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爾故。
章後光統門下下。
二傳承。
義苑雲。
華嚴傳說。
判華嚴為圓教。
始于光統故。
海東有立為祖承。
更推佛陀以無高祖故。
雲諸德宗承耳(已上)複古雲。
遵等者即名也。
光師之高弟也。
尊嚴敬仰。
有過其師者(已上)遵統師者。
具諱洪遵。
為國僧統。
故雲遵統也。
本北齊代人。
至于隋代。
其間播化。
大弘佛宗。
續高僧傳雲。
隋西京大興善寺洪遵。
出彼第二十一卷。
洪遵姓時氏。
相州人也。
梁中大通二年庚戌誕生。
八歲出家。
從師請業。
受具之後。
專學律部。
遊方聽習。
大有所解。
初住嵩高少林寺。
随道雲律師。
聽學四分律。
加之華嚴大論。
前後參聽。
并開胸襟。
渙然大明。
後至邺下。
随道晖律師。
聽四分律。
晖公講律。
聽徒五百。
遵公絕倫。
覆講彼衆。
遵公随雲晖兩師。
習學四分律。
鈔五卷開通本部。
兼達華嚴。
講敷弘演。
即作華嚴疏七卷焉。
開皇七年。
敕令住大興善寺。
并十弟子。
同住彼等。
四事供養。
同十一年。
敕與天竺僧共。
譯梵文。
至十六年。
複敕請為講律衆生于崇敬寺。
聚徒成業。
門學列林。
歸宗如市。
開導四分一人而已。
隋大業四年五月十九日。
卒于大興善寺。
于時春秋七十有九也。
惠光僧統師道覆律師。
習四分律。
初制四分律疏十卷。
後裁為四卷。
後代諸德。
并取為義節。
講律制章。
時有洪理。
昙隐。
道樂。
道靈。
道晖。
法願等。
并光統之下。
學律之門人也。
各達律藏。
皆有著撰。
兼通經論。
定惠有德惠光。
既弘花嚴。
亦達地論。
其之門人。
随師兼通。
厥遵統師。
花嚴親承光統律藏乃其孫弟也。
大唐四分律宗。
後分三宗。
砺宣素矣。
三宗元祖。
皆崇光統。
砺乃相州律師。
名相部律宗。
惠光門人乃有道雲。
道雲門人。
即法遵僧統。
遵公之下。
有洪淵矣。
淵之下。
有法砺。
砺之次。
有道成。
成之下。
有滿意壞素。
素即新章宗主。
立别門義。
遠傳後世。
滿意之下。
有賢首大亮。
亮之下。
有鑒昙一兩徒。
賢首尊者。
是花嚴高祖。
今之章主。
受戒學律。
專随意公。
昙一之下。
有湛然澄觀兩德。
并禀律于一公而即是南山律宗也。
亮一二師。
并通砺宣兩家律義故爾。
湛然是台宗祖匠。
澄觀乃花嚴祖師。
賢首清涼。
學律之源。
即是光統遵而已鑒真和尚。
是日本律宗之始祖。
厥之宗源。
光遵為所歸焉。
言遵統師等者。
等言等取光師若于門人。
即洪理道雲等。
後代統續。
皆随此躅也。
章四依木衍下。
第四四宗教。
亦二。
初舉人标教。
二依法陳相。
今初折薪雲。
四大下。
雖佛馱光統。
皆立此四。
然大衍是隋時。
佛馱等是後魏時。
則光統在前立。
今雲一時諸德者。
恐等隋朝諸師爾(已上)刊定記雲。
齊朝大衍法師。
立四宗教(已上)義苑雲。
此師生隋朝。
立四宗教。
各從所立得名。
四中各有二句。
皆上句立義。
下句指教。
明初名立性。
二名破性。
三名破相。
四名顯實。
前三從所破。
後一就所顯。
初二小乘。
後二大乘。
各初淺後深。
此亦有理。
但取義不盡。
以十八部中但判二故。
則唯明有部及經部故。
除本二部故。
雲十八部中(已上)折薪雲。
一因下。
薩婆多。
此雲說一切有。
而雲等者。
等取雪山部。
多聞部。
宗輪論。
指此二部。
多同一切有部也。
此中立正因緣已。
破外道邪因無因故也。
成實經部等者。
清涼雲。
成實論。
先是數論弟子。
以所定。
為能造。
後出家。
入佛法時。
經部攝故。
即成實論。
屬經部。
所師攝故。
雲爾也。
等者等取說假部也。
餘二可知。
清涼辨異雲。
初名立性。
二名破性。
三名破相。
四名顯實。
初二小乘。
