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下卷指事本
關燈
小
中
大
。
菩薩第九住亦爾。
如諸聲聞成滿無相住。
當知。
菩薩第十住亦爾。
如諸聲聞從此出已入解脫虛住。
當知。
菩薩第十一住亦爾。
如諸聲聞·具一切相阿羅漢住。
當知。
菩薩第十二住亦爾(梁攝論第十一卷亦有此文)景法師抄雲。
自下第二明聲聞十二住。
聲聞十二住者。
一是種姓。
即在未發心時。
本有種姓。
二在七方便。
三在見道乃至初果。
第四戒學。
第五定學。
此在進斷欲界修惑方便道中。
第六在斷上三品惑。
第七在斷中三品惑。
第八在斷下三品惑。
此三是惠。
第九已得四根本定。
與彼無色為加行道。
第十是三無色。
以三無色有真無漏。
舍一切相。
名無相住。
十一從斷非想九無礙及得滅定。
十二是即阿羅漢果。
真谛攝論疏中。
亦作此判。
以小乘十二住。
但類菩薩學地十二住。
不取第十三如來住(基抄中亦略釋恐繁不集)。
言及三界九地十一地者。
欲界一地。
色界四地。
無色界四地。
合成九地。
以未至中間。
加彼九地。
故成十一地。
是故俱舍論第二十八雲。
依十一地。
除七迎分。
謂欲未至八本中間。
又二十七雲。
欲四靜慮未至中間并四無色。
名十一地。
言此中修行至忍位得不退故也者。
俱舍論第二十三卷雲。
又此位忍無退故。
名為忍法。
又雲。
頌曰。
暖必至涅槃。
頂終不斷善。
忍不堕惡趣。
第一入離生。
論曰。
四善根中。
若得暖法。
雖有退斷善根造無間業。
堕惡趣等。
而無久流轉。
必至涅槃故。
乃至若得頂法。
雖有退等。
而曾畢竟。
不斷善根。
若得忍時。
雖命終舍住異生位。
而增無退。
不造無間。
不堕惡趣。
廣如論說。
言一為引愚至名同小乘者。
案雲。
大乘所說二乘行位。
不同小乘等。
皆是也。
言見修等四位者。
方便。
見。
修。
無學位也。
言餘名同前者。
謂同前門見位。
修位。
究竟位之名也。
以資糧加行位之餘故。
雲餘也。
如對法論第八第九廣說資糧道。
方便道。
見道。
修道。
究竟道五位行相。
言又亦為說幹惠等十地者。
一幹惠地二性地三八忍地四見地五薄地六離欲地七已辨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薩地十佛地。
如波若經說。
言又彼佛果不在十地外等者。
幹惠等十地中。
佛地者。
即在十數中。
故雲不在外等也。
言是故梁攝論雲如須陀含道前等者。
第十一卷雲。
願樂行人。
自有四種。
謂十信。
十解。
十行。
十回向。
為菩薩聖道。
有四種方便。
故有四人。
如須陀洹道前有四種方便。
案雲。
今所引文。
非如論文。
但得意引文耳。
言如瑜伽說至得般涅槃者。
第三十七卷。
如所引文。
景法師抄雲。
已成就中。
明三乘人。
即為三别。
聲聞人中三品為三。
此三俱在見道已前方便地中。
聖入聖道及以盡漏有其遲速。
一者已修解脫分善及暖等。
仍于惡趣。
未得不生。
即于現身。
未能入聖得果盡漏。
第二人者。
住方便。
已免惡趣中現身入聖。
得沙門果。
更生更死。
未能盡漏。
第三人者。
住方便中現能入聖。
得果盡漏。
是現般人。
言如說聲聞乃至廣說者。
此文略故。
今具引示。
即第三十七卷雲。
如說聲聞。
獨覺亦爾。
何以故。
道與聲聞。
同種類故。
而此獨覺。
與諸聲聞。
有差别者。
謂住最後。
有最後所得身。
無軌範師。
宿習力故。
修三十七菩提分法。
究竟斷滅一切煩惱。
證阿羅漢。
故名獨覺。
景抄雲。
