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主。
釋此題雲。
言一乘教義分齊者。
此總相标名。
今此一乘。
具同别二教教義之分齊也。
以下列十門。
釋此教義。
不出三界一乘。
若别教一乘。
則三乘等本來不異。
若同教一乘。
則三一合明故。
今雖标一乘。
攝三乘等俱盡。
所以統收不異故曰一。
運載含融故曰乘。
此教義具同别之分齊也。
例同大疏義理分齊。
雖有四科。
亦唯同别二教之分齊。
爾然催緻遠傳中。
複有别名。
一曰花嚴五教章(乃至如上列異題處已引即略中間五十三字)故唯存此名也(已上)餘記之中。
亦有解釋。
恐繁不引。
二魏國下人号。
此之撰号。
諸本不同。
和本有三。
一雲法藏撰。
此三異本。
如次廣中及略号。
作者随時随一即得。
或後人随宜廣略布置。
無别所以。
宋朝本雲。
京大崇福寺沙門法藏述。
此亦随宜具舉衆相。
和本号中。
直解廣名。
餘即可悉。
言魏國者。
是别郡名。
近比宋人多來。
予親問彼魏國分齊。
彼答雲。
言魏國者。
自宋朝杭州行在京。
北行三千二百餘裡有之。
彼國即有百二十餘州。
彼太原府。
在此國中。
今者為蒙古王所伐取矣(雲雲)言西寺者。
具雲西太原寺。
即則天皇後之所建也。
筆削記(子璇釋起信注)第一雲。
西太原寺者。
即長安崇福寺也。
以天下有五寺俱名太原。
為揀餘四故言西也。
東即揚州。
南即荊南府。
西即長安。
北即太原(亦名崇福)中即東都(今雲福先)俱稱太原者。
以則天生于太原此既皆彼舍宅所置。
為敬生處故為名(已上) 今此簡略唯言西寺。
寺有東西兩塔。
西塔有滿意律師(章主律之所承)東塔有懷素律師。
此等諸德居彼興法。
今章主者。
即居西塔。
所言寺者。
行願記(圭山釋清涼疏)第一雲。
梵雲毗呵啰。
正雲尾賀啰。
此雲行處。
出家道人所行止處也。
今雲寺者。
起自摩騰。
初來漢國。
同諸賓客。
權止鴻胪。
後建伽藍。
标名白馬。
因得寺名(已上)自爾以後。
續立此名。
義苑疏一雲。
寺者嗣也。
治事者。
嗣續于其間。
如國家九寺。
今既統釋衆所居。
則練行治惑業者。
相嗣續于其間故雲嗣也(已上)此是解釋寺名義也。
言沙門者。
行願記雲。
沙門梵語。
具雲室啰末拏。
此雲勤息。
故經雲。
息心達本源故。
号為沙門。
然有勝義世俗示道污道之異。
如十輪經(已上)義苑雲。
然有四種。
一壞道沙門。
二說道沙門。
三治道沙門。
四勝道沙門。
今國師。
退非壞道之凡。
進非勝道之聖。
駕說開宗。
法喜禅悅。
中間之二沙門攝也(已上)筆削記雲。
沙門者。
釋衆之通号。
此雲勤息。
謂勤修戒定慧。
息滅惑業苦。
故受斯稱(已上)沙門之号。
由德故爾。
言法藏者。
是章主之名。
祖師之号也。
大師行狀傳記非一。
唐朝千裡法師。
創制别傳。
靜法大師纂靈記中。
有祖師傳。
海東緻遠亦造别傳。
贊甯法師。
大宋高僧傳第五卷中。
有賢首傳(義解篇中)日本古德。
遙暗傳聞。
錄之簡牍(事迹有違。
展轉聞故)自外記錄。
要贊亦多。
中宗皇帝禦制。
真贊居士朝隐所制碑文等也。
今取精要。
标贊祖德。
釋法藏字賢首。
姓康氏。
康居國人也。
母夢異色孕大師。
大唐第二主。
太宗皇帝。
貞觀十七年。
歲次癸卯誕生。
當大日本國。
人王第三十六代。
女帝。
皇極天皇禦宇二年歲次癸卯。
于時智俨大師。
俗齡四十二也。
年甫十七。
辭親求法于太白山。
後慈親不恙。
歸鄉竭孝。
乃涉歲時。
于時智俨大師。
于雲華寺。
講花嚴經。
賢首至于中夜。
忽見神光來燭庭宇。
賢首歎曰。
當有異人發弘大教。
及明乃遇智俨大師。
自此服膺深入無盡。
于時賢首齡二十六。
值俨入滅至二十八。
賢首出家未進具戒。
奉敕于太原寺。
講花嚴經。
名價日高。
道俗雲集。
于時于京雲花寺。
講舊花嚴經。
乃有五光現從口出。
聚頂成蓋。
天雨妙花。
地動六種。
證聖元年。
歲次乙未。
實叉難陀。
初譯花嚴。
賢首大師。
年五十三。
共譯彼經。
首尾五年。
翻譯終功。
如此前後。
義淨。
日照三藏等翻譯場。
并預其選。
證義筆受等事。
推師獨為精美。
聖曆二年。
歲次己亥。
十月八日。
大師奉诏。
于佛授記寺。
講新花嚴。
至花藏世界品。
講堂及寺中地皆震動。
鑒真和尚。