後二大乘。
各初淺後深。
此亦有理。
又前王從所破立。
後一從所顯立(已上)此四宗教。
既雲一時諸德立之。
厥時諸師。
共立之宗故。
淨影師亦立此義。
大乘義章第一。
立二谛義。
分此四宗。
約宗各明二谛義理。
故彼章雲。
言分宗者。
宗别有四。
一立性宗。
亦名因緣。
二破性宗。
亦曰假名。
三破相宗。
亦名不真。
四顯實宗。
亦曰真宗。
此四乃是望義名法。
經論無名。
經論之中。
雖無此名。
實有此義。
四中前二。
是其小乘。
後二大乘。
大小之中。
各分淺深。
故有四也。
言立性者。
小乘中淺。
宣說諸法各有體性。
雖說有性。
皆從緣生。
不同外道立自然性。
此宗當彼阿毗昙也。
言破性者。
小乘中深。
宣說諸法虛假無性。
不同前宗立法自性。
法雖無性。
不無假相。
此宗當彼成實論也。
破相宗者。
大乘中淺。
明前宗中虛假之相。
亦無所有。
如人遠觀陽炎為水。
近觀本無。
不但無性。
水相亦無諸法像此。
雖說無相。
未顯法實。
顯宗者。
大乘中深。
宣說諸法妄想故有。
妄想無體。
起必托真。
真者所謂如來藏性。
恒沙佛法。
同體緣集。
不斷不脫。
不斷不異。
此之真性緣起集。
成生死涅槃。
真所集故。
無不真實。
辨此實性。
故曰真宗。
此四宗中别。
乃無量。
且據斯義。
以别宗耳。
前之兩宗。
經同論别。
後之二宗。
經論不殊。
随義分之。
前二宗中。
言經同者。
據佛本教。
同顯在于四阿含中。
無别部黨。
言論别者。
小乘衆生。
情見未融。
執定彼此。
言成诤論。
乘有毗昙成實之别。
後二宗中。
言經同者。
據佛本教。
随就何經。
以義分之。
不别部帙。
故曰經同。
言論同者。
大乘之人。
情無異言無诤競。
故無異論。
有人一向言無四宗。
是所不應。
四中前二。
不分自異。
不待言論。
後之兩宗。
經中處處。
具有斯義。
何須緻疑。
如勝鬘中明如來藏。
有其二種。
一者空藏。
即是不真。
二不空藏。
即是顯實。
又如央崛摩羅經中。
彼诃文殊不知真法。
妄取法空。
所取妄空。
即是不真。
其所不知。
真實法者。
即是顯實。
又涅槃中。
見一切空。
即是不真。
不見不空。
之實即是真宗。
經說非一。
何得言無。
又人立四别配部黨。
言阿毗昙是因緣宗。
成實論者是假名宗。
大品法花如是等經。
是不真宗。
花嚴。
涅槃。
維摩。
勝鬘。
如是等經。
是其真宗。
前二可爾。
後二不然。
是等諸經。
乃可門别深淺不異。
若論破相。
遺之畢竟。
若論其實。
皆明法界緣起法門。
語其行德。
皆是真性緣起所成。
但就所成行門不同故。
有此異。
花嚴法花。
三昧為宗。
諸部般若。
智惠為宗。
涅槃經者。
以佛果德涅槃為宗。
維摩經者。
以不思議解脫為宗。
勝鬘經者。
一乘為宗。
如是諸經。
宗歸各異。
門别雖殊。
旨歸一等。
勿得于中辄定淺深。
衆經宗别。
分之粗爾(已上)四宗之相。
巨細如是。
此中舉二。
有人所立。
初言無宗。
後有人者。
各配經論。
以明四宗。
彼章皆破。
然後有義四宗之中。
前二實爾許而不破。
後二大乘。
配經不正。
是故深破。
此所破義。
即若在彼諸德中焉。
淨影師意。
四宗名同。
與彼共用。
但不配經。
随義有異。
故成四宗。
問今此章中。
所叙四宗。
淨影所立。
及所破中。
當何義途。
為所立。
答文相次第。
當所破義。
若不配經。
當淨影義。
四宗之名。
既是一同。
不可遮妨。
淨影大師。
在所立諸德之中。
章五依護身法師下。
第五五種教。
亦二。
初依人标教。
二依法陳相。
今初。
言護身法師者。
折薪雲。
護身即是寺名。
約處标名也。
名自軌。
時人号為大乘法師(已上)智解堪海。
詞鋒峙峰。
開演論難。
為衆所推者。
乃護身寺自軌法師是也。
章三種同前下。
二依法陳相。
