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惑如何。
答見思惑即煩惱障也。
今約智障。
開于事理。
障事智者。
是塵沙惑。
障理智者。
無明惑也(已上)故開二障。
以為三惑。
由此即定諸位伏斷。
經論所說。
随宜非一。
台宗諸文。
解釋多端。
率爾難盡。
恐繁略之。
章四名圓教下。
第四圓教。
義苑雲。
四明圓教。
圓以不偏為義。
此教正明不思議因緣。
二谛中道。
事理具足。
不偏不别。
融攝無礙故。
雲具足一切無盡等。
即花嚴經者。
經雲。
顯現自在力。
為說圓滿經。
無量諸衆生。
悉受菩提記等。
然雖宗花嚴無盡。
翻成三谛圓融。
則依其文。
而不得其義也。
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故(已上)義苑文為四。
一釋教名。
二此教下。
辨所诠。
并取大疏。
三融攝下。
釋章文。
四但化下。
明所被。
三中亦二。
初釋具足等。
二即花下。
釋指本經。
亦二。
初引經文。
二然宗下。
彈彼宗。
言圓以不偏為義者。
此大疏言。
會解雲。
疏圓以不偏為義者。
不偏即滿故。
證以圓滿經。
而四教義雲。
圓明圓妙圓滿圓足圓頓。
故名圓教也。
雖以五字釋之。
皆此不偏之義。
謂偏則不明。
偏則不妙等也。
此則不偏。
是道釋名。
明妙等。
是别釋名也(已上)四教義者。
高麗谛觀法師撰之。
有一卷矣。
大宋人師。
記述非一。
言此教正明不思議因緣等者。
既是取大疏言。
鈔雲。
疏此教下。
辨所诠。
略無無作四谛之言。
言不思議因緣二谛中道者。
即中論第四句。
亦是中道義。
而言不思議者。
佛性中道故。
又因緣即空故。
不可作因緣思。
即假故。
不可作空思。
即中故。
不可作二思。
即一而三。
即三而一。
為不思議。
因緣二谛。
即真俗二谛。
中道即中道第一義谛。
三谛義也。
又融二谛。
即是中道。
不似通教多約真谛。
别教多約俗谛。
言事理具足者。
通多約理。
别多約事。
圓中舉事。
乃是即理之事。
舉理。
乃是即事之理。
無理不明。
無事不具。
言不偏不别者。
不偏者。
謂非偏真。
又不滞一邊故。
不别者。
謂不曆别。
必須融攝故(已上)今章法界自在具足一切無盡法門等者。
此似花嚴一塵法界事事無礙十玄中詞。
彼宗唯明一心三觀事理無礙相即圓融。
理事既即事。
事亦即是故。
十不二門之中。
色心不二。
依正不二等。
即是事事無礙相狀。
然理事相即故。
亦得至事事法。
非如花嚴十玄六相無盡重重以此為本。
章中所舉言。
過彼宗。
言即花嚴等經是也者。
此總指示圓教所明諸法門等。
非謂獨局證圓教名。
言亦名秘密教以聲聞等不見聞故者。
宋本無此句。
集成雲。
四圓教。
探玄曰。
亦名秘密教(已上)故知宋本後人除之。
然天台宗。
無以圓教名秘密教。
俱是章主以義立名。
圓教行相。
已指花嚴。
花嚴望鹿苑聲聞。
不知不見。
機未熟故。
時未至故。
由此義故。
花嚴所說。
圓教之門。
不見聞故。
望聲聞等。
名秘密教。
問若以聲聞。
望法花者。
應見聞耶。
不可得耶。
答若以根未熟聲聞等。
望法花者。
決定不可見聞法花。
法花之時。
根已熟故。
得預記别。
是故此時。
不可言秘密教。
若以花嚴。
望已熟聲聞。
其事亦爾。
必可見聞。
所入一乘。
即是花嚴。
即其謂也。
然法花經。
已熟之時。
初入同教。
後入别教。
是故法花。
名為同教。
