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三

關燈
鈍根羅漢不得無生智。

    又不同毗昙羅漢初念。

    即得盡智。

    第二念時得無生智。

    無學初念。

    雙現前。

    故新譯大乘。

    同成實意。

    上宮太子。

    出三車體。

    全依本義光宅解釋。

    省約彼文取要陳之。

    天台大師。

    解釋之意。

    經明諸子出宅。

    總有六句。

    經雲。

    爾時諸子。

    聞父所說。

    珍玩之物。

    适其願故。

    心各勇銳。

    互相推排。

    競共馳走。

    争出火宅(已上)彼師釋之。

    且約聲聞。

    從始至終。

    适願是聞慧。

    勇銳是思慧。

    互相推排已下修慧。

    初句是暖頂位。

    競者忍法。

    具觀四谛。

    漸漸縮觀。

    乃至一行一念。

    總攝下中上三忍也。

    共者世第一法。

    與上忍同故。

    馳走是見道十五心。

    争出是修道位。

    已出火宅。

    成無學果。

    斷思惑盡。

    乃出火宅。

    是故此果。

    即名事體。

    緣覺菩薩。

    俱出三界。

    得無學果。

    是為鹿牛二車之體。

    上六句者。

    義句非文。

    一聞思二慧。

    四念法同故。

    二暖頂二位。

    同是退位故。

    三忍法位。

    不出觀故。

    四世第一法。

    世最極故。

    五見通位。

    六修道位。

    是名六句。

    經下合譬。

    總合三乘。

    故。

    彼文雲。

    但以智慧方便。

    于三界火宅。

    拔濟衆生。

    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而作是言。

    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

    勿貪粗蔽色聲香味觸也。

    若貪着生愛。

    則為所燒。

    汝等速出三界。

    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已上)文句第五。

    釋此文中雲。

    汝等莫得樂住三界下。

    是示其盡無生處也。

    三界是示苦谛。

    勿貪粗蔽乃至生愛等。

    示其集谛。

    速出三界。

    示其滅道。

    滅道即是示其三界外有智斷三乘之果。

    故令速出三界。

    當得三乘。

    三乘正取道滅為體也(已上)言盡無生處者。

    即是道谛也。

    三車體性。

    此中可知。

    若約言之。

    藏通三乘。

    别教菩薩。

    此七方便。

    随應即是三車所攝。

    一一體性。

    随教可見。

    嘉祥大師。

    法花玄論第六。

    廣明三車體相。

    約就四門。

    雙法陳之。

    一因果門。

    光宅法雲大師。

    莊嚴寺惠旻法師。

    并雲羊鹿二車是果非因。

    至大車者。

    光宅雲。

    是果。

    莊嚴雲是因。

    論主廣破二師義已。

    自述義意雲。

    羊鹿二車。

    并果為體。

    大白牛車。

    總通因果。

    然具四句。

    一唯果非因。

    如在門外。

    二唯因非果。

    如大品經。

    是乘從三界出到薩婆若也。

    三亦因亦果。

    如諸子所乘如來所乘等。

    四非因非果。

    諸法寂滅。

    不可言宣四句無方。

    随言即得。

    然通因果。

    是常途門。

    羊鹿二車。

    亦有因義。

    然在門外。

    正是果車。

    二約就功德智慧。

    舉光宅唯智慧義。

    而不用之。

    正義具取福惠。

    為大小二車體。

    三空有門。

    破舊解。

    取有之義。

    出正解雲。

    空有二智。

    皆小車體。

    實惠方便惠。

    為大車體。

    四者為無為(已上)然約優劣。

    以智為正。

    以三乘智有優劣故。

    取本所求。

    二乘求滅無為為正。

    然合譬中。

    聲聞之處。

    言求涅槃。

    緣覺菩薩。

    并舉智慧。

    或是互舉。

    或是辨異。

    後二舉智。

    廣說如彼。

