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究竟圓滿。
十佛自境界。
是其性海果分體狀。
此十佛者。
大宋諸德。
義苑等主。
皆引離世間品成正覺十種。
為此十佛。
日域先德。
指事等主。
亦舉離世間品十佛。
依元曉疏。
廣明其相。
複依章主。
舉衆生等融三世間十身釋之。
泛而言之。
若言十身則衆生身等十。
若此間言差别明之。
若約互通。
十身十佛。
但名無妨。
故如來身中十。
并立身名。
菩提身等。
與離世間成正覺等。
其體一故。
融三世間。
亦名十佛。
故玄記第二。
出此經教主雲。
今釋此佛。
準下文中。
是十佛之身。
通三世間(乃至)是故唯是周遍法界十佛之身(已上)身佛互名。
無有局對。
若依此義。
今言十佛。
通兩種十。
然依至相大師解釋。
且用成正覺等十佛。
故彼十玄章雲。
所言果者。
謂自體究竟寂滅圓果。
十佛境界。
一即一切。
謂十佛世界海。
及離世間品。
明十佛義是也(已上)本義既爾。
依此為準。
然亦不遮雙用二種。
壽靈法師。
雖舉二種。
依章本意。
正以融三世間十身。
為今十佛。
若約必不必。
具言之。
舉融世間十佛。
必具成正覺等十佛。
三世間中。
必有如來身十身故。
舉正覺等。
未必具彼三世間十。
若約融攝。
無不皆具。
問玄記融三世間十身。
唯明能說舉嚴教主。
此乃對機說法。
因分義門。
何關究竟果海十佛。
答于此教主。
取其自證。
故為自體究竟境界。
正覺等十。
其義亦爾。
自通因果。
兼包體用。
言教主則二種俱具。
言果體則二種亦具。
問二種十佛。
其相雲何。
答國土身等。
名解境十佛。
解悟照了境界法故。
正覺佛等。
名行境十佛。
解絕修證境界法故。
解境十身者。
衆生身國土身。
業報身。
聲聞身。
緣覺身。
菩薩身。
如來身。
智身。
法身。
虛空身也。
天親論主。
攝此十身。
以為三分。
初三染分。
次六淨分。
後虛空身。
名非二分。
通為二依。
非染淨故。
問何故此十身。
名融三世間。
答此十攝束為三世間。
初一即是衆生世間。
次國土身。
即國土世間。
其業報身。
前二世間能感因緣。
謂業煩惱。
由業煩惱。
即感衆生及國土故。
然經舉業。
略其煩惱。
論中顯之。
問何故名中。
有報之言。
答大疏七下解雲。
而雲報者。
能招報。
從果立名。
若是所招。
甯異上二(已上)所招果報。
衆生國土。
即同初二。
即唯取業。
問三世間門國土世間。
豈限穢土。
亦可通淨。
何故論主。
唯名染分。
答大疏會雲。
然國土身。
合通于淨。
亦從一類。
以判為染(已上)故約實義。
即通淨也。
聲聞已後六身。
論既判為淨分。
是故一類。
為智正覺。
于中二乘當分是果。
菩薩是因。
次三即是究竟佛果。
其如來身。
總通三身。
智身是報佛。
法身即法身。
名望佛果。
三乘即是衆生世間。
今則望其六道衆生。
故名淨分。
為智正覺。
其虛空身。
是外虛空。
是故國土世間所攝故。
演義鈔一上雲。
融三世間而為佛身。
則外虛空。
是虛空身(已上)然若以義言之。
有通真理之空。
故大疏七下雲。
觀下别類。
多約事空。
義兼于理(已上)若依非二二之所依。
此虛空通淨土空。
即顯國土世間有淨穢之義也。
論意約類。
前國土身。
名為染分。
今事虛空。
即通染淨。
二所依故。
此十種身。
約三分門。
貞元疏一雲。