若别教門。
縱聲聞等。
根機已熟。
不能初入。
必經同教。
後入玄故。
是故當知。
未熟聲聞。
不入法花。
即同花嚴。
已熟聲聞。
法花始入。
不堪入玄。
問圓教既為上根人說。
為彼上根。
說幾階位。
其中斷惑證理雲何。
答為圓教人。
說六即位。
此位中明其斷證。
言六即者。
一者理即。
以衆生本性具三谛理故。
二名字即。
以從知識及教。
知一切皆佛法故。
三觀行即。
由如上知故。
修圓融行。
四相似即。
以逾觀逾止。
似于真用故。
五分真即。
以三德分顯。
得佛法分故。
六究竟即。
以智斷俱圓。
三德全顯故。
斯乃六故。
初後不濫。
即故初後俱是。
理同故即。
事異故六。
始終理同。
初後無濫。
故名六即。
初二于位無所應對。
觀行是五品位。
即是外凡。
言五品者。
依法花分别功德品立。
一十心具足。
是初随喜。
二讀誦經典。
三更加說法。
四兼行六度。
五正行六度。
是名五品。
相似正是十信之位。
即是内凡。
得六根淨。
于此位中。
斷見思塵沙惑。
初信斷見。
二信至七。
即斷思惑。
八信至十。
斷界内外塵沙之惑。
分真即中。
攝十住十行十回十地等覺之位。
初住已上。
斷無明惑。
顯中道理。
一位斷一品。
顯一重中道。
即分真中。
四十一位。
如次斷破四十一品無明之惑。
顯四十一重中道妙理。
總名分聖。
究竟即中。
攝妙覺位。
即斷最後品無明。
顯最極位究竟中道甚深妙理。
即是三身即一佛果位也。
圓教意者。
十住之中。
初發心住。
于其無明。
一斷一切斷。
得如來一身無量身。
即能分身。
百佛世界。
作十界形。
普現色身。
随機施化。
斯乃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生死煩惱。
一時斷壞。
圓行成就。
一生即入。
初發心住。
是分證成道。
非究竟正覺。
是相即圓融。
一成一切成。
二位已上。
次第漸增。
斷證深廣。
不可思議。
究竟妙覺。
圓滿極位。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即是毗盧遮那如來。
自受用報身。
妙智契理。
理智冥合。
虛空為座。
成等正覺。
法花本門。
五百塵點已前久成。
實修實證。
普賢觀經釋迦牟尼佛。
名毗盧遮那。
遍一切處。
常樂我淨四德圓滿。
并是圓教究竟果相。
上來四教别别行相。
就彼宗義。
粗陳述竟。
義苑雲。
若約中論偈四句。
初則因緣所生法。
二即我說即是空。
三即亦為是假名。
四即亦是中道義。
又此四教。
由三觀起。
從假入空。
拆體異故。
有初二教。
從空入假。
從假入中。
有别教起。
三觀一心中得。
有圓教起。
又此四教。
不局定一部。
一部之中。
容有多故。
又更以四種化儀收之。
謂頓漸不定秘密。
頓漸同南中諸師。
後二謂一音異解。
若互相智。
名為不定。
互不相知。
即名秘密。
此師立義。
理緻圓備。
但三藏教名義。
似小濫。
以餘三教亦有三藏故。
而但判花嚴兼正圓别。
以就登地已上。
約寄住行布為别義。
若與之者。
名異義同。
亦無大過。
若奪之者。
則失花嚴本意。
謂是迷其行布。
為别教。
但取圓融。
以為圓教。
離成二教。
各失一邊。
合而融通。
方成了義。
順花嚴宗。
行布圓融。
二互相攝故。
此義學人。
善知得失。
竊況此師位登五品。
尚失經宗。
自後谛觀。
不親大識。
明尚裡大多。
特錄乖宗。
以誤晚學悲夫(已上)此一段文。
