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三

關燈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章就普賢門中下。

    二别就因分。

    廣明義理。

    于中分二。

    初标章分門。

    二依門陳相。

    今初。

    就普賢門中者。

    攬果示機。

    名之因分。

    全果是因。

    非是别法。

    機中普賢。

    即是上首。

    兼通一切。

    對告普機。

    演說此法。

    既是普機所知所行。

    是故所說。

    名普賢門。

    至相大師。

    十玄章雲。

    問文殊亦是因人。

    何故但言普賢是其因人耶。

    答雖複始起發于妙惠。

    圓滿在稱周。

    是故隐于文殊。

    獨言普賢也。

    亦可。

    文殊普賢該其始終。

    通明緣起也(已上)述曰。

    問來意者。

    彼十玄章。

    陳因分雲。

    所言因者。

    謂方便緣修。

    體究位滿。

    即普賢是也(已上)此舉因人上首故爾。

    唯舉普賢。

    故緻此問。

    普賢文殊。

    海會上首。

    妙理大智。

    如次主之。

    不可獨關其普賢。

    故答中二解。

    初意依本覺智。

    發心修成。

    是故善财。

    于覺城東。

    初遇文殊。

    成滿信心。

    文殊雖是因滿。

    托初發足主之。

    普賢行滿。

    功在妙吉。

    善财童子。

    終值普賢。

    顯因廣大。

    普賢雖亦應初。

    托行滿位主之。

    是故不言文殊。

    唯獨舉普賢也。

    妙惠是文殊。

    稱周即普賢。

    後解文殊是始。

    普賢即終。

    因分可說。

    通托二人。

    或言文殊門。

    或名普賢門。

    約發心初。

    故舉文殊。

    約行滿終。

    故标普賢。

    今章就普賢門中者。

    即當初解釋意。

    約因滿終極故。

    言一分相門二該攝門者。

    複古記雲。

    所以作二門者。

    分相以彰權實。

    該攝正示無他。

    含萬流而為其廣。

    落群峰特現其高。

    魏魏乎洋哉。

    可謂迥異餘宗。

    統收不異者也(已上)折薪一雲。

    分相門則一乘。

    别于三乘。

    該攝門則三乘。

    本是一乘。

    故皆屬别教也。

    若準初門。

    則三一迥異。

    若準後門。

    則三一本同。

    今既分為二門。

    則先以全三之一。

    揀于全一之三。

    後以全一之三。

    本是全三之一。

    則雖分相。

    而未始不同。

    雖該攝。

    而未始不異。

    故此二門。

    揀收自在(已上)義苑釋雲。

    分相則諸乘迥異。

    該攝則法界融通。

    故雖異而常同也(已上)立二之意。

    諸釋互美。

     章分相門者下。

    二依門陳相。

    于中分二。

    初分相門。

    二該攝門。

    初中亦二。

    初标名。

    二此别教一乘下辨相。

    于中為四。

    一依名示别。

    二立門明别。

    三托旨陳别。

    四舉況破執。

    初中亦二。

    初正明。

    二引證。

    今初。

    此别教一乘。

    别于三乘者。

    宋朝本雲此則别教一乘别于三乘(已上)和本無則之字而有破字。

    此中意雲。

    分相門者。

    具陳一乘三乘差别。

    此二全别。

    無所同故。

    是立一乘别于三乘。

    全異餘乘。

    高顯勝妙。

    别教之稱。

    寔由此義。

    此一段之義。

    含衆生妙。

    諸記各解。

    俱有眉目。

    今具引之。

    以養神解。

    義苑疏雲。

    三乘有二。

    一法花之前。

    以三乘權。

    隐于一實。

    此謂覆相之三。

    二正當法花會上。

    破三顯一。

    會三顯一。

    雖談一性一相。

    既有形對。

    一亦名三。

