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随舉即得。
不可相違。
或可誕師亦名護師。
如天台師名智顗智者德安。
香象名法藏賢首等。
或可護字寫誤即作誕字。
大疏延師。
亦如上通。
言依楞伽等者。
折薪雲。
楞伽等者。
等取于寶積等也(已上)非唯一經故。
置等言。
章謂以先習小乘下。
二依法陳所立。
亦二。
初正陳。
二指類。
今初。
言先習小乘等者。
此漸教中。
即有二義。
一約機趣入。
二大小俱陳者。
約所說法。
機趣入者。
有鈍根者。
不能頓入大乘。
如來方便。
先授小乘。
次第誘引。
堪入一乘。
然後說大。
令小乘人回心向大。
是故小乘舍小入大。
是名漸悟菩薩。
此乃先習小乘。
後趣大乘者也。
故漸悟人回心時大。
此大必定從前小乘漸進而來。
是故此大名小起。
是漸教相。
言亦大小俱陳者。
此約漸悟者。
明大小俱陳。
非是已前漸悟之外。
是故言亦。
謂此人先有小乘之習。
佛為說小阿含經等是也。
次漸信大。
故為說大。
即般若經等是也。
後根純熟。
堪入一乘。
故為說一。
法花涅槃等是也。
是故漸教始終終化儀。
必是大小二乘俱陳。
所謂漸教小乘。
漸教大乘是也。
言如直往菩薩等者。
此頓教中。
亦有二類。
今如前漸。
利根性者。
直欣佛果。
發心修行。
無迀遲事。
是名頓悟菩薩。
故此大行不從小乘。
故名頓悟。
此約機趣入也。
言亦以無小故者。
此約所說法也。
既是不經小乘漸階故。
所說法唯是大乘。
無有小教。
華嚴經等即是。
此教唯被直住之者。
未熟之者。
絕見聞故。
前漸教者。
若約化儀。
始自鹿苑。
終至涅槃。
為不定性聲聞等人。
所設教也。
頓教即是高山所照故。
一代教不過漸頓。
問此漸頓教。
指楞伽經。
彼經所說文相雲何。
答指事引彼第二卷中。
庵摩羅果。
鏡中影像。
至下立教。
當具引之。
加之。
義苑雲。
依楞伽經等者。
等取涅槃半滿之說。
良以彼經談于四漸四頓。
謂漸者。
如庵摩勤果漸熟非頓。
類夫先習小乘。
後趣大乘。
頓者。
如鏡中像頓現非漸。
譬彼直往菩薩大不同小。
亦大小俱陳者。
謂涅槃重扶小律。
再演直常。
故稱俱也(已上)折薪雲。
謂以下釋漸所以。
自有二義。
既先習小。
後方趣大。
則約機次第。
以明漸也。
亦大小并陳者。
此約所說法。
同時有大小。
故名漸也。
此義正如涅槃者。
說空者所謂生死。
不空者。
所謂大涅槃等也。
若先小後大。
此如鹿苑。
止于鶴林所說之教。
故雲涅槃等也。
如直往下。
釋頓所以。
亦有二義。
初約機直往。
不由小來。
對上初義名頓。
二亦以下。
既無其小。
則唯大法。
對上次義。
約化儀名頓。
以大經中約機約法俱無小乘故。
雲即華嚴是也(亦可漸頓二處指經并證次義爾)問演義判。
雲第二漸頓約機以立。
今何言約機并化儀。
答以探玄并大疏中。
唯于上二義中。
各叙初義故雲約機。
今文既雲大小并陳等。
明知。
亦約化儀。
以立漸頓也(已上)補亡飾宗。
以昙無谶。
為漸頓師。
故彼文雲。
宋朝昙無谶三藏。
