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二

關燈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章七依南嶽下。

    第七四教。

    亦二初舉人标教。

    二依法陳相。

    今初。

    言依南嶽思禅師等者。

    此舉能立祖師。

    義苑雲。

    南嶽天台皆山名。

    舉處辨人。

    僧名智顗。

    而言智者者。

    帝為立号。

    美其德也。

    依南嶽者。

    故韋虛舟侍郎雲。

    自佛法東流。

    秘密斯闡。

    思大師之所證。

    智者大師之所弘。

    故思大師。

    一見便雲。

    昔日靈山。

    同聽法花。

    宿緣所追。

    今複來矣。

    又入道場。

    呈心雲。

    非汝不證。

    非我不識。

    師資傳芳。

    故此并叙耳(已上)大疏一上雲。

    陳隋二代。

    天台智者。

    承南嶽思大師。

    立四教雲(已上)演義二下。

    解釋彼文。

    今義苑中。

    全移彼鈔。

    折薪雲。

    南嶽即衡山思大和尚。

    智者名智顗。

    言智者者二帝為立号。

    美其德也。

    清涼雲。

    台衡三觀者。

    即二師也(已上)南嶽天台兩大師傳。

    并在南山續高僧傳第十七卷。

    即習禅扁第二卷也。

    南嶽惠思禅師。

    俗姓李氏。

    武津人也。

    少以弘恕慈育被物。

    戒儀嚴肅。

    定惠融暢。

    久住南嶽大蘇山等。

    禅思行化。

    玄知多生宿命大發若幹三昧羅爾開悟。

    忽焉證解。

    得法花三昧。

    證一心三觀。

    大乘諸法。

    一念通達。

    十六特勝。

    皆舍除入。

    便自通微。

    不由他悟。

    故居圓十信。

    得六根淨也。

    造金字大品法花。

    講一乘理義法門。

    常修法花般舟念佛三昧方等忏悔。

    常座苦行。

    陳主崇重。

    臣佐歸仰。

    徒屬如雲。

    聽衆同市。

    大師梁高祖武帝。

    天監十三年甲午誕生。

    當日本人王第二十七代繼體天皇禦宇八年甲午。

    至陳第四主存宣帝大建九年丁酉六月二十二日入滅。

    于時春秋六十有四。

    當日本人王第四十一代敏達天皇禦宇六年丁酉。

    缯纩皮革。

    求不受用。

    布衣艾納。

    覆身而已。

    凡所著作。

    口授成章。

    造四十二字門兩卷。

    無诤行門兩卷。

    釋雲。

    随自意。

    安樂行。

    次第禅要。

    三智觀門等五部。

    各有一卷。

    以被時賓。

    大日國聖德太子。

    乃南嶽思禅師之後身也。

    遷生日本。

    創弘佛法。

    自造勝鬘維摩法花三經妙疏。

    以弘國界。

    以傳将來。

    伽藍數十。

    度人無量。

    後代諸宗。

    弘傳根源。

    無不由此。

    然太子上宮王。

    敏達天皇禦宇元年壬辰正月一日誕生(或說二年)乃第三十二代禦宇。

    用明天皇之太子矣。

    南嶽大師。

    當敏達天皇六年入滅。

    五年前後。

    事化難思。

    然聖人應化。

    随宜不定。

    不動一身。

    現無量身。

    不改一座。

    現天邊土。

    一時現無盡時。

    多劫容一念中。

    上聖化道。

    不可遍定。

    何況五年前後。

    何足為怪。

    日本聖德王之前身者。

    乃衡山思禅師也。

    大唐日域。

    新羅百濟。

    皆悉所知。

    加之十方應生。

    救世大聖。

    皆是思大禅師之所應作。

    本地一故。

    化儀同故。

    得旨取信。

    豈不然乎。

    然南嶽入滅。

    上宮誕生。

    年歲前劫。

    實是爾耶。

    法隆寺衆徒。

    太子行狀。

    懸鏡瑩玉。

    厥中有英哲雲。

    南嶽太子。

    入滅誕生。

    當寺所習。

    非以化現可遣相違。

    降宇歲年。

    次第有由。

    南嶽入滅。

    有其三說。

    一雲。

    陳第四主孝宣帝。

    大達元年己醜六月二十二日入滅。

    當日本人王第三十代天國排開廣庭天皇禦宇三十年己醜。

    一雲。

    大達三年辛卯入滅。

    當欽明天皇三十二年。