總相斷簡。
于中長分。
總為七段。
一偈對四教。
二又此下。
立教所因。
三又此下。
部教多少。
四又更下。
用四儀式。
五此師下。
名義順違。
六而但下。
詳定去取。
七此義下。
舉違偈歎。
此七段中。
初即前通教。
鈔中文二三四五。
全取大疏總相料簡文。
然第五順違。
彼廣舉刊定師難破。
一一會之。
今略舉其順違要言。
第六去取疏鈔糅明。
第七一段。
記主結彈。
此中舉疏。
儀式文中段前。
岌公作南中諸師。
南中諸師。
總立三教。
頓漸之上。
加不定故。
今明頓漸。
漸中開三。
即是岌公。
欲明天台漸中開分數教。
是故言同岌公是勝。
順違之中。
疏雲。
亦有三故。
今加藏字。
餘全取疏文言。
對挍可見。
義苑所舉大疏之文。
鈔中廣釋。
恐繁不引。
又四教各有教理智斷行位因果。
随教義異。
三藏八種皆小。
通教八種皆通。
别教八種皆别。
圓教八種皆圓。
疏僅列名。
鈔廣解釋。
今恐繁厭。
不能引載。
折薪雲。
賢首品演義鈔雲。
天台智者。
依此一品。
立圓頓止觀。
止觀第一雲。
此菩薩聞圓法。
起圓信。
立圓行。
住圓位。
以圓妙德。
而自莊嚴。
以圓力用。
建立衆生。
又雲。
彼釋聞圓法雲。
謂聞生死即法身。
煩惱即般若。
結業即解脫。
雖有三名。
而無三體。
雖是一體。
而立三名。
是三即一相。
其實無有異。
法身究竟。
般若解脫法究竟。
般若清淨。
餘二亦清淨。
解脫自在。
餘二亦清淨。
聞一切法亦複如是。
是名聞圓法。
雲可起圓信。
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
無一二三。
而一二三。
而一二三。
是遮一二三。
而一二三。
是照一二三。
無遮無照。
直入中道。
皆究竟清淨自在。
聞深不怖。
聞廣不疑。
聞非深非廣。
而意有勇。
是名圓信。
雲何圓行。
一向專求無上菩提。
不餘趣向。
三谛圓修。
不為無邊所寂。
不為有邊所動。
不動不寂。
直入中道。
是名圓行。
其位德用。
全引今經(上皆演義鈔文)今文雲。
法界自在具足一切無盡法門等者。
正是賢首品中意(下更引止觀。
足成演義意)故止觀雲。
今依經更明圓頓。
如了達甚深妙德賢首曰。
菩薩于生死。
最初發心時。
一向求菩提。
堅固不可動。
彼一念功德。
深廣無涯際。
如來分别說。
窮劫不能盡(從此方連演義所引)清涼既指其位德用。
全引今經。
如彼文雲。
雲何入圓位。
入初住時。
一位。
一切位。
一切究竟。
一切清淨。
一切自在。
是名圓位。
雲何圓自莊嚴。
彼經廣說自在相。
或于此根。
入正受。
或于彼根。
起出說。
或于一根。
不入出。
餘一一根。
亦如是。
乃至結雲。
若委說者。
祇于一塵。
即入即出即雙入出。
即不入出。
于正報中。
一一自在。
于依報中。
亦如是。
名圓自莊嚴。
雲何圓建立衆生。
或放一光。
能令衆生得即空即中益。
得入出。
雙入出。
不入出益。
曆行住坐卧。
諸默作作。
亦如是。
有緣者見。
如目睹光。
無緣者不覺。
盲瞽常闇故。
故舉龍王為譬。
豎遍六天。
橫亘四域。
興種種雲。
震種種雷。
耀種種龍降種種雨。
龍于本宮。
不動不搖。
而于一切。
施設不同。
菩薩亦如是。
内自通達即空即假即中。
不動法相。
而令權種種益。
得種種用是名圓力用建立衆生。
初心尚爾。
恐中後爾(上皆彼文)既依賢首品文。
以明圓頓止觀故。
今指如花嚴說也。
問今宗與彼何别。
答如彼唯約三觀。