言如聲聞獨覺亦爾者。
亦同聲聞。
存其三品。
初下品人。
已修解脫分等。
未免惡趣。
于現身中。
未能入聖得果盡漏。
便迳多時。
修習入聖。
生無佛世。
得阿羅漢。
第二人。
住方便道。
已得惡趣非擇滅。
即于現身。
入聖得果。
能盡漏故。
入聖已。
作七生人等。
複受生死。
于最後身。
在無佛世。
得阿羅漢此前二人。
是其部行。
而聲聞同。
如此文中。
推同聲聞。
第三上品。
是百類百劫滿已。
于最後身。
出無佛世。
依第四定。
起不淨觀。
乃至盡漏。
言故彼論雲至乃至廣說者。
此文異故。
今是引示。
即第三十七卷雲。
若諸菩薩。
住勝解行地。
名下品成就。
住淨勝意樂地。
名中品成就。
住堕決定到究竟地。
名上品成就。
若時菩薩。
住下成就。
爾時便有下品欲樂。
下品加行。
猶往惡趣。
此盡第一無數劫邊際。
熾然無動。
極善清淨。
覺品善法。
當知。
一切皆未相應。
若時菩薩。
住中成就。
爾時便有中品欲樂中品加行。
不往惡趣。
此盡第二無數劫邊際。
熾然無動。
覺品善法。
已得相應。
極善清淨覺品善法。
未得相應。
若時菩薩。
住上成就。
爾時便有上品欲樂。
上品加行。
不往惡趣。
此盡第三無數劫邊際。
熾然無動。
極善清淨。
覺品善法。
當知。
一切皆悉成就。
景抄雲。
若諸菩薩。
住解行地。
名下品者。
四十心位是。
習種姓與解行住體一不殊。
姓種即在十信已前。
非已成就故。
此不論。
猶往惡趣者。
若定系業惡趣。
十信前受。
方入十信。
系業生惡趣者。
四十不定心中。
仍為他受。
住淨勝意乘地。
名中品者。
舉始括終。
故略不言二地至七地。
行正行地住堕決定到究竟地名上品者。
此舉初後。
括其中間。
故略不明九地決定行正行地。
具如抄說。
言依佛性論至皆不退也者。
第一卷破小乘執品雲。
分别衆生。
凡有三種。
一定無佛性。
永不得涅槃。
是一闡提。
犯重禁者。
二不定有無。
若修時即得。
不修不得。
是賢善共位以上人故。
三定有佛性。
即三乘人。
一聲聞從苦忍以上。
即得佛性。
二獨覺從世法以上。
即得佛性。
三者菩薩十回向以上。
是不退住。
得于佛性。
言如瑜伽雲至勝解住者。
瑜伽論第四十七卷文也。
本文廣故。
略出要文。
非如引文。
見人可知。
景抄雲。
或時具足聰惠以下。
念惠不定。
次于諸有情下。
不如真知自利利他種種方便(言衆生者驗本作有情也)次或于一時于大菩提下。
明二利行進退不定。
由思擇故欲令他樂者。
自利即易。
利他即難。
要由思擇。
次于諸菩薩所有違犯下。
明數有犯猶豫疑惑。
然此段文。
甚存略故。
今具引示。
論雲。
于諸菩薩所有違犯。
多不遍知。
非數遍知。
無餘永斷由于毀犯數現行故。
或于一時。
于菩薩藏法毗奈耶。
他所引奪。
或于一時聞說甚深廣大法數。
而生驚怖。
其心搖動。
猶豫疑惑。
言本業經雲至不雲位也者。
上卷賢聖名字品雲。
未上住前。
有十心。
名字菩薩。
常行十心。
所謂信心。
念心。
精進心。
惠心。
定心。
不退心。
回向心。
護心。
戒心。
願心。
言又雲始從凡夫至廣如彼說者。
是本業經下卷文也。
彼文具雲。
是人從始具縛凡夫。
未識三寶聖人。
未識好惡因之以果。
乃至值佛菩薩。
教法中。
起一念信。
便發菩提心。
是人爾時。
住前名信相菩薩。
亦名假名菩薩。
亦名名字菩薩。
其人略行十心。
所謂信心。
進心。
念心。
惠心。
定心。
戒心。
回向心。
護法心。
舍心。
願心。
乃至廣說。
言又仁王經雲至風東西等者。
此文非如所引。
但得意引文耳。