    故賢首判終頓。

    為三乘者。

    意在于此。

    今既立别教一乘。

    何以廣引法花對三之一耶。

    然法花之一意。

    兼兩勢。

    若乃會三歸一一。

    屬于同。

    稱性融通。

    法本如是。

    故屬于别。

    故演義雲。

    法花攝諸經歸花嚴。

    以别該同。

    皆圓教攝。

    此之建立。

    乃是賢首一家宗教。

    以義定诠。

    原佛本意。

    攝末歸本。

    故作斯說。

    若據天台教相。

    一觀伸明一經旨趣。

    但齊今終。

    已诠修證。

    尚未指陳同别之談。

    斯義甯顯。

    下文建立。

    大略如斯。

    但為排法相宗權實混和故。

    對昔三較量一實。

    叨不可以此一乘。

    要異三乘。

    便同終實之一。

    何以故。

    若此唯終。

    更于何處。

    指明别教一乘耶。

    首建一乘。

    應同虛設故(已上彼文)述曰。

    義苑疏主。

    三乘立二。

    覆相之三。

    是始教三。

    多在法花已前教中。

    開會之三。

    是一性教。

    多在法花已後教中。

    二種之三。

    皆是所别。

    花嚴别教。

    即是能别。

    此分相門。

    圓教法者。

    唯是别教。

    不關同教。

    以彼同教下别明故。

    故此别教。

    全異始終頓之三教。

    立别教名。

    今既立别教一乘下。

    會通相違。

    此之問答。

    應在下章引法花文。

    證三一異之處。

    然因上所立義。

    故在此明。

    此問之意。

    法花既定。

    三一差别判故。

    若與判之。

    唯是同教。

    何故别教以此經證。

    此門之一。

    唯别教故。

    答意。

    法花之一。

    通同别義。

    今取别教義邊為證。

    法花本意。

    攝末歸本。

    言其本者。

    歸花嚴本。

    所入寶所。

    即花嚴故。

    若據天台教相下。

    彈他宗義。

    彼宗雖是崇重法花。

    未談别教所立教旨。

    唯當終教。

    未顯所入。

    未言入彼花嚴一。

    故奪而言之。

    似不能得法花本意。

    法花要攝群經。

    入花嚴别教。

    故彼湧出品。

    得聞是經。

    入于佛意。

    文分明故。

    但為排法相宗下。

    此亦明對他宗立義。

    為對法相。

    終頓名一。

    叨不可下。

    是誡謬執。

    言異三乘者。

    異始教中三乘故爾。

    不可以今一。

    同終教之一。

    何以故下。

    即是征釋。

    義意可見。

    折薪記雲。

    問此三乘唯是始教耶。

    通中間三教耶。

    此一乘是花嚴一乘耶。

    法花一乘耶。

    若爾何失。

    二俱有過。

    若是始教三乘。

    豈别教唯别于始。

    不迥異餘宗耶。

    若通中間三教。

    臨門三車。

    豈是終頓耶。

    又若是花嚴一乘。

    何指法花白牛。

    若是法花一乘。

    豈得名為别教。

    今釋此義。

    略為二門。

    一引教正釋。

    二問答辨明。

    初中有二。

    一引當文。

    二引他文。

    初中此一乘者。

    是花嚴迥異之别。

    此門外三車。

    通中間三教。

    故下章中。

    三處明文。

    以深密法相為終教。

    何者如李唐三藏。

    深密等。

    三法輪中。

    後二是始終二教。

    故文雲。

    此三法輪。

    但攝小乘及三乘中始終二教。

    不攝别教一乘(此亦是将别教一乘。

    對法相宗三乘料揀。

    亦以三乘。

    通始終教)又雲。

    立教中。

    複指深密三法輪中。

    後二是始終二教。

    又決擇其意。

    第三門小始入終。

    亦雲後二為始終二教。

    如深密說者。

    是此上三說。

    正以法相宗第三時。

    為終教也。

    相宗正當三時教。

