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所立五教十宗大意略抄

關燈
五教者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終教四大乘頓教五一乘圓教 一。

    小乘教者。

    是四阿含等諸小乘經。

    并婆娑俱舍等小乘論中說戒定慧。

    令聲聞緣覺菩薩等小乘中三乘。

    各得自乘菩提教也。

    謂聲聞三生六十劫修行漏盡得果。

    其三生者。

    一順解脫分生。

    于中有三位。

    一五停心觀。

    謂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界差别觀·數息觀。

    初住定。

    二别相念所觀。

    謂四念住身受心法。

    各别觀也。

    三總相念住所觀。

    謂先身受心法。

    總觀也。

    今以此三位名資糧位。

    儲菩提資糧益身故也。

    第二順決擇分生。

    有四位。

    暖·頂·忍·世第一法也。

    亦名加行。

    今此四位得見道無漏智火前相順見道智故也。

    以前七位總名七方便位。

    但伏六識相應分别煩惱現行未斷種習。

    故名伏位也。

    但觀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等。

    第三漏盡得果生有四向四果。

    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果也。

    可見賢聖義。

    今入初須陀洹位時。

    觀苦谛下苦空無常無我。

    苦谛生死果也。

    觀集谛下因集生緣。

    生死因即集谛也。

    觀滅谛下滅靜妙離。

    謂滅谛涅槃果也。

    觀道谛下道如行出谛。

    是涅槃之因也。

    觀此四谛斷煩惱。

    有八忍八智。

    以八忍斷惑。

    以八智證所斷惑上所顯無為。

    修八忍八智者。

    苦法智忍·苦法智·苦類智忍·苦類智·集法智忍·集法智·集類智忍·集類智·滅法智忍·滅法智·滅類智忍·滅類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類智忍·道類智也。

    是十六心也。

    此小乘教有百八煩惱。

    謂見惑有八十八使。

    修惑有十使。

    加十纏。

    故俱舍二十一雲。

    纏八。

    無慚愧·嫉·悭并悔·眠及掉舉·惛沈。

    或十。

    加分覆故成百八煩惱。

    于見道斷八十八使見惑。

    證初果。

    八十八使者。

    總有十煩惱。

    一貪·二嗔·三無明·四慢·五疑·六身見·七邊見·八邪見·九見取·十戒禁取也。

    此十煩惱分别三界四谛。

    故成八十八使。

    故略頌雲。

    欲四谛如次十使七七八。

    上二界如次九使六七(雲雲)俱舍十九雲。

    謂如次俱離三二見見疑。

    色無色除嗔餘等如欲說(雲雲)于修惑三界九地各有九品。

    故有九九八十一品惑(具可見賢聖義)凡以十煩惱分别于見修二道。

    故頌雲。

    疑及五見唯分别。

    所餘四種通俱生。

    斷欲界九品修惑。

    前六品證第二果。

    斷後三品證不還果。

    斷色無色界九品修惑證第四果。

    今經三生得果。

    唯鈍根。

    極疾人亦通利根也。

    若利根者。

    經六十劫漏盡得果者。

    第二緣覺人。

    利根百劫漏盡得果。

    鈍根四生得果。

    亦通利根。

    斷見惑位立一向一果。

    所斷所證同聲聞也。

    第三菩薩乘。

    有二種身。

    一法身佛。

    謂修五分法身。

    有四時。

    一三僧祇劫修有漏四波羅蜜(是智分也)二百大劫修相好業(是福分也)三出家苦行(是修禅定時也)四于菩提樹下成正覺時也。

    其三僧祇劫者。

    從人壽八萬歲減至十歲。

    從十歲增至八萬歲。

    從八萬歲減至十歲為一小劫數。

    八十為一大劫。

    此大劫為一數。

    百千為一俱梨。

    此數等為一數。

    數此至十為第二數。

    如此展轉至于第六十為一僧祇。

    此三度數為三祇。

    此間供養七萬五千等佛故逢六佛。

    又百劫間超多劫(雲雲)俱舍雲。

    于三無數劫名供養七萬。

    又如次供養五六七千佛(雲雲)二生身佛。

    但百劫修相好業。

    最後身于王宮受報身也。

    今此二種是小乘能化佛。

    生身是持律戒所感分段異熟也。

    法身内證或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

    此更無差别現八相丈六身。

    所說法是四谛·十二因緣·三十七品菩提分法·有漏六波羅蜜也。

    此教佛三十四念成佛。

    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