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中卷指事(末)
關燈
小
中
大
事顯法門也。
又雲。
見此華葉。
即是見于無盡法界。
非是托此别有所表。
下雲。
此華綱等。
從無生法忍所起等。
綱目雲。
約緣起相用。
理現如事。
故有托事顯法門也。
玄門雲。
此約智說。
言托事者。
如經舉金色世界之事。
即顯始起于實際之法。
一切幢一切蓋等事。
是行體也。
又如法界品雲。
開樓觀門。
相見彌勒菩薩。
所行因事。
至菩提道。
以樓觀則菩提相。
所以言顯法生解也。
若大乘宗中所明。
亦托事以顯法。
即以異事顯于異理法。
此中以事即法故。
随舉一事。
攝法無盡。
故不同大乘說也。
言如此經中說十種寶王雲等者。
第三卷雲。
一切如來。
大衆海中。
雨十種寶王雲。
所謂勝金色幢寶王雲。
乃至一切菩薩無量功德光明轉妙音寶王雲。
疏雲。
三雨寶謂是法門也。
又雲。
興十種一切妙莊嚴藏衆寶王雲。
悉皆彌覆宛滿虛空。
十種普莊嚴寶王雲。
言乃至十種雜寶三世諸佛法身光明寶王雲。
疏雲。
妙寶是可貴義。
雲是潤益。
含雨義。
龂腭義龂(牛斤反齒肉)腭(五各反。
齒肉上下肉也)。
言普眼境界谛觀察餘時者。
約此普眼境界。
谛觀察彼餘三乘小乘教等義等。
俱時在普賢解行見聞心中也。
是故終南問答雲。
問。
諸教立位差别雲何。
答。
略依一乘普賢因果制位不同。
有十七門。
世間六道。
即為六門。
聲聞緣覺。
複為二門。
小乘中佛及初回心小乘人佛。
複為二門。
此二佛。
同依三十四心。
依四禅等。
發智得成佛。
故十信以去。
十地五。
位位作佛。
即為五門。
為回心聲聞。
别幹惠等十地。
複為一門。
為直進菩薩。
從初十信。
修滿十地後。
得作佛。
成初一念正覺。
複為一門。
廣說如疏。
本三乘小乘。
準以可知。
問。
六道因果。
本非聖位。
因何攝在普賢門中。
答。
六道因果。
是背聖法。
普賢方便回成變道行及逆行門。
令諸有情方便依厭得解脫。
故。
此之謂也。
又普眼境界一句。
可屬上句。
謂成一法界緣起具德門普眼境界。
有人雲。
皆悉會融。
成一法界緣起具德門。
是普眼境界。
谛觀察也。
言餘時等者。
除普眼觀察時。
自餘觀時。
但在解行見聞心中。
準之。
今此解不知其所以。
今問彼雲。
普眼觀餘觀時者。
若是三乘。
一乘餘故。
三乘觀時。
名為餘時。
若不爾者。
既除普眼。
亦非三乘。
河色人觀時。
名為餘時耶。
若是三乘人觀時者。
何三乘觀時。
在解行心中。
以解行位。
為普賢位故也。
如是微尋。
都無避走。
是故不知其所以耳。
言應以六相方便而會通等者。
初同時具足相應門。
名為總相。
餘九門為别相。
九門同緣起故。
名同相也。
九互相望義各異故。
為異相也。
由九門而成初門故。
名成相也。
九門外無初門。
是故名壞相也。
言又于其中諸餘法相者。
且如心法。
心數法。
色法等諸法相。
言及問答除疑等者。
且如瑜伽說異熟識受熏。
起信論說真如受熏。
如是相違事等。
為問答除疑等。
言所說為方便等者。
如設施三乘。
為一乘方便等也。
恐繁不集。
尋彼可知。
言又此經雲于一世界中聞說一乘音等者。
說一乘者。
根本一乘。
二三四等者。
枝末三乘。
是故雲本末分齊也。
六相圓融義第四者。
上來既雖明一乘緣起無盡。
而未明此之無盡緣起依何教說。
今将明依六相方便教門。
說此無盡緣起。
是故第四此門來也。
