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一

關燈
一音。

    殊類異解。

    探玄雲。

    一約類。

    或為天衆。

    現一天音。

    能含餘類。

    各别得解。

    對人亦爾。

    餘類皆然。

    清涼曰。

    如來一音同時數萬。

    大小并陳。

    玄文雙引流支羅什。

    于羅什下。

    引經次偈。

    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

    肇曰。

    佛以一音。

    說一法。

    衆生各随所好。

    而受行。

    探玄雲。

    二約法。

    或為衆生。

    說施一音。

    亦令人解戒定等。

    清涼曰。

    佛一圓音。

    平等無二。

    無思普應。

    機聞自殊。

    非謂言音本陳大小。

    又雲。

    初則佛音具異。

    後則異自在機。

    各得圓音一義。

    有謂與清涼異者誤矣(已上)此釋意者。

    以大疏流支。

    釋成今流支所立之義。

    全同義苑所釋意。

    然後即破有人。

    謂與清涼流支是别。

    此所破者。

    即當折薪。

    彼記即謂與清涼異。

    而設會釋。

    還招難故。

    集成記雲。

    菩提流支。

    此與玄文相違。

    薪雲玄文傳寫之誤。

    若爾豈圓覺亦誤也。

    古記誤。

    探玄分字為含。

    又與出現語業中疏鈔相反。

    彼鈔雲。

    第二唯是一語。

    無多音等。

    一雲。

    人法影略。

    但此引随類音。

    與彼随根解為異。

    一雲。

    各随見聞不同。

    如天允叙流支半滿二教也。

    後二随意取舍(已上)此集成文。

    分二。

    初彼此相違。

    二薪雲下。

    會通兩文。

    亦二。

    初引情解。

    二後二下。

    明任用。

    初中亦二。

    初舉所破義。

    二一雲□舉所取義。

    言分字為含者。

    玄記一雲。

    一後魏菩提支。

    立一音教。

    謂一切聖教。

    唯是如來一圓音教。

    但随根異故。

    分種種。

    如經一雨所潤等。

    又經雲。

    佛以一言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等(已上)有人之意。

    玄記故分種種分字。

    改為含字。

    成含種種之義。

    此意欲成今章一音即是大小并陳之義。

    即同義苑意趣。

    但彼不改文字。

    言彼鈔雲第二唯是等者。

    出現品鈔。

    叙舉一音圓音。

    昔有三義。

    一雲。

    如來無聲。

    随機異聞。

    二雲。

    佛音遍滿無五音等。

    衆生随機。

    聞衆多聲。

    但是圓音。

    作增上緣。

    随根差别。

    現衆多聲。

    即引維摩以證此義。

    三雲。

    佛一語中。

    演出一切衆生言音。

    衆生各聞自己之音。

    彼鈔并破三義。

    不取。

    破第二雲。

    第二唯是一語無多音。

    故一不即多。

    豈為圓音。

    有則多亦應有。

    無則一亦須無。

    何得一有應一無耶(已上)此第二師。

    即當今章所叙流支。

    此即全聞異解之義。

    豈可故字同并陳乎。

    若作此解。

    違鈔文故。

    集成破有人意。

    其旨如是。

    言人法影略者。

    今章所叙。

    人是菩提流支。

    法即羅什一音。

    舉流支人。

    則影顯彼師并陳之義。

    舉全音法。

    則影顯羅什三藏之人。

    何以爾耶。

    欲此中總攝彼二家義故。

    言但此引随類音等者。

    今章引維摩經。

    即是舉彼随類音文。

    彼經明佛說法一音異解之相。

    總有三偈。

    此引初偈文。

    大疏羅什一音之中。

    引次彼偈。

    即随根解也。

    雖同是羅什義。

    所引經文是異。

    若如此所解者。

    探玄所叙一音。

    亦可是影略耶。

    又慈恩靈祐所叙一音。

    亦可同是人法影略。

    彼義與章全是同故。

    然彼豈爾乎。

    此亦如是言各随見聞不同者。

    菩提流支。

    所立教義。