    慈恩大師。

    羊鹿牛體。

    其各車體。

    簡别而明。

    彼釋意雲。

    以二乘所得生空無漏智。

    為羊鹿體。

    羊鹿二車。

    有名施設。

    不見不登。

    故以虛指二乘所得小中種智。

    為二車體。

    即以聲聞緣覺所得有漏後智世間三昧名為種智。

    此是有漏。

    假解智也。

    不能深細分别諸法。

    是故有名不見其體。

    不能登遊。

    不見體故。

    出火宅已。

    後時從父。

    索此二車。

    二乘生空無漏智。

    後引起有漏假解種智。

    獨如羊鹿。

    各索其車。

    是故随應。

    如是而喻。

    所言大牛及牛車者。

    菩薩所得。

    二空無漏。

    正體智名為牛車。

    即以無漏後得種智。

    為牛車體。

    分别諸法。

    究涯底故。

    然此牛車。

    即通因果。

    佛果牛車。

    以四智中一切種智。

    為其體性。

    即無漏後得智。

    因車即以妙觀察智。

    平等性智。

    二智之中。

    後得種智。

    為其體性。

    此正體智。

    引起種智。

    是故如應為彼二體。

    上來諸釋。

    且就現流諸家所說。

    要略舉之。

    餘家甚多。

    恐繁不載。

    若依章主大師意者。

    次下文處。

    應具明之。

    問言諸子者。

    是指何者。

    答别指三乘根性之者。

    名為諸子。

    應出宅故。

    然長者子。

    有通有别。

    經雲。

    多諸人衆。

    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

    止住其中。

    諸師并判雲。

    譬五道衆生。

    經次文雲。

    長者諸子。

    若十二十。

    或至三十。

    在此宅中。

    諸師又判雲。

    譬三乘衆生。

    且嘉祥疏雲。

    列五百人。

    複明三十子。

    五百人。

    通譬五道衆生。

    三十子。

    别明昔曾禀化也。

    所以具明通别二種衆生者。

    以具化二人故也。

    一者别化中下根人。

    令識三一權實。

    二者通為一切衆生。

    令知三界過患也。

    又此經令一切衆生離凡夫地。

    後明諸子出門求車不得。

    及等賜大車。

    令知二乘是空舉一乘是真實。

    令離二乘地。

    以是因緣故。

    具化二人也(已上)彼疏亦雲。

    問五百人。

    已攝三乘根性。

    今何故重辨乎。

    答前明五百。

    通辨五道衆生。

    明有人天乘根性未必具三乘根性。

    今别明三十子。

    雖是五道所攝但别有三乘根性。

    故别說之。

    昔曾禀教生善。

    善從佛生。

    詺善為子。

    以善目人。

    人受子名也(已上)又雲。

    問何故無有一乘根性耶。

    答三乘中大乘。

    即是一乘根性。

    入此中正明三乘機發。

    一乘機發在後故。

    今不說也(已上)若依章主作此答者。

    應雲三乘并權。

    三外有一。

    即是真實。

    三乘機發。

    光出三界。

    一機後發。

    出變易死。

    前三全體。

    歸入一乘。

    一乘機熟。

    在後明之。

    故今不說。

    問所言露地。

    是何處所。

    其相雲何。

    亦合何義。

    答此露地者。

    正授大白牛車之處。

    上無覆陰。

    名為露地。

    問經雲。

    是時長者。

    見諸子等要穩得出。

    皆于四衢道中。

    露地而坐。

    無複障礙。

    其心泰然。

    歡喜踴躍(已上)如此文者。

    露地唯是三人期車出宅之處。

    即三乘人。

    所得極果。

    何以此為得白牛處。

    答期車到處。

    即是界外。

    即于此處。

    更索三車。

    由索車與白牛車。

    此之三車。

    俱在一處。

    故次文雲。

    時諸子等。

    各白父言。

    父先所許。

    玩好之具。

    羊車鹿車牛車。

    願時賜與(已上)此是索車。

    在許車處。

    言今在門外。

    可以遊戲。

    故言争出宅。

    是期車處。

    次文亦雲。