此三無礙。
為一緣起。
并為遮那無礙身雲(已上)染淨虛融。
不見穢故。
三世間中。
正覺世間。
泯亡國土。
照徹衆生。
一味清淨。
融攝無礙。
玄記二雲。
直攝一切三世間。
盡以具此三事。
方為佛故。
三身二身。
但是三中智正覺攝。
妙淨土及同生之身。
無不皆是此中所攝(已上)融一切法。
無不皆佛。
非唯一重。
該攝普遍。
重重無盡。
無有邊涯。
故玄二雲。
亦正報毛孔。
依報塵中。
各重重具攝三世間等一切諸法。
如帝網現(已上)玄記如是約三世間直攝。
重攝二門明之。
言行境十佛者。
成正覺佛。
願佛。
業報佛。
住持佛。
涅槃佛。
法界佛。
心佛。
三昧佛。
本性佛。
随樂佛也然第八地。
說衆生等三世間身。
随一一身。
說其類相。
滿十減十。
種相多别。
其如來身。
亦說十身。
謂菩提身。
願身。
化身。
力持身。
相好莊嚴身。
威勢身。
意生身。
福德身。
法身。
智身也。
此全同前所列離世間品十佛之相。
謂菩提身。
即成正覺佛。
願身即願佛。
化身是涅槃佛。
力持身是住持佛。
相好莊嚴身即業報佛。
威勢身即是心佛。
意生身是随樂佛。
福德身是三昧佛。
法身即法界佛。
智身即本性佛也。
此二處十。
唯是一體。
是故并名行境十身。
如來修生修得十身。
如是具德。
融攝無礙。
是故總名十身遮那。
問何故此經要說十身。
答貞元疏一雲。
所以此經要說十者。
諸教随宜。
或說諸佛唯一法身。
或二或三。
今圓滿教。
故須具說(已上)是故餘教。
說三身相。
身義不足。
今宗說十佛身。
功德圓滿周盡。
問餘教之中。
說為三身。
今教身中。
是何身攝。
若餘所說。
有不攝耶。
答餘教所說。
二三身等。
即今教宗。
融三世間。
智正覺攝。
即如已前引玄第二。
此約法體。
明其所攝。
若約執迹。
十中不攝。
問二身三身。
智正覺攝。
即塵大中。
攝少分身。
若其有彼此普遍該攝耶。
答三身十身。
相攝有二。
一者直攝。
三即十中。
正覺攝故。
二者融攝。
得十則雖三不狹窮三則雖十入三。
知三即十十即三。
故若依此門。
解境行境。
與三相攝。
無有寬狹。
不礙十之三故。
三即遍十。
不阙十之三故。
十即是三。
問雲何二種十身。
與彼三身相攝。
答貞元一雲。
若欲會同三身等者。
菩提願化力持四身。
即是化身。
相好福德通于報佛。
威勢意生。
通他受用及與化身。
法即法身。
智通三身。
具四智故。
兼他受用。
即通四身。
然報必契法。
離法無報。
如金成像。
離金無像。
瑩金發光。
離像無光。
依體起用。
離報無化。
故說為一無障礙身。
一不為一。
為破諸數。
是以舒則彌綸法界。
卷則是迹。
離尋故離思議(已上)大疏一上。
明經教主。
舉二種十。
而融中雲。
即三乘即十身(已上)鈔二上釋此文雲。
若以佛身上十身者。
菩提身。
願身。
化身。
力持身。
意生身。
即三身中。
化身攝也。
相好身。
威勢身。
福德身。
義通報化。
法身即法身。
智身義通三身。
局唯法報。
故即三是十。
即十是三(已上)此中意生。
唯在化身。
随意變化。
化身勝故。
貞元總通化身化用。
變作之事。
兼亦通故。
餘雖語異。
義既不乖。
上是三攝行境十。
以十攝三。
義即易知。
離世間品十身可知。
其解說十與三攝者。
演鈔次下文雲。
若約融三世間十身即三者。
如來身通三身。
智身。
法身。
虛空身。
即法身。
餘六通法身體故。