故得如是圓頓
答見思惑即煩惱障也。
今約智障。
開于事理。
障事智者。
是塵沙惑。
障理智者。
無明惑也(已上)故開二障。
以為三惑。
由此即定諸位伏斷。
經論所說。
随宜非一。
台宗諸文。
解釋多端。
率爾難盡。
恐繁略之。
章四名圓教下。
第四圓教。
義苑雲。
四明圓教。
圓以不偏為義。
此教正明不思議因緣。
二谛中道。
事理具足。
不偏不别。
融攝無礙故。
雲具足一切無盡等。
即花嚴經者。
經雲。
顯現自在力。
為說圓滿經。
無量諸衆生。
悉受菩提記等。
然雖宗花嚴無盡。
翻成三谛圓融。
則依其文。
而不得其義也。
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故(已上)義苑文為四。
一釋教名。
二此教下。
辨所诠。
并取大疏。
三融攝下。
釋章文。
四但化下。
明所被。
三中亦二。
初釋具足等。
二即花下。
釋指本經。
亦二。
初引經文。
二然宗下。
彈彼宗。
言圓以不偏為義者。
此大疏言。
會解雲。
疏圓以不偏為義者。
不偏即滿故。
證以圓滿經。
而四教義雲。
圓明圓妙圓滿圓足圓頓。
故名圓教也。
雖以五字釋之。
皆此不偏之義。
謂偏則不明。
偏則不妙等也。
此則不偏。
是道釋名。
明妙等。
是别釋名也(已上)四教義者。
高麗谛觀法師撰之。
有一卷矣。
大宋人師。
記述非一。
言此教正明不思議因緣等者。
既是取大疏言。
鈔雲。
疏此教下。
辨所诠。
略無無作四谛之言。
言不思議因緣二谛中道者。
即中論第四句。
亦是中道義。
而言不思議者。
佛性中道故。
又因緣即空故。
不可作因緣思。
即假故。
不可作空思。
即中故。
不可作二思。
即一而三。
即三而一。
為不思議。
因緣二谛。
即真俗二谛。
中道即中道第一義谛。
三谛義也。
又融二谛。
即是中道。
不似通教多約真谛。
别教多約俗谛。
言事理具足者。
通多約理。
别多約事。
圓中舉事。
乃是即理之事。
舉理。
乃是即事之理。
無理不明。
無事不具。
言不偏不别者。
不偏者。
謂非偏真。
又不滞一邊故。
不别者。
謂不曆别。
必須融攝故(已上)今章法界自在具足一切無盡法門等者。
此似花嚴一塵法界事事無礙十玄中詞。
彼宗唯明一心三觀事理無礙相即圓融。
理事既即事。
事亦即是故。
十不二門之中。
色心不二。
依正不二等。
即是事事無礙相狀。
然理事相即故。
亦得至事事法。
非如花嚴十玄六相無盡重重以此為本。
章中所舉言。
過彼宗。
言即花嚴等經是也者。
此總指示圓教所明諸法門等。
非謂獨局證圓教名。
言亦名秘密教以聲聞等不見聞故者。
宋本無此句。
集成雲。
四圓教。
探玄曰。
亦名秘密教(已上)故知宋本後人除之。
然天台宗。
無以圓教名秘密教。
俱是章主以義立名。
圓教行相。
已指花嚴。
花嚴望鹿苑聲聞。
不知不見。
機未熟故。
時未至故。
由此義故。
花嚴所說。
圓教之門。
不見聞故。
望聲聞等。
名秘密教。
問若以聲聞。
望法花者。
應見聞耶。
不可得耶。
答若以根未熟聲聞等。
望法花者。
決定不可見聞法花。
法花之時。
根已熟故。
得預記别。
是故此時。
不可言秘密教。
若以花嚴。
望已熟聲聞。
其事亦爾。
必可見聞。
所入一乘。
即是花嚴。
即其謂也。
然法花經。
已熟之時。
初入同教。
後入别教。
是故法花。
名為同教。
若别教門。
縱聲聞等。
根機已熟。
不能初入。
必經同教。
後入玄故。
是故當知。
未熟聲聞。
不入法花。
