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導衆生。
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何以故。
如來有無量智慧力。
無所畏諸法之藏。
能與一切衆生。
大乘之法。
但不盡能受(已上)前舉喻中。
最後總有不虛妄譬。
是故今對合彼喻說。
此中分明陳演三乘三車。
皆是方便施說。
一乘一車。
是最實事。
一乘之外。
有三乘方便。
三車之外。
有一車真實。
文相分明。
義理極成。
經次下雲。
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
于一佛乘。
分别說三(已上)三一權實。
文義如是。
由此義故。
此中三乘。
總攝始終頓三。
一乘唯攝别教宗義。
問爾何故。
引法花證今一乘義。
以彼法花是同教故。
答義苑明之。
如前已引。
今更略陳。
法花之意。
三乘之外。
别立一乘。
會三顯一。
雖是同教。
三外明一。
故引證之。
雖三中大亦是同教。
今唯取其三外之一。
況彼同教所歸之一。
即是花嚴别教義乎。
此門即如義苑師。
明下十别中。
多引法花。
其意同然。
亦不更釋。
問喻中諸子。
以何等事。
為其出宅所趣之果。
答長者宅内。
告諸子言。
門外有三車。
各出取之。
諸子為取車。
各競出宅。
故以取車。
為所期果。
問其各所期車。
門外得之耶。
答長者方便。
外指三車。
子雖出宅。
皆無得之。
問外既指車。
何故不得。
答無三車處。
言有三車。
故雖出宅。
不得三車。
問長者契車。
諸子随出。
而不得車。
有何義理。
答長者契車。
為令出宅。
已出火宅。
免焚燒難。
諸子安穩。
長者無慮。
三車既虛。
故亦無與。
問車既不與。
豈無妄咎。
答無有虛妄。
出火宅故。
經中如來。
與舍利弗。
問答說之。
然經二重。
一全命出宅相對。
二小車大車相對。
今期三車出宅。
是初重相對也。
問所合法中。
三乘之人。
各于自乘。
發心修行。
發智斷惑。
取自乘果。
喻中得車為所期事。
而不得車。
似無其果。
法中三乘。
各得自果。
法與喻異。
喻與法違。
若如喻者。
不可得果。
若如法者。
喻可得三車如何。
答法譬相對。
一往似違。
始終本意。
義理符合。
期車出宅對發智斷證。
車得不得對果實不實。
期車實可有出朽故火宅要果實可有離三界系縛事。
喻謂實。
是保執心法譬出苦乃實義益。
此望自宗。
許得其果。
若不得果者。
豈出三界乎。
若望一乘。
即果無體。
無體謂實。
是保執心。
出宅不見車。
喻三果無實。
諸子出火宅。
譬出界。
即果非謂不得三車。
以喻不獲三果。
三果既得。
而非實故。
非謂彼出宅之外。
各期其車。
出界之外。
别可得果。
出宅即益。
出界。
即果。
法喻相對。
如是成故。
問出火宅已。
諸子各索自乘之車對法合之其相雲何。
答三人索車。
即合三乘。
調縛機根。
應受一乘。
是名機索。
舍利弗等。
四十餘年。
蒙訓誘已。
至法花時。
及初心菩薩。
堪斷疑等也。
若依言索。
身子尊者。
三請法說。
亦請譬說等也。
索車之義。
如下别明。
問以何得知。
機索言索。
唯望一乘。
不望三乘。
答喻中索車。
不與三車。
即與高廣大白牛車是故。
以此望一乘法。
機熟緣來。
以義名索。
況又以言正請一乘。
問既索三車。
而不與三。
法中亦應不與三果。
答三果無實。
喻無三車。
如前已陳不可亦疑。
問以三果無實。
喻不與三車。
由無車故。
即索三車。
何以此事。
得名機索。
其言何故。
三果非實。
豈名機熟堪受一乎。
答三執漸蕩。
一機漸熟。
故佛見之。
初說法花。
若自非其時緣純熟。
豈有機索言索事乎。
故以索車。
合緣熟等。
若對諸子。
索車應言。
問何故三乘自果非實。