是故彼經下卷受持品雲。
善男子。
習忍以前。
行十善菩薩。
有退有進。
譬如輕毛随風東西。
是諸菩薩。
亦複如是。
雖以十千劫行十正道。
發三菩提心乃當入習忍位。
亦常學三伏忍法而不可字名。
是不定人。
言在此修行至及凡地等者。
此釋前經意。
非經文也。
言設本業經至得不退也者。
此所引文。
非如論文。
唯得意引文耳。
今具引示。
論雲。
如修多羅中。
或說有退堕惡趣者。
非其實退。
但為初學菩薩未入正位。
而懈怠者。
恐怖勇猛故。
法藏疏雲。
如璎珞本業經中言。
七住已前。
名為退分。
若不值善知識者。
若一劫乃至十劫。
退菩提心。
如淨目天子。
法才王子。
舍利弗等。
欲入第七住。
其間值惡知識因緣故。
退入凡夫不善趣中。
乃至廣說。
今釋此經意。
是權語非實退。
但恐彼初人令不慢怠故也。
言起信論中至亦非業系者。
論文略故。
今具引示。
論雲。
菩薩發是心故。
則得少分見于法身。
以見法身。
故随其願力。
能現八種。
利益衆生。
乃至然是菩薩未名法身。
以其過去無量世來。
有漏之業未能決斷。
随其所生。
與微細垢相應。
亦非業系。
以有大願自在力故(以上信成就發心論文也)。
言又依三昧至廣如彼說者。
此解行發心論文也。
此中言又依三昧亦得少分見佛報身者。
此非論文。
唯重牒前信成就發心論文意。
續解行發心論文。
合為一文。
謂前論雲。
菩薩發此心故。
則得少分見于法身等者。
依三昧得見也。
次其所修以下。
正是解行發心文也。
論文略故。
今具引示。
論雲。
以是菩薩從初正信已來。
于第一阿僧祇劫。
将欲滿足故。
于真如法中。
深解現前。
所修離相。
以知法性體。
無悭貪故。
随順修行檀波羅蜜。
乃至以知法性體明離無明故。
随順修行般若波羅蜜。
疏雲。
謂知法性無悭者。
顯上深解也。
随順修行等者。
顯上所修離相也。
謂離三輪等相。
以十行已去菩薩得法空故。
能順法界。
修六度等行。
言又梁攝論中十信名凡夫等者第四卷雲。
菩薩有二種。
謂凡夫聖人。
十信以還是凡夫。
十解以上是聖人。
言如楞伽雲至何次第者。
入楞伽第九雲。
十地即初地。
初地即八地。
九地即七地。
七地即八地。
二地即三地。
四地即五地。
三地即六地。
寂靜無次第。
四卷楞伽第四雲。
十地則為初。
初則為八地。
第九則為七。
七亦複為八。
第二為第三。
第四為第五。
第三為第六。
無所有。
何次。
今所引文。
是四卷經。
以無所有何次第故。
曉法師疏雲。
十種法界及十度行。
雖非是一。
而無異相。
其非一相。
如空邊迹。
其無異相。
如虛空性。
非一之相。
不動不異。
不異之相。
不壞非一。
設使無異壞非一相。
唯應言無諸地差别。
不得言十地為初地。
而今欲明不壞諸地非一之相。
而随所舉。
樂相無異故。
言十地為初他等乃至三地為六地也。
言寂滅有何次者。
直就同相平等之門。
本來寂滅。
無位無次。
故言寂滅有何次也(言樂相無異者是寂滅樂也)。
言又思益經至如是等也者。
是第一卷分别法品文也。
彼文具雲。
若人聞是諸法正性。
勤行精進。
是名如說修行。
不從一地至一地。
若不從一地至一地。
是人不在生死。
不在涅槃。
所以者何。
諸佛不得生死。
不得涅槃。
乃至梵天言。
以是因緣。
當知。
佛不令衆生出生死。
入涅槃但為度妄想分别生死涅槃二相者耳。
此中實無度生死至涅槃者。
言經雲在于一地等者。
是第一卷歎德中文也。
言是故經中至是其事也者。
是總顯賢首品意。
廣如前說。
言又以諸位至此義也者。
是顯發心功德品等意。
是故彼品雲。
初發心菩薩。