即同花嚴。
已熟聲聞。
法花始入。
不堪入玄。
問圓教既為上根人說。
為彼上根。
說幾階位。
其中斷惑證理雲何。
答為圓教人。
說六即位。
此位中明其斷證。
言六即者。
一者理即。
以衆生本性具三谛理故。
二名字即。
以從知識及教。
知一切皆佛法故。
三觀行即。
由如上知故。
修圓融行。
四相似即。
以逾觀逾止。
似于真用故。
五分真即。
以三德分顯。
得佛法分故。
六究竟即。
以智斷俱圓。
三德全顯故。
斯乃六故。
初後不濫。
即故初後俱是。
理同故即。
事異故六。
始終理同。
初後無濫。
故名六即。
初二于位無所應對。
觀行是五品位。
即是外凡。
言五品者。
依法花分别功德品立。
一十心具足。
是初随喜。
二讀誦經典。
三更加說法。
四兼行六度。
五正行六度。
是名五品。
相似正是十信之位。
即是内凡。
得六根淨。
于此位中。
斷見思塵沙惑。
初信斷見。
二信至七。
即斷思惑。
八信至十。
斷界内外塵沙之惑。
分真即中。
攝十住十行十回十地等覺之位。
初住已上。
斷無明惑。
顯中道理。
一位斷一品。
顯一重中道。
即分真中。
四十一位。
如次斷破四十一品無明之惑。
顯四十一重中道妙理。
總名分聖。
究竟即中。
攝妙覺位。
即斷最後品無明。
顯最極位究竟中道甚深妙理。
即是三身即一佛果位也。
圓教意者。
十住之中。
初發心住。
于其無明。
一斷一切斷。
得如來一身無量身。
即能分身。
百佛世界。
作十界形。
普現色身。
随機施化。
斯乃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生死煩惱。
一時斷壞。
圓行成就。
一生即入。
初發心住。
是分證成道。
非究竟正覺。
是相即圓融。
一成一切成。
二位已上。
次第漸增。
斷證深廣。
不可思議。
究竟妙覺。
圓滿極位。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即是毗盧遮那如來。
自受用報身。
妙智契理。
理智冥合。
虛空為座。
成等正覺。
法花本門。
五百塵點已前久成。
實修實證。
普賢觀經釋迦牟尼佛。
名毗盧遮那。
遍一切處。
常樂我淨四德圓滿。
并是圓教究竟果相。
上來四教别别行相。
就彼宗義。
粗陳述竟。
義苑雲。
若約中論偈四句。
初則因緣所生法。
二即我說即是空。
三即亦為是假名。
四即亦是中道義。
又此四教。
由三觀起。
從假入空。
拆體異故。
有初二教。
從空入假。
從假入中。
有别教起。
三觀一心中得。
有圓教起。
又此四教。
不局定一部。
一部之中。
容有多故。
又更以四種化儀收之。
謂頓漸不定秘密。
頓漸同南中諸師。
後二謂一音異解。
若互相智。
名為不定。
互不相知。
即名秘密。
此師立義。
理緻圓備。
但三藏教名義。
似小濫。
以餘三教亦有三藏故。
而但判花嚴兼正圓别。
以就登地已上。
約寄住行布為别義。
若與之者。
名異義同。
亦無大過。
若奪之者。
則失花嚴本意。
謂是迷其行布。
為别教。
但取圓融。
以為圓教。
離成二教。
各失一邊。
合而融通。
方成了義。
順花嚴宗。
行布圓融。
二互相攝故。
此義學人。
善知得失。
竊況此師位登五品。
尚失經宗。
自後谛觀。
不親大識。
明尚裡大多。
特錄乖宗。
以誤晚學悲夫(已上)此一段文。
總相斷簡。
于中長分。
總為七段。
一偈對四教。
二又此下。
立教所因。
三又此下。
部教多少。
四又更下。
