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中卷指事(末)

關燈
是顯。

    二三四至十即為隐。

    又如眼根入正受。

    即是顯。

    于色法中。

    三昧起此即名隐。

    而此隐顯體無先後。

    故言秘密也。

     言故此經雲于此方入正受他方三昧起等者。

    廣如第八卷賢首品說。

    疏雲。

    就初二世間自在中。

    何以得成東入西出等者。

    通論。

    文中有四重無礙。

    一處無礙。

    謂以東方即西故。

    是故不移東。

    而常在西也。

    問。

    文中不言不移而至。

    何必不是東沒西出耶。

    答。

    文中既言常見在東亦常見在西。

    故知。

    非移動也。

    二佛無礙。

    謂以東佛則是西佛故。

    常在東佛前。

    則是恒在西佛邊也。

    三身無礙。

    謂在東之身。

    即是在西身故。

    是故不動東身。

    常現西也。

    問。

    豈不分身。

    一分在東。

    一身在西耶。

    答。

    多身在多處。

    何成奇特。

    何得名為不思議用也。

    是故當知。

    定不分身。

    四入出無礙。

    謂以入定則是出故。

    不壞入定。

    常見出也。

    問。

    何必不是先入後出耶。

    答。

    既言常見入亦常見出故。

    知是分也。

    理實義中具斯四重。

    然此文意。

    為顯彼菩薩功力故。

    初之二種。

    非此所用以初二則菩薩無力故。

    問。

    此刹那入定。

    何因則是出耶。

    答。

    如幻巾作兔。

    此兔則生是死。

    何以故。

    有則是無故。

    入出等亦爾。

    準思之。

    又此菩薩。

    以法界為身故。

    是故縱東方百千界外。

    見法界。

    非是分限法。

    故随顯現處。

    無不全現。

    故菩薩身。

    常在入定中現。

    恒出定中現。

    無礙圓融。

    難思議也。

    是故若向出定門中者。

    唯見出不見入。

    亦不見出竟時也。

    餘義準之。

    文若約境論。

    理數法爾如此圓融。

    若約智說。

    由菩薩智了達此法。

    回動自在。

    今此文中。

    具通二也。

     言眼根入正受等者。

    疏雲。

    衆生無間自在中。

    二初約自身。

    後約他身。

    自中有五對。

    是即第一對根境無礙。

    既觀根入定。

    還應從根出。

    為顯此根即是境故。

    從境出也。

    以一心緣起無二而二故。

    恒相即而根境兩分(雲雲)三昧此雲等持。

    離沉浮故。

    空惠均故。

    名等也。

    心不散故。

    注一境故。

    名持也。

    納法在心。

    名為正受。

     言又雲男身等者。

    疏雲。

    菩薩既具三世間身。

    則以一切衆生實執之身。

    作自身故。

    是故現彼身入此身出也。

     言于一微塵等者。

    疏雲。

    是菩薩身。

    現于彼中。

    出入定也。

    非是觀彼入定等以文中皆言現故。

    現者現身于彼中也。

     言又經雲十方世界有緣故往返等者。

    第八卷賢首品文也。

    疏文三昧業用。

    往返約方。

    出入約定。

    此總标意也。

     言又于彼十方世界念念示現等者。

    第七卷賢首文也。

    疏此一偈明現八相。

    此海印三昧力也。

    問。

    此中既是十信菩薩。

    現成佛者。

    為是暫時化現。

    為實成耶。

    答。

    若三乘初教中。

    總無化現成佛以未得不退故。

    若終教十信滿心。

    勝進分上。

    入十信初。

    則得不退。

    故能暫時化現成佛。

    如起信論說。

    若一乘圓教中。

    實則不依位。

    寄終教位相以辨之。

    于信滿不退際。

    則明得彼普賢法界行德。

    具攝因果。

    圓融無礙。

    若以因門取。

    則常是菩薩。

    若以果門取。

    則恒是佛。

    由此镕融。

    有其四句。

    或唯是菩薩。

    或唯是佛。

    或俱不俱等。

    思準之。

    問。

    此中果門成佛。

    與終教化現何别。

    答。

    彼但于一位。

    依一世界。

    化現一佛。

    此中具十地等。

    攝一切位也。

    十方世界者。

    一切處也。

    念念中者。

    一切時也。

    問。

    此中既言示現。

    隻應暫現同上終教。

    答。

    如文。

    無悕望之功用。

    能一念頃。

    遊十方。

    若斯之德。

    自非因位窮滿。

    孰能具此。

    故知。

    定是實行滿也。

    不同彼是劣位人也。

    又一切諸佛。

    于諸世界。

    為物成道。

    皆是示現。

    以廢機約自無成不成等故也。

     言如佛為諸菩薩受記之時等者。

    首楞嚴三昧經中卷雲。

    菩薩受記。

    凡有四種。

    何謂為四。

    有未發心而與受記。

    有适發心而與受記。

    有密受記。

    有得無生法忍。

    現前受記。

    是謂為四。

    或有衆生。

    往來五道。

    諸根猛利。

    好樂大法。

    佛知是人過若幹劫。

    發菩提心。

    行菩薩道。

    當得阿耨菩提。

    名字如是國土如是(雲雲)是名未發心受記。

    或自有人。

    久殖德本。

    乃至是人發心。

    即住阿惟越緻。

    入菩薩位。

    随畢竟數。

    乃至适發心時。

    諸佛即與菩提記。

    是名發心受記。

    自有菩薩。

    勤求菩提。

    乃至餘菩薩天龍八部。