随物應國土等故(已上)如是二種十身。
與三融攝無二。
餘教之中。
非唯三身。
亦說四身五身十身無量身等。
并是三身份齊而已。
非今經宗十身之例。
此之十佛。
若約對機。
即是因分。
今取遮那内證玄絕。
自體境界。
為果分相。
機緣懸離。
絕思議故。
章故地論雲下。
二引證。
言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者。
非是全文。
得意引之。
經第六會。
十地品時。
金剛藏菩薩。
受諸佛加。
說十地本分而默然住。
解脫月等。
請說十地義。
總有三家五請。
既有殷請。
不能默止。
欲說地相。
先陳許說分齊。
此中總明十地義理難說難思。
然後且陳受佛加被應說小分。
地法深妙。
名為義大。
為物宜陳。
名為說大。
故論經雲。
微難知聖道非分别離念。
離得無垢濁。
智者智行處(乃至)如空中鳥迹。
難說不可見。
十地義如是。
不可得說聞(已上此是大義)次下文雲。
我但說一分(已上此是說大)此中意雲。
十地之義。
甚深難說。
雖然受加。
唯說一分。
論牒經中義大。
有六偈半。
說大五偈。
具本經中。
偈數并多。
彼說大中。
亦明難說。
說大文雲。
如是智入行憶卻說不盡。
今如此略說。
如實滿足任(乃至)是言說甚難。
無量佛神力。
光炎入我身(已上)是力我能說。
地論雲。
前言十地義如是不可得說聞。
今言我但說一分。
此言有何義是地所攝。
有二種。
一因分。
二果分。
說者謂解釋。
一分者是因分。
于果分為一分。
故言我但說一分(已上)說大之初。
言說一分。
故引義大相違之文。
以作問難。
論答意雲。
此十地法。
總有二門。
一不可說分
十佛自境界。
是其性海果分體狀。
此十佛者。
大宋諸德。
義苑等主。
皆引離世間品成正覺十種。
為此十佛。
日域先德。
指事等主。
亦舉離世間品十佛。
依元曉疏。
廣明其相。
複依章主。
舉衆生等融三世間十身釋之。
泛而言之。
若言十身則衆生身等十。
若此間言差别明之。
若約互通。
十身十佛。
但名無妨。
故如來身中十。
并立身名。
菩提身等。
與離世間成正覺等。
其體一故。
融三世間。
亦名十佛。
故玄記第二。
出此經教主雲。
今釋此佛。
準下文中。
是十佛之身。
通三世間(乃至)是故唯是周遍法界十佛之身(已上)身佛互名。
無有局對。
若依此義。
今言十佛。
通兩種十。
然依至相大師解釋。
且用成正覺等十佛。
故彼十玄章雲。
所言果者。
謂自體究竟寂滅圓果。
十佛境界。
一即一切。
謂十佛世界海。
及離世間品。
明十佛義是也(已上)本義既爾。
依此為準。
然亦不遮雙用二種。
壽靈法師。
雖舉二種。
依章本意。
正以融三世間十身。
為今十佛。
若約必不必。
具言之。
舉融世間十佛。
必具成正覺等十佛。
三世間中。
必有如來身十身故。
舉正覺等。
未必具彼三世間十。
若約融攝。
無不皆具。
問玄記融三世間十身。
唯明能說舉嚴教主。
此乃對機說法。
因分義門。
何關究竟果海十佛。
答于此教主。
取其自證。
故為自體究竟境界。
正覺等十。
其義亦爾。
自通因果。
兼包體用。
言教主則二種俱具。
言果體則二種亦具。
問二種十佛。
其相雲何。
答國土身等。
名解境十佛。
解悟照了境界法故。
正覺佛等。
名行境十佛。
解絕修證境界法故。
解境十身者。
衆生身國土身。
業報身。
聲聞身。
