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二

關燈
經律論。

    所诠行相。

    即定戒惠。

    能诠名三藏。

    所诠号三學。

    三乘俱修此三學行。

    斷惑證理。

    皆入涅槃。

    斯即此教始終相狀。

    義苑。

    而以三藏為名者下。

    分别教名。

    于中初明大小共許。

    今所引下。

    次明今章所引教意。

    此通伏難。

    謂有難言。

    三藏之名。

    有其二失。

    特違至教失。

    大乘小乘。

    各有三藏故。

    經中雲小乘三藏。

    對大三故。

    然彼小乘。

    獨名三藏。

    即違所依一乘至教。

    故今通雲。

    智論以小乘教。

    名為三藏。

    羅什譯經。

    多依智論。

    法花智論。

    俱什譯故。

    是故偈文。

    為足句言。

    二名雙舉。

    故今結雲故今取等。

    竊測章意。

    法花文上。

    引智論者。

    為通此難。

    義苑釋意。

    在此義旨。

    若不爾者。

    何雲不違等乎。

    以羅什下。

    至所诠三藏者。

    全取鈔文。

    通靜法難文言。

    苑意正釋通此伏難也。

    二濫涉大乘失。

    既大小乘。

    各有三藏。

    今以小乘。

    名為三藏。

    即濫大乘。

    恐謂三藏教是大乘教耶。

    故今通雲。

    為足句言。

    二名雙舉。

    小乘即是三藏。

    非謂對大。

    雖大有三藏義。

    通教融三。

    别教依性。

    圓教無礙。

    三藏不成。

    唯彼小乘。

    獨得三藏。

    是故無有濫涉之失。

    故引智論。

    顯法花意。

    此兼會通此伏難也。

    準清涼師出三藏所據。

    通此二難。

    作此料簡。

    若準此義。

    亦通大無三藏之失。

    靜法大師。

    破天台師三藏教名。

    作五種失。

    一濫涉大乘失。

    二大無三藏失。

    三特違至教失。

    四立藏不定失。

    五不名小乘失。

    清涼即許靜法五難。

    而為天台。

    會通五難。

    具如疏鈔。

    不能繁引。

    此教既說三乘修行。

    聲聞觀四谛。

    斷見思二惑。

    智觀拆空。

    果成羅漢。

    見道已前。

    有七賢位。

    五停心觀。

    别總念處。

    并名外凡。

    暖頂及忍。

    世第一法。

    俱名内凡。

    三果。

    句四并名分聖。

    阿羅漢果。

    名為極聖。

    緣覺乘人。

    觀十二因緣。

    于最後身。

    一座成覺。

    其部行者。

    前即聲聞。

    後無佛世。

    斷證究竟。

    菩薩乘人。

    修六度行。

    三僧祇劫。

    次經百劫。

    植相好業。

    百劫滿已。

    八相成佛。

    初僧祇劫。

    是外凡位。

    當五停等三賢階級。

    第二僧祇。

    是暖法位。

    第三僧祇。

    即頂法位。

    忍法三品。

    百劫修相。

    即是下忍。

    生天已後乃至降魔。

    是中忍位。

    見道已前。

    二刹那中。

    即是上忍。

    及世第一。

    如次配對。

    聖無漏中。

    三十四心。

    八忍七智。

    見道位。

    次十八念。

    是修道位。

    第三十四。

    即無學道。

    外凡内凡。

    分聖極聖。

    次第升進。

    如應可知。

     章二名通教下。

    第二通教。

    言二名通教謂諸大乘經中說法通益三乘人等者。

    義苑雲。

    二名通教者。

    通同也。

    三乘同禀故。

    此教明因緣即空無生四真谛理。

    是摩诃衍之初門。

    正為菩薩。

    雙明二空故。

    傍通二乘。

    蓋以空門。

    遣蕩小乘執心。

    令漸通泰故。

    通益三乘人等。

    故大品雲。

    欲得聲聞乘。

    當學般若波羅蜜。

    欲得緣覺乘。

    當學般若波羅蜜。

    欲得菩薩乘。

    當學般若波羅蜜(已上)此亦多取大疏解釋大疏即取四教義文。

    四教義一雲。

    次證通教者。

    此經淨名為迦旃延。

    解說其五義。

    二百比丘。

    心得解脫。

    大品經三惠品。

    明薩波若智。

    三乘同得。

    中論雲。

    諸法實相。

    三人共入(已上)演義鈔雲。

    即以同釋通。

    故法花雲我等同入法性。

    肇公雲。