    一雲。

    大建六年甲年入滅。

    當日本第三十一代渟中倉太珠敷天皇(敏達)禦宇甲午。

    此是三說也。

    若取續高僧傳所說。

    即成四說。

    今取第二說大建三年辛卯入滅。

    與明年日本敏達天皇元年壬辰正月一日誕生相順。

    次第得意。

    成立其入滅月日。

    與誕生合和而成。

    然太子欽明天皇三十二年正月朔日入胎。

    入十三月明年正月朔日誕生。

    滅生次第。

    相順得意。

    法隆寺相傳。

    義途如是。

    續高僧傳所說難會。

    然如淨顯惠遠入滅。

    續僧傳雲。

    隋開皇十二年壬子六月二十四日入滅。

    春秋七十年。

    隋薩道衡碑銘入寂年月是同。

    而春秋七十有九。

    與續僧傳。

    九年增減。

    彼此相違。

    難可說定。

    南嶽太子。

    滅生前卻。

    諸說不同。

    難可一定。

    然第二說。

    次第相續。

    餘之三說。

    應是化事。

    智顗大師。

    字德安。

    性陳氏。

    穎川人也。

    少多奇瑞。

    長有盛德。

    智顗往大蘇山。

    見思大師。

    思每歎曰。

    昔在靈山。

    同聽法花。

    宿緣所追。

    今複來矣。

    即示普賢道場。

    為說四安樂行。

    顗乃于大衡山。

    行法花三昧。

    始經三夕。

    誦至藥王品。

    是真精進句。

    解悟便發。

    乃見與思禅師。

    共處靈鹫山七寶淨土。

    聽佛說法故。

    思禅師雲。

    弗爾莫感。

    非我莫識。

    是法花三昧前方便也。

    光州大蘇山。

    凞州白砂山。

    果願寺。

    瓦官寺。

    如此等處。

    無不遊住。

     常住會稽天台山國情寺。

    演說玄文。

    則在江陵。

    講敷法花。

    則居建業。

    後說止觀。

    即住荊州玉泉寺焉。

    淨名玄同疏。

    大涅槃經疏。

    及仁王。

    金光。

    觀無量壽。

    如此等經。

    皆有疏解。

    又次第禅門。

    四教義等。

    部帙非一。

    天台法門。

    暗宣大解。

    門人灌頂。

    結集成章。

    智顗位居五品。

    身備十德。

    立四教門。

    判一代教。

    開五時路。

    精八萬法。

    智者大師。

    梁高祖大同四年戊午誕生。

    當日本第二十九主宣化天皇禦宇三年戊午矣。

    至隋高祖開皇十七年丁巳十二月二十四日入滅。

    春秋六十有七。

    大師陳隋二代三朝圓師。

    山家教門。

    一宗周備。

    解行具足。

    教觀圓遍。

    海内伏膺。

    域外崇重。

    諸國弘傳。

    永代繼習。

    台宗繁昌。

    不可得而稱者也。

    所言南嶽者。

    是五嶽之一也。

    震旦國中。

    五方有山。

    元照律師。

    行宗記一上雲。

    顯此方中此有五嶽。

    東嶽泰山(兖州)南嶽衡山(衡州)西嶽華山(華州)北山恒山(恒州今為鎮山定州)中嶽山嵩山(洛州。

    巳山粗注彼文)五嶽皆是有譽之靈峰。

    故思禅師。

    冥感南嶽。

    由此栖居。

    乃諸賢修行得道之山也。

    餘四靈嶽。

    神應亦爾。

    所言天台者。

    心經疏诒謀鈔雲。

    以上應台皇。

    故名天台。

    指智者所住也(已上)大師感夢。

    即住此山。

    托山目祖。

    以祖目法。

    祖師宗故。

    名天台宗。

    然則台宗相承。

    龍樹菩薩。

    以為高祖。

    依彼所說。

    立此宗旨。

    故诒謀雲。

    龍樹即付法藏第十三祖。

    以去佛逾違。

    學路非一。

    諸宗詭雜。

    故龍樹作大智度論。

    釋摩诃般若經。

    大明中道之義。

    名法性宗焉。

    于後秦世。

    教流此土。

    北齊惠文。

    依論立觀。

    口授南嶽。

    南嶽傳智者。

    三觀學。

    大行于花夏矣。

    故智者所說法門。

    悉是開張龍猛之義耳(已上)此是孤山智圓法師。

    造心經疏。

    其序雲。

    敢率台崖教門龍樹宗趣。

    辄成義疏。

    用廣發揮(已上)鈔釋此文。

    歎龍樹等。

    言立四教該攝一代東流教者。

    此标所立教也。