言初列名者至不移動故者。
地論雲。
一切所說。
十句中。
皆有六種差别相門。
此言說解釋應知。
除事。
事者謂陰界入等。
六種相者。
謂總相别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
總相者是根本入别者釋餘九入。
别依止本滿彼本故。
同相者入故。
異相者增相故。
成相者略說故。
壞相者廣說故。
如世界成壞。
一切十句中。
随義類知。
法藏雲。
除事謂陰界入等者。
此辨定其義。
謂約道理。
說融通。
非是陰等事相中辨。
故除簡之。
别依本者。
明依總開别。
滿彼本者。
還能成總。
謂要依本之别。
方能滿本故也。
增相者是前九入。
漸增之相。
以顯異也。
緣成和合。
略言标顯。
緣散無作。
廣辨因緣。
如世界成壞者。
舉喻以顯。
謂如百億四天合成一娑婆界。
略言據顯為成。
若分别廣說。
百億差别。
合一娑婆。
無所依住。
故為壞。
遠公雲。
義門不同。
故有六種。
此六皆是諸法體狀。
目之為相。
謂除事者。
事相隔礙。
不具六相。
雲何不具。
如五陰中色。
非受想乃至非識。
如是一切。
以其别故。
無有總相。
無總相故。
不得将别對總以說成之與壞。
故曰不具。
若就體性。
一一陰中。
悉具六相。
界入亦爾。
泛就諸法。
解釋六相。
事法雖别。
理義齊通。
今且就色。
辨釋六相。
餘類可知。
如一色同體。
具有苦無常等一切諸義。
以是諸義。
集成一色。
随義别分。
色有無量。
謂無常色。
苦色。
空色。
無我色等。
種種差别。
論其總也。
總外無别。
謂其别也。
别外無總。
總為一色。
名為總相。
别為多色。
說為别相。
别中就彼無常等上。
皆有色義。
名曰同相。
色義雖同。
而無常等差别。
名為異相。
成壞兩門。
約就同異。
釋成前二。
以彼異相苦無常等體不相離。
是故随彼差别多色。
得攝為一。
故稱為成。
以彼異相苦無常等義不同故。
故一色随之。
分為多色。
故名為壞。
非滅壞矣。
持實而言。
前之四門。
顯法義足。
以後二門。
約異顯同。
成前總别。
有六相。
就色既爾。
今色無常說六亦然。
如說無常。
以之為總。
随法别分。
無常衆多。
謂色無常苦無常等。
名之為别。
就别之中苦等法上。
皆有無常。
故名為同。
無常雖同。
苦等各别。
稱之為異。
以彼異相體不相離。
是故随彼差别無常。
得攝以為一無常門。
故名為成。
異體别故。
一無常門。
随之分多。
是故名壞。
如色無常。
六門既然。
自餘同體。
恒沙等法。
一一皆爾。
色體既然。
一切諸法乃至涅槃類同皆爾。
元曉雲。
今就十佛。
顯此六相。
言總相者。
謂初一佛無佛不攝故。
二别相者。
謂後九佛于一開九故。
三同相者十皆離着故。
四異相者。
五對各别故。
五成相者。
攬九成一。
一佛圓滿故。
六壞相者。
分一作九。
九外無一故。
此中總别二相。
标其法界緣起道理。
以其别緣。
而起總德。
以其總緣。
起别德也。
所有十句。
皆如是故。
同異二相。
明其緣起相應道理。
以别無同相不成總故。
同無異相不成滿故。
以九别中有同異相。
乃得相應成一總滿。
成壞二相。
顯此緣起離邊道理。
以理成故非無。
壞故非有。
若但成非壞。
堕增益邊。
唯壞無成。
堕損減邊。
今有成壞故離二邊。
二邊離故。
即是中道。
有成有壞。
亦非一中。
是謂甚深緣起道理。
論雲。
如世界成壞者。
以易顯難。
如三千界成一世界。
即成即壞。
易可了故。
十句成壞。
