合為一耳(已上)總為一三乘教之釋。

    諸記大同。

    對校可見。

    集成雲。

    或總為一謂一三乘教等者。

    指上顯法本末門中普超三昧等。

    然其泯二之教。

    亦此中菩薩藏攝。

    于中則有普超大品法花涅槃維摩思益大般若等。

    義方圓足。

    無爽通理(已上)此意終頓是泯二教。

    而三乘中菩薩藏攝。

    是故總通言三所得。

    章二或分為二下。

    二二教。

    亦二。

    初标列。

    二釋成。

    今初。

    折薪雲。

    二或下。

    然頓漸總有二義。

    若直就諸經所诠。

    行位差别等相為漸。

    就諸經不立地位。

    一向辨真性處為頓。

    此約義克體。

    以明漸頓也。

    此如今文并探玄大疏等正三教中說。

    二若以三時五時。

    始自阿含。

    終乎法花涅槃。

    通名為漸。

    以圓覺等二十餘部。

    不落三時說者為頓。

    此約大分。

    總以一代教。

    分為頓漸也此于圓覺疏鈔中。

    多明此義。

    雖有二義。

    皆是合始終二教為漸。

    對第四頓教為頓。

    但克體約位無位即局。

    大分約時非時即寬。

    随于諸祖所用。

    何義但以此二義會之。

    則無不通也。

    今是克體。

    約位無位。

    以明漸頓也(已上)複古雲。

    于上三乘。

    開出漸頓。

    謂孔目問答。

    與今教章分判諸教所依之經。

    皆就法花之前以·判。

    如正法念經舉正解行。

    别邪解行。

    通三乘教。

    涅槃經等。

    及大品經三乘終教。

    維摩思益。

    大般若經那伽室利分等。

    則當頓教。

    金剛般若。

    三乘始教。

    是以今文于三乘開出頓漸。

    複開始教也(已上)以經配教。

    随其多分。

    容一教中說多教故。

    未必一經以配一教。

    但如諸部小乘經等。

    唯是一教。

    如一說部等。

    通始教之始。

    唯是滅後論師異見。

    集成雲。

    然漸頓略有二義。

    一約曆位無位。

    清涼曰。

    始終以為漸教。

    二約化儀。

    圭山曰。

    菩提場。

    初成正覺。

    不移其處。

    便興頓教。

    頓教之首。

    便是花嚴。

    自後乃至滅度中間。

    每遇上根。

    即頻說真性。

    時處不同。

    皆名頓教。

    有數十部。

    又三七日後。

    往波羅奈仙人住處。

    而興漸教之首。

    即是五比丘所聞四谛法輪。

    中間三時。

    漸次而說。

    處所各别。

    終至法花涅槃皆名漸教。

    三乘權實。

    部類尤多。

    此約初義應知(已上)此釋全同折薪所解。

    為知此師意。

    亦更重引耳。

     章以始終二教下。

    二釋成。

    說二。

    初漸教。

    二頓教。

    漸教亦二。

    初立義。

    二引證。

    今初。

    義苑雲。

    始終二教。

    雖信解行位。

    伏斷升降不同。

    并依地位漸次修成故。

    總名為漸(已上)折薪雲。

    以始下。

    正約有位為漸。

    對下無位為頓也(已上)複古雲以始終等者終教雖雲假設地位。

    亦在言說。

    并不同頓教也。

    是故二教。

    共為漸也(已上)諸記多約立位名漸。

    而見章文。

    漸有二義。

    一依言顯理。

    以言為門。

    顯理實故。

    二立位漸或自淺至深升極位故。

    文中始終二教。

    所有解行。

    并在言說者。

    即初意也。

    下頓教之中。

    引淨名默理。

    今此即先應依彼經十二人菩薩所說不二法門。

    諸不二法門。

    并依言顯理故。

    然彼不二皆終教意。

    若約終教義邊。

    即應依彼。

    今通明始終教故。

    不别引。

    終教妙理。

    既依言顯。

    何況始教依言不疑。

    問。

    理性離言。

    本來不拘始終二教。

    豈滞言說。

    答。

    誰言。

    理體拘滞言說。

    理不孤彰。

    依诠顯之。

    所顯之理。

    不拘言論。

    體在物外。

    性非局滞。

    理既非拘。

    是故能诠亦非拘。

    果獨在物表。

    言亡慮絕體即是也。

    問。

    漸教之中。

    依言顯理。

    始終二教。

    有差别耶。

    答。

    始終二教。

    施設是别。

    終教之中。

    初終是别。

    何況生熟。

    豈無差異。

    始教真理。

    是諸法性。

    雖不離相。

    而性相别。

    能诠所诠。

    相性亦爾。

    終教真性。

    即相之性。

    真理随緣。

    随緣之體。

    無性即理。

    如是等異。

    相狀非一。

    至下三教其相自顯。

    問。

    終教之中。

    亦有初後诠理之義。

    差别雲何。

    答。

    玄記八雲。

    初終教中。

    複有二種。

    一始如三十二菩薩顯不二法門者是。