立二時教。
一頓二漸。
頓者。
如楞伽等經。
為諸菩薩上根種性者。
說全斷妄想證彼如如。
即是大不因小。
名之為頓。
二漸者。
始從鹿苑。
終至提河。
中間所說。
從微至着。
初為賈人。
但說世間施戒等法。
即提謂等經是。
次為陳如等。
說生空人無我教。
令出生死。
證聲聞果。
即阿含等經是。
次說法空法無我教。
破有執證法空。
如即般若等經是。
次說一乘二無我教。
顯二空智。
證二空如。
唯一佛乘。
更無餘道。
即法花經等。
是最後宣說諸佛法身常樂我淨。
如是佛性。
從本來。
常一切有情。
皆常作佛。
即涅槃經是。
此等諸教。
藉淺至深。
名為漸教。
此等漸頓。
即同涅槃半字滿字也(注雲)此師義。
漸中前二。
名為小乘。
後二及頓。
大乘攝(已上彼文)此中粗文全叙識義。
注文靈祐私解。
祐意漸中五時。
大同劉虬。
雖然舉總。
唯名漸頓。
劉虬慧觀。
所立教相。
舉總言之。
并名漸頓。
然單頓漸。
不立五時。
故大乘義章雲。
又誕公雲。
佛教有二。
一頓二漸。
頓教同前。
但就漸中。
不可以彼五時。
為定。
但知昔說悉是不了。
雙林一唱是其了教(已上)頓教同前者。
明劉虬頓漸二教。
頓如華嚴即指之也。
是唯名漸。
不用五時。
淨影既雲誕公頓漸。
今教章中。
言誕法師。
正與彼同。
不可異端。
大疏刊定。
并以無識為半滿師。
不入頓漸。
然大疏雲。
此雖約機說有漸頓。
而所說法。
不出半滿(已上)鈔雲。
不出半滿者。
頓即前滿。
漸具半滿。
以具有三乘。
是半大乘是滿故。
機就教有直有曲。
分漸頓耳(已上)飾宗既令同半滿二教相。
約其大途。
亦雲半滿。
章遠法師等下。
二指類。
折薪雲。
遠法師等者。
即是随法師。
等于陳隋真帝等。
故雲後代諸德也(已上)會解記雲。
言隋遠法師者。
即大遠也。
若惠遠。
姓李氏。
炖煌人。
述地持疏五卷。
華嚴疏七卷。
涅槃疏十卷。
維摩勝曼等。
皆有所述。
又制華嚴十地疏十卷。
疏訖夢登須彌。
四顧周望唯海水。
又見佛像。
身色紫金。
存寶樹下。
北首而卧。
體有塵埃。
遠初見禮敬。
後以衣拂。
周遍光淨。
覺知所撰文疏頗有順化之益。
今判半滿。
依彼涅槃疏雲爾(已上)大疏無谶半滿二教。
指同淨影。
故作此判。
義苑雲。
澤州隋朝小遠法師。
亦立漸頓二教。
謂約漸悟機。
大由小起。
所設具有三乘。
故名為漸。
若約頓悟機。
直往于大。
不由于小。
名之為頓。
此雖約機說有漸頓而所說法。
不出半滿。
其半滿二教。
則西秦昙無谶三藏。
依涅槃經立。
即聲聞藏為半字教。
菩薩藏為滿字教。
故雲後代諸德多同。
由多同故。
所以附出此之判教。
但順通相之意。
未知佛之深旨。
半滿之言。
顯在小文。
密意有以權為半。
以實為滿。
則大乘中。
有半滿矣。
亦猶緣覺聲聞。
開之有異。
則成三乘。
合之有同。
總稱為小。
權實亦爾。
開之有異。
權可稱半。
合之大同。
故并稱滿。
是則實教。
雖滿小教唯半。
權大乘者。
亦半亦滿也。
此半滿順違。
即是漸頓順違也。
頓即此滿。
漸具半滿。
以具有三乘。
