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有功。
轉為國統。
時光諸學士。
翹穎如林。
衆所推仰者十人。
投撰行解。
入室唯九。
有儒生馮衮。
光乃将入數中(以轉為國統故。
雲光統也。
已上彼文)大疏雲。
後魏光統律師。
承習佛陀三藏。
亦立三教(已上)故記牒雲後魏等也。
鈔雲。
言承習佛陀三藏者。
佛陀是西域人。
同學五人。
四皆得道。
思欲己身求之。
友曰。
道須緣會。
不可強也。
汝與東土有緣。
彼有二弟子。
汝若度得必當得道。
佛陀初經于此。
當後魏孝文。
始在雲州。
投之見重。
初于一康家供養。
夜見火光(雲雲)及移都洛陽。
陀亦随之。
彼為立少林寺。
知後為則天所取。
遂指水令西山透隴而流。
其二弟子。
一是稠禅師得道。
二是光統。
故雲。
稠公解虎于西谷。
佛陀指水而西流也(已上)會解雲。
鈔言孝文見重等者。
傳雲。
孝文敬隆誠至。
别處禅林。
鑿石為龛。
結徒定念。
因家資供。
位架餘部。
而征應潛着。
皆異常人也。
恒安城内康家。
資财百萬。
崇重佛法。
為佛陀造别院。
常居室内。
自靜遵業。
有小兒。
見聞隙内炎火赫然。
驚告院主。
全家總花。
都無所見。
其通微玄。
觀斯例衆也。
識者驗以為得道矣。
後隋帝南遷。
定都伊落。
複設靜院。
敕以處之。
而愛幽栖。
林谷是托。
屢往嵩嶽。
高謝人世。
有敕就少室山。
為父造寺。
今之少林是也。
時又入洛。
将度有緣。
時慧光年十二。
在天街井欄上。
反蹋蹀[土*耆](音陀抛博戲也)一連五百。
衆人誼競。
異而觀之。
佛陀因見怪曰。
此小兒世戲有二。
道業亦應不株。
意欲引度。
權以杖打頭。
聲響清徹。
既善聲論。
知堪法器。
乃問。
能出家否。
光曰。
固其本懷耳。
遂度之(前傳雲。
四月八日往少林者。
應今許後十三歲方出家也)又念弟子道房度沙門僧稠。
此化行東夏。
準此二賢。
得道之記。
諒有深疑。
言稠禅師得道者。
傳曰。
釋僧稠。
姓孫。
元出昌黎。
末居钜鹿之瘿陶焉。
幻學世典。
備通經史。
征為大學博士。
講解墳索。
聲蓋朝廷。
将處觀國。
羽儀廊。
而道機潛扣。
欻厭世煩。
一覽佛經。
渙然神解。
時年二十有八。
投钜鹿景明寺僧寔法師出家。
初從道房禅師。
受行止觀。
房即跋陀之神足也。
既受禅法。
北遊定州嘉魚山。
斂念久之得定。
常依涅槃聖行四念處法。
居五夏。
又詣趙州障洪山道明禅師。
受十六殊勝法。
鑽仰積序。
節食鞭心。
九旬一食。
米為四升。
單敷石上。
不覺晨昏布縷入内。
挽而不脫。
嘗於鵲山靜處。
感神來娆。
抱肩築腰。
氣噓頂上。
稠以死要心。
因證深定。
九日不起。
後從定覺。
情想澄然。
因詣少林寺祖師三藏。
呈己所證。
跋陀曰。
自蔥嶺已東。
禅學之最。
汝其人矣(故今雲得道)後詣壞州西王屋山。
修習前法。
聞兩虎交鬥。
咆響振岩。
乃以錫杖中解。
各散而去(靈異實多。
具如傳說。
今略引解鈔爾。
已上彼文)雖文極繁。
為知光統所承根由。
具引此文。
複古雲。
光統律師(乃至)即佛陀三藏高弟也。
大統名惠光。
南山宗承之。
律宗之祖師也。
常講大經。
有廣略二疏。
所立教門。
至相搜玄承用也。
此方首判華嚴為别教一乘。
人到于今。
盛受其賜。
非聊爾人也(已上)昔姚秦世。
覺明三藏。
譯四分律。
弘通世間。
元魏之世。
法聽律師。
止講僧祇。
始講四分。
聽師唯講。
無制文疏。
法聽門人。
有道覆律師。
聞德講律。
始選義疏。
四分律疏。
此時始焉。
光統乃道覆之高足也。
正弘律藏。
兼通華嚴。
開濟攝持。
大有功業。
惠光弟子。
有若幹人。
并義解之匠。
诏隆之工也。
厥中有道雲焉。
是律藏之梁棟也。