答三乘諸果于一佛乘。
分别流出。
假立施設。
由假立故。
唯教非實。
問其實者何。
答言實果者。
唯是佛果。
三乘回入。
成一佛果。
此佛果外。
無有真實。
是故說一。
會三歸一。
三既假立。
故後與實。
如諸子乞三。
長者賜一焉。
問三果非實。
假與三果。
若爾三車非實。
應假與車。
何故虛指。
一向不與。
答車假立者。
是其言教。
言有三車。
出宅取之。
由此出宅。
已免火難。
義益事足。
長者本意。
以言配事。
故不别與。
無實體故。
本虛指故。
問若爾法中。
何故假立三乘之果。
應唯虛指。
合順三乘。
假立果名。
然後奪破謂實之執。
由機熟故。
聞此悟一。
問若爾譬中假與三車。
然後應破謂實之執。
何故不爾。
虛指更索。
答長者如來。
法喻随宜。
虛指成事。
則不别與車。
假立成義。
則别立三果。
化儀順緣。
不可固執。
或可。
法喻互通。
不可偏對。
假與三車。
後奪實情。
虛指三果。
索果練機。
然喻中假與。
以言攝之。
法中虛指。
破實配之。
各有所由。
不可遲滞。
問所言宅内。
其體是何。
答壽靈師雲。
宅内者。
是分段三界火宅内也。
即以異熟賴耶。
為其體性(已上)此依慈恩師意出之。
彼玄替第五。
釋譬喻品。
多有田宅之宅字。
雲喻諸衆生異熟本識。
故說本識。
亦為宅識。
如世國王。
四海為宅。
光宅天下。
佛亦如是。
以諸衆生而為其家。
體即本識。
故無垢稱雲。
諸有情土。
是為菩薩嚴淨佛土(已上)彼異熟識是總報體。
三界有漏。
依正二報。
無不依此所變。
五根是正報相。
所變器界。
即是依報。
佛居穢土。
是應現住。
随應所化諸衆生故。
若佛所變。
是無漏土。
今此穢土即佛成所作智所現。
體淨無漏。
相是似穢。
經中或雲。
多有田宅。
其家廣大。
或雲。
梵燒舍宅。
于火宅内。
此等并是。
異熟為體。
非是異物同所住處。
問長者誘子言與三車。
為宅内指耶。
為宅外要耶。
答是于宅内。
指外言賜。
問經雲。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
即大驚怖而作是念等。
未雲在内。
今何言内。
答此文仿佛。
然下諸文。
皆顯在内。
或雲。
東西走戲。
視父而已。
或雲。
如此種種。
羊車鹿車牛車。
今在門外。
可以遊戲。
此文義意。
皆在宅内。
況下合雲。
大慈大悲。
常無懈倦。
恒求善事。
利益一切。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等。
何況偈雲。
長者聞已。
驚入火宅。
合譬偈雲。
今此三界。
皆是我有等。
此即宅内。
指外有車。
問經雲。
我雖能于此所燒之門安穩得出此義雲何。
答此明長者已出火客故。
合譬雲。
如來亦複如是。
即為一切世間之父。
于諸怖畏。
哀惱憂患。
無明暗蔽。
永盡無餘。
下偈譬雲。
是時宅主。
在門外立。
合譬偈雲。
如來已離三界火宅(已上)此明如來居法身地寂然安住。
玄見機情。
非謂契車時。
在火宅之外。
問門外者何。
答嘉祥師疏五雲。
今在門外者。
門者宅也。
立此三車。
同出生死外。
所以然者。
三界雖異。
感盡義同。
故在門外(雲雲。
如彼)慈恩師雲。
三乘之教。
合名為門。
理出教外。
名門外。
又此門者。
三乘因行果。
出因中故。
名門外(已上)由此等義。
總名門外。
問門之與宅。
有何差别。
答嘉祥疏雲。
如世人總舉一宅。
名之為門。
或稱一家。
或言一戶。
今亦然也(已上)撲揚師攝釋三。
引此解釋議曰是有理也(已上)此意門宅是一體也。
或有差别。
如世間人。
宅是所住之處。
門是出入之處。
随宜同異。
不可偏隅。
今門外者。
即當宅外。
諸子在宅而指外故。
問何故羊鹿牛如次。
喻聲聞及以緣覺菩薩乘耶。
答嘉祥疏雲。
菩薩化世。