二乘是半。
大乘是滿。
故但一處會順違耳(已上)複古雲。
後世相承。
隋遠法師。
齊朝劉虬。
亦立此二(已上)慧遠有同名人。
上古有惠遠法師。
佛家之鸾凰。
法宗之領袖也。
東晉第九主孝武帝。
太元十二年丁亥。
年五十四。
始居匡廬山。
經三十年。
即當元年。
高祖道武皇帝。
登國二年丁亥。
其後三十年。
久住彼山。
至同代第十主。
安帝。
義凞十二年丙辰入滅。
于時年八十三。
姚秦之代。
至弘始十七年乙卯。
其代方盡。
當其明年。
仍号廬山惠遠。
後代大唐。
亦有惠遠法師。
乃嘉祥吉藏大師門人也。
今此隋朝遠住北地淨影寺。
為簡廬山惠山惠遠。
号淨影惠遠。
亦名北遠。
然會解記。
名大遠美義苑疏主。
号小遠矣。
廬山為大。
淨影為小。
即是可焉。
然玄記二教處。
指同雲。
後大遠法師等。
淨影大師。
大解經論。
維摩經疏。
勝鬘經疏。
無量壽經疏。
雙卷無量壽經疏等。
論疏如會解列。
亦制大乘義章二十卷(或二十卷)并行于世。
梁高祖武帝。
天監十二年甲午誕生。
與南嶽慧思禅師同年也。
至隋高祖文帝開皇十年壬子入滅。
春秋七十有九。
當開皇九年辛亥。
陳代盡矣。
隋朝獨運其後。
經三年焉。
隋朝播化。
年是不幾而号隋惠遠者。
隋起與陳相并九年。
故總得名。
号隋淨影。
然降生梁朝之初。
播化梁隋之間。
仍從後運。
号隋淨影。
問彼誕法師。
亦是隋世。
何号後代遠法師耶。
答非是同時。
誕是爾前。
故淨影章。
引誕公義。
是故号後代。
無過也。
問淨影義章。
古師立教。
總舉三家。
謂劉虬。
誕公。
菩提留支也破此三師。
然後出自正義。
立教。
既是無用誕公。
淨影豈得同此說耶。
答章文既雲後代諸德多同此說。
非唯淨影一人同彼。
此乃餘人多同彼說。
淨影雖破彼義。
而亦有同之邊。
是故總雲同彼說也。
問此通不明。
刊定大疏。
俱叙昙無谶半滿二教也。
并雲隋遠法師亦同此說(已上)鈔即解雲。
疏隋遠法師亦同此說者。
彼涅槃疏初雲。
聖教雖衆略有兩種。
一聲聞藏。
二菩薩是也(已上)淨影既有半滿所立。
明知非是誕師之例。
答半滿二教。
委細分别。
必成漸頓。
二教義門。
以半教唯漸。
滿通頓漸故。
是故飾宗昙無頓漸。
指同半滿。
雖門别故。
立為二家。
義理相連。
一類而已。
是故彼此所指無過。
指因誕師義。
亦是無違。
章三依光統下。
第三三種教。
于中分二。
初舉人标教。
二依法陳教。
今初。
言光統律師者。
會解雲。
疏後魏光統律師等者。
傳雲。
惠光姓揚氏。
定州盧人。
年十三。
随父入洛。
四月八日。
往佛陀禅師所。
從受三歸。
陀異其眼光外射如焰。
深惟必有奇操留之。
誦習博通。
人号聖沙彌也。
陀曰。
此沙彌非常人。
若受大戒。
宜先聽律。
律是慧基。
若初依經論。
必輕戒網。
于道覆律師所聽習。
後從辨公。
參學經論。
聲飏趙郡。
會佛陀住少林寺主。
勒那初譯于地。
光預其席。
自此地論流傳。
今章開釋。
四分一部。
草創茲基其華嚴。
涅槃。
維摩。
十地。
地持等。
并疏其奧旨。
初在京洛。
任國僧都。
後召入邺。
