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所立五教十宗大意略抄
關燈
小
中
大
見道十六心斷非相地九品或九無間道九解脫道心。
故名三十四念。
今此教二乘唯斷除染污無知。
順生向理證有餘無餘二涅槃。
菩薩斷染污不染污二無知惑證理。
以此為差别。
抑此教清五趣。
令二乘人出三界。
說心境俱有。
當法相三論三時教中初時。
今宗雲愚法小乘教(此教立六種性退法等也) 二。
大乘始教。
有二門。
一引小門(引前愚法二乘。
令入大乘初門也)二直進門(從凡夫而直入大乘者)謂般若·深蜜等經。
喻伽·唯識等諸論。
以說空理名頓悟故。
法鼓經雲。
以空門為始等(雲雲)此亦說三乘五性差别。
顯三性等道理。
說生滅八識。
一引小門。
引前愚法二乘令入大乘。
謂于煩惱先小乘中說九十八使。
此教中說百二十八使。
前小乘中但說見修二惑。
此教中不分見修差别。
前小乘中唯知六識分齊。
不知七八識。
前二乘唯斷煩惱障。
不斷所知障。
今此中說二乘人分斷所知障。
斷百二十八煩惱故名不愚法聲聞。
又說分别俱生煩惱。
如此回心向大之後。
經三祇成佛(雲雲)二直進門(頓悟經五位)經三僧祇劫成佛。
其劫異前小乘劫數。
謂以水火等六十四劫為一數。
數至百千為一數。
此教十為第二數。
如此展轉至一百二數為一阿僧祇。
以此三祇為究竟。
前地有三十心所。
謂十住·十行·十回向也。
又以十信攝十住初發心。
以暖頂忍世第一法四善根。
攝第十法界無量回向也。
以三十心為資糧位。
儲菩提糧故名順解脫分。
唯識論雲。
為趣無上菩提。
修習種種勝資糧故。
為有情故勤求解脫。
由此名順解脫分(雲雲)依有三種退屈修三種練磨。
心不退二順決擇分二名加行位。
三順決擇智故名順決擇分。
謂暖等四位也。
得明增定·明得定·行順定·無間定。
四定得見道智道火前相。
今此于地前經一大僧祇。
始入見道。
三見道位。
此有二種見道(一真見道。
二相見道。
相見道有二種。
二十六心相道二□□□想見道也)以正體智緣真如斷惑相。
見道以後得智斷惑。
四修道位有十位(一歡喜地。
二離垢地。
三發光地。
四焰惠地。
五極難勝地。
六現前地。
七遠行地。
八不動地。
九善惠地。
十法雲地)五究竟位。
有三身佛位(法身·應身·化身)大概似法相教。
問。
此教經幾劫成佛耶。
答。
定經三大阿僧祇百大劫成佛。
問。
爾何經此耶。
答。
地前經初僧祇。
從初地至第七地經第二僧祇。
從八地至十地經第三僧祇(雲雲)問。
此教立幾種性耶。
答。
立五種性。
即一聲聞種性。
二緣覺種性。
三菩薩種性。
四不定種性。
五無性種性也。
今此五種姓中。
聲聞·緣覺·無性不成佛。
但不定菩薩成佛。
問。
此教有幾心王心所耶。
答。
八識心王五十心所(大底法相應。
但以法相宗深理攝修教及圓教。
具如彼雲雲)問。
此始教化主。
三身中何佛耶。
答。
是即三千世界主大化身佛。
法相四善根能化佛。
但是引少門教主也。
直進門教主十地能化主也。
問。
此教菩薩有幾種耶。
答。
有三種菩薩。
謂智增菩薩。
是悲增菩薩。
智悲平等(問。
此教法相有幾種。
有曰法理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所·十一色法·二十四不相應·六無為也。
雲雲) 三。
大乘終教。
有二門。
一教論法相門。
但始教中直進門少分門即心生滅門。
二廣顯真理門。
純顯終教道理。
即心真如門。
以法花·涅槃等·法界無差别論·起信論·智度論等所顯。
具分八識真如中道理也。
一教論法相門。
建立心生滅門賴耶識。
引先始教中不愚法二乘并菩薩。
令入此終教也。
二乘分斷無明煩惱。
信大乘中道(雲雲)菩薩人性定不定二種。
三僧祇成佛。
無智增悲增差别。
皆智悲平等。
但于煩惱所知二障。
不令俱生煩惱分别煩惱。
地前伏現行。
初地斷種子。
地上除習氣。
佛地永斷。
故五教章下卷雲。
地前伏現行。
