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一

關燈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第三叙古今立教。

    于中分二。

    初标章。

    二釋義。

    今初。

    叙古今立教者。

    義苑述此段來意雲。

    夫教海沖深。

    法雲彌漫。

    智光無際。

    妙辨叵窮。

    以無言之言。

    诠絕言之理。

    然則理雖一味。

    诠有淺深。

    故須分之。

    使知權實。

    莊嚴聖教。

    令深廣故。

    故今諸師。

    各伸己解。

    安立教宗。

    今此叙之意。

    夫後人不掩前結。

    令其宗承。

    不混得失者矣(已上)取清涼意。

    述此生起。

    複古生起雲。

    前之二章。

    已辨所诠乘法。

    攝機滅益。

    三一不同。

    同别亦異。

    将顯能诠經論。

    诠有淺深。

    以示所宗圓極理。

    宜判教開宗。

    先叙古今名範。

    故說此門(已上)此古今者。

    古德私記。

    十家立教。

    前之九家。

    名之古師。

    第十玄奘三藏名今。

    章主已前故。

    名為古。

    章主在世故。

    名為今又舊譯師故。

    新釋師故。

    大唐第三主。

    高宗皇帝。

    麟德元年甲子二月四日。

    玄奘三藏入滅。

    春秋六十二。

    (當日本國人皇第三十代天智天皇禦宇三年甲子)于時賢首(香象)大師。

    在童子位。

    年二十二也。

    厥後至二十八。

    出家受戒。

    賢首弘教之時。

    雖在奘師寂後。

    新譯弘傳。

    英哲極多。

    奘師門人。

    賢首世昌。

    是故稱今。

    于義無過。

    故玄記一。

    雙舉性相二宗之義。

    稱為現傳。

    名之為今。

    深符時事。

    又九家之中。

    更互相望。

    稱為古今。

    亦獲其宜。

    厥第一師。

    後魏菩提流支三藏。

    彼代第七主宜武帝。

    永平元年戊子。

    譯十地論(當梁高祖武帝天監七年。

    日本第二十七代繼體天皇禦宇三年)自爾已來。

    至賢首二十八歲。

    鹹亨元年庚午。

    總經一百六十三年。

    其間相望。

    成古今義。

    然總言之。

    唯如前明。

    九古一今。

    于義是勝。

     章古今諸賢下。

    二釋義。

    亦三。

    初叙事舉數。

    二依數顯相。

    三述德結益。

    今初。

    古今諸賢等者。

    複古雲。

    名賢俊傑。

    開判良多。

    且叙十家。

    以示方軌(已上)折薪雲。

    差别非一等者。

    如大疏叙二十餘家。

    今既略叙故。

    雲且也(已上)大疏二十餘家者。

    彼中所列。

    增數五重。

    有十五家。

    謂一音二家。

    二教四家。

    三教三家。

    四教四家。

    五教二家也。

    然三種教。

    初南中師。

    漸中開合。

    增數四重。

    謂二教三教四教五教。

    五教有二。

    惠觀劉虬。

    漸中五家。

    并前總成二十家義。

    而言餘者。

    顯不盡故。

    又鈔舉耆阇法師六宗。

    雖是所彈之義。

    亦是一門别義。

    又半滿二教。

    兼指遠淨。

    雖非别義。

    人是有别。

    指此等故。

    緻餘言。

    問靜法。

    清涼。

    舉諸家立教。

    并明違順。

    定其取舍。

    淨影。

    天台。

    嘉祥。

    慈恩等。

    立教開時。

    破違許順。

    破立取舍。

    弘教規矩。

    何故章主。

    曾無破他。

    舉諸師義。

    歎德顯益。

    剩為龜鏡。

    是有何意。

    答賢首大師。

    舉諸師解。

    見德歎益。

    以各見益随緣陳故。

    情已是非。

    務存弘傳。

    諸師解釋。

    既是契時。

    而非無小瑕。

    故清涼等。

    述共有乖違。

    稱歎破斥。

    俱契弘傳。

    諸師既分教。

    判斷諸典。

    是為龜鏡。

    腳仿其迹。