綏緝
不可相違。
或可誕師亦名護師。
如天台師名智顗智者德安。
香象名法藏賢首等。
或可護字寫誤即作誕字。
大疏延師。
亦如上通。
言依楞伽等者。
折薪雲。
楞伽等者。
等取于寶積等也(已上)非唯一經故。
置等言。
章謂以先習小乘下。
二依法陳所立。
亦二。
初正陳。
二指類。
今初。
言先習小乘等者。
此漸教中。
即有二義。
一約機趣入。
二大小俱陳者。
約所說法。
機趣入者。
有鈍根者。
不能頓入大乘。
如來方便。
先授小乘。
次第誘引。
堪入一乘。
然後說大。
令小乘人回心向大。
是故小乘舍小入大。
是名漸悟菩薩。
此乃先習小乘。
後趣大乘者也。
故漸悟人回心時大。
此大必定從前小乘漸進而來。
是故此大名小起。
是漸教相。
言亦大小俱陳者。
此約漸悟者。
明大小俱陳。
非是已前漸悟之外。
是故言亦。
謂此人先有小乘之習。
佛為說小阿含經等是也。
次漸信大。
故為說大。
即般若經等是也。
後根純熟。
堪入一乘。
故為說一。
法花涅槃等是也。
是故漸教始終終化儀。
必是大小二乘俱陳。
所謂漸教小乘。
漸教大乘是也。
言如直往菩薩等者。
此頓教中。
亦有二類。
今如前漸。
利根性者。
直欣佛果。
發心修行。
無迀遲事。
是名頓悟菩薩。
故此大行不從小乘。
故名頓悟。
此約機趣入也。
言亦以無小故者。
此約所說法也。
既是不經小乘漸階故。
所說法唯是大乘。
無有小教。
華嚴經等即是。
此教唯被直住之者。
未熟之者。
絕見聞故。
前漸教者。
若約化儀。
始自鹿苑。
終至涅槃。
為不定性聲聞等人。
所設教也。
頓教即是高山所照故。
一代教不過漸頓。
問此漸頓教。
指楞伽經。
彼經所說文相雲何。
答指事引彼第二卷中。
庵摩羅果。
鏡中影像。
至下立教。
當具引之。
加之。
義苑雲。
依楞伽經等者。
等取涅槃半滿之說。
良以彼經談于四漸四頓。
謂漸者。
如庵摩勤果漸熟非頓。
類夫先習小乘。
後趣大乘。
頓者。
如鏡中像頓現非漸。
譬彼直往菩薩大不同小。
亦大小俱陳者。
謂涅槃重扶小律。
再演直常。
故稱俱也(已上)折薪雲。
謂以下釋漸所以。
自有二義。
既先習小。
後方趣大。
則約機次第。
以明漸也。
亦大小并陳者。
此約所說法。
同時有大小。
故名漸也。
此義正如涅槃者。
說空者所謂生死。
不空者。
所謂大涅槃等也。
若先小後大。
此如鹿苑。
止于鶴林所說之教。
故雲涅槃等也。
如直往下。
釋頓所以。
亦有二義。
初約機直往。
不由小來。
對上初義名頓。
二亦以下。
既無其小。
則唯大法。
對上次義。
約化儀名頓。
以大經中約機約法俱無小乘故。
雲即華嚴是也(亦可漸頓二處指經并證次義爾)問演義判。
雲第二漸頓約機以立。
今何言約機并化儀。
答以探玄并大疏中。
唯于上二義中。
各叙初義故雲約機。
今文既雲大小并陳等。
明知。
亦約化儀。
以立漸頓也(已上)補亡飾宗。
以昙無谶。
為漸頓師。
故彼文雲。
宋朝昙無谶三藏。
立二時教。
一頓二漸。
頓者。
如楞伽等經。
為諸菩薩上根種性者。
說全斷妄想證彼如如。
即是大不因小。