    三乘同觀性空。

    而得道也。

    即三獸度河。

    一水無二義耳(已上)此釋大疏通者同也三乘同禀故之文。

    會解記六雲。

    通教言三乘同禀者。

    問此與藏教三乘何異耶。

    答巧拙不同。

    利鈍不等。

    以三藏拆色明空故拙。

    望此通教體色明空。

    俱名為鈍。

    通教望前。

    劫皆成巧利也。

    問若爾大乘何用二乘同禀耶。

    答引小乘。

    漸入實故。

    故作此說也(已上)此釋名也。

    義苑因緣即空者。

    鈔雲。

    從緣生法。

    無性即空。

    非色敗空。

    不要折破。

    故雲即空。

    若約中論偈四句。

    初教即因緣所生法。

    此教即我說即是空。

    第三亦為是假名。

    第四亦是中道義。

    故此雲因緣即空(已上)又雲。

    言無生四真谛者。

    第二重四谛也。

    謂解苦無苦。

    名為苦谛。

    解集無和合。

    名為集谛。

    解滅無滅。

    解道無道。

    四谛性空。

    本無生滅。

    不同初教有何生滅(已上)又雲。

    言是摩诃衍初門者。

    揀非深極。

    言初門者。

    以空遣有。

    未彰妙有中道義故(已上)會解雲。

    從緣生法無性即空者。

    問如滅谛。

    是無為。

    何名緣生耶。

    答因滅惑顯。

    亦曰從緣。

    故假緣生。

    以造空理。

    故苦集滅道。

    以為空筌。

    無相空理。

    即為莫菟。

    得魚忘筌。

    是悟空旨便成大乘。

    非離四外别有大也。

    如非離筌而魚矣。

    故今雲。

    即色明空。

    非色敗空也。

    言解苦無等者。

    即是涅槃經文。

    言不同初教者。

    對前顯勝。

    言是摩诃衍初門等。

    對後彰劣。

    以後二教。

    雖即不即殊。

    皆彰中道。

    此通教。

    縱說中道。

    亦順入空。

    故前鈔雲。

    中即亦空。

    離斷常二邊故(已上)此是明所诠義。

    大疏雲。

    正為菩薩。

    傍通二乘(已上)鈔雲。

    正為菩薩下。

    所被機。

    雙明二空。

    故雲正為菩薩。

    言傍通二乘者。

    初以空門。

    蕩小乘執心。

    令漸通泰。

    故雲傍通(已上)義苑記主。

    疏鈔糅合載之上是明祈被機。

    義苑故。

    大品雲下。

    是引證也。

    大疏雲。

    大品雲。

    欲得聲聞乘。

    當學般若波羅蜜等(已上)義苑具載鈔雲。

    大品雲下。

    引證。

    此雙證名及所被機。

    既三乘當學故。

    是通教三同禀也。

    二乘既學。

    即傍為也。

    雲何欲得三乘。

    當學般若。

    如雲了法無生。

    名般若者。

    聲聞學無生。

    便雲一切諸法。

    皆悉空寂。

    無生無滅。

    無大無小。

    無漏無為。

    如是思惟。

    于嚴土利他。

    不生喜樂。

    但欲趣寂。

    故成聲聞乘。

    若聞無生。

    知從緣生故無生。

    從緣滅故無滅。

    無生無滅。

    因緣之理。

    如是學者。

    成緣覺乘。

    若聞無生。

    便知一切諸法。

    本自不生。

    今則無滅。

    即生滅而無生滅故。

    不礙于生滅。

    滅惡生善。

    悲智兼濟。

    成菩薩。

    餘同學一無生。

    而成三乘故。

    若欲成自乘。

    當學無生般若。

    又如無所得是般若。

    羅漢得之。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緣覺得之。

    不得緣相。

    菩薩得之。

    心無挂礙。

    以無所得。

    能得菩提。

    故言三乘同禀般若。

    以此義折則二乘人。

    同學二空也。

    而雲等者。

    具雲欲得緣覺乘。

    當學般若波羅蜜。

    欲得菩薩乘。

    當學般若波羅蜜。

    此明王般若能成一切道果也(已上)會解雲。

    傍通二乘者。

    然此教雖許三乘同學。

    而二乘分達二空。

    為成己見。

    故雲傍也(已上)三乘共學。

    而有淺深。

    根有利鈍。

    解亦異故。

    菩薩二空。

    證悟窮究。

    二乘二空。

    即是分達。

    問二乘法空。

    應是分達。

    二乘生空。

    何言分達。

    生空無是二乘所證。

    自乘智力。

    無遣餘故。

    答二乘無是不知法空。

    對望菩薩。

    還是淺狹。

    非是極深。