雲公之下。
有道供矣。
有洪遵矣。
道洪南山律宗之元祖。
洪遵乃相部東塔之本源也。
三宗律家之源乃惠光僧統之功也。
道洪之下。
有智首律師。
大敷律莚。
昌被時賓。
制分律疏二十四卷。
廣開戶牖。
違傳來裔。
南山道宣律師者。
是首律師之高足弟子也。
長安弘法寺玄恽(字道世)律師。
亦禀首律師。
南山律師。
廣撰五大律部行事鈔等。
是故南山号鈔家焉。
玄恽律師。
造毗尼讨要六卷。
号之要家。
南山大師。
所弘之律。
大通諸國。
遠傳末代。
弘景。
融濟。
道岸三師。
俱南山門人。
鑒真乃此三德之弟子也。
南山弟子。
亦有周律師。
周師法裔。
久傳于世。
唐宋二代。
于今不絕。
此是南山律裔。
其功由于光統。
是故雲南山宗承之律宗之祖師也。
又智俨大師。
習學華嚴。
多集舊疏。
随善取之。
乃獲光統律師華嚴之疏。
俨公從之。
專為義節所立宗旨。
所明要義。
從善為眼目。
取要為骨髓。
故所制玄疏。
要事承用。
章謂漸頓圓下。
二依法陳教。
亦二。
初列數。
二光師釋意下。
顯相。
亦二。
初正明。
二傳承。
今初。
義苑雲。
顯立義也。
于中漸約不具。
頓約具說。
不同前遠公大小相望成漸頓也。
言漸說者。
如雲欲盡病根。
方談般若等。
言具說者。
既如涅槃說空者所謂生死。
不空者所謂大般涅槃等。
又雲。
若空不空。
若常無常等。
皆令廣開。
即是頓也。
三圓教者。
即是華嚴。
此亦約化儀。
說有前後耳。
所以頓中化法。
無異漸中也。
别說空不空。
即名為漸。
同時說空不空。
即名為頓。
故是化儀。
其第三亦約化法揀異前二。
從多分說故雲。
此亦約化儀。
其上達言。
義兼地前。
分階佛境。
即謂地上如此分者。
為通刊定難也(雲雲已上)言其上達言下。
大疏通刊定難。
刊定記主。
破此三教。
作其二難。
一合難漸頓。
二别難于圓。
大疏之中。
具通二難。
義苑記主。
不引初通。
唯載會通後難之文。
故演義雲。
上達之言義兼地前等者。
通彼第二難于圓教。
彼難雲。
分階佛境。
則地前無有堪聞此經。
則違出現品。
佛刹塵數衆生。
發菩提心。
釋曰。
彼以上達分階佛境。
令為一義。
故有此難。
今為此通。
則上達為地前。
分階佛境。
為地上。
故不違出現品文。
亦不失于大理。
況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豈非分階佛境之人(已上)記雲雲者。
即此文也。
此三教中。
記文解釋。
多取大疏少與鈔文合糅陳之。
複古雲。
光師下。
二伸其釋意。
二初漸教。
由根未熟。
未堪總聞故先說等也。
如五時三時次第也。
常無常。
如以般若對涅槃。
空不空。
即般若對法花等也。
為根下。
二頓教。
具足演說故。
名頓也。
然上二教釋義。
探玄周記。
并作此說。
此乃吾祖略攝彼義。
以成其文。
若據彼疏搜玄中全用也。
漸教則說三藏二藏。
翻名辨相。
彼文雲。
如約以辨。
一化始終教門有三。
一曰漸。
二曰頓。
三曰圓。
初門漸内所诠三。
故教則為三。
所為二故。
教則為二。
則說大小二藏。
所以如此者。
良由三藏。
诠于三字有兼有正。
诠此不诠彼。
二藏之内。
說大不說小。
說小不談大。
通收一代漸經故。
言先空後不空。
先常後說常等。
彼又雲。
二頓教者下。
經雲。
若衆生下劣。
其心厭沒者。
示以聲聞道。
令出于衆苦。
若複有衆生。
諸根小明利。
示于因緣法。
為說辟支佛。
若人根明利。
饒益于衆生。
有大慈悲心。
為說菩薩道。
若有無上心。
決定示大事。
為示于佛身。
說無盡佛法。
以此文證。
知有一乘及頓教及三乘差别。
以此文中四乘頓用故。
雲具足演說常無常空不空同時俱說。
此則化儀有異。
所說之法不别。