年二十一
釋此題雲。
言一乘教義分齊者。
此總相标名。
今此一乘。
具同别二教教義之分齊也。
以下列十門。
釋此教義。
不出三界一乘。
若别教一乘。
則三乘等本來不異。
若同教一乘。
則三一合明故。
今雖标一乘。
攝三乘等俱盡。
所以統收不異故曰一。
運載含融故曰乘。
此教義具同别之分齊也。
例同大疏義理分齊。
雖有四科。
亦唯同别二教之分齊。
爾然催緻遠傳中。
複有别名。
一曰花嚴五教章(乃至如上列異題處已引即略中間五十三字)故唯存此名也(已上)餘記之中。
亦有解釋。
恐繁不引。
二魏國下人号。
此之撰号。
諸本不同。
和本有三。
一雲法藏撰。
此三異本。
如次廣中及略号。
作者随時随一即得。
或後人随宜廣略布置。
無别所以。
宋朝本雲。
京大崇福寺沙門法藏述。
此亦随宜具舉衆相。
和本号中。
直解廣名。
餘即可悉。
言魏國者。
是别郡名。
近比宋人多來。
予親問彼魏國分齊。
彼答雲。
言魏國者。
自宋朝杭州行在京。
北行三千二百餘裡有之。
彼國即有百二十餘州。
彼太原府。
在此國中。
今者為蒙古王所伐取矣(雲雲)言西寺者。
具雲西太原寺。
即則天皇後之所建也。
筆削記(子璇釋起信注)第一雲。
西太原寺者。
即長安崇福寺也。
以天下有五寺俱名太原。
為揀餘四故言西也。
東即揚州。
南即荊南府。
西即長安。
北即太原(亦名崇福)中即東都(今雲福先)俱稱太原者。
以則天生于太原此既皆彼舍宅所置。
為敬生處故為名(已上) 今此簡略唯言西寺。
寺有東西兩塔。
西塔有滿意律師(章主律之所承)東塔有懷素律師。
此等諸德居彼興法。
今章主者。
即居西塔。
所言寺者。
行願記(圭山釋清涼疏)第一雲。
梵雲毗呵啰。
正雲尾賀啰。
此雲行處。
出家道人所行止處也。
今雲寺者。
起自摩騰。
初來漢國。
同諸賓客。
權止鴻胪。
後建伽藍。
标名白馬。
因得寺名(已上)自爾以後。
續立此名。
義苑疏一雲。
寺者嗣也。
治事者。
嗣續于其間。
如國家九寺。
今既統釋衆所居。
則練行治惑業者。
相嗣續于其間故雲嗣也(已上)此是解釋寺名義也。
言沙門者。
行願記雲。
沙門梵語。
具雲室啰末拏。
此雲勤息。
故經雲。
息心達本源故。
号為沙門。
然有勝義世俗示道污道之異。
如十輪經(已上)義苑雲。
然有四種。
一壞道沙門。
二說道沙門。
三治道沙門。
四勝道沙門。
今國師。
退非壞道之凡。
進非勝道之聖。
駕說開宗。
法喜禅悅。
中間之二沙門攝也(已上)筆削記雲。
沙門者。
釋衆之通号。
此雲勤息。
謂勤修戒定慧。
息滅惑業苦。
故受斯稱(已上)沙門之号。
由德故爾。
言法藏者。
是章主之名。
祖師之号也。
大師行狀傳記非一。
唐朝千裡法師。
創制别傳。
靜法大師纂靈記中。
有祖師傳。
海東緻遠亦造别傳。
贊甯法師。
大宋高僧傳第五卷中。
有賢首傳(義解篇中)日本古德。
遙暗傳聞。
錄之簡牍(事迹有違。
展轉聞故)自外記錄。
要贊亦多。
中宗皇帝禦制。
真贊居士朝隐所制碑文等也。
今取精要。
标贊祖德。
釋法藏字賢首。
姓康氏。
康居國人也。
母夢異色孕大師。
大唐第二主。
太宗皇帝。
貞觀十七年。
歲次癸卯誕生。
當大日本國。
人王第三十六代。
女帝。
皇極天皇禦宇二年歲次癸卯。
于時智俨大師。
俗齡四十二也。
年甫十七。
辭親求法于太白山。
後慈親不恙。
歸鄉竭孝。
乃涉歲時。
于時智俨大師。
于雲華寺。
講花嚴經。
賢首至于中夜。
忽見神光來燭庭宇。
賢首歎曰。
當有異人發弘大教。
及明乃遇智俨大師。
自此服膺深入無盡。
于時賢首齡二十六。
值俨入滅至二十八。
賢首出家未進具戒。
奉敕于太原寺。
講花嚴經。
名價日高。
道俗雲集。
于時于京雲花寺。
講舊花嚴經。
乃有五光現從口出。
聚頂成蓋。
天雨妙花。
地動六種。
證聖元年。
歲次乙未。
實叉難陀。
初譯花嚴。
賢首大師。
年五十三。
共譯彼經。
首尾五年。
翻譯終功。
如此前後。
義淨。
日照三藏等翻譯場。
并預其選。
證義筆受等事。
推師獨為精美。
聖曆二年。
歲次己亥。
十月八日。
大師奉诏。
于佛授記寺。
講新花嚴。
至花藏世界品。
講堂及寺中地皆震動。
鑒真和尚。
年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