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三

關燈
是同教。

    但教有同别之二乘。

    唯露地白牛故。

    上文于一乘教義分齊。

    開為同别二門。

    正如一心二門。

    二門不同。

    心唯一也。

    所以教義攝益中。

    以白牛自有教義。

    則是别教。

    唯指花嚴。

    若三車為教。

    一乘為義。

    則唯法花。

    若門外三車。

    說之為教。

    得出為義。

    則通餘經。

    則法花已前。

    諸大乘經也。

    此之三義亦證之。

    唯有一乘而有二教。

    若自具教義。

    則屬于别。

    三一合說。

    則屬于同。

    又證知三乘。

    是法花前諸經。

    豈不通中間三教耶。

    又近人多以三車為始。

    又多疑法花一乘是别故。

    緻繁文辨拆。

    願真罪你屢也(已上彼文)此中二門。

    文義委悉。

    三乘是通始終頓三。

    一乘即是圓中别教。

    義理極成。

    不可異端。

    複古記雲。

    别教一乘别于三乘者。

    至相曰。

    依法花經。

    約界分體相。

    方便究竟不同故。

    探玄雲。

    或開為二。

    謂一乘三乘。

    前諸經中。

    雖有存三泯二不同。

    然皆通三乘趣入。

    故名三乘教。

    後一直顯本法。

    不通二乘。

    故唯是一。

    清涼曰。

    或唯後一。

    是不共一乘。

    智論指此以為不共。

    大品等經。

    共二乘說故。

    亦順四乘。

    下章曰。

    後一即别教一乘。

    中間三教。

    或總為一。

    謂一三乘教也。

    以此皆為三人所得故。

    亦名稱法本教。

    逐機末教。

    或名究竟乘方便乘。

    然于五教。

    有乎二說。

    一諸教為三乘。

    後一為一乘。

    略如前引。

    廣如孔目問答搜探二玄諸雜章等。

    二者以始小為三乘。

    後三為一乘。

    此如花嚴圓覺疏鈔等。

    所以爾者。

    前代諸德。

    但于教門。

    顯權實不同。

    方便正乘有異。

    專顯花嚴頓圓究竟。

    唯有此法。

    有極果證。

    離此普法。

    無有得成佛者。

    諸有所作。

    皆為方便。

    故唯後一。

    為圓極一乘。

    前之四教。

    皆是随宜少說。

    縱說如來藏真常功德實不兼權。

    方便安立總屬三乘。

    貞觀以來。

    奘師西歸。

    基師承襲。

    以五性三乘為實。

    一乘一性為權。

    其說醫于一乘。

    其道盛行中國。

    記信等疏。

    以言教具阙等門。

    辭而辟之。

    遂明一乘一性為實。

    三乘五性為權。

    終頓二教。

    皆談一性。

    是以判入一乘。

    清涼承其後。

    圭峰繼其踵。

    故說後三為一。

    前二為三。

    今章乃抄錄雲花之遺言。

    勒成文體故。

    以前諸教。

    屬三。

    皆名方便。

    昔人不閑孔目問答搜探二玄。

    失于章旨。

    以惑後賢耳(已上彼文)述曰。

    此中意雲。

    三乘一乘。

    總有二義。

    有二義者。

    玄奘三藏。

    歸朝已前。

    始終頓。

    三總為三乘。

    後一為一。

    奘師已後。

    始教為三。

    後之三教。

    皆為一乘。

    問何故玄奘已前諸師。

    後一為一。

    前三為三。

    答昔以事事無礙等門。

    名為一乘。

    不談此義。

    名為三乘。

    約成佛義。

    雖是一乘。

    一義不足。

    對權等故。

    是故奪之。

    名三乘教。

    玄奘已後。

    約成不門終頓二教。

    亦名一乘。

    此乃賢首大師。

    起信義記。

    十二門疏。

    并判終頓。

    以為一乘。

    此五教章。

    以中三教。

    并為三乘。

    是故深密第三時教判為終教。

    說不空故。

    并是三乘趣入故也。

    集或記主。

    先明一乘三乘。

    各有二說。

    全同複古。

    陳其所以。

    義意有别。

    故彼文雲。

    所以爾者。

    終頓二教。