名之為頓。
二漸者。
始從鹿苑。
終至提河。
中間所說。
從微至着。
初為賈人。
但說世間施戒等法。
即提謂等經是。
次為陳如等。
說生空人無我教。
令出生死。
證聲聞果。
即阿含等經是。
次說法空法無我教。
破有執證法空。
如即般若等經是。
次說一乘二無我教。
顯二空智。
證二空如。
唯一佛乘。
更無餘道。
即法花經等。
是最後宣說諸佛法身常樂我淨。
如是佛性。
從本來。
常一切有情。
皆常作佛。
即涅槃經是。
此等諸教。
藉淺至深。
名為漸教。
此等漸頓。
即同涅槃半字滿字也(注雲)此師義。
漸中前二。
名為小乘。
後二及頓。
大乘攝(已上彼文)此中粗文全叙識義。
注文靈祐私解。
祐意漸中五時。
大同劉虬。
雖然舉總。
唯名漸頓。
劉虬慧觀。
所立教相。
舉總言之。
并名漸頓。
然單頓漸。
不立五時。
故大乘義章雲。
又誕公雲。
佛教有二。
一頓二漸。
頓教同前。
但就漸中。
不可以彼五時。
為定。
但知昔說悉是不了。
雙林一唱是其了教(已上)頓教同前者。
明劉虬頓漸二教。
頓如華嚴即指之也。
是唯名漸。
不用五時。
淨影既雲誕公頓漸。
今教章中。
言誕法師。
正與彼同。
不可異端。
大疏刊定。
并以無識為半滿師。
不入頓漸。
然大疏雲。
此雖約機說有漸頓。
而所說法。
不出半滿(已上)鈔雲。
不出半滿者。
頓即前滿。
漸具半滿。
以具有三乘。
是半大乘是滿故。
機就教有直有曲。
分漸頓耳(已上)飾宗既令同半滿二教相。
約其大途。
亦雲半滿。
章遠法師等下。
二指類。
折薪雲。
遠法師等者。
即是随法師。
等于陳隋真帝等。
故雲後代諸德也(已上)會解記雲。
言隋遠法師者。
即大遠也。
若惠遠。
姓李氏。
炖煌人。
述地持疏五卷。
華嚴疏七卷。
涅槃疏十卷。
維摩勝曼等。
皆有所述。
又制華嚴十地疏十卷。
疏訖夢登須彌。
四顧周望唯海水。
又見佛像。
身色紫金。
存寶樹下。
北首而卧。
體有塵埃。
遠初見禮敬。
後以衣拂。
周遍光淨。
覺知所撰文疏頗有順化之益。
今判半滿。
依彼涅槃疏雲爾(已上)大疏無谶半滿二教。
指同淨影。
故作此判。
義苑雲。
澤州隋朝小遠法師。
亦立漸頓二教。
謂約漸悟機。
大由小起。
所設具有三乘。
故名為漸。
若約頓悟機。
直往于大。
不由于小。
名之為頓。
此雖約機說有漸頓而所說法。
不出半滿。
其半滿二教。
則西秦昙無谶三藏。
依涅槃經立。
即聲聞藏為半字教。
菩薩藏為滿字教。
故雲後代諸德多同。
由多同故。
所以附出此之判教。
但順通相之意。
未知佛之深旨。
半滿之言。
顯在小文。
密意有以權為半。
以實為滿。
則大乘中。
有半滿矣。
亦猶緣覺聲聞。
開之有異。
則成三乘。
合之有同。
總稱為小。
權實亦爾。
開之有異。
權可稱半。
合之大同。
故并稱滿。
是則實教。
雖滿小教唯半。
權大乘者。
亦半亦滿也。
此半滿順違。
即是漸頓順違也。
頓即此滿。
漸具半滿。
以具有三乘。
二乘是半。
大乘是滿。
故但一處會順違耳(已上)複古雲。
後世相承。
隋遠法師。
齊朝劉虬。
亦立此二(已上)慧遠有同名人。