    東流教者後漢永平。

    迦竺傳法已來。

    至于開皇十七天台去世。

    于其中間。

    大小三藏。

    翻傳請弘。

    充滿九州。

    此等諸教。

    四教攝判。

    開濟解釋。

    無有遺餘。

    自後所傳。

    新舊諸譯。

    以此判斷。

    皆悉類攝。

    玄奘三藏所傳相宗。

    諸經論等。

    大弘于世。

    台宗判之名别義通。

    或是别教。

    然天台大師。

    判地持雲。

    彌勒菩薩。

    以二番四悉壇。

    造地持論。

    言二番者。

    别圓二教。

    地持即是瑜伽舊譯。

    即是菩薩一地。

    彼謂地持釋花嚴經。

    以花嚴經說别圓故。

    瑜伽大論。

    法相本論。

    是故不可判彼法相唯識中宗為單别教開元年後。

    善無畏。

    金剛智。

    不空三藏。

    大傳密教。

    離頂秘壇。

    盛行于世。

    台宗諸師。

    判彼密宗。

    以為大乘方等部攝。

    如是攝屬。

    無不判盡。

    故雲該攝東流教也。

     章一名三藏教下。

    二依法陳相。

    即有四教。

    一三藏教。

    義苑雲。

    一三藏教者。

    此教明因緣生滅四真谛理。

    正教小乘。

    傍化菩薩。

    而以三藏。

    為名者謂大小乘論。

    同立此名。

    大乘智論。

    小乘成實。

    今所引法花智論者。

    以羅什譯經。

    多依智論小乘三藏。

    為欲成文。

    二言雙舉小乘之過。

    不在三藏。

    但責其小心耳。

    不責所诠三藏。

    故今取三藏。

    故今取三藏。

    不違法花至教耳(已上)章中所明釋教名。

    彼自引者。

    天台大師。

    作四教義。

    有十二卷。

    廣明四教。

    陳其相狀。

    彼第一雲。

    此三藏。

    的屬小乘。

    故法花經雲。

    貪着小乘三藏學者(已上)此彼釋名門中引之。

    又引證門雲。

    如戒心雲。

    應學修多羅毗尼阿毗昙。

    佛在世時。

    豈無三藏教也。

    故成實論雲。

    我今正欲論三藏中實義(已上)成實第一正文雲故我欲正論等。

    今以義雲我今正欲論。

    天台引所。

    處處皆爾。

    今章舉智論三藏摩诃衍。

    彼四教義釋名引證之中不引。

    總取他處所憑舉之。

    章中所引三藏教者。

    唯明立名而已。

    教中義相。

    略而不陳。

    義苑言此教明至傍化菩薩者。

    全取大疏。

    明天台師四教中文。

    大疏全取四教義文。

    此中分二。

    初明所诠理。

    二正教等二句。

    明所被機。

    言因緣生滅四真谛理者演義雲。

    其因緣之言。

    通于四教。

    因緣故生滅。

    因緣故即空。

    因緣故假名。

    因緣故中道。

    因緣為主故。

    四教皆帶之。

    言生滅四真谛理者。

    苦以逼迫為義。

    集以增長生死為事。

    道以除患為功。

    滅以累盡為名。

    有苦可知有集可斷有滅可證。

    有道可修。

    迷則苦集生。

    而真道滅。

    悟則苦集滅。

    而正道生。

    有可生滅。

    故雲生滅四谛。

    苦定是苦等故得名真(已上)實有生滅得生滅名。

    四谛通四教。

    名四種四谛。

    一生滅四谛。

    是三藏教。

    二無生四谛。

    是通教義。

    三無量四谛。

    是别教義。

    四無作四谛。

    是圓教義。

    門别故。

    分為四教。

    勝鬘經。

    有二種四谛。

    一者有作。

    二者無作。

    大小相對。

    作如是說。

    有作四谛。

    是三藏教。

    無作四谛開後三教。

    圓教四谛。

    即與本名。

    言正教二乘傍化菩薩者。

    鈔雲。

    鹿苑初轉法輪。

    俱鄰五人。

    見谛成道等。

    但有小乘得道。

    未有大乘得道。

    故名正教小乘。

    言傍化菩薩者。

    智度論雲。

    佛于阿含中。

    雖為彌勒授記亦不說種種菩薩行。

    故菩薩為傍也(已上)二乘菩薩。

    雖有傍正。

    具明三乘因果行相。

    能诠教門。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