言三種同前者。
即同前大衍所立初二三。
是立性。
破性。
破相三也。
義苑雲。
其第四立名。
亦同前師。
但義别故。
前以涅槃花嚴。
通為真實宗。
此師分涅槃。
為真實宗。
則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
真實妙理。
體本常然也。
故花嚴為法界宗。
則交徹容攝。
緣起重重。
因果該收。
一多無礙。
三宗既同前師。
違亦例彼耳(已上)教數少分。
義門總含。
教名漸多。
理緻顯明。
章六依耆阇下。
第六六宗教。
亦二。
初依人标教。
二依法陳相。
今初。
言耆阇法師者。
義苑雲。
耆阇即寺名。
曰凜(已上)即耆阇寺凜法師也。
學解秀逸。
開敷明白。
遂立六宗。
攝一代教。
章初二同衍師下。
二依法陳相。
義苑雲。
此師立六宗教。
據名則前四宗。
同前衍師。
今但雲初二同者。
謂初二名義皆同。
第三已下。
名同義異。
故将彼第三一宗。
分成二宗。
謂不真唯明諸法如幻。
真宗方明真空理等。
又于第四真實宗分出花嚴。
為第六圓宗。
明法無礙等。
若第五同諸師同歸時教。
第六同護身法師法界宗教。
又真宗說真空理。
常宗說真理恒沙性德常恒。
既是真理。
非常宗者。
應同無常耶。
又三四二宗。
但法喻之别。
故未盡善(已上)折薪雲。
初二下。
言第三等者。
亦與衍師名同義異。
衍師唯約法空理。
為不真。
今以如幻等。
為不真。
即約喻别也。
其真宗。
卻是衍師不真宗。
但約法。
顯名真空也。
清涼雲。
三與四但法喻之别爾。
五六可知(已上)此等所立。
消文解義。
理緻可知。
不事委釋。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一(終) 正安二年(庚子)十一月六日。
于東大寺戒壇院。
為實圓禅明房述之 花嚴宗沙門凝然春秋六十有一
章後光統門下下。
二傳承。
義苑雲。
華嚴傳說。
判華嚴為圓教。
始于光統故。
海東有立為祖承。
更推佛陀以無高祖故。
雲諸德宗承耳(已上)複古雲。
遵等者即名也。
光師之高弟也。
尊嚴敬仰。
有過其師者(已上)遵統師者。
具諱洪遵。
為國僧統。
故雲遵統也。
本北齊代人。
至于隋代。
其間播化。
大弘佛宗。
續高僧傳雲。
隋西京大興善寺洪遵。
出彼第二十一卷。
洪遵姓時氏。
相州人也。
梁中大通二年庚戌誕生。
八歲出家。
從師請業。
受具之後。
專學律部。
遊方聽習。
大有所解。
初住嵩高少林寺。
随道雲律師。
聽學四分律。
加之華嚴大論。
前後參聽。
并開胸襟。
渙然大明。
後至邺下。
随道晖律師。
聽四分律。
晖公講律。
聽徒五百。
遵公絕倫。
覆講彼衆。
遵公随雲晖兩師。
習學四分律。
鈔五卷開通本部。
兼達華嚴。
講敷弘演。
即作華嚴疏七卷焉。
開皇七年。
敕令住大興善寺。
并十弟子。
同住彼等。
四事供養。
同十一年。
敕與天竺僧共。
譯梵文。
至十六年。
複敕請為講律衆生于崇敬寺。
聚徒成業。
門學列林。
歸宗如市。
開導四分一人而已。
隋大業四年五月十九日。
卒于大興善寺。
于時春秋七十有九也。
惠光僧統師道覆律師。
習四分律。
初制四分律疏十卷。
後裁為四卷。
後代諸德。
并取為義節。
講律制章。
時有洪理。
昙隐。
道樂。
道靈。
道晖。
法願等。
并光統之下。
學律之門人也。
各達律藏。
皆有著撰。
兼通經論。
定惠有德惠光。
既弘花嚴。
亦達地論。
其之門人。
随師兼通。
厥遵統師。
花嚴親承光統律藏乃其孫弟也。
大唐四分律宗。
後分三宗。
砺宣素矣。
三宗元祖。
皆崇光統。
砺乃相州律師。
名相部律宗。
惠光門人乃有道雲。
道雲門人。
即法遵僧統。
遵公之下。
有洪淵矣。
淵之下。
有法砺。
砺之次。
有道成。