    二終即文殊所顯不二者是(已上)以加文殊。

    為三十二。

    今約言總。

    言三十二。

    實是三十一人而已。

    三十一人所說不二。

    名以不二遣二門。

    如維摩經中卷入不二法門品說。

    法自在菩薩曰。

    生滅為二。

    不生不滅。

    名入不二法門。

    德首菩薩曰。

    我及我所為二。

    無我我所名入不二。

    不眴菩薩曰。

    受不受為二。

    無受無不受。

    名入不二。

    乃至第三十一樂實菩薩曰。

    實不實為二。

    無實無不實。

    為入不二。

    此即并是遣二。

    以顯不二。

    亦以不二。

    遣二見也。

    此是終教之初門也。

    次文殊所說不二。

    名以言顯無言。

    亦名以言遣言不二。

    經雲。

    如是諸菩薩。

    各各說已。

    問。

    文殊師利。

    何等是菩薩。

    入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曰。

    如我意者。

    于一切法。

    無言無說。

    無示無識。

    離諸問答。

    是為入不二法門(已上)是以其以言遣言相也。

    先三十一人。

    各說不二已。

    諸文殊令說不二。

    由此文殊。

    有此所說。

    問。

    何故彼經不說始教義門不二。

    始教豈無說不二耶。

    答。

    彼經不二。

    相即融攝。

    理事無礙。

    是故非彼始教不二。

    泛而言之。

    始終不二。

    即約不離。

    且如三性一異義者。

    唯識八雲。

    此三為異。

    為不異耶。

    應說俱非。

    無别體故。

    妄執緣起真義别故(已上)異即是二。

    不異即是不二法門。

    一切準之。

    又緣生諸法。

    即空無性。

    無性緣生。

    諸法森羅。

    緣生即空二而不二。

    不二而二。

    随教分齊。

    明此不二。

    非謂始教中不可有不二。

    問。

    解行依言。

    其相雲何答。

    解謂義解。

    行謂修行。

    解依言者。

    依能诠教。

    得所诠義。

    由獲義故。

    解心即成。

    是名依言成義解也。

    行依言者。

    如教修行。

    如行而說。

    如說而行。

    是名依言而行修行也。

    此乃依言。

    有所解之理。

    依言有所行之理。

    故雲所有解行并在言說。

    又解謂解境。

    行謂行境。

    解發則諸門并現。

    行起則諸相并泯。

    且如有空。

    即有六句。

    一有。

    二空。

    三亦有亦空。

    四非有非空。

    五雙照前四。

    解境現故。

    六雙泯前五。

    行境起故。

    四句存亡。

    皆依言顯。

    一切解行。

    準此可知。

    言階位次第因果相乘從微至著者。

    此明階位漸教義也。

    諸記所釋。

    皆就此門。

    始教三乘階位方便等四。

    資糧等五。

    三乘共行十二位等。

    終教菩薩四十一位。

    并是階位次第相也。

    且如聲聞。

    見道已前。

    有七方便。

    次四向四果。

    方便為因。

    四果名果。

    有學已前。

    雖有分果。

    阿羅漢果。

    為究竟果。

    四向是四果各别之近因。

    七方便等。

    一一鄰次。

    各有克果。

    位果随義。

    但有事故。

    又如菩薩位五十二位。

    佛果為究竟果。

    等覺已前并是因位。

    又位位之中。

    各有因果。

    鄰次相乘。

    随分兩成。

    是名位果。

    前位為因。

    後位為果。

    如是相乘。

    成立因果。

    是故總名因果相乘。

    微謂微劣。

    着謂顯著。

    三乘行位。

    各各鄰次。

    互有微着。

    從淺至深。

    初住為微。

    二位為着。

    二住為微。

    三住為着。

    如是等也。

    此之三句。

    皆漸教相。

    上之解行。

    即通此三句階漸之相。

    随曆諸位。

    解行二法。

    次第增勝。

    微至着故。

    言通名為漸者。

    此通結上言說階位。

    由此二種。

    名漸教故。

     章故楞伽雲下。

    二引證。

    十卷楞伽第二雲。

    爾時聖者大慧菩薩摩诃薩。

    為淨自心現流。

    複請如來。

    而作是言。

    雲何世尊。

    淨除自心現流。

    為次第淨。

    為一時耶。

    佛告聖者大慧菩薩摩诃薩言。

    大慧淨自心現流。

    次第漸淨。

    非為一時。

    大慧譬如庵摩羅果漸次成就非為一時。

    大慧衆生清淨自心現流。

    亦複如是。

    漸次清淨。

    非為一時(已上)彼經次下。

    亦舉陶師作器。

    地生草木。

    人學技藝。

    并譬漸次成就非頓。

    此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