    随人宜緣見聞不同。

    有時立一音義判教。

    有時立二教攝法。

    是一重見聞不同。

    又就一音中。

    有時立大小并陳。

    有時立全音異解。

    是一重見聞不同。

    言後二随意取舍者。

    彼記總舉四偈。

    前二謬解。

    全破不取。

    後二有理。

    記主取之。

    但随人意。

    随一取之。

    雖有此别。

    而影略義。

    例難有數。

    不用無過。

    見聞不同。

    此亦難得。

    如來說法。

    一音異解。

    流支所立。

    豈必爾乎。

    案流支意。

    就佛唯是一音。

    就機即是二教。

    是故所立有此異也。

    然流支三藏。

    随時立教。

    就宜緣故。

    事非一準。

    或一音教。

    或頓漸二教。

    或半滿二教。

    即成三類。

    又一音教中。

    或大小并陳。

    或全音異解。

    是亦随時。

    所立不定。

    俱一音故。

    皆約本故。

    羅什唯存全音異解。

    然賢首今章及玄。

    且舉流支全音異解之邊。

    以唯此一家。

    不舉羅什。

    故清涼刊定。

    且舉流支大小并陳之邊。

    對彼羅什全音義故。

    羅什唯存此一義故。

    是故賢首清涼無違。

    法苑一雲。

    後魏有菩提流支法師。

    此名覺愛。

    唯立一時教。

    佛得自在。

    都不可有說不說。

    但衆生有感于一切時。

    謂說一切法。

    譬如天樂随衆生念。

    出種種聲。

    亦如末尼随意所求。

    雨種種寶。

    花嚴經雲。

    如來一語中。

    演出無邊契經海。

    維摩經雲。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

    各得解。

    或有恐怖或歡喜。

    或生厭離。

    或斷疑故無一教定頓定漸。

    又無量義經言。

    我得道來。

    四十餘年。

    常說諸法不生不滅。

    不去不來。

    無此無彼。

    無得無失。

    一相無相。

    但由衆生悟解不同。

    得諸果異。

    法花亦言。

    一雨普潤。

    三草二木。

    生長不同。

    優婆塞經言。

    三獸渡河。

    深淺成别。

    故知諸教但總一味。

    無二三等(已上)此中所叙全音異解。

    大同羅什一音之義。

    法苑亦雲。

    菩提流支法師。

    亦立二時教。

    楞伽經說。

    漸頓者。

    莫問聲聞菩薩。

    皆漸次修行。

    從淺至深。

    名為漸也。

    頓者。

    如來能一時頓說一切法。

    名之為頓(已上)流支雖立一時。

    亦立此二。

    法苑次下。

    又立半滿二教。

    而不言流支所立。

    然天台所叙流支立教。

    即是半滿二教者也。

    流支如此随時立教。

    是故一音亦舉二門。

    有何妨難。

    當知一音就佛立之。

    即有二門。

    就機立之。

    亦有二門。

    是故彼此不相違也。

    章故經雲佛以一音下。

    二印成。

    引經印可成音自所立之義。

    故義苑雲。

    所憑之經。

    既雲一音。

    故但是教本設爾。

    随機為教。

    一音之義。

    以自相乖。

    焉是為例(已上)此匡所據文。

    明不成證也。

    音是教本。

    音正出時。

    成名句文。

    此時方名大小乘教。

    是時即是随機義顯。

    今以教本。

    證教故。

    所立義不成。

    折薪雲。

    故經下。

    即淨名經。

    言等者。

    等有二意。

    一等餘半偈。

    二等餘二偈。

    下半雲。

    皆謂世尊同其語。

    斯則神通不共法。

    餘偈雲。

    佛以一音。

    演說法。

    衆生各各随所解。

    普得受行。

    獲其刹斯則神通不共法。

    佛以一音。

    演說法。

    或有恐畏或歡喜。

    或生厭離。

    或斷疑。

    斯則神通不共法(已上)彼經上卷。

    佛國品中。

    以偈贊佛。

    有此三偈。

    又義雲。

    此等言者。

    上雲一音一味一雨等。

    為證此義。

    引彼彼經。

    為證一音。