指圓覺。
為化儀之類。
義同此也。
為于下。
三圓教。
上達兼地前也。
分階佛境地上也。
具如周疏義鈔(已上)問光統疏第一陳漸頓圓三教已雲。
今此經者。
三教之中。
蓋是頓教所攝(已上)不言圓攝。
今章所叙。
應與彼一。
何故相違。
答彼三教相。
清涼所判。
漸頓是化儀。
圓教乃化法。
由此義故。
漸頓化儀中。
此教頓教攝。
以化儀之相。
不過漸頓故。
若約化法。
即圓教攝。
光師意緻。
彼疏先後。
如是達立。
章主深得此意故。
華嚴經攝言圓教。
頓教所攝。
本在彼疏。
得意攝之。
獨舉圓教。
是故總通頓圓所攝。
故至相尊者搜玄記一雲。
一化始終教門有三。
一曰漸教雲雲。
第二頓教雲雲。
第三圓教雲雲。
此經即頓及圓二教攝(已上恐繁厭故以雲雲是)搜玄所說。
專據光統。
宗旨義節事是所歸。
至相既獲光統疏意。
文言分明。
判為頓圓二教所攝。
賢首領旨。
屬化法圓。
實即頓圓二教所收。
演義鈔雲。
此亦約化儀。
說有前後者。
頓中化法。
無異漸中。
别時說空不空。
即名為漸。
同時說空不空。
即名為頓。
故是化儀。
其中第三。
亦約化法。
揀異前二。
從多分說。
故雲此亦約化儀(已上)言頓中化法無異者。
頓中同時。
所說之常無常等法。
不異漸中前後所說空不空等法。
雖化儀相不過漸頓。
若開言之。
可有圓義。
一說一切說。
一切說一切法。
通十方。
主伴無盡。
此乃所說化法。
圓融無盡故。
玄化儀亦是圓融。
故雲第三亦約化法。
然是同時具足一切。
即是頓儀。
是頓教攝。
故天台所判。
華嚴即是頓義所說。
其化法相。
即是别圓。
圓之名言。
義在化法。
化儀之中。
言漸頓故。
言多分說等者。
通伏難也。
叙雲教已。
言此亦約化儀。
三皆應化義。
而其第三即是化法故。
今通雲從多分等。
此亦之言。
第三通其化儀化法。
故安亦言。
開合之義。
法應
轉為國統。
時光諸學士。
翹穎如林。
衆所推仰者十人。
投撰行解。
入室唯九。
有儒生馮衮。
光乃将入數中(以轉為國統故。
雲光統也。
已上彼文)大疏雲。
後魏光統律師。
承習佛陀三藏。
亦立三教(已上)故記牒雲後魏等也。
鈔雲。
言承習佛陀三藏者。
佛陀是西域人。
同學五人。
四皆得道。
思欲己身求之。
友曰。
道須緣會。
不可強也。
汝與東土有緣。
彼有二弟子。
汝若度得必當得道。
佛陀初經于此。
當後魏孝文。
始在雲州。
投之見重。
初于一康家供養。
夜見火光(雲雲)及移都洛陽。
陀亦随之。
彼為立少林寺。
知後為則天所取。
遂指水令西山透隴而流。
其二弟子。
一是稠禅師得道。
二是光統。
故雲。
稠公解虎于西谷。
佛陀指水而西流也(已上)會解雲。
鈔言孝文見重等者。
傳雲。
孝文敬隆誠至。
别處禅林。
鑿石為龛。
結徒定念。
因家資供。
位架餘部。
而征應潛着。
皆異常人也。
恒安城内康家。
資财百萬。
崇重佛法。
為佛陀造别院。
常居室内。
自靜遵業。
有小兒。
見聞隙内炎火赫然。
驚告院主。
全家總花。
都無所見。
其通微玄。
觀斯例衆也。
識者驗以為得道矣。
後隋帝南遷。
定都伊落。
複設靜院。
敕以處之。
而愛幽栖。
林谷是托。
屢往嵩嶽。
高謝人世。
有敕就少室山。
為父造寺。
今之少林是也。
時又入洛。
将度有緣。
時慧光年十二。
在天街井欄上。
反蹋蹀[土*耆](音陀抛博戲也)一連五百。
衆人誼競。
異而觀之。
佛陀因見怪曰。
此小兒世戲有二。
道業亦應不株。
意欲引度。
權以杖打頭。
聲響清徹。
既善聲論。
知堪法器。
乃問。
能出家否。
光曰。
固其本懷耳。
遂度之(前傳雲。
四月八日往少林者。
應今許後十三歲方出家也)又念弟子道房度沙門僧稠。
此化行東夏。
準此二賢。
得道之記。
諒有深疑。