    是故章主亦開教宗。

    判攝諸教。

    顯揚圓宗。

    事非徒說。

    開濟有由。

     章一依菩提流支下。

    二依數顯相。

    即有十家。

    不科自分。

    第一一音教。

    于中有二。

    初舉人标所立。

    二依法顯所立。

    今初。

    言菩提流支者。

    大疏雲。

    後魏菩提流支。

    會解記五雲。

    後魏菩提流支者。

    即此朝元魏時也。

    揀于曹魏故名後也。

    姓托跋。

    都雲中。

    至孝文時。

    遷都洛陽。

    改姓元氏。

    複名元魏也。

    菩提流支。

    此雲覺希(亦名道希)北印度人。

    遍通三藏。

    妙入總持。

    志在弘法。

    廣流視聽。

    以魏宜武永平元年歲次戊子。

    至洛陽。

    武帝親慰勞。

    住永甯寺。

    供給七百梵僧。

    以流支為譯匠。

    凡譯經論。

    三十九部。

    梵本萬甲。

    筆授草木滿一間屋。

    洞善方言。

    兼工雜術。

    常坐井口。

    操罐置空。

    或咒井令清。

    酌而為用(已上)義苑雲。

    菩提流支。

    此雲法意。

    西竺人也(已上)流支三藏。

    元魏第九主孝莊帝。

    永安二年己酉譯無量壽論。

    有一卷矣。

    當梁中大通元年己酉。

    日本繼體天皇二十三年己酉也。

    其後六年在世。

    至西魏高祖初年及東魏高祖第一年乙卯也。

    其間譯經立宗。

    講法利物而已。

    昙鸾法師。

    随流支三藏。

    承傳觀無量壽經。

    注無量壽論。

    淨土法門。

    從西天赍來弘傳震旦。

    乃流支三藏是其始祖也。

    折薪雲。

    維摩經等者。

    等于法花。

    花嚴。

    故下雲一味一雨。

    即法花藥草喻品中文也。

    亦如出現品衆水一味喻等(已上)言一音教者。

    慈恩等師。

    号彼一音。

    亦名一時教也。

     章謂一切聖教下。

    一依法顯所立。

    亦二。

    初正明。

    二印成。

    今初。

    言一切聖教等者。

    正陳所立。

    言但以衆生等者。

    會通妨難。

    言如克其本等者。

    還成本義。

    謂有難言。

    若一切教。

    一音等者。

    何故得有大小乘等。

    故會通雲但以衆生根行不同等。

    大疏一上。

    教本不分五意中雲。

    一音普應。

    一雨普滋。

    鈔二下釋雲。

    一音即是淨名。

    一雨即法花藥草喻。

    謂三草二木不同。

    同承一雨之潤。

    五性三乘不一。

    法雨一味無差。

    故彼經雲。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

    所謂解脫相。

    離相。

    滅相。

    究竟涅槃常寂滅相。

    終歸于空等(已上)今章一味一雨。

    即法花意。

    一音維摩。

    即如下引。

    又藥草喻品雲。

    佛平等說。

    如一味雨。

    所立義旨。

    即此意也。

    經又雲。

    雖一地所生。

    而諸草木各有差别。

    今章但以衆生根行不同等意。

    日本章雲一雨等。

    此等之言。

    等取餘物。

    宋本章雲一雨等霔。

    此等之字。

    平等等也。

    大疏一上。

    立一音數。

    總舉二家。

    故彼文雲。

    一立一音教。

    謂如來一代之教。

    不離一音。

    然有二師。

    一後魏菩提流支雲。

    如來一音。

    同時報萬。

    大小并陳。

    姚秦羅什法師雲。

    佛一圓音。

    平等無二。

    無思并應。

    機聞自殊。

    非謂言音本陳大小。

    故維摩經雲。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各各随所解。

    上之二師。

    初則佛音具異。

    後則異自在機。

    各得圓音一義。

    然并為教本不分之意耳(已上)流支所立。

    是大小并陳一音。

    羅什所立。

    是金音異解一音。

    靜法大師。

    刊定記一。

    明一音教。

    總舉二家。

    大疏所說。

    全同刊定。

    問今章所舉。

    流支一音。