準此可解。
又說。
此句舉事喻理。
謂如世界成時。
風輪等法。
次第聚集。
則有世界。
世界壞時。
山海等物。
次第散滅。
則無世界。
十句總别。
其義相似。
攬别成總。
似世界成。
不可說無。
散總作别。
似世界壞。
不可說有。
但世界成壞。
是事成壞故。
成時非壞。
壞時非成。
十句成壞。
是理成壞故。
成即是壞。
壞即是成故。
是離邊甚深道理。
但取少分相似為喻。
如說十佛有六種相。
一切十句。
皆亦如是。
惇法師雲。
通則法界緣起為體。
别則總相以中道為體。
别相以二谛為體。
同相以如如為體。
異相以萬法為體。
成相以緣集為體。
壞相以緣起為體。
言第二教意至華嚴經說者。
若依經疏。
此門次有三門。
是故疏雲。
釋此六相義。
作六門。
一明教興意。
謂破定執。
是以顯緣起圓融之法。
此理現前一切惑障。
一滅一切滅。
行位一成一切成等(此即是第二門)二種類者。
不自不他生等四句。
及不有不無等四句。
并不生等八不。
十不等皆悉會事入理。
是此流類但彼等入理。
以順一寂。
今此入理圓融。
彼事使相即相入。
成普賢法。
有斯左右耳。
三明所出者。
此文出在下經第四大願中。
經家自說。
非是論主率章而作。
四明建立者。
何故唯六。
不多不少者。
謂泛論緣起法。
要有三門。
一末依于本有起不起。
二彼所起末。
既帶于本。
是故相望。
有同有異。
三彼帶本之末。
既為本收。
是故當體。
有存有壞。
若不具此三。
不成緣起。
三中各二故。
但唯六(以上三門此章無也)五問答決擇者。
有二。
初逆。
謂非總非别等。
各各互相形奪。
諸相皆盡故也。
二順。
謂亦總亦别等。
各各順。
相成就等。
思準作之(此即是第三門)六釋文門(亦此章無)。
華嚴五教章中卷指事(末)
又雲。
見此華葉。
即是見于無盡法界。
非是托此别有所表。
下雲。
此華綱等。
從無生法忍所起等。
綱目雲。
約緣起相用。
理現如事。
故有托事顯法門也。
玄門雲。
此約智說。
言托事者。
如經舉金色世界之事。
即顯始起于實際之法。
一切幢一切蓋等事。
是行體也。
又如法界品雲。
開樓觀門。
相見彌勒菩薩。
所行因事。
至菩提道。
以樓觀則菩提相。
所以言顯法生解也。
若大乘宗中所明。
亦托事以顯法。
即以異事顯于異理法。
此中以事即法故。
随舉一事。
攝法無盡。
故不同大乘說也。
言如此經中說十種寶王雲等者。
第三卷雲。
一切如來。
大衆海中。
雨十種寶王雲。
所謂勝金色幢寶王雲。
乃至一切菩薩無量功德光明轉妙音寶王雲。
疏雲。
三雨寶謂是法門也。
又雲。
興十種一切妙莊嚴藏衆寶王雲。
悉皆彌覆宛滿虛空。
十種普莊嚴寶王雲。
言乃至十種雜寶三世諸佛法身光明寶王雲。
疏雲。
妙寶是可貴義。
雲是潤益。
含雨義。
龂腭義龂(牛斤反齒肉)腭(五各反。
齒肉上下肉也)。
言普眼境界谛觀察餘時者。
約此普眼境界。
谛觀察彼餘三乘小乘教等義等。
俱時在普賢解行見聞心中也。
是故終南問答雲。
問。
諸教立位差别雲何。
答。
略依一乘普賢因果制位不同。
有十七門。
世間六道。
即為六門。
聲聞緣覺。
複為二門。
小乘中佛及初回心小乘人佛。
複為二門。
此二佛。
同依三十四心。
依四禅等。
發智得成佛。
故十信以去。
十地五。
位位作佛。
即為五門。
為回心聲聞。
别幹惠等十地。
複為一門。
為直進菩薩。
從初十信。
修滿十地後。
得作佛。
成初一念正覺。
複為一門。
廣說如疏。
本三乘小乘。
準以可知。
問。