    爾時長者。

    各賜諸子。

    等一大車(已上)此是正授白牛車處。

    依此文故。

    章主判言露地所授大白牛車。

    不可偏取而令相違。

    問章下引。

    雲四衢别授。

    今文引。

    雲露地所授。

    二文處舉。

    同異雲何答四衢露地。

    即是同處。

    而四衢是總。

    露地即别相。

    經言。

    皆于四衢道中。

    露地而坐。

    同處而在其衢中故。

    四衢露地是一具文下四衢處。

    具明露地。

    廣引諸釋。

    顯義途故。

    問大白牛車。

    以何為體。

    答此亦諸師異解不同。

    光宅大師。

    以佛果究竟。

    盡無生二智。

    為大牛體。

    違出五百由旬之外。

    具含萬德。

    滿莊嚴故。

    言高廣等。

    對昔劣故。

    太子禦解。

    義理全同。

    文句五雲。

    依天台智者。

    明諸法實相。

    正是車體。

    一切衆寶莊嚴。

    皆莊嚴具耳(已上)此是章安大師。

    上舉他解已。

    然後正出宗師所判。

    彼嘉祥慈恩兩祖宗義。

    以前三車中牛車。

    即判為大白牛車。

    其所出體。

    如前已陳。

    章主義意。

    至下明之。

     章然此一乘三乘差别下。

    二立門明别。

    亦分為三。

    一标分。

    二正陳。

    三結顯。

    今初。

    所言一乘三乘别者。

    一乘是三外别教。

    三乘乃諸子所期。

    三一合論。

    總成四車。

    是故三乘懸隔。

    此即章主大師宗旨。

    然震旦國。

    古來諸師。

    三東四車。

    三中之一。

    三外之一。

    诤論非一。

    立破極多。

    昔光宅大師。

    大講法花。

    立宗開教。

    三車虛指。

    三外建一。

    即成四車。

    以為四乘。

    天台大師。

    廣引教文。

    具陳義理。

    亦立四車。

    北齊惠文尊者。

    南兵惠思大師。

    義意全同。

    即是天台。

    遠近所承。

    其後章安乃至妙樂。

    其下智度行滿道暹等。

    服庸相傳。

    宗緒繁昌。

    并皆建立四車之義。

    嘉祥是三論祖師(亦号金陵大師)慈恩是法相高祖。

    并立三車。

    不許四車。

    三中牛車。

    即大車故。

    上宮太子。

    日本高祖。

    以光宅疏。

    為其本義。

    作法花疏。

    故立四車。

    三外明一。

    所釋宗旨。

    全同光宅。

    此等諸義。

    俱昌于世。

    今此章主。

    賢首尊者。

    正立四車。

    三是方便。

    一即真實。

    三外有一。

    一外有三。

    勝劣淺深。

    差别天隔。

    故立十門。

    明其不同。

    故法相三論并三車義。

    天台華嚴俱四車宗。

    光宅太子。

    即同華嚴故。

    昔仁壽嘉曆。

    依于。

    宣旨。

    以光宅法花疏。

    附華嚴宗。

    厥後此宗學者。

    習玩彼疏。

    永世弘敷。

    于今不廢。

     章一權實差别下。

    二正陳。

    即有十門。

    不分自别。

    第一權實差别。

    此中亦二。

    初标。

    二釋。

    今初。

    此門大意。

    三乘是權。

    一乘是實。

    是故即成權實差别。

     章以三中牛車下。

    二釋。

    亦二。

    一約喻。

    明權實。

    二就法明權實。

    初中亦二。

    初正明權實。

    二遮破異執。

    今初。

    言三中牛車亦同羊鹿權引諸子務令得出者。

    長者言教。

    具設三車。

    其意無偏。

    唯為令出三界火宅。

    羊鹿二車。

    既權引子。

    牛車亦同羊鹿。

    一具假說。

    巧方便故。

    以劣令同勝。

    所立有不巧便。

    是故今文。

    以勝同劣。

    所立義巧。

    宗旨極成。

    言是故臨門三車俱是開方便門者。

    佛出世間。

    利益衆生。

    鈍根不能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