即是佛故等(雲雲)。
言一成見聞位至如性起品說者。
第三十七卷性起品雲。
譬如丈夫食少金剛。
終竟不消。
要從身過。
至金剛輪際。
然後乃住。
以彼金剛不可消故。
如是佛子。
于如來所。
少值善根。
能壞一切有為煩惱。
乃至究竟如來涅槃智慧。
然後乃住。
所以者何。
于如來所。
殖諸善根。
不可盡故。
今依此文。
名成見聞位等。
言二成解行位至廣如少相品說者。
第三十四卷少相品雲。
菩薩摩诃薩。
于兜率天。
放大光明。
名曰幢王。
普照十方界微塵數刹。
遍照彼處地獄衆生。
滅除苦痛。
令彼衆生。
十種眼耳鼻舌身意諸根行業。
皆悉清淨。
彼諸衆生。
見光明已。
皆大歡喜。
命終皆生兜率天上。
生天上已。
聞天妙音。
名不可樂。
此音聲語諸天子言。
以不放逸故。
于諸佛所。
種善根故。
遇善知識故。
盧舍那佛威神力故。
于地獄命終。
生此天上。
乃至爾時諸天子。
廣聞普賢回向善根。
悉得清淨。
見百千萬億那由他佛刹微塵數七寶蓮華。
乃至猶未能見離垢三昧之小分也等(雲雲)疏雲。
離垢三昧有二位。
一約因終。
如第十法雲地菩薩所得。
離自二障微細垢。
故二。
約果初。
如此文。
又雲。
以是普賢諸位相攝大善巧法。
是故創得出地獄已。
聞此普法。
即得十地。
明與三乘漸次教不同也。
又雲。
喻中如在欲界已得初禅。
身雖未轉。
而得彼天樂。
如是衆生。
遇此光明。
頓得十地。
身猶未轉。
本身肉眼。
而得普眼。
是法力故。
案雲。
先生殖于一乘見聞金剛種子。
今生遇緣。
入一乘解行位。
是故雲成解行位也。
言又如善财至是此義也者。
如入法界品善财童子知識處說。
案雲。
若依經疏。
善财一人。
具足三生。
是故疏雲。
問此善财是何位菩薩。
答經無正斷。
位相難明。
或有判為地上菩薩。
設後發
菩薩第九住亦爾。
如諸聲聞成滿無相住。
當知。
菩薩第十住亦爾。
如諸聲聞從此出已入解脫虛住。
當知。
菩薩第十一住亦爾。
如諸聲聞·具一切相阿羅漢住。
當知。
菩薩第十二住亦爾(梁攝論第十一卷亦有此文)景法師抄雲。
自下第二明聲聞十二住。
聲聞十二住者。
一是種姓。
即在未發心時。
本有種姓。
二在七方便。
三在見道乃至初果。
第四戒學。
第五定學。
此在進斷欲界修惑方便道中。
第六在斷上三品惑。
第七在斷中三品惑。
第八在斷下三品惑。
此三是惠。
第九已得四根本定。
與彼無色為加行道。
第十是三無色。
以三無色有真無漏。
舍一切相。
名無相住。
十一從斷非想九無礙及得滅定。
十二是即阿羅漢果。
真谛攝論疏中。
亦作此判。
以小乘十二住。
但類菩薩學地十二住。
不取第十三如來住(基抄中亦略釋恐繁不集)。
言及三界九地十一地者。
欲界一地。
色界四地。
無色界四地。
合成九地。
以未至中間。
加彼九地。
故成十一地。
是故俱舍論第二十八雲。
依十一地。
除七迎分。
謂欲未至八本中間。
又二十七雲。
欲四靜慮未至中間并四無色。
名十一地。
言此中修行至忍位得不退故也者。
俱舍論第二十三卷雲。
又此位忍無退故。
名為忍法。
又雲。
頌曰。
暖必至涅槃。
頂終不斷善。
忍不堕惡趣。
第一入離生。
論曰。
四善根中。
若得暖法。
雖有退斷善根造無間業。
堕惡趣等。
而無久流轉。
必至涅槃故。
乃至若得頂法。
雖有退等。
而曾畢竟。
不斷善根。
若得忍時。
雖命終舍住異生位。
而增無退。
不造無間。
不堕惡趣。
廣如論說。
言一為引愚至名同小乘者。
案雲。
大乘所說二乘行位。
不同小乘等。
皆是也。
言見修等四位者。
方便。
見。
修。
無學位也。