緣覺身。
菩薩身。
如來身。
智身。
法身。
虛空身也。
天親論主。
攝此十身。
以為三分。
初三染分。
次六淨分。
後虛空身。
名非二分。
通為二依。
非染淨故。
問何故此十身。
名融三世間。
答此十攝束為三世間。
初一即是衆生世間。
次國土身。
即國土世間。
其業報身。
前二世間能感因緣。
謂業煩惱。
由業煩惱。
即感衆生及國土故。
然經舉業。
略其煩惱。
論中顯之。
問何故名中。
有報之言。
答大疏七下解雲。
而雲報者。
能招報。
從果立名。
若是所招。
甯異上二(已上)所招果報。
衆生國土。
即同初二。
即唯取業。
問三世間門國土世間。
豈限穢土。
亦可通淨。
何故論主。
唯名染分。
答大疏會雲。
然國土身。
合通于淨。
亦從一類。
以判為染(已上)故約實義。
即通淨也。
聲聞已後六身。
論既判為淨分。
是故一類。
為智正覺。
于中二乘當分是果。
菩薩是因。
次三即是究竟佛果。
其如來身。
總通三身。
智身是報佛。
法身即法身。
名望佛果。
三乘即是衆生世間。
今則望其六道衆生。
故名淨分。
為智正覺。
其虛空身。
是外虛空。
是故國土世間所攝故。
演義鈔一上雲。
融三世間而為佛身。
則外虛空。
是虛空身(已上)然若以義言之。
有通真理之空。
故大疏七下雲。
觀下别類。
多約事空。
義兼于理(已上)若依非二二之所依。
此虛空通淨土空。
即顯國土世間有淨穢之義也。
論意約類。
前國土身。
名為染分。
今事虛空。
即通染淨。
二所依故。
此十種身。
約三分門。
貞元疏一雲。
此三無礙。
為一緣起。
并為遮那無礙身雲(已上)染淨虛融。
不見穢故。
三世間中。
正覺世間。
泯亡國土。
照徹衆生。
一味清淨。
融攝無礙。
玄記二雲。
直攝一切三世間。
盡以具此三事。
方為佛故。
三身二身。
但是三中智正覺攝。
妙淨土及同生之身。
無不皆是此中所攝(已上)融一切法。
無不皆佛。
非唯一重。
該攝普遍。
重重無盡。
無有邊涯。
故玄二雲。
亦正報毛孔。
依報塵中。
各重重具攝三世間等一切諸法。
如帝網現(已上)玄記如是約三世間直攝。
重攝二門明之。
言行境十佛者。
成正覺佛。
願佛。
業報佛。
住持佛。
涅槃佛。
法界佛。
心佛。
三昧佛。
本性佛。
随樂佛也然第八地。
說衆生等三世間身。
随一一身。
說其類相。
滿十減十。
種相多别。
其如來身。
亦說十身。
謂菩提身。
願身。
化身。
力持身。
相好莊嚴身。
威勢身。
意生身。
福德身。
法身。
智身也。
此全同前所列離世間品十佛之相。
謂菩提身。
即成正覺佛。
願身即願佛。
化身是涅槃佛。
力持身是住持佛。
相好莊嚴身即業報佛。
威勢身即是心佛。
意生身是随樂佛。
福德身是三昧佛。
法身即法界佛。
智身即本性佛也。
此二處十。
唯是一體。
是故并名行境十身。
如來修生修得十身。
如是具德。
融攝無礙。
是故總名十身遮那。
問何故此經要說十身。
答貞元疏一雲。
所以此經要說十者。
諸教随宜。
或說諸佛唯一法身。
或二或三。
今圓滿教。
故須具說(已上)是故餘教。
說三身相。
身義不足。
今宗說十佛身。
功德圓滿周盡。
問餘教之中。
說為三身。
今教身中。
是何身攝。
若餘所說。
有不攝耶。
答餘教所說。
二三身等。
即今教宗。
融三世間。
智正覺攝。
即如已前引玄第二。
此約法體。
明其所攝。
若約執迹。
十中不攝。