    皆作是念。

    此菩薩幾時。

    當得菩提。

    乃至佛為斷衆生疑故。

    而與受記。

    普令衆會皆得聞知。

    唯是菩薩獨不得聞。

    乃至至能自知。

    我為得記。

    為未得記。

    是為菩薩密德受記。

    若有菩薩。

    久集善根。

    乃至于一切法。

    得無生忍。

    佛知此人功德智慧。

    悉已具足。

    則于一切大衆之中。

    現前受記。

    是名第四現前受記廣如經說。

    案雲。

    今言現前受記者。

    當四受記也。

    餘當不現前秘密受記也。

    又法華論雲。

    第六人者。

    說大乘法。

    以此法門。

    同十地行滿。

    諸佛如來。

    密與授記故。

     言如上第一錢等者。

    見第一錢中十錢時。

    不見第二乃至第十。

    何以故。

    離第一錢中十錢。

    外無第二三乃至第十故。

    如虛空故。

    是故一中十錢。

    名為顯了。

    第二錢望第一中十。

    名為秘密。

    又第一有力。

    餘皆無力。

    是故雲不相知故。

    下顯準之。

     七諸藏純雜具德門者。

    上已雖明緣起重重無盡即入及隐顯俱時成就義。

    而未明緣起互相攝藏純雜自在具德義門。

    今欲明此義。

    故第七此門來也。

    是故綱目雲。

    約緣起諸門。

    所收諸法。

    名有純雜。

    故有純雜門也(疏及旨歸無此門也)玄門雲。

    此約諸度門說。

    何者如似就一施門說者。

    一切萬法。

    皆悉名施。

    所以名純。

    而此施門。

    即具諸度等行。

    故名為雜。

    如是純與雜。

    不相妨礙。

    故名具德。

    如大品經一念品明。

    從始至終。

    不出一念。

    即名為純。

    而此一念之中。

    具于萬行。

    即名為雜。

    雖爾。

    而與此中純雜義别。

    何者。

    如彼經一念者。

    同是無得相應。

    不明緣起德用。

    若此明純者。

    若約施門。

    一切皆施。

    若說忍門。

    一切皆忍。

    說忍門者。

    諸行如虛空。

    即名為純。

    而忍門即具足諸門。

    即名為雜。

    純雜不相亂。

    故名具德。

    故不同彼念品也。

     八者十世隔法異成門者。

    既雖明諸緣起體用即入及純雜自在具德義。

    而未明此諸緣起。

    遍十世中。

    同時别異。

    具足顯現義門今欲明此義。

    故第八此門來。

    是故綱目雲。

    約所起法。

    分前後際。

    故有十世門也。

    疏雲。

    由此融通自在。

    今依此法上所辨時法。

    亦随此無礙自在故。

    有十世門也。

    旨歸雲。

    顯于時故。

    有十世義。

     言言十世者至成十世也者。

    如過去世中法未謝之時名過去現在。

    更望過去。

    名彼過去。

    為過去過去。

    望今現在。

    此是未有。

    是故名今為過去未來。

    此一具三世。

    俱在過去。

    又彼謝已。

    現在法起。

    未謝之時。

    名現在現在。

    望彼過去。

    已滅無故。

    名彼以為現在過去。

    望于未來。

    是未有故。

    名現在未來。

    此三一具。

    俱在現在。

    又彼法謝已。

    未來法起。

    未謝之時。

    名未來現在。

    望彼現在。

    已謝無故。

    名未來過去。

    更望未來。

    亦未有故。

    名未來未來。

    此三一具俱在未來。

    此九中名三現在是有。

    六過未俱無。

    問。

    若于過未。

    既名無邊。

    此三世亦無邊。

    何但三有。

    而說九耶。

    答。

    設于過未。

    更欲立者。

    不異前門。

    故唯有九。

    又此九世。

    總為一念。

    而九世曆然。

    如是總别合論。

    為十世也。

     言此十世具足至得即入也者。

    此九世相攝有二門。

    一相即。

    二相入。

    此二得成。

    由二義故。

    一緣起相由義。

    二法性融通義。

    初緣起相由者。

    具如過去現在。

    法未謝之時。

    自是現在。

    以現在望之。

    乃是現在之過去。

    是故彼法。

    亦現在亦過去。

    所望異故。

    不相違。

    又現在現在。

    法自是現在。

    以未謝故。

    以過去現在望之。

    乃是過去之未來。

    又未來現在望之。

    複是未來之過去。

    是故彼法亦現在亦過未。

    又未來現在法。

    亦現在亦未來。

    準之可見。

    又此九中三世現在。

    必不俱起。

    六世過未。

    亦不俱。

    一現在。

    二過未。

    此三定得俱。

    是故九中随其所應。

    有隐有顯。

    以俱不俱故。

    且就俱中。

    由過去過去無故。

    令過去現在法得有也。

    何以故。

    若彼不謝。

    此不有故。

    又由過去現在有故。

    令過去過去無也。

    以若不此有彼無謝故。

    又由過去現在有。

    令過去未來無也。

    以由彼未謝令此未有故。

    又由此過去未來無故。

    令彼過去現在成有。

    以若此有彼已謝故。

    是故由此未有。

    彼得未謝故也。

    又由過去過去無故。

    令過去未來無也。

    謂若彼不無。

    此現在不成有。

    現在不成有。

    此未來不成無。

    是故此無展轉。

    由彼無也。

    又由過去未來無故。

    令過去過去令無也。

    反上思之。

    如過去三世有此六義相由。

    現在未來各有六可知。

    二就不俱中有