    引維摩經為證一味一雨。

    可引法花經等。

    是故等取此經。

    上雲一雨等。

    若等□者。

    不可等經。

    若不爾者。

    可等取經。

    如雲一地所生。

    亦是法花經也。

    餘經中。

    有如是義者。

    即可取用成立此事。

    故安等言。

    問此一音教。

    如來本意。

    克體言之。

    大小乘何。

    答克體明之。

    是一乘法。

    故補亡飾宗第一雲。

    後魏三藏菩提流支。

    魏雲覺愛。

    立一切教。

    總唯一時。

    無有世間出世之異。

    亦無頓漸半滿之殊。

    所以然者。

    由佛昔日為菩薩時。

    普發大悲。

    誓度群品。

    盡皆令得般無餘依。

    豈今成覺。

    而說小教。

    故但贊說究竟一乘。

    随諸衆生根性有異。

    禀受差别。

    大小之殊。

    法花經雲。

    佛平等說。

    如一味雨。

    随衆生性。

    所受不同。

    淨名經雲。

    佛以一音。

    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又華嚴經雲。

    如來微妙音。

    如空無别異。

    随應受化者。

    所聞各不同。

    無量義經雲。

    我得道來。

    四十餘年。

    常說此法不生不滅。

    不去不來。

    無得無失。

    一相無相。

    但随衆生悟解不同。

    得諸果異。

    經教既然。

    豈佛所說。

    而有差别。

    但随聞者。

    受解不同。

    亦同法花一地所生。

    一雨所潤。

    三草二木。

    生長有異(已上)是故如來說法本意。

    常說一乘。

    無有異說。

    三乘小乘五乘等者。

    即随機性。

    于一音說。

    作種種解。

    是故具有請乘差别。

    若直餐受一乘法理。

    即契如來說法本懷。

    無有一音異解之義。

    故異解者。

    就一乘權門。

    方便諸乘為言。

    餘乘不契佛本意故。

    以唯一乘合佛意故。

    問何故章中。

    不取羅什。

    答既言且略。

    未必欲盡。

    就中自一至六增數。

    各舉一師。

    第七已後。

    雜亂而舉。

    且就要略盛弘為言。

    問義苑雲。

    若天台所叙。

    留支半滿教。

    十二年前。

    皆半字。

    十二年後。

    皆滿字。

    彼與今不同(已上)一師所立何故不同。

    答達者判教。

    随宜不定。

    諸師所立。

    皆有此例。

    即今章中。

    漸頓二教。

    指遠法師。

    彼師亦立四宗判。

    斷諸教。

    又如嘉祥師。

    有二藏判。

    有三輪判。

    随時用之。

    今流支三藏義。

    亦如此。

    一音約教本判之。

    二字就異解陳之。

    彼此有由。

    非疑怪例。

     章二依誕法師等下。

    第二二教。

    亦二。

    初舉人标所立。

    二依法陳所立。

    今初。

    宋本雲依護法師等。

    折薪雲。

    護法師者。

    未詳上字(已上)日本章。

    雲從法師等。

    探玄記第一雲。

    二陳朝真谛三藏等。

    立漸頓二教(雲雲)二教相狀。

    全同誕師。

    玄記亦舉十家立教。

    二處之師。

    唯舉真谛漸頓。

    印師屈曲平等。

    不别舉誕法師。

    而其教相。

    當真谛師。

    既雲真谛三藏。

    等言定有誕法法師也。

    今章亦雲誕法師等。

    等言有真谛。

    有何遮妨。

    大疏叙二種教。

    總舉四家。

    其第二家。

    即隋延法師。

    立漸頓二教。

    即當今章誕法師也。

    刊定記□叙二種教。

    亦列四家。

    其第二即隋朝誕法師等。

    立漸頓二教。

    全同今章。

    然宋朝章本。

    皆雲護法師。

    相違如何。

    今料簡雲。

    章疏雲誕法師等。

    非唯一人所立而已。

    即如大衍等四宗。

    南中諸師三教等。

    是故彼能立之人中。

    或舉誕師。

    或舉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