聲聞從師。
并居人間之類。
故如牛羊。
緣覺進不化世。
退不從師·喻之。
如鹿。
以來山林之流。
又釋。
羊之為獸。
其性遲鈍。
譬于聲聞。
鹿性揵疾。
譬于緣覺。
牛力強然。
引重之遠。
譬于菩薩。
又解。
羊形小。
譬小乘。
鹿形處中。
譬中乘。
牛形大。
譬菩薩乘也(已上)此中三釋。
一約化世從師有無。
二約情性利鈍。
三約身形大小。
義并易見。
且引一家知相。
餘師恐繁不載。
問此三車譬。
為總合一。
為羊與車開而成耶。
答慈恩大師。
羊鹿及牛。
并其三車。
别開為相。
餘之諸師。
總合成譬。
其義唯取羊鹿牛體。
所引三車。
随即成立。
問此之三車。
其體各何。
答諸師出體。
異端非一。
光宅大師。
法花疏四。
出三車體。
解釋委細。
彼疏意雲。
三乘果地總有二種。
一有為果。
藉緣熏修之所得故。
二無為果。
因果縛絕之所顯故。
此無為果。
亦有二種。
一因盡無為。
二果盡無為。
此二無為。
非是車體事。
是通用無為非故。
唯有為果。
是其車體有運載用。
至果地故。
此有為果。
亦有二種。
一功德門。
寄境修行。
不辨事故。
二智慧門。
照境斷證。
事究竟故。
今取智慧。
為三車體。
此智慧門。
亦有十智。
謂苦集滅道。
名字。
法比。
及以他心。
盡無生智。
也。
今取盡智及無生智。
為三車體。
非餘八智。
雖非正體。
而是校具。
問何故盡無生智。
以為三車正體。
答因盡故。
名為盡智。
果亡故。
言無生智。
三乘行人。
發心修行。
三界煩惱。
因果并亡。
三人究竟。
到此處所。
所運功能專在二智。
是故此二。
為三車體。
彼文甚廣。
取意陳之。
問以盡無生智。
為三車體者。
且利根羅漢。
得二智故。
事實可爾。
鈍根羅漢。
唯得盡智。
不得無生智。
車體不滿。
豈得名車。
答。
光宅大師。
弘成實宗。
彼宗一切利鈍羅漢。
皆得二智。
因果盡處。
必雙得故。
不同毗昙言
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何以故。
如來有無量智慧力。
無所畏諸法之藏。
能與一切衆生。
大乘之法。
但不盡能受(已上)前舉喻中。
最後總有不虛妄譬。
是故今對合彼喻說。
此中分明陳演三乘三車。
皆是方便施說。
一乘一車。
是最實事。
一乘之外。
有三乘方便。
三車之外。
有一車真實。
文相分明。
義理極成。
經次下雲。
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
于一佛乘。
分别說三(已上)三一權實。
文義如是。
由此義故。
此中三乘。
總攝始終頓三。
一乘唯攝别教宗義。
問爾何故。
引法花證今一乘義。
以彼法花是同教故。
答義苑明之。
如前已引。
今更略陳。
法花之意。
三乘之外。
别立一乘。
會三顯一。
雖是同教。
三外明一。
故引證之。
雖三中大亦是同教。
今唯取其三外之一。
況彼同教所歸之一。
即是花嚴别教義乎。
此門即如義苑師。
明下十别中。
多引法花。
其意同然。
亦不更釋。
問喻中諸子。
以何等事。
為其出宅所趣之果。
答長者宅内。
告諸子言。
門外有三車。
各出取之。
諸子為取車。
各競出宅。
故以取車。
為所期果。
問其各所期車。
門外得之耶。
答長者方便。
外指三車。
子雖出宅。
皆無得之。
問外既指車。
何故不得。
答無三車處。
言有三車。
故雖出宅。
不得三車。
問長者契車。
諸子随出。
而不得車。
有何義理。
答長者契車。
為令出宅。
已出火宅。
免焚燒難。
諸子安穩。
長者無慮。
三車既虛。
故亦無與。
問車既不與。
豈無妄咎。
答無有虛妄。
出火宅故。
經中如來。
與舍利弗。
問答說之。
然經二重。
一全命出宅相對。
二小車大車相對。
今期三車出宅。
是初重相對也。
問所合法中。
三乘之人。