成之下。
有滿意壞素。
素即新章宗主。
立别門義。
遠傳後世。
滿意之下。
有賢首大亮。
亮之下。
有鑒昙一兩徒。
賢首尊者。
是花嚴高祖。
今之章主。
受戒學律。
專随意公。
昙一之下。
有湛然澄觀兩德。
并禀律于一公而即是南山律宗也。
亮一二師。
并通砺宣兩家律義故爾。
湛然是台宗祖匠。
澄觀乃花嚴祖師。
賢首清涼。
學律之源。
即是光統遵而已鑒真和尚。
是日本律宗之始祖。
厥之宗源。
光遵為所歸焉。
言遵統師等者。
等言等取光師若于門人。
即洪理道雲等。
後代統續。
皆随此躅也。
章四依木衍下。
第四四宗教。
亦二。
初舉人标教。
二依法陳相。
今初折薪雲。
四大下。
雖佛馱光統。
皆立此四。
然大衍是隋時。
佛馱等是後魏時。
則光統在前立。
今雲一時諸德者。
恐等隋朝諸師爾(已上)刊定記雲。
齊朝大衍法師。
立四宗教(已上)義苑雲。
此師生隋朝。
立四宗教。
各從所立得名。
四中各有二句。
皆上句立義。
下句指教。
明初名立性。
二名破性。
三名破相。
四名顯實。
前三從所破。
後一就所顯。
初二小乘。
後二大乘。
各初淺後深。
此亦有理。
但取義不盡。
以十八部中但判二故。
則唯明有部及經部故。
除本二部故。
雲十八部中(已上)折薪雲。
一因下。
薩婆多。
此雲說一切有。
而雲等者。
等取雪山部。
多聞部。
宗輪論。
指此二部。
多同一切有部也。
此中立正因緣已。
破外道邪因無因故也。
成實經部等者。
清涼雲。
成實論。
先是數論弟子。
以所定。
為能造。
後出家。
入佛法時。
經部攝故。
即成實論。
屬經部。
所師攝故。
雲爾也。
等者等取說假部也。
餘二可知。
清涼辨異雲。
初名立性。
二名破性。
三名破相。
四名顯實。
初二小乘。
後二大乘。
各初淺後深。
此亦有理。
又前王從所破立。
後一從所顯立(已上)此四宗教。
既雲一時諸德立之。
厥時諸師。
共立之宗故。
淨影師亦立此義。
大乘義章第一。
立二谛義。
分此四宗。
約宗各明二谛義理。
故彼章雲。
言分宗者。
宗别有四。
一立性宗。
亦名因緣。
二破性宗。
亦曰假名。
三破相宗。
亦名不真。
四顯實宗。
亦曰真宗。
此四乃是望義名法。
經論無名。
經論之中。
雖無此名。
實有此義。
四中前二。
是其小乘。
後二大乘。
大小之中。
各分淺深。
故有四也。
言立性者。
小乘中淺。
宣說諸法各有體性。
雖說有性。
皆從緣生。
不同外道立自然性。
此宗當彼阿毗昙也。
言破性者。
小乘中深。
宣說諸法虛假無性。
不同前宗立法自性。
法雖無性。
不無假相。
此宗當彼成實論也。
破相宗者。
大乘中淺。
明前宗中虛假之相。
亦無所有。
如人遠觀陽炎為水。
近觀本無。
不但無性。
水相亦無諸法像此。
雖說無相。
未顯法實。
顯宗者。
大乘中深。
宣說諸法妄想故有。
妄想無體。
起必托真。
真者所謂如來藏性。
恒沙佛法。
同體緣集。
不斷不脫。
不斷不異。
此之真性緣起集。
成生死涅槃。
真所集故。
無不真實。
辨此實性。
故曰真宗。
此四宗中别。
乃無量。
且據斯義。
以别宗耳。
前之兩宗。
經同論别。
後之二宗。
經論不殊。
随義分之。
前二宗中。
言經同者。
據佛本教。
同顯在于四阿含中。
無别部黨。
言論别者。
小乘衆生。
情見未融。
執定彼此。
言成诤論。
乘有毗昙成實之别。
後二宗中。
言經同者。
據佛本教。
随就何經。
以義分之。
不别部帙。
故曰經同。
言論同者。
大乘之人。
情無異言無诤競。
故無異論。
有人一向言無四宗。
是所不應。
四中前二。
不分自異。
不待言論。
後之兩宗。
經中處處。
具有斯義。
何須緻疑。
如勝鬘中明如來藏。
有其二種。
一者空藏。
即是不真。
二不空藏。
即是顯實。
又如央崛摩羅經中。
彼诃文殊不知真法。