言餘名同前者。
謂同前門見位。
修位。
究竟位之名也。
以資糧加行位之餘故。
雲餘也。
如對法論第八第九廣說資糧道。
方便道。
見道。
修道。
究竟道五位行相。
言又亦為說幹惠等十地者。
一幹惠地二性地三八忍地四見地五薄地六離欲地七已辨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薩地十佛地。
如波若經說。
言又彼佛果不在十地外等者。
幹惠等十地中。
佛地者。
即在十數中。
故雲不在外等也。
言是故梁攝論雲如須陀含道前等者。
第十一卷雲。
願樂行人。
自有四種。
謂十信。
十解。
十行。
十回向。
為菩薩聖道。
有四種方便。
故有四人。
如須陀洹道前有四種方便。
案雲。
今所引文。
非如論文。
但得意引文耳。
言如瑜伽說至得般涅槃者。
第三十七卷。
如所引文。
景法師抄雲。
已成就中。
明三乘人。
即為三别。
聲聞人中三品為三。
此三俱在見道已前方便地中。
聖入聖道及以盡漏有其遲速。
一者已修解脫分善及暖等。
仍于惡趣。
未得不生。
即于現身。
未能入聖得果盡漏。
第二人者。
住方便。
已免惡趣中現身入聖。
得沙門果。
更生更死。
未能盡漏。
第三人者。
住方便中現能入聖。
得果盡漏。
是現般人。
言如說聲聞乃至廣說者。
此文略故。
今具引示。
即第三十七卷雲。
如說聲聞。
獨覺亦爾。
何以故。
道與聲聞。
同種類故。
而此獨覺。
與諸聲聞。
有差别者。
謂住最後。
有最後所得身。
無軌範師。
宿習力故。
修三十七菩提分法。
究竟斷滅一切煩惱。
證阿羅漢。
故名獨覺。
景抄雲。
言如聲聞獨覺亦爾者。
亦同聲聞。
存其三品。
初下品人。
已修解脫分等。
未免惡趣。
于現身中。
未能入聖得果盡漏。
便迳多時。
修習入聖。
生無佛世。
得阿羅漢。
第二人。
住方便道。
已得惡趣非擇滅。
即于現身。
入聖得果。
能盡漏故。
入聖已。
作七生人等。
複受生死。
于最後身。
在無佛世。
得阿羅漢此前二人。
是其部行。
而聲聞同。
如此文中。
推同聲聞。
第三上品。
是百類百劫滿已。
于最後身。
出無佛世。
依第四定。
起不淨觀。
乃至盡漏。
言故彼論雲至乃至廣說者。
此文異故。
今是引示。
即第三十七卷雲。
若諸菩薩。
住勝解行地。
名下品成就。
住淨勝意樂地。
名中品成就。
住堕決定到究竟地。
名上品成就。
若時菩薩。
住下成就。
爾時便有下品欲樂。
下品加行。
猶往惡趣。
此盡第一無數劫邊際。
熾然無動。
極善清淨。
覺品善法。
當知。
一切皆未相應。
若時菩薩。
住中成就。
爾時便有中品欲樂中品加行。
不往惡趣。
此盡第二無數劫邊際。
熾然無動。
覺品善法。
已得相應。
極善清淨覺品善法。
未得相應。
若時菩薩。
住上成就。
爾時便有上品欲樂。
上品加行。
不往惡趣。
此盡第三無數劫邊際。
熾然無動。
極善清淨。
覺品善法。
當知。
一切皆悉成就。
景抄雲。
若諸菩薩。
住解行地。
名下品者。
四十心位是。
習種姓與解行住體一不殊。
姓種即在十信已前。
非已成就故。
此不論。
猶往惡趣者。
若定系業惡趣。
十信前受。
方入十信。
系業生惡趣者。
四十不定心中。
仍為他受。
住淨勝意乘地。
名中品者。
舉始括終。
故略不言二地至七地。
行正行地住堕決定到究竟地名上品者。
此舉初後。
括其中間。
故略不明九地決定行正行地。
具如抄說。
言依佛性論至皆不退也者。
第一卷破小乘執品雲。
分别衆生。
凡有三種。
一定無佛性。
永不得涅槃。
是一闡提。
犯重禁者。