言稠禅師得道者。
傳曰。
釋僧稠。
姓孫。
元出昌黎。
末居钜鹿之瘿陶焉。
幻學世典。
備通經史。
征為大學博士。
講解墳索。
聲蓋朝廷。
将處觀國。
羽儀廊。
而道機潛扣。
欻厭世煩。
一覽佛經。
渙然神解。
時年二十有八。
投钜鹿景明寺僧寔法師出家。
初從道房禅師。
受行止觀。
房即跋陀之神足也。
既受禅法。
北遊定州嘉魚山。
斂念久之得定。
常依涅槃聖行四念處法。
居五夏。
又詣趙州障洪山道明禅師。
受十六殊勝法。
鑽仰積序。
節食鞭心。
九旬一食。
米為四升。
單敷石上。
不覺晨昏布縷入内。
挽而不脫。
嘗於鵲山靜處。
感神來娆。
抱肩築腰。
氣噓頂上。
稠以死要心。
因證深定。
九日不起。
後從定覺。
情想澄然。
因詣少林寺祖師三藏。
呈己所證。
跋陀曰。
自蔥嶺已東。
禅學之最。
汝其人矣(故今雲得道)後詣壞州西王屋山。
修習前法。
聞兩虎交鬥。
咆響振岩。
乃以錫杖中解。
各散而去(靈異實多。
具如傳說。
今略引解鈔爾。
已上彼文)雖文極繁。
為知光統所承根由。
具引此文。
複古雲。
光統律師(乃至)即佛陀三藏高弟也。
大統名惠光。
南山宗承之。
律宗之祖師也。
常講大經。
有廣略二疏。
所立教門。
至相搜玄承用也。
此方首判華嚴為别教一乘。
人到于今。
盛受其賜。
非聊爾人也(已上)昔姚秦世。
覺明三藏。
譯四分律。
弘通世間。
元魏之世。
法聽律師。
止講僧祇。
始講四分。
聽師唯講。
無制文疏。
法聽門人。
有道覆律師。
聞德講律。
始選義疏。
四分律疏。
此時始焉。
光統乃道覆之高足也。
正弘律藏。
兼通華嚴。
開濟攝持。
大有功業。
惠光弟子。
有若幹人。
并義解之匠。
诏隆之工也。
厥中有道雲焉。
是律藏之梁棟也。
雲公之下。
有道供矣。
有洪遵矣。
道洪南山律宗之元祖。
洪遵乃相部東塔之本源也。
三宗律家之源乃惠光僧統之功也。
道洪之下。
有智首律師。
大敷律莚。
昌被時賓。
制分律疏二十四卷。
廣開戶牖。
違傳來裔。
南山道宣律師者。
是首律師之高足弟子也。
長安弘法寺玄恽(字道世)律師。
亦禀首律師。
南山律師。
廣撰五大律部行事鈔等。
是故南山号鈔家焉。
玄恽律師。
造毗尼讨要六卷。
号之要家。
南山大師。
所弘之律。
大通諸國。
遠傳末代。
弘景。
融濟。
道岸三師。
俱南山門人。
鑒真乃此三德之弟子也。
南山弟子。
亦有周律師。
周師法裔。
久傳于世。
唐宋二代。
于今不絕。
此是南山律裔。
其功由于光統。
是故雲南山宗承之律宗之祖師也。
又智俨大師。
習學華嚴。
多集舊疏。
随善取之。
乃獲光統律師華嚴之疏。
俨公從之。
專為義節所立宗旨。
所明要義。
從善為眼目。
取要為骨髓。
故所制玄疏。
要事承用。
章謂漸頓圓下。
二依法陳教。
亦二。
初列數。
二光師釋意下。
顯相。
亦二。
初正明。
二傳承。
今初。
義苑雲。
顯立義也。
于中漸約不具。
頓約具說。
不同前遠公大小相望成漸頓也。
言漸說者。
如雲欲盡病根。
方談般若等。
言具說者。
既如涅槃說空者所謂生死。
不空者所謂大般涅槃等。
又雲。
若空不空。
若常無常等。
皆令廣開。
即是頓也。
三圓教者。
即是華嚴。
此亦約化儀。
說有前後耳。
所以頓中化法。
無異漸中也。
别說空不空。
即名為漸。
同時說空不空。
即名為頓。
故是化儀。
其第三亦約化法揀異前二。
從多分說故雲。
此亦約化儀。
其上達言。
義兼地前。
分階佛境。
即謂地上如此分者。
為通刊定難也(雲雲已上)言其上達言下。
大疏通刊定難。
刊定記主。
破此三教。
作其二難。
一合難漸頓。
二别難于圓。
大疏之中。
具通二難。
義苑記主。
不引初通。
唯載會通後難之文。
故演義雲。
上達之言義兼地前等者。