用四儀式。
五此師下。
名義順違。
六而但下。
詳定去取。
七此義下。
舉違偈歎。
此七段中。
初即前通教。
鈔中文二三四五。
全取大疏總相料簡文。
然第五順違。
彼廣舉刊定師難破。
一一會之。
今略舉其順違要言。
第六去取疏鈔糅明。
第七一段。
記主結彈。
此中舉疏。
儀式文中段前。
岌公作南中諸師。
南中諸師。
總立三教。
頓漸之上。
加不定故。
今明頓漸。
漸中開三。
即是岌公。
欲明天台漸中開分數教。
是故言同岌公是勝。
順違之中。
疏雲。
亦有三故。
今加藏字。
餘全取疏文言。
對挍可見。
義苑所舉大疏之文。
鈔中廣釋。
恐繁不引。
又四教各有教理智斷行位因果。
随教義異。
三藏八種皆小。
通教八種皆通。
别教八種皆别。
圓教八種皆圓。
疏僅列名。
鈔廣解釋。
今恐繁厭。
不能引載。
折薪雲。
賢首品演義鈔雲。
天台智者。
依此一品。
立圓頓止觀。
止觀第一雲。
此菩薩聞圓法。
起圓信。
立圓行。
住圓位。
以圓妙德。
而自莊嚴。
以圓力用。
建立衆生。
又雲。
彼釋聞圓法雲。
謂聞生死即法身。
煩惱即般若。
結業即解脫。
雖有三名。
而無三體。
雖是一體。
而立三名。
是三即一相。
其實無有異。
法身究竟。
般若解脫法究竟。
般若清淨。
餘二亦清淨。
解脫自在。
餘二亦清淨。
聞一切法亦複如是。
是名聞圓法。
雲可起圓信。
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
無一二三。
而一二三。
而一二三。
是遮一二三。
而一二三。
是照一二三。
無遮無照。
直入中道。
皆究竟清淨自在。
聞深不怖。
聞廣不疑。
聞非深非廣。
而意有勇。
是名圓信。
雲何圓行。
一向專求無上菩提。
不餘趣向。
三谛圓修。
不為無邊所寂。
不為有邊所動。
不動不寂。
直入中道。
是名圓行。
其位德用。
全引今經(上皆演義鈔文)今文雲。
法界自在具足一切無盡法門等者。
正是賢首品中意(下更引止觀。
足成演義意)故止觀雲。
今依經更明圓頓。
如了達甚深妙德賢首曰。
菩薩于生死。
最初發心時。
一向求菩提。
堅固不可動。
彼一念功德。
深廣無涯際。
如來分别說。
窮劫不能盡(從此方連演義所引)清涼既指其位德用。
全引今經。
如彼文雲。
雲何入圓位。
入初住時。
一位。
一切位。
一切究竟。
一切清淨。
一切自在。
是名圓位。
雲何圓自莊嚴。
彼經廣說自在相。
或于此根。
入正受。
或于彼根。
起出說。
或于一根。
不入出。
餘一一根。
亦如是。
乃至結雲。
若委說者。
祇于一塵。
即入即出即雙入出。
即不入出。
于正報中。
一一自在。
于依報中。
亦如是。
名圓自莊嚴。
雲何圓建立衆生。
或放一光。
能令衆生得即空即中益。
得入出。
雙入出。
不入出益。
曆行住坐卧。
諸默作作。
亦如是。
有緣者見。
如目睹光。
無緣者不覺。
盲瞽常闇故。
故舉龍王為譬。
豎遍六天。
橫亘四域。
興種種雲。
震種種雷。
耀種種龍降種種雨。
龍于本宮。
不動不搖。
而于一切。
施設不同。
菩薩亦如是。
内自通達即空即假即中。
不動法相。
而令權種種益。
得種種用是名圓力用建立衆生。
初心尚爾。
恐中後爾(上皆彼文)既依賢首品文。
以明圓頓止觀故。
今指如花嚴說也。
問今宗與彼何别。
答如彼唯約三觀。
故得如是圓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