    二乘淺觀。

    菩薩深觀。

    是故二乘所學是分。

     章言諸大乘經說法通三乘者。

    四教義所引。

    淨名所說。

    大品三惠品。

    同經三乘同學般若。

    法苑譬喻品初。

    陳爾前事。

    雲我等同入法性。

    諸經往往。

    有此等事。

    雖不言論。

    亦即有之。

    即中論智論等是也。

    言及大品中幹等十地通大小乘者是也者。

    義苑雲。

    幹惠十地者。

    未有理水故。

    二性地。

    相似得法性水。

    伏見思惑故。

    三八人地。

    四見地。

    五薄地。

    六離欲地。

    七已辨地。

    八辟支佛地。

    此上同小乘伏斷。

    九菩薩地。

    正使斷盡故。

    十佛地。

    頓斷殘習。

    應身成佛。

    為三乘機轉無生四谛法輪故。

    故雲十地通大小乘也(已上)此十地義。

    行相簡略。

    今就彼宗。

    粗示相狀。

    此教階位。

    名為三乘共行十地。

    三乘共履。

    各到自乘究竟地。

    故四教義八雲。

    大品經雲。

    菩薩從初幹惠地。

    至菩薩地。

    皆行皆學。

    而不取證。

    佛地亦學亦證。

    故言三乘道位(已上)此意即明三乘行人。

    一一經位。

    名三乘共。

    不同淨影聲聞七位。

    緣覺立一。

    菩薩亦一。

    佛果立一。

    三乘階位共立為十。

    名三乘共。

    所言十者。

    一幹惠地。

    三乘初心。

    通為此位。

    即是三賢。

    一五停心觀。

    二别相念處。

    三總相念處。

    名之三賢。

    緣五停境。

    治其妄相。

    于身受心法。

    觀不淨苦等。

    三乘俱作無生空觀。

    修此等法。

    對治煩惑。

    又三乘共修無生四谛十二因緣六度等法。

    随其意趣。

    三乘各得自乘之果。

    後後諸位。

    所修皆爾。

    谛緣度法。

    雖言三乘。

    如應對修。

    而亦兼修。

    以通教相事如是故。

    皆是無生即空觀故。

    此地是外凡位。

    以未得理水故。

    二是性地。

    如前亦觀無生滅法。

    于四谛等。

    作即空觀。

    巧度觀門體空殊勝。

    大超三藏拆空觀解。

    暖頂忍法及世第一。

    并在此地。

    三乘觀解。

    利鈍雖異。

    俱伏界内見谛之惑。

    觀心明了。

    得理水故。

    即是内凡。

    四善根位。

    三八人地。

    三乘俱發真無漏智。

    斷八十八見谛之惑。

    無間三昧。

    念念斷證。

    八忍七智。

    是見道位。

    約彼八忍。

    得八人名。

    此中即有信行法行。

    随機利鈍。

    分二人故。

    四是見地。

    三乘同見第一義谛。

    無生四谛。

    即空之理。

    同斷見惑八十八。

    盡斷迷谛惑。

    見四谛理。

    此時周足。

    故名見地。

    即第十六心。

    道類智心己雲是也。

    此上二地。

    俱不出觀。

    發真斷惑。

    相續分位。

    第十六心後。

    即蘇息出觀。

    此即見地。

    初念在觀。

    次念心時。

    即出觀心是故見地一分入觀。

    餘分出觀。

    事必然故。

    五是薄地。

    前見地中。

    屬見煩惱。

    斷盡無餘。

    而屬愛惑。

    全在未斷。

    今此地中。

    方斷欲界六品思惑。

    三乘俱體愛假即真。

    九品惑中。

    下三有之。

    前六已除。

    故立薄名。

    聲聞于此名一來果。

    前八人地。

    是預流向。

    其見地。

    有即預流果。

    此薄地中。

    六無礙道。

    五解脫心。

    是一來向。

    第六解脫。

    即第二果。

    此等唯約聲聞。

    立之。

    後之二位。

    其事亦爾。

    緣覺菩薩。

    無此等名。

    不立四向四果名故。

    問三乘斷惑分齊皆同。

    緣覺菩薩。

    何無四果。

    答聲聞根鈍。

    一段智力。

    斷其分惑。

    一入觀心。

    勢力盡故。

    作蘇息想。

    于此立果。

    故有四階。

    緣覺次利。

    菩薩最利。

    一座斷盡。

    證理亦極。

    是故無有數數出觀蘇息之事。

    無出觀故。

    不立四果。

    問若爾一座斷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