妄取法空。
所取妄空。
即是不真。
其所不知。
真實法者。
即是顯實。
又涅槃中。
見一切空。
即是不真。
不見不空。
之實即是真宗。
經說非一。
何得言無。
又人立四别配部黨。
言阿毗昙是因緣宗。
成實論者是假名宗。
大品法花如是等經。
是不真宗。
花嚴。
涅槃。
維摩。
勝鬘。
如是等經。
是其真宗。
前二可爾。
後二不然。
是等諸經。
乃可門别深淺不異。
若論破相。
遺之畢竟。
若論其實。
皆明法界緣起法門。
語其行德。
皆是真性緣起所成。
但就所成行門不同故。
有此異。
花嚴法花。
三昧為宗。
諸部般若。
智惠為宗。
涅槃經者。
以佛果德涅槃為宗。
維摩經者。
以不思議解脫為宗。
勝鬘經者。
一乘為宗。
如是諸經。
宗歸各異。
門别雖殊。
旨歸一等。
勿得于中辄定淺深。
衆經宗别。
分之粗爾(已上)四宗之相。
巨細如是。
此中舉二。
有人所立。
初言無宗。
後有人者。
各配經論。
以明四宗。
彼章皆破。
然後有義四宗之中。
前二實爾許而不破。
後二大乘。
配經不正。
是故深破。
此所破義。
即若在彼諸德中焉。
淨影師意。
四宗名同。
與彼共用。
但不配經。
随義有異。
故成四宗。
問今此章中。
所叙四宗。
淨影所立。
及所破中。
當何義途。
為所立。
答文相次第。
當所破義。
若不配經。
當淨影義。
四宗之名。
既是一同。
不可遮妨。
淨影大師。
在所立諸德之中。
章五依護身法師下。
第五五種教。
亦二。
初依人标教。
二依法陳相。
今初。
言護身法師者。
折薪雲。
護身即是寺名。
約處标名也。
名自軌。
時人号為大乘法師(已上)智解堪海。
詞鋒峙峰。
開演論難。
為衆所推者。
乃護身寺自軌法師是也。
章三種同前下。
二依法陳相。
言三種同前者。
即同前大衍所立初二三。
是立性。
破性。
破相三也。
義苑雲。
其第四立名。
亦同前師。
但義别故。
前以涅槃花嚴。
通為真實宗。
此師分涅槃。
為真實宗。
則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
真實妙理。
體本常然也。
故花嚴為法界宗。
則交徹容攝。
緣起重重。
因果該收。
一多無礙。
三宗既同前師。
違亦例彼耳(已上)教數少分。
義門總含。
教名漸多。
理緻顯明。
章六依耆阇下。
第六六宗教。
亦二。
初依人标教。
二依法陳相。
今初。
言耆阇法師者。
義苑雲。
耆阇即寺名。
曰凜(已上)即耆阇寺凜法師也。
學解秀逸。
開敷明白。
遂立六宗。
攝一代教。
章初二同衍師下。
二依法陳相。
義苑雲。
此師立六宗教。
據名則前四宗。
同前衍師。
今但雲初二同者。
謂初二名義皆同。
第三已下。
名同義異。
故将彼第三一宗。
分成二宗。
謂不真唯明諸法如幻。
真宗方明真空理等。
又于第四真實宗分出花嚴。
為第六圓宗。
明法無礙等。
若第五同諸師同歸時教。
第六同護身法師法界宗教。
又真宗說真空理。
常宗說真理恒沙性德常恒。
既是真理。
非常宗者。
應同無常耶。
又三四二宗。
但法喻之别。
故未盡善(已上)折薪雲。
初二下。
言第三等者。
亦與衍師名同義異。
衍師唯約法空理。
為不真。
今以如幻等。
為不真。
即約喻别也。
其真宗。
卻是衍師不真宗。
但約法。
顯名真空也。
清涼雲。
三與四但法喻之别爾。
五六可知(已上)此等所立。
消文解義。
理緻可知。
不事委釋。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一(終) 正安二年(庚子)十一月六日。
于東大寺戒壇院。
為實圓禅明房述之 花嚴宗沙門凝然春秋六十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