各于自乘。
發心修行。
發智斷惑。
取自乘果。
喻中得車為所期事。
而不得車。
似無其果。
法中三乘。
各得自果。
法與喻異。
喻與法違。
若如喻者。
不可得果。
若如法者。
喻可得三車如何。
答法譬相對。
一往似違。
始終本意。
義理符合。
期車出宅對發智斷證。
車得不得對果實不實。
期車實可有出朽故火宅要果實可有離三界系縛事。
喻謂實。
是保執心法譬出苦乃實義益。
此望自宗。
許得其果。
若不得果者。
豈出三界乎。
若望一乘。
即果無體。
無體謂實。
是保執心。
出宅不見車。
喻三果無實。
諸子出火宅。
譬出界。
即果非謂不得三車。
以喻不獲三果。
三果既得。
而非實故。
非謂彼出宅之外。
各期其車。
出界之外。
别可得果。
出宅即益。
出界。
即果。
法喻相對。
如是成故。
問出火宅已。
諸子各索自乘之車對法合之其相雲何。
答三人索車。
即合三乘。
調縛機根。
應受一乘。
是名機索。
舍利弗等。
四十餘年。
蒙訓誘已。
至法花時。
及初心菩薩。
堪斷疑等也。
若依言索。
身子尊者。
三請法說。
亦請譬說等也。
索車之義。
如下别明。
問以何得知。
機索言索。
唯望一乘。
不望三乘。
答喻中索車。
不與三車。
即與高廣大白牛車是故。
以此望一乘法。
機熟緣來。
以義名索。
況又以言正請一乘。
問既索三車。
而不與三。
法中亦應不與三果。
答三果無實。
喻無三車。
如前已陳不可亦疑。
問以三果無實。
喻不與三車。
由無車故。
即索三車。
何以此事。
得名機索。
其言何故。
三果非實。
豈名機熟堪受一乎。
答三執漸蕩。
一機漸熟。
故佛見之。
初說法花。
若自非其時緣純熟。
豈有機索言索事乎。
故以索車。
合緣熟等。
若對諸子。
索車應言。
問何故三乘自果非實。
答三乘諸果于一佛乘。
分别流出。
假立施設。
由假立故。
唯教非實。
問其實者何。
答言實果者。
唯是佛果。
三乘回入。
成一佛果。
此佛果外。
無有真實。
是故說一。
會三歸一。
三既假立。
故後與實。
如諸子乞三。
長者賜一焉。
問三果非實。
假與三果。
若爾三車非實。
應假與車。
何故虛指。
一向不與。
答車假立者。
是其言教。
言有三車。
出宅取之。
由此出宅。
已免火難。
義益事足。
長者本意。
以言配事。
故不别與。
無實體故。
本虛指故。
問若爾法中。
何故假立三乘之果。
應唯虛指。
合順三乘。
假立果名。
然後奪破謂實之執。
由機熟故。
聞此悟一。
問若爾譬中假與三車。
然後應破謂實之執。
何故不爾。
虛指更索。
答長者如來。
法喻随宜。
虛指成事。
則不别與車。
假立成義。
則别立三果。
化儀順緣。
不可固執。
或可。
法喻互通。
不可偏對。
假與三車。
後奪實情。
虛指三果。
索果練機。
然喻中假與。
以言攝之。
法中虛指。
破實配之。
各有所由。
不可遲滞。
問所言宅内。
其體是何。
答壽靈師雲。
宅内者。
是分段三界火宅内也。
即以異熟賴耶。
為其體性(已上)此依慈恩師意出之。
彼玄替第五。
釋譬喻品。
多有田宅之宅字。
雲喻諸衆生異熟本識。
故說本識。
亦為宅識。
如世國王。
四海為宅。
光宅天下。
佛亦如是。
以諸衆生而為其家。
體即本識。
故無垢稱雲。
諸有情土。
是為菩薩嚴淨佛土(已上)彼異熟識是總報體。
三界有漏。
依正二報。
無不依此所變。
五根是正報相。
所變器界。
即是依報。
佛居穢土。
是應現住。
随應所化諸衆生故。
若佛所變。
是無漏土。
今此穢土即佛成所作智所現。
體淨無漏。
相是似穢。
經中或雲。
多有田宅。
其家廣大。
或雲。
梵燒舍宅。
于火宅内。
此等并是。
異熟為體。
非是異物同所住處。
問長者誘子言與三車。
為宅内指耶。
為宅外要耶。
答是于宅内。
指外言賜。