上古有惠遠法師。
佛家之鸾凰。
法宗之領袖也。
東晉第九主孝武帝。
太元十二年丁亥。
年五十四。
始居匡廬山。
經三十年。
即當元年。
高祖道武皇帝。
登國二年丁亥。
其後三十年。
久住彼山。
至同代第十主。
安帝。
義凞十二年丙辰入滅。
于時年八十三。
姚秦之代。
至弘始十七年乙卯。
其代方盡。
當其明年。
仍号廬山惠遠。
後代大唐。
亦有惠遠法師。
乃嘉祥吉藏大師門人也。
今此隋朝遠住北地淨影寺。
為簡廬山惠山惠遠。
号淨影惠遠。
亦名北遠。
然會解記。
名大遠美義苑疏主。
号小遠矣。
廬山為大。
淨影為小。
即是可焉。
然玄記二教處。
指同雲。
後大遠法師等。
淨影大師。
大解經論。
維摩經疏。
勝鬘經疏。
無量壽經疏。
雙卷無量壽經疏等。
論疏如會解列。
亦制大乘義章二十卷(或二十卷)并行于世。
梁高祖武帝。
天監十二年甲午誕生。
與南嶽慧思禅師同年也。
至隋高祖文帝開皇十年壬子入滅。
春秋七十有九。
當開皇九年辛亥。
陳代盡矣。
隋朝獨運其後。
經三年焉。
隋朝播化。
年是不幾而号隋惠遠者。
隋起與陳相并九年。
故總得名。
号隋淨影。
然降生梁朝之初。
播化梁隋之間。
仍從後運。
号隋淨影。
問彼誕法師。
亦是隋世。
何号後代遠法師耶。
答非是同時。
誕是爾前。
故淨影章。
引誕公義。
是故号後代。
無過也。
問淨影義章。
古師立教。
總舉三家。
謂劉虬。
誕公。
菩提留支也破此三師。
然後出自正義。
立教。
既是無用誕公。
淨影豈得同此說耶。
答章文既雲後代諸德多同此說。
非唯淨影一人同彼。
此乃餘人多同彼說。
淨影雖破彼義。
而亦有同之邊。
是故總雲同彼說也。
問此通不明。
刊定大疏。
俱叙昙無谶半滿二教也。
并雲隋遠法師亦同此說(已上)鈔即解雲。
疏隋遠法師亦同此說者。
彼涅槃疏初雲。
聖教雖衆略有兩種。
一聲聞藏。
二菩薩是也(已上)淨影既有半滿所立。
明知非是誕師之例。
答半滿二教。
委細分别。
必成漸頓。
二教義門。
以半教唯漸。
滿通頓漸故。
是故飾宗昙無頓漸。
指同半滿。
雖門别故。
立為二家。
義理相連。
一類而已。
是故彼此所指無過。
指因誕師義。
亦是無違。
章三依光統下。
第三三種教。
于中分二。
初舉人标教。
二依法陳教。
今初。
言光統律師者。
會解雲。
疏後魏光統律師等者。
傳雲。
惠光姓揚氏。
定州盧人。
年十三。
随父入洛。
四月八日。
往佛陀禅師所。
從受三歸。
陀異其眼光外射如焰。
深惟必有奇操留之。
誦習博通。
人号聖沙彌也。
陀曰。
此沙彌非常人。
若受大戒。
宜先聽律。
律是慧基。
若初依經論。
必輕戒網。
于道覆律師所聽習。
後從辨公。
參學經論。
聲飏趙郡。
會佛陀住少林寺主。
勒那初譯于地。
光預其席。
自此地論流傳。
今章開釋。
四分一部。
草創茲基其華嚴。
涅槃。
維摩。
十地。
地持等。
并疏其奧旨。
初在京洛。
任國僧都。
後召入邺。
綏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