問二身三身。
智正覺攝。
即塵大中。
攝少分身。
若其有彼此普遍該攝耶。
答三身十身。
相攝有二。
一者直攝。
三即十中。
正覺攝故。
二者融攝。
得十則雖三不狹窮三則雖十入三。
知三即十十即三。
故若依此門。
解境行境。
與三相攝。
無有寬狹。
不礙十之三故。
三即遍十。
不阙十之三故。
十即是三。
問雲何二種十身。
與彼三身相攝。
答貞元一雲。
若欲會同三身等者。
菩提願化力持四身。
即是化身。
相好福德通于報佛。
威勢意生。
通他受用及與化身。
法即法身。
智通三身。
具四智故。
兼他受用。
即通四身。
然報必契法。
離法無報。
如金成像。
離金無像。
瑩金發光。
離像無光。
依體起用。
離報無化。
故說為一無障礙身。
一不為一。
為破諸數。
是以舒則彌綸法界。
卷則是迹。
離尋故離思議(已上)大疏一上。
明經教主。
舉二種十。
而融中雲。
即三乘即十身(已上)鈔二上釋此文雲。
若以佛身上十身者。
菩提身。
願身。
化身。
力持身。
意生身。
即三身中。
化身攝也。
相好身。
威勢身。
福德身。
義通報化。
法身即法身。
智身義通三身。
局唯法報。
故即三是十。
即十是三(已上)此中意生。
唯在化身。
随意變化。
化身勝故。
貞元總通化身化用。
變作之事。
兼亦通故。
餘雖語異。
義既不乖。
上是三攝行境十。
以十攝三。
義即易知。
離世間品十身可知。
其解說十與三攝者。
演鈔次下文雲。
若約融三世間十身即三者。
如來身通三身。
智身。
法身。
虛空身。
即法身。
餘六通法身體故。
随物應國土等故(已上)如是二種十身。
與三融攝無二。
餘教之中。
非唯三身。
亦說四身五身十身無量身等。
并是三身份齊而已。
非今經宗十身之例。
此之十佛。
若約對機。
即是因分。
今取遮那内證玄絕。
自體境界。
為果分相。
機緣懸離。
絕思議故。
章故地論雲下。
二引證。
言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者。
非是全文。
得意引之。
經第六會。
十地品時。
金剛藏菩薩。
受諸佛加。
說十地本分而默然住。
解脫月等。
請說十地義。
總有三家五請。
既有殷請。
不能默止。
欲說地相。
先陳許說分齊。
此中總明十地義理難說難思。
然後且陳受佛加被應說小分。
地法深妙。
名為義大。
為物宜陳。
名為說大。
故論經雲。
微難知聖道非分别離念。
離得無垢濁。
智者智行處(乃至)如空中鳥迹。
難說不可見。
十地義如是。
不可得說聞(已上此是大義)次下文雲。
我但說一分(已上此是說大)此中意雲。
十地之義。
甚深難說。
雖然受加。
唯說一分。
論牒經中義大。
有六偈半。
說大五偈。
具本經中。
偈數并多。
彼說大中。
亦明難說。
說大文雲。
如是智入行憶卻說不盡。
今如此略說。
如實滿足任(乃至)是言說甚難。
無量佛神力。
光炎入我身(已上)是力我能說。
地論雲。
前言十地義如是不可得說聞。
今言我但說一分。
此言有何義是地所攝。
有二種。
一因分。
二果分。
說者謂解釋。
一分者是因分。
于果分為一分。
故言我但說一分(已上)說大之初。
言說一分。
故引義大相違之文。
以作問難。
論答意雲。
此十地法。
總有二門。
一不可說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