    知三車通終教也。

    況下同教中明文。

    以臨門三車是終頓二教。

    故文中以小乘在所引諸子中。

    臨門三車為能引因緻。

    問雲。

    雲何得知愚法二乘在所引中耶。

    答以彼愚法二乘。

    約大乘終教已去。

    并不名究竟出三界故。

    何以故。

    人執煩惱。

    未永斷故。

    但以能折伏而已。

    乃至結雲。

    是故當知。

    門外三車。

    不同愚法。

    釋曰。

    以始教許二乘斷證。

    所以出界。

    不在界内所引中也。

    若始教為能引。

    但引不定性人。

    定性趣寂。

    則在三界門内所引中也。

    既約終教已去許為能引。

    豈非三車通終頓二教也。

    又正立教中雲。

    中間三者有其三義。

    一或總為一。

    謂一三乘教也。

    以此皆為三人所得故。

    如上所引說。

    據此文。

    正指前能引三車共般若之義。

    亦以三車。

    總合中間三教也。

    此上引當文以證。

    二引他文者。

    大疏光宅四乘中。

    彼以三車為權。

    清涼辨違雲。

    若唯說法花為實。

    則抑諸般若及大乘了義之經。

    是知昔大亦有權實。

    法花但會昔權故。

    說三皆虛。

    指昔日不滞方便。

    故不會之。

    演義雲。

    抑昔大乘了義之經。

    皆成權故(此之不許昔大皆屬權亦是通中間三教之意)又南中諸師。

    以第二時。

    為空。

    第三時。

    為雙照空有(此當臨門三車)清涼辨違雲。

    若第二時。

    未顯常住實相。

    般若豈無常耶。

    涅槃亦說佛性。

    亦名般若。

    是知實相般若。

    則正因佛性等(此不許第二第三時一向是權)如上所引。

    并以三車。

    通中間三教。

    非為始終也。

    二問答辨明者。

    問若如所引。

    雖知三車通于三教。

    何故圭山。

    雲然此大乘與一乘異者。

    法相宗學人多不信之。

    故花嚴藏和尚。

    制五教義分齊。

    文中料揀大乘一乘。

    有十義差别。

    都引二十餘部經論。

    論證之。

    據此豈法相宗是終教頓教耶。

    答此文乃是乘攝中文。

    其中不曾言是始是終。

    況圭山乃是性相對論。

    今文乃是别教一乘。

    與三乘對說。

    若以法相宗。

    證今三車。

    為始教者。

    今明一乘應是終教。

    何得獨以法相宗。

    證此三車為始教。

    何不以彼一乘。

    證今一乘。

    為終教耶。

    況或固執法相宗。

    為始教者。

    此亦是吾宗大分一意。

    但不可堅守。

    何者若以意求。

    昔日三車。

    通乎二義。

    如上引破光宅之文。

    并破南中二三時義。

    則昔三乘。

    通乎權實。

    若辨光宅等。

    順則許昔三是權故。

    雲若未依昔顯說一切具有如來知見。

    根敗之種。

    今并說成。

    則今昔有異。

    演義雲。

    昔日大乘。

    亦說如來藏性涅槃法身真常之理。

    未曾顯說一切衆生皆具如來知見。

    則一乘三乘。

    昔權今實。

    又雲。

    昔日實體。

    不足皆屬法花(此即許昔三。

    為始教。

    已此中許意。

    非昔無實。

    但實體不足。

    由将法花一向實。

    故大分以昔三。

    是權始教義也)又南中諸師。

    辨順中雲。

    若約大分。

    猶有理在(此亦許二三時為權。

    當始教義)故清涼破南中五時而圭山用南中五時者。

    正取清涼辨順中大分之意也。

    如上等文。

    則昔日大乘。

    通有一義故。

    諸祖或雲是始。

    或雲通實。

    随說皆得須。

    善得文意。

    不可局執。

    今文乃是通相之義。

    故當中間三教也。

    又問三車通意。

    雖以辨明法花白牛。

    安是别教耶。

    答露地白牛。

    揀三是别教。

    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