初地斷使種。
地上除習氣。
佛地究竟淨(
故名三十四念。
今此教二乘唯斷除染污無知。
順生向理證有餘無餘二涅槃。
菩薩斷染污不染污二無知惑證理。
以此為差别。
抑此教清五趣。
令二乘人出三界。
說心境俱有。
當法相三論三時教中初時。
今宗雲愚法小乘教(此教立六種性退法等也) 二。
大乘始教。
有二門。
一引小門(引前愚法二乘。
令入大乘初門也)二直進門(從凡夫而直入大乘者)謂般若·深蜜等經。
喻伽·唯識等諸論。
以說空理名頓悟故。
法鼓經雲。
以空門為始等(雲雲)此亦說三乘五性差别。
顯三性等道理。
說生滅八識。
一引小門。
引前愚法二乘令入大乘。
謂于煩惱先小乘中說九十八使。
此教中說百二十八使。
前小乘中但說見修二惑。
此教中不分見修差别。
前小乘中唯知六識分齊。
不知七八識。
前二乘唯斷煩惱障。
不斷所知障。
今此中說二乘人分斷所知障。
斷百二十八煩惱故名不愚法聲聞。
又說分别俱生煩惱。
如此回心向大之後。
經三祇成佛(雲雲)二直進門(頓悟經五位)經三僧祇劫成佛。
其劫異前小乘劫數。
謂以水火等六十四劫為一數。
數至百千為一數。
此教十為第二數。
如此展轉至一百二數為一阿僧祇。
以此三祇為究竟。
前地有三十心所。
謂十住·十行·十回向也。
又以十信攝十住初發心。
以暖頂忍世第一法四善根。
攝第十法界無量回向也。
以三十心為資糧位。
儲菩提糧故名順解脫分。
唯識論雲。
為趣無上菩提。
修習種種勝資糧故。
為有情故勤求解脫。
由此名順解脫分(雲雲)依有三種退屈修三種練磨。
心不退二順決擇分二名加行位。
三順決擇智故名順決擇分。
謂暖等四位也。
得明增定·明得定·行順定·無間定。
四定得見道智道火前相。
今此于地前經一大僧祇。
始入見道。
三見道位。
此有二種見道(一真見道。
二相見道。
相見道有二種。
二十六心相道二□□□想見道也)以正體智緣真如斷惑相。
見道以後得智斷惑。
四修道位有十位(一歡喜地。
二離垢地。
三發光地。
四焰惠地。
五極難勝地。
六現前地。
七遠行地。
八不動地。
九善惠地。
十法雲地)五究竟位。
有三身佛位(法身·應身·化身)大概似法相教。
問。
此教經幾劫成佛耶。
答。
定經三大阿僧祇百大劫成佛。
問。
爾何經此耶。
答。
地前經初僧祇。
從初地至第七地經第二僧祇。
從八地至十地經第三僧祇(雲雲)問。
此教立幾種性耶。
答。
立五種性。
即一聲聞種性。
二緣覺種性。
三菩薩種性。
四不定種性。
五無性種性也。
今此五種姓中。
聲聞·緣覺·無性不成佛。
但不定菩薩成佛。
問。
此教有幾心王心所耶。
答。
八識心王五十心所(大底法相應。
但以法相宗深理攝修教及圓教。
具如彼雲雲)問。
此始教化主。
三身中何佛耶。
答。
是即三千世界主大化身佛。
法相四善根能化佛。
但是引少門教主也。
直進門教主十地能化主也。
問。
此教菩薩有幾種耶。
答。
有三種菩薩。
謂智增菩薩。
是悲增菩薩。
智悲平等(問。
此教法相有幾種。
有曰法理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所·十一色法·二十四不相應·六無為也。
雲雲) 三。
大乘終教。
有二門。
一教論法相門。
但始教中直進門少分門即心生滅門。
二廣顯真理門。
純顯終教道理。
即心真如門。
以法花·涅槃等·法界無差别論·起信論·智度論等所顯。
具分八識真如中道理也。
一教論法相門。
建立心生滅門賴耶識。
引先始教中不愚法二乘并菩薩。
令入此終教也。
二乘分斷無明煩惱。
信大乘中道(雲雲)菩薩人性定不定二種。
三僧祇成佛。
無智增悲增差别。
皆智悲平等。
但于煩惱所知二障。
不令俱生煩惱分别煩惱。
地前伏現行。
初地斷種子。
地上除習氣。
佛地永斷。
故五教章下卷雲。
地前伏現行。
初地斷使種。
地上除習氣。
佛地究竟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