    進退殊故。

    若約皆為三人。

    則中三為三。

    若約泯二異前。

    則後三皆一。

    故太一曰。

    若後破執成正。

    義則是終教。

    則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

    大乘涅槃經。

    四句佛性者。

    非小乘及回心人。

    則是頓教終教。

    佛性及大般涅槃。

    從是已後。

    亦說後三為一。

    前二為三。

    今章正用前說。

    勒成文體。

    思之可見(已上)見此釋意。

    複古約時。

    以奘三藏前後分故。

    搜其所以。

    即由存三等義趣故。

    集成記意。

    唯約義門。

    不約奘師先後時分。

    諸記解釋。

    雖有同異。

    并以始終頓。

    名三乘教。

    别教一乘。

    名為一乘。

    義理極成。

    無有異端。

     章如法花中下。

    二引證。

    言宅内所指門外三車等者。

    此中所引文言簡要。

    初學之人。

    難得義意。

    餘依彼經。

    引文取意。

    略括始終。

    粗顯義趣。

    法花正宗。

    專說一乘。

    破三乘執。

    令入一道。

    機根差别。

    有上中下。

    說法誘之。

    即成三周。

    初唯法說。

    不借譬喻。

    不說宿緣。

    上根身子。

    一人悟之。

    如來述成及授記别。

    為未悟者。

    身子更請如來。

    以譬說一乘義。

    中根之人。

    迦葉波等四人悟之。

    各得授記。

    後亦為餘未悟入者。

    廣說王子宿世因緣。

    所餘聲聞。

    皆入一乘。

    是名法譬因緣三周。

    三周俱陳前三後一。

    三乘成入一乘之法。

    如來出世。

    大事因緣。

    唯在此門。

    無有異路此約漸悟。

    其頓悟者。

    直入一乘。

    無此漸誘。

    不簡漸頓。

    皆入智地。

    并是如來一大事因緣也。

    今章所引。

    是第二周。

    譬說之文。

    舉其要旨。

    直顯三乘一乘分齊。

    問彼文譬喻其相雲何。

    答法花經第二雲。

    若國邑聚落。

    有大長者。

    其年衰邁。

    财富元量多有田宅及諸僮仆。

    其家廣大。

    唯有一門。

    多諸人衆。

    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

    止住其中(乃至)周匝俱時。

    欻然火起。

    梵燒舍宅。

    長者諸子。

    若十二十。

    或至三十。

    在此宅中。

    長者見是大火。

    從四面起。

    即大驚怖。

    而作是念。

    我雖能于此所燒之門。

    安穩得出而諸子等。

    于大宅内。

    樂着嬉戲。

    不覺不知。

    不驚不怖。

    火來逼身苦痛切已。

    必不厭患。

    無求出意(上是正文自下取要)長者思惟。

    我身手有力。

    當以衣裓。

    幾案出之。

    複更思惟。

    我當為說怖畏之事。

    此舍已燒。

    宜時疾出長者如思。

    具告諸子。

    汝等速出。

    父雖愍喻。

    諸子不驚。

    了無出心。

    東西走戲。

    長者思惟。

    具告諸子。

    汝等所可玩好之者。

    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

    今在門外。

    可以遊戲。

    汝等于此火宅。

    宜速出來。

    随汝所欲。

    皆當與汝。

    爾時諸子。

    聞父所說。

    适其願故。

    争出火宅。

    是時長者。

    見諸子等。

    安穩得出四衢道中。

    露地而坐無複障礙。

    其心泰然。

    歡喜踴躍。

    時諸子等。

    各白父言。

    父先所許。

    玩好之具。

    羊車鹿車牛車。

    願時賜與。

    爾時長者。

    各賜諸子等一大車(乃至此中德量如下别引)所以者何·是大長者。

    财富無量。

    種種庫藏。

    悉皆充溢。

    而作是念。

    我财無量。

    不應以下小車與子。

    皆是吾子。

    愛無偏黨。

    我有如是七寶大車。

    其數無量。