六道因果。
本非聖位。
因何攝在普賢門中。
答。
六道因果。
是背聖法。
普賢方便回成變道行及逆行門。
令諸有情方便依厭得解脫。
故。
此之謂也。
又普眼境界一句。
可屬上句。
謂成一法界緣起具德門普眼境界。
有人雲。
皆悉會融。
成一法界緣起具德門。
是普眼境界。
谛觀察也。
言餘時等者。
除普眼觀察時。
自餘觀時。
但在解行見聞心中。
準之。
今此解不知其所以。
今問彼雲。
普眼觀餘觀時者。
若是三乘。
一乘餘故。
三乘觀時。
名為餘時。
若不爾者。
既除普眼。
亦非三乘。
河色人觀時。
名為餘時耶。
若是三乘人觀時者。
何三乘觀時。
在解行心中。
以解行位。
為普賢位故也。
如是微尋。
都無避走。
是故不知其所以耳。
言應以六相方便而會通等者。
初同時具足相應門。
名為總相。
餘九門為别相。
九門同緣起故。
名同相也。
九互相望義各異故。
為異相也。
由九門而成初門故。
名成相也。
九門外無初門。
是故名壞相也。
言又于其中諸餘法相者。
且如心法。
心數法。
色法等諸法相。
言及問答除疑等者。
且如瑜伽說異熟識受熏。
起信論說真如受熏。
如是相違事等。
為問答除疑等。
言所說為方便等者。
如設施三乘。
為一乘方便等也。
恐繁不集。
尋彼可知。
言又此經雲于一世界中聞說一乘音等者。
說一乘者。
根本一乘。
二三四等者。
枝末三乘。
是故雲本末分齊也。
六相圓融義第四者。
上來既雖明一乘緣起無盡。
而未明此之無盡緣起依何教說。
今将明依六相方便教門。
說此無盡緣起。
是故第四此門來也。
言初列名者至不移動故者。
地論雲。
一切所說。
十句中。
皆有六種差别相門。
此言說解釋應知。
除事。
事者謂陰界入等。
六種相者。
謂總相别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
總相者是根本入别者釋餘九入。
别依止本滿彼本故。
同相者入故。
異相者增相故。
成相者略說故。
壞相者廣說故。
如世界成壞。
一切十句中。
随義類知。
法藏雲。
除事謂陰界入等者。
此辨定其義。
謂約道理。
說融通。
非是陰等事相中辨。
故除簡之。
别依本者。
明依總開别。
滿彼本者。
還能成總。
謂要依本之别。
方能滿本故也。
增相者是前九入。
漸增之相。
以顯異也。
緣成和合。
略言标顯。
緣散無作。
廣辨因緣。
如世界成壞者。
舉喻以顯。
謂如百億四天合成一娑婆界。
略言據顯為成。
若分别廣說。
百億差别。
合一娑婆。
無所依住。
故為壞。
遠公雲。
義門不同。
故有六種。
此六皆是諸法體狀。
目之為相。
謂除事者。
事相隔礙。
不具六相。
雲何不具。
如五陰中色。
非受想乃至非識。
如是一切。
以其别故。
無有總相。
無總相故。
不得将别對總以說成之與壞。
故曰不具。
若就體性。
一一陰中。
悉具六相。
界入亦爾。
泛就諸法。
解釋六相。
事法雖别。
理義齊通。
今且就色。
辨釋六相。
餘類可知。
如一色同體。
具有苦無常等一切諸義。
以是諸義。
集成一色。
随義别分。
色有無量。
謂無常色。
苦色。
空色。
無我色等。
種種差别。
論其總也。
總外無别。
謂其别也。
别外無總。
總為一色。
名為總相。
别為多色。
說為别相。
别中就彼無常等上。
皆有色義。
名曰同相。
色義雖同。
而無常等差别。
名為異相。
成壞兩門。
約就同異。
釋成前二。
以彼異相苦無常等體不相離。
是故随彼差别多色。
得攝為一。