    與大疏所舉流支一音。

    同耶異耶。

    若言同者。

    文言不同。

    若言異者。

    彼此一人如何。

    答大疏流支。

    今文流支。

    即是一人。

    所立一音。

    彼此同異。

    諸記釋之。

    今具引之。

    顯其義理義苑雲。

    如來一音。

    同時報萬。

    大小并陳。

    故許随機領解各别。

    則須圓音一音中。

    具百千音之一義。

    斯為教本。

    正屬不分耳(已上)既以大疏流支所釋。

    解釋此章流支一音。

    是故此音。

    彼此一同。

    不可引彼對論同異。

    問此文唯言一音一味随機異解。

    不言大小并陳。

    彼分明言大小并陳。

    兩文既别。

    何引彼文。

    得釋此文。

    答此文若違大小并陳。

    寔應為難。

    既不違彼。

    何強遮之。

    令彼此别。

    此文言略。

    唯言一音。

    若細言之。

    一音之中。

    大小并陳。

    是故随機各解自分。

    得此意故。

    義苑疏主。

    以彼釋之。

    義理極成。

    彼此一人。

    豈令強别。

    問若爾。

    大疏羅什一音。

    與今文同。

    以何取别。

    答羅什一音。

    即言平等無二無思普應等。

    此意說言。

    佛無分别思。

    或說大或說小乘。

    總出音時。

    此一音有普應之德。

    大乘機者。

    于此一音。

    全取為大。

    小機熟全全取為小。

    非謂佛音具陳大小。

    彼彼衆機。

    各取一邊故。

    羅什義。

    全音異解。

    流支一音。

    今章言略。

    大疏細陳。

    故取解之。

    彼此一意。

    以成大小并陳之義。

    今此章文。

    與彼羅什。

    彼此全别。

    不可強同。

    刊定記。

    陳流支一音。

    既說大小。

    豈違今章。

    清涼圭山。

    不可違今文。

    況又淨影大師。

    大乘義章第一卷雲。

    又菩提流支。

    宜說如來一音報萬大小并陳。

    不可以彼頓漸而别(已上)此複流支大小并陳。

    大宋近代。

    守一律師。

    一音舉二。

    流支羅什。

    其流支義。

    大小并陳。

    全同往古淨影靜法清涼等義。

    今章豈違上古淨影所舉之義。

    是故明知。

    今章流支。

    定是大小并陳一音。

    探玄記文。

    與今章同釋通和會。

    全同此意。

    問慈恩法苑。

    舉流支一音。

    靈祐補已飾宗。

    引一音教。

    并亦不言大小并陳。

    全同今章及探玄記如何。

    答彼亦文略義廣。

    同前并是大小并陳之義。

    上是釋成義苑意趣。

    次折薪釋雲。

    然大疏叙。

    此當羅什法師所立。

    若留支所立。

    則雲如來一音。

    同時報萬。

    大小并陳。

    此則佛音具異。

    今章與探玄。

    并雲留支者。

    今詳賢首二處為正。

    何者。

    以清涼所叙二家立一音教。

    恐後來傳寫者。

    誤書羅什。

    卻為留支字。

    留支作羅什字爾。

    不然豈賢首二處俱誤耶(已上)如此通者。

    若清涼一師。

    叙流支一音者。

    寔如所責。

    餘師所叙。

    亦同清涼。

    是故還亦應征責言。

    豈圓覺迹亦寫謬乎。

    豈刊定記。

    亦書誤乎。

    豈淨影章。

    亦寫誤乎。

    難勢是同。

    俱難會通。

    次複古記雲。

    然此一音。

    或名教本。

    或謂本末镕融一大善巧法。

    而圭山乃謂。

    圓教于前四。

    一一同圓。

    海中。

    百川無非海也。

    或名法界大宗。

    或名無盡圓通自在宗。

    即是花嚴全收諸教大宗也。

    今章與探玄。

    獨引菩提流支。

    證一音教。

    引維摩經前偈。

    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随類各得解皆謂如來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

    肇曰。

    客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