    應當等心各各與之。

    不宜差别。

    是時諸子。

    各乘大車。

    得未曾有。

    非本所望。

    此是經中。

    譬喻相也。

    問以此譬喻。

    合法相何。

    答國合三界。

    長者合佛如來。

    則為世間之父。

    諸苦永盡。

    衆德圓滿。

    慈悲方便。

    出現世間。

    為濟衆生三毒等火。

    教化令得大菩提故。

    而諸衆生起惑造業。

    受種種苦。

    不覺不驚不求解脫。

    于此三界。

    馳走不患。

    如來見此思念為彼與佛智樂。

    今其遊戲。

    如來複念但與知見。

    衆生鈍根。

    不能得出廣火宅所燒。

    何解佛智。

    但以方便。

    令出三界。

    即為衆生。

    說三乘法。

    名修令出三界火宅。

    如彼長者。

    不用身手。

    說怖畏事。

    但以方便。

    言與三車。

    令出火宅。

    聲聞修谛。

    如彼羊車。

    緣覺因緣。

    如彼鹿車。

    菩薩六度。

    如彼牛車。

    各出三界。

    得自乘果。

    如來複念。

    三乘衆生。

    已出三界。

    我有智慧力無畏等無量法藏。

    是諸衆生。

    皆是吾子。

    等與一乘。

    令成佛果。

    以佛滅度。

    而滅度之。

    如彼長者。

    初與三車。

    引出火宅。

    後與白牛。

    令彼第一快樂安穩以喻合法。

    其相如是。

    問何以得知。

    三車三乘。

    露地大牛是一乘教。

    答譬說合說。

    相對得知。

    三車如次。

    對合法花已前三乘。

    大白牛車。

    即合法花所說一乘。

    故門外三車。

    是三乘教。

    四衢大車。

    是一乘教。

    問何以得知門外所指牛車之外。

    别有四衢大白牛車。

    未審大白牛車。

    若是門外牛車。

    答一乘三乘。

    差别道理。

    唯有此門。

    章主大義。

    建立十别。

    具在次下。

    下直約就經文明之。

    經說三中牛車相雲。

    若有衆生。

    從佛世尊。

    聞法信受。

    勤修精進。

    求一切智。

    佛智自然。

    智無師者。

    如來知見。

    力無所畏。

    愍念安樂無量衆生。

    利益天人。

    度脫一切。

    是名大乘菩薩。

    求此乘故。

    名為摩诃薩。

    如彼諸子。

    為求牛車。

    出于火宅(已上)(已上)上經具舉佛說三乘法。

    與譬和合。

    此文既是說牛車竟。

    次下即陳與受大白牛車。

    文雲。

    如彼長者。

    見諸子等。

    安穩得出火宅。

    到無畏處。

    自惟财富無量。

    等以大車。

    而賜諸子。

    如來亦複如是。

    為一切衆生之父。

    若見無量億千衆生。

    以佛教門。

    出三界苦怖畏險道。

    得涅槃樂。

    如來爾時。

    便作是念。

    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

    是諸衆生。

    皆是我子。

    等與大乘。

    不令有人獨得滅度。

    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是諸衆生。

    脫三界者。

    悉與諸佛禅定解脫等。

    娛樂之具。

    皆是一相一種。

    聖所稱歎。

    能生淨妙第一之樂(已上)述曰。

    若見無量億千衆生者。

    總牒已前。

    為取三車。

    所出衆生。

    此諸衆生。

    皆托教門。

    出三界苦。

    是故三車所出之界。

    并以出三界系為果。

    是故為三乘子。

    皆與大白牛車。

    令出變易苦。

    獲三佛大果。

    是為如來救子本懷。

    是為三乘所歸極果。

    次文亦雲。

    如彼長者。

    初以三車。

    誘引諸子。

    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穩第一。

    然彼長者。

    無虛妄之咎。

    如來亦複如是。

    無有虛妄。

    初說三乘。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