二不定有無。
若修時即得。
不修不得。
是賢善共位以上人故。
三定有佛性。
即三乘人。
一聲聞從苦忍以上。
即得佛性。
二獨覺從世法以上。
即得佛性。
三者菩薩十回向以上。
是不退住。
得于佛性。
言如瑜伽雲至勝解住者。
瑜伽論第四十七卷文也。
本文廣故。
略出要文。
非如引文。
見人可知。
景抄雲。
或時具足聰惠以下。
念惠不定。
次于諸有情下。
不如真知自利利他種種方便(言衆生者驗本作有情也)次或于一時于大菩提下。
明二利行進退不定。
由思擇故欲令他樂者。
自利即易。
利他即難。
要由思擇。
次于諸菩薩所有違犯下。
明數有犯猶豫疑惑。
然此段文。
甚存略故。
今具引示。
論雲。
于諸菩薩所有違犯。
多不遍知。
非數遍知。
無餘永斷由于毀犯數現行故。
或于一時。
于菩薩藏法毗奈耶。
他所引奪。
或于一時聞說甚深廣大法數。
而生驚怖。
其心搖動。
猶豫疑惑。
言本業經雲至不雲位也者。
上卷賢聖名字品雲。
未上住前。
有十心。
名字菩薩。
常行十心。
所謂信心。
念心。
精進心。
惠心。
定心。
不退心。
回向心。
護心。
戒心。
願心。
言又雲始從凡夫至廣如彼說者。
是本業經下卷文也。
彼文具雲。
是人從始具縛凡夫。
未識三寶聖人。
未識好惡因之以果。
乃至值佛菩薩。
教法中。
起一念信。
便發菩提心。
是人爾時。
住前名信相菩薩。
亦名假名菩薩。
亦名名字菩薩。
其人略行十心。
所謂信心。
進心。
念心。
惠心。
定心。
戒心。
回向心。
護法心。
舍心。
願心。
乃至廣說。
言又仁王經雲至風東西等者。
此文非如所引。
但得意引文耳。
是故彼經下卷受持品雲。
善男子。
習忍以前。
行十善菩薩。
有退有進。
譬如輕毛随風東西。
是諸菩薩。
亦複如是。
雖以十千劫行十正道。
發三菩提心乃當入習忍位。
亦常學三伏忍法而不可字名。
是不定人。
言在此修行至及凡地等者。
此釋前經意。
非經文也。
言設本業經至得不退也者。
此所引文。
非如論文。
唯得意引文耳。
今具引示。
論雲。
如修多羅中。
或說有退堕惡趣者。
非其實退。
但為初學菩薩未入正位。
而懈怠者。
恐怖勇猛故。
法藏疏雲。
如璎珞本業經中言。
七住已前。
名為退分。
若不值善知識者。
若一劫乃至十劫。
退菩提心。
如淨目天子。
法才王子。
舍利弗等。
欲入第七住。
其間值惡知識因緣故。
退入凡夫不善趣中。
乃至廣說。
今釋此經意。
是權語非實退。
但恐彼初人令不慢怠故也。
言起信論中至亦非業系者。
論文略故。
今具引示。
論雲。
菩薩發是心故。
則得少分見于法身。
以見法身。
故随其願力。
能現八種。
利益衆生。
乃至然是菩薩未名法身。
以其過去無量世來。
有漏之業未能決斷。
随其所生。
與微細垢相應。
亦非業系。
以有大願自在力故(以上信成就發心論文也)。
言又依三昧至廣如彼說者。
此解行發心論文也。
此中言又依三昧亦得少分見佛報身者。
此非論文。
唯重牒前信成就發心論文意。
續解行發心論文。
合為一文。
謂前論雲。
菩薩發此心故。
則得少分見于法身等者。
依三昧得見也。
次其所修以下。
正是解行發心文也。
論文略故。
今具引示。
論雲。
以是菩薩從初正信已來。
于第一阿僧祇劫。
将欲滿足故。
于真如法中。
深解現前。
所修離相。
以知法性體。
無悭貪故。
随順修行檀波羅蜜。
乃至以知法性體明離無明故。
随順修行般若波羅蜜。
疏雲。
謂知法性無悭者。
顯上深解也。
随順修行等者。
顯上所修離相也。
謂離三輪等相。
以十行已去菩薩得法空故。
能順法界。