通彼第二難于圓教。
彼難雲。
分階佛境。
則地前無有堪聞此經。
則違出現品。
佛刹塵數衆生。
發菩提心。
釋曰。
彼以上達分階佛境。
令為一義。
故有此難。
今為此通。
則上達為地前。
分階佛境。
為地上。
故不違出現品文。
亦不失于大理。
況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豈非分階佛境之人(已上)記雲雲者。
即此文也。
此三教中。
記文解釋。
多取大疏少與鈔文合糅陳之。
複古雲。
光師下。
二伸其釋意。
二初漸教。
由根未熟。
未堪總聞故先說等也。
如五時三時次第也。
常無常。
如以般若對涅槃。
空不空。
即般若對法花等也。
為根下。
二頓教。
具足演說故。
名頓也。
然上二教釋義。
探玄周記。
并作此說。
此乃吾祖略攝彼義。
以成其文。
若據彼疏搜玄中全用也。
漸教則說三藏二藏。
翻名辨相。
彼文雲。
如約以辨。
一化始終教門有三。
一曰漸。
二曰頓。
三曰圓。
初門漸内所诠三。
故教則為三。
所為二故。
教則為二。
則說大小二藏。
所以如此者。
良由三藏。
诠于三字有兼有正。
诠此不诠彼。
二藏之内。
說大不說小。
說小不談大。
通收一代漸經故。
言先空後不空。
先常後說常等。
彼又雲。
二頓教者下。
經雲。
若衆生下劣。
其心厭沒者。
示以聲聞道。
令出于衆苦。
若複有衆生。
諸根小明利。
示于因緣法。
為說辟支佛。
若人根明利。
饒益于衆生。
有大慈悲心。
為說菩薩道。
若有無上心。
決定示大事。
為示于佛身。
說無盡佛法。
以此文證。
知有一乘及頓教及三乘差别。
以此文中四乘頓用故。
雲具足演說常無常空不空同時俱說。
此則化儀有異。
所說之法不别。
指圓覺。
為化儀之類。
義同此也。
為于下。
三圓教。
上達兼地前也。
分階佛境地上也。
具如周疏義鈔(已上)問光統疏第一陳漸頓圓三教已雲。
今此經者。
三教之中。
蓋是頓教所攝(已上)不言圓攝。
今章所叙。
應與彼一。
何故相違。
答彼三教相。
清涼所判。
漸頓是化儀。
圓教乃化法。
由此義故。
漸頓化儀中。
此教頓教攝。
以化儀之相。
不過漸頓故。
若約化法。
即圓教攝。
光師意緻。
彼疏先後。
如是達立。
章主深得此意故。
華嚴經攝言圓教。
頓教所攝。
本在彼疏。
得意攝之。
獨舉圓教。
是故總通頓圓所攝。
故至相尊者搜玄記一雲。
一化始終教門有三。
一曰漸教雲雲。
第二頓教雲雲。
第三圓教雲雲。
此經即頓及圓二教攝(已上恐繁厭故以雲雲是)搜玄所說。
專據光統。
宗旨義節事是所歸。
至相既獲光統疏意。
文言分明。
判為頓圓二教所攝。
賢首領旨。
屬化法圓。
實即頓圓二教所收。
演義鈔雲。
此亦約化儀。
說有前後者。
頓中化法。
無異漸中。
别時說空不空。
即名為漸。
同時說空不空。
即名為頓。
故是化儀。
其中第三。
亦約化法。
揀異前二。
從多分說。
故雲此亦約化儀(已上)言頓中化法無異者。
頓中同時。
所說之常無常等法。
不異漸中前後所說空不空等法。
雖化儀相不過漸頓。
若開言之。
可有圓義。
一說一切說。
一切說一切法。
通十方。
主伴無盡。
此乃所說化法。
圓融無盡故。
玄化儀亦是圓融。
故雲第三亦約化法。
然是同時具足一切。
即是頓儀。
是頓教攝。
故天台所判。
華嚴即是頓義所說。
其化法相。
即是别圓。
圓之名言。
義在化法。
化儀之中。
言漸頓故。
言多分說等者。
通伏難也。
叙雲教已。
言此亦約化儀。
三皆應化義。
而其第三即是化法故。
今通雲從多分等。
此亦之言。
第三通其化儀化法。
故安亦言。
開合之義。
法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