問經雲。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
即大驚怖而作是念等。
未雲在内。
今何言内。
答此文仿佛。
然下諸文。
皆顯在内。
或雲。
東西走戲。
視父而已。
或雲。
如此種種。
羊車鹿車牛車。
今在門外。
可以遊戲。
此文義意。
皆在宅内。
況下合雲。
大慈大悲。
常無懈倦。
恒求善事。
利益一切。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等。
何況偈雲。
長者聞已。
驚入火宅。
合譬偈雲。
今此三界。
皆是我有等。
此即宅内。
指外有車。
問經雲。
我雖能于此所燒之門安穩得出此義雲何。
答此明長者已出火客故。
合譬雲。
如來亦複如是。
即為一切世間之父。
于諸怖畏。
哀惱憂患。
無明暗蔽。
永盡無餘。
下偈譬雲。
是時宅主。
在門外立。
合譬偈雲。
如來已離三界火宅(已上)此明如來居法身地寂然安住。
玄見機情。
非謂契車時。
在火宅之外。
問門外者何。
答嘉祥師疏五雲。
今在門外者。
門者宅也。
立此三車。
同出生死外。
所以然者。
三界雖異。
感盡義同。
故在門外(雲雲。
如彼)慈恩師雲。
三乘之教。
合名為門。
理出教外。
名門外。
又此門者。
三乘因行果。
出因中故。
名門外(已上)由此等義。
總名門外。
問門之與宅。
有何差别。
答嘉祥疏雲。
如世人總舉一宅。
名之為門。
或稱一家。
或言一戶。
今亦然也(已上)撲揚師攝釋三。
引此解釋議曰是有理也(已上)此意門宅是一體也。
或有差别。
如世間人。
宅是所住之處。
門是出入之處。
随宜同異。
不可偏隅。
今門外者。
即當宅外。
諸子在宅而指外故。
問何故羊鹿牛如次。
喻聲聞及以緣覺菩薩乘耶。
答嘉祥疏雲。
菩薩化世。
聲聞從師。
并居人間之類。
故如牛羊。
緣覺進不化世。
退不從師·喻之。
如鹿。
以來山林之流。
又釋。
羊之為獸。
其性遲鈍。
譬于聲聞。
鹿性揵疾。
譬于緣覺。
牛力強然。
引重之遠。
譬于菩薩。
又解。
羊形小。
譬小乘。
鹿形處中。
譬中乘。
牛形大。
譬菩薩乘也(已上)此中三釋。
一約化世從師有無。
二約情性利鈍。
三約身形大小。
義并易見。
且引一家知相。
餘師恐繁不載。
問此三車譬。
為總合一。
為羊與車開而成耶。
答慈恩大師。
羊鹿及牛。
并其三車。
别開為相。
餘之諸師。
總合成譬。
其義唯取羊鹿牛體。
所引三車。
随即成立。
問此之三車。
其體各何。
答諸師出體。
異端非一。
光宅大師。
法花疏四。
出三車體。
解釋委細。
彼疏意雲。
三乘果地總有二種。
一有為果。
藉緣熏修之所得故。
二無為果。
因果縛絕之所顯故。
此無為果。
亦有二種。
一因盡無為。
二果盡無為。
此二無為。
非是車體事。
是通用無為非故。
唯有為果。
是其車體有運載用。
至果地故。
此有為果。
亦有二種。
一功德門。
寄境修行。
不辨事故。
二智慧門。
照境斷證。
事究竟故。
今取智慧。
為三車體。
此智慧門。
亦有十智。
謂苦集滅道。
名字。
法比。
及以他心。
盡無生智。
也。
今取盡智及無生智。
為三車體。
非餘八智。
雖非正體。
而是校具。
問何故盡無生智。
以為三車正體。
答因盡故。
名為盡智。
果亡故。
言無生智。
三乘行人。
發心修行。
三界煩惱。
因果并亡。
三人究竟。
到此處所。
所運功能專在二智。
是故此二。
為三車體。
彼文甚廣。
取意陳之。
問以盡無生智。
為三車體者。
且利根羅漢。
得二智故。
事實可爾。
鈍根羅漢。
唯得盡智。
不得無生智。
車體不滿。
豈得名車。
答。
光宅大師。
弘成實宗。
彼宗一切利鈍羅漢。
皆得二智。
因果盡處。
必雙得故。
不同毗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