修六度等行。
言又梁攝論中十信名凡夫等者第四卷雲。
菩薩有二種。
謂凡夫聖人。
十信以還是凡夫。
十解以上是聖人。
言如楞伽雲至何次第者。
入楞伽第九雲。
十地即初地。
初地即八地。
九地即七地。
七地即八地。
二地即三地。
四地即五地。
三地即六地。
寂靜無次第。
四卷楞伽第四雲。
十地則為初。
初則為八地。
第九則為七。
七亦複為八。
第二為第三。
第四為第五。
第三為第六。
無所有。
何次。
今所引文。
是四卷經。
以無所有何次第故。
曉法師疏雲。
十種法界及十度行。
雖非是一。
而無異相。
其非一相。
如空邊迹。
其無異相。
如虛空性。
非一之相。
不動不異。
不異之相。
不壞非一。
設使無異壞非一相。
唯應言無諸地差别。
不得言十地為初地。
而今欲明不壞諸地非一之相。
而随所舉。
樂相無異故。
言十地為初他等乃至三地為六地也。
言寂滅有何次者。
直就同相平等之門。
本來寂滅。
無位無次。
故言寂滅有何次也(言樂相無異者是寂滅樂也)。
言又思益經至如是等也者。
是第一卷分别法品文也。
彼文具雲。
若人聞是諸法正性。
勤行精進。
是名如說修行。
不從一地至一地。
若不從一地至一地。
是人不在生死。
不在涅槃。
所以者何。
諸佛不得生死。
不得涅槃。
乃至梵天言。
以是因緣。
當知。
佛不令衆生出生死。
入涅槃但為度妄想分别生死涅槃二相者耳。
此中實無度生死至涅槃者。
言經雲在于一地等者。
是第一卷歎德中文也。
言是故經中至是其事也者。
是總顯賢首品意。
廣如前說。
言又以諸位至此義也者。
是顯發心功德品等意。
是故彼品雲。
初發心菩薩。
即是佛故等(雲雲)。
言一成見聞位至如性起品說者。
第三十七卷性起品雲。
譬如丈夫食少金剛。
終竟不消。
要從身過。
至金剛輪際。
然後乃住。
以彼金剛不可消故。
如是佛子。
于如來所。
少值善根。
能壞一切有為煩惱。
乃至究竟如來涅槃智慧。
然後乃住。
所以者何。
于如來所。
殖諸善根。
不可盡故。
今依此文。
名成見聞位等。
言二成解行位至廣如少相品說者。
第三十四卷少相品雲。
菩薩摩诃薩。
于兜率天。
放大光明。
名曰幢王。
普照十方界微塵數刹。
遍照彼處地獄衆生。
滅除苦痛。
令彼衆生。
十種眼耳鼻舌身意諸根行業。
皆悉清淨。
彼諸衆生。
見光明已。
皆大歡喜。
命終皆生兜率天上。
生天上已。
聞天妙音。
名不可樂。
此音聲語諸天子言。
以不放逸故。
于諸佛所。
種善根故。
遇善知識故。
盧舍那佛威神力故。
于地獄命終。
生此天上。
乃至爾時諸天子。
廣聞普賢回向善根。
悉得清淨。
見百千萬億那由他佛刹微塵數七寶蓮華。
乃至猶未能見離垢三昧之小分也等(雲雲)疏雲。
離垢三昧有二位。
一約因終。
如第十法雲地菩薩所得。
離自二障微細垢。
故二。
約果初。
如此文。
又雲。
以是普賢諸位相攝大善巧法。
是故創得出地獄已。
聞此普法。
即得十地。
明與三乘漸次教不同也。
又雲。
喻中如在欲界已得初禅。
身雖未轉。
而得彼天樂。
如是衆生。
遇此光明。
頓得十地。
身猶未轉。
本身肉眼。
而得普眼。
是法力故。
案雲。
先生殖于一乘見聞金剛種子。
今生遇緣。
入一乘解行位。
是故雲成解行位也。
言又如善财至是此義也者。
如入法界品善财童子知識處說。
案雲。
若依經疏。
善财一人。
具足三生。
是故疏雲。
問此善财是何位菩薩。
答經無正斷。
位相難明。
或有判為地上菩薩。
設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