故稱為成。
以彼異相苦無常等義不同故。
故一色随之。
分為多色。
故名為壞。
非滅壞矣。
持實而言。
前之四門。
顯法義足。
以後二門。
約異顯同。
成前總别。
有六相。
就色既爾。
今色無常說六亦然。
如說無常。
以之為總。
随法别分。
無常衆多。
謂色無常苦無常等。
名之為别。
就别之中苦等法上。
皆有無常。
故名為同。
無常雖同。
苦等各别。
稱之為異。
以彼異相體不相離。
是故随彼差别無常。
得攝以為一無常門。
故名為成。
異體别故。
一無常門。
随之分多。
是故名壞。
如色無常。
六門既然。
自餘同體。
恒沙等法。
一一皆爾。
色體既然。
一切諸法乃至涅槃類同皆爾。
元曉雲。
今就十佛。
顯此六相。
言總相者。
謂初一佛無佛不攝故。
二别相者。
謂後九佛于一開九故。
三同相者十皆離着故。
四異相者。
五對各别故。
五成相者。
攬九成一。
一佛圓滿故。
六壞相者。
分一作九。
九外無一故。
此中總别二相。
标其法界緣起道理。
以其别緣。
而起總德。
以其總緣。
起别德也。
所有十句。
皆如是故。
同異二相。
明其緣起相應道理。
以别無同相不成總故。
同無異相不成滿故。
以九别中有同異相。
乃得相應成一總滿。
成壞二相。
顯此緣起離邊道理。
以理成故非無。
壞故非有。
若但成非壞。
堕增益邊。
唯壞無成。
堕損減邊。
今有成壞故離二邊。
二邊離故。
即是中道。
有成有壞。
亦非一中。
是謂甚深緣起道理。
論雲。
如世界成壞者。
以易顯難。
如三千界成一世界。
即成即壞。
易可了故。
十句成壞。
準此可解。
又說。
此句舉事喻理。
謂如世界成時。
風輪等法。
次第聚集。
則有世界。
世界壞時。
山海等物。
次第散滅。
則無世界。
十句總别。
其義相似。
攬别成總。
似世界成。
不可說無。
散總作别。
似世界壞。
不可說有。
但世界成壞。
是事成壞故。
成時非壞。
壞時非成。
十句成壞。
是理成壞故。
成即是壞。
壞即是成故。
是離邊甚深道理。
但取少分相似為喻。
如說十佛有六種相。
一切十句。
皆亦如是。
惇法師雲。
通則法界緣起為體。
别則總相以中道為體。
别相以二谛為體。
同相以如如為體。
異相以萬法為體。
成相以緣集為體。
壞相以緣起為體。
言第二教意至華嚴經說者。
若依經疏。
此門次有三門。
是故疏雲。
釋此六相義。
作六門。
一明教興意。
謂破定執。
是以顯緣起圓融之法。
此理現前一切惑障。
一滅一切滅。
行位一成一切成等(此即是第二門)二種類者。
不自不他生等四句。
及不有不無等四句。
并不生等八不。
十不等皆悉會事入理。
是此流類但彼等入理。
以順一寂。
今此入理圓融。
彼事使相即相入。
成普賢法。
有斯左右耳。
三明所出者。
此文出在下經第四大願中。
經家自說。
非是論主率章而作。
四明建立者。
何故唯六。
不多不少者。
謂泛論緣起法。
要有三門。
一末依于本有起不起。
二彼所起末。
既帶于本。
是故相望。
有同有異。
三彼帶本之末。
既為本收。
是故當體。
有存有壞。
若不具此三。
不成緣起。
三中各二故。
但唯六(以上三門此章無也)五問答決擇者。
有二。
初逆。
謂非總非别等。
各各互相形奪。
諸相皆盡故也。
二順。
謂亦總亦别等。
各各順。
相成就等。
思準作之(此即是第三門)六釋文門(亦此